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贵州宗地花猪最佳屠宰体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将36头宗地花猪进行集中饲养育肥,并在65~75kg、75~85kg、85~95kg、95~105kg阶段分别选择3头,共12头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测定,研究其胴体品质及肉质随体重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75~85kg体重阶段育肥猪的屠宰率较高(76.24%±1.87%),瘦肉率较高(40.07%±0.68%),脂肪率较低(33.45%±4.43%),背膘较薄(3.72cm±0.23cm),肉色、大理石纹评分分布正常,肌肉保水能力强、失水率最低(14.10%±1.16%),熟肉率高(62.81%±0.86%),肉嫩。综合分析认为,宗地花猪以75~85kg作为上市屠宰体重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15,(1):45-47
测定分析了苏姜猪选育过程中各世代生长、胴体、肉质性能,以观察苏姜猪世代选育效果。结果表明:经历6个世代的选育,苏姜猪生长、胴体、肉质各个性状的性能指标得到了提高,平均日增重由0世代(642.47±78.52)g提高到6世代(685.88±46.38)g,变异系数由12.22%降低到6.76%;胴体瘦肉率由0世代(55.27±5.24)%提高到6世代(56.60±3.50)%,变异系数由9.48%降低到6.18%;平均背膘厚由0世代(29.81±3.43)mm降低到6世代(28.45±2.49)mm;肉色评分各世代均在3.0以上;肌内脂肪含量在3.0%以上。说明苏姜猪的世代选育效果明显,性能指标不断提高,品种遗传变异趋于稳定性,达到了选育目标。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定安鹅生产性能,采用常规选育的方法,对定安鹅体重体尺和繁殖性能等指标进行了5个世代的选育。结果显示:选育后,料重比降低18%;成活率增加8.7%,死淘率下降9.2%。公鹅13周龄平均体重达5.01 kg,较选育前增加24%,差异显著(P0.05);母鹅13周龄平均体重4.25 kg,较选育前增加32%,差异显著(P0.05);选育后90日龄公母鹅的体尺指标和屠宰性能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提高,但均未达到显著程度(P0.05)。选育后较选育前,母鹅年平均产蛋量维持在51个;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健雏率分别提高0.9%、13.4%和9.7%。结果表明:经过5个世代的选育,定安鹅生长性能及繁殖性能均得到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汉中白猪(简称汉白猪)1982年被国家鉴定验收为培育新品种;迄今选育进展至第六世代,通过世代的自繁选育,我们认为有必要对第6世代汉白猪胴体瘦肉率及品质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汉白猪肥育至90kg屠宰后,屠宰率(71.53±2.03)%,胴体瘦肉率(54.80±0.85)%,胴体长(84.67±4.5)cm,选育性状较第一世代(1988年)均有明显提高;肉质pH值、肉色、大理石纹等指标正常,未检出PSE肉和DFD肉,肉质优良遗传性状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
为了培育更优良肉质的苏淮猪新品系,跟踪苏淮猪高肌内脂系的选育进展,本试验对苏淮猪与苏淮猪高肌内脂系(暂命名为苏淮猪B22系)进行了饲养和屠宰试验比较。结果表明:在生产性能方面,苏淮猪B22系日增重(g)极显著低于苏淮猪(399.88±13.11)vs(453.95±13.71),(P0.01);在胴体性状方面,苏淮猪B22系的平均背膘厚(mm)(29.25±1.33)vs(24.45±1.64),(P0.05)和第6-7肋背膘厚(mm)(29.49±2.02)vs(23.55±4.30),大于苏淮猪(P0.05),而眼肌面积(cm2)小于苏淮猪(33.50±2.39)vs(37.83±1.37),P0.05;但在肉质性状方面,苏淮猪B22系的肉色红度a值(9.53±0.79)vs(7.07±0.74),P0.05;失水率(35.45±0.72)%vs(39.17±1.39)%,P0.05和肌内脂含量(4.29±0.45)%vs(2.76±0.35)%,P0.05,均优于苏淮猪。总之,苏淮猪高肌内脂B22系具有更优良的肉质性状。  相似文献   

6.
莱芜猪选育始终以保种选育为基本原则,保纯优良基因、提高生产性能。1984年至2010年主要采用家系选择为主的继代选育方法,以提高瘦肉率、增重速度和饲料报酬为目标,完成了9个世代的本品种选育,第九世代经产母猪总产仔数为(15.06±1.51)头,日增重(426±16.80)g,料重比(4.13±0.26):1,瘦肉率为(42.60±1.12)%;2011年后莱芜猪选育以提高肉品品质和繁殖力为目标,建立性能系,以家系内个体选择为主,以后裔和同胞测定为依据,实现保种选育目标。目前第二世代繁殖性能系产活仔数(13.64±0.52)头;肉质性能系肌内脂肪(11.65±0.83)%,日增重(429±13.6)g,瘦肉率(42.78±0.46)%。在莱芜猪保种选育的同时,对莱芜猪的养殖方法、饲养方式、环境卫生、养殖管理等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探讨,形成了一套成熟的饲养管理规程,为莱芜猪的保护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快贵州黑马羊的扩群繁育及品种培育,试验采用核心群开放式选育及正反交试验方法,开展黑马羊选育提高、山羊有角与无角性状显隐性关系及无角与间性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选育后,核心群周岁公母羊体重分别为(29.77±5.51)kg、(25.18±5.67)kg,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为(40.08±7.73)kg、(34.90±7.56)kg;基础群周岁公母羊体重分别为(26.59±3.68)kg、(24.09±4.60)kg,成年公母羊体重分别为(35.33±4.09)kg、(32.16±6.83)kg。周岁羊屠宰率达48.46%,产羔率达152.16%。经t检验,选育后核心群周岁、成年公母羊及基础群周岁、成年公母羊平均体重极显著高于选育前平均体重(P<0.01)。经有角♂×无角♀、无角♂×有角♀正反交试验,后代无角率为52.20%、有角率为47.80%;无角♂×无角♀杂交,后代无角率为75.32%,有角率为24.68%。无角对有角是显性,山羊间性与无角存在连锁关系,群体中出现间性羊的概率为3.45%。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白洗猪的种质特性,试验采用测定白洗猪生长发育指标、屠宰性能、肉质特性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洗猪生长高峰期为2~8月龄,4月龄后公猪生长发育性能优于母猪;平均屠宰率为(73.36±5.40)%,平均眼肌面积为(30.98±2.88)cm2,平均背膘厚为(32.66±3.58)mm,平均皮厚为(4.05±0.37)mm,平均腿臀比为(25.58±1.80)%,平均大理石纹评分为(3.42±0.36)分,平均剪切力为(27.00±1.47)N,平均滴水损失为(1.40±0.25)%,平均失水率为(11.04±1.42)%,平均熟肉率为(68.50±3.30)%。试验测定了17种氨基酸,6种必需氨基酸、11种风味氨基酸和2种其他氨基酸,必需氨基酸中组氨酸的平均含量最高为(1.102±0.308)g/kg,风味氨基酸中以脯氨酸的平均含量最高为(1.266±0.432)g/kg。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研究日粮添加不同水平黄连提取物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将150头平均体重为(20.05±1.0)kg的生长育肥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试验共进行126d,各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0.5和1.0g/kg黄连提取物。结果 :日粮处理对各时期体重、日增重和采食量均无显著影响(P 0.05),但在第126天时,1g/kg黄连素提取物组较对照组饲料效率显著降低了10.6%(P 0.05)。试验结束时,1.0g/kg黄连提取物组血液红细胞计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加17.3%(P 0.05)。在日粮中添加黄连提取物后显著降低了肌肉的b值(P 0.05)。1g/kg黄连提取物组pH和系水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g/kg黄连提取物组(P 0.05)。1g/kg黄连提取物组最长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了7.2%(P 0.05),而0.5和1.0g/kg黄连提取物组最长肌饱和脂肪酸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5.9%和5.7%(P 0.05)。此外,1.0g/kg黄连提取物组最长肌胆固醇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5.4%(P 0.05)。综上所述,日粮中添加黄连素可改善生长育肥猪肉质,增加红细胞浓度和免疫功能,对生长性能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养猪》2015,(5)
莱芜猪在过去30多年的保纯选育中,表现出了最具鲜明特点的肉质特性。肌内脂肪含量平均达11.6%,最高达22%。近年来利用莱芜猪这一特性,进行了雪花猪肉的选育技术的研究。通过建立性能系,组建高肌内脂肪群体,以开放式个体选择为主要方法的本品种选育,使莱芜猪形成了明显的雪花猪肉性能系群体。结果表明,莱芜猪经过性能系选育至第4世代基础群经产母猪平均产活仔数(12.39±0.41)头,显著高于0世代(11.90±0.63)头(P0.05);第4世代同胞肥育日增重平均(421±11.96)g,料重比平均(4.14±0.23),瘦肉率平均(43.12±0.38)%,与1世代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肌内脂肪(13.78±0.48)%,与1世代(11.67±0.93)%相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1.
为加速蕨麻小型猪的实验动物化研究及应用,将甘南地区蕨麻小型猪引入广东地区进行选育和比较研究,通过动物行为学、繁殖性能、生长发育和血液生理生化等指标的变化评价蕨麻小型猪在广东地区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动物行为学正常,母猪发情周期约18d,发情时间持续3~4d,妊娠期(114.61±4.35)d(n=66),与原产地基本一致;母猪产活仔数为(5.59±1.98)头,仔猪初生体重为(0.75±0.17)kg,初生窝重为(4.19±1.67)kg,较原产地显著增加(P0.05),初生体尺也明显增加,但生长发育特征与原产地放牧型蕨麻小型猪相似;测定的19血液生理指标和12生化指标中,性别间仅有2项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原产地放牧型蕨麻猪比较,绝大多数指标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近三年的选育,蕨麻小型猪逐步适应广东低海拔亚热带气候环境,并保持了体小和生长缓慢的特性,为蕨麻小型猪的进一步选育和实验动物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冬春季节发酵床饲养育肥猪的实际效果,将日龄和体重接近的48头DLY三元杂交仔猪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在发酵床和普通猪舍用相同的日粮进行饲养,以比较两种猪舍对猪生长育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发酵床饲养的生长育肥猪,其饲养达100 kg体重日龄、50~100 kg日增重、30~100 kg日增重和料重比分别为(154.35±14.11)d、(892±81)g、(873±66)g和3.08∶1,分别比普通猪舍饲养的生长育肥猪缩短3.94 d(差异不显著,P0.05)、提高42 g(差异显著,P0.05)、提高30 g(差异不显著,P0.05)和降低0.03 kg,试验全期头均日耗水量节约用水12.19%,经济效益提高3.27%。2发酵床饲养的生长育肥猪,其屠宰前活重、屠宰率、瘦肉率、平均膘厚、眼肌面积分别为(107.88±2.87)kg、(77.42±1.20)%、(66.93±2.01)%、(2.80±0.25)cm、(49.46±14.19)cm2,分别比普通猪舍饲养的生长育肥猪多0.63 kg(差异不显著,P0.05)、高0.52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高2.08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少0.11 cm(差异不显著,P0.05)、多3.88 cm2(差异不显著,P0.05)。3发酵床饲养的生长育肥猪,其肉质粗蛋白含量CP、p H值、大理石纹、熟肉率、失水率、滴水损失分别为(26.53±2.21)%、5.94±0.17、(2.38±1.11)分、(62.61±2.07)%、(30.04±14.99)%、(3.95±1.97)%,分别比普通猪舍饲养的生长育肥猪低0.05个百分点、低0.14(差异不显著,P0.05)、少0.25分(差异不显著,P0.05)、少0.19分(差异不显著,P0.05)、高7.15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高0.82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巴克夏(B)、太湖猪(T)和黔东花猪(H)杂交后代BTH商品猪的产肉性能和肉质性状,对BTH猪进行屠宰测定和肉质分析。结果发现,BTH猪屠宰率为76.67%、瘦肉率为42.00%,脂肪率为34.93%,眼肌面积47.67 cm~2;肉色评分和大理石纹评分均为3.5,失水率17.91%,熟肉率65.67%,剪切力0.51 kg·f;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分别为8.76%、0.20%;氨基酸测定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多达98.18 mg/g。结果表明,BTH猪产肉性能较差,瘦肉率低,属于脂肪性猪,但肉质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对大河乌猪(DW)、约长大乌猪(YLDW)、洋三元猪(DLY)三个品种(组合)140 kg肉猪的育肥、屠宰及肉质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大河乌猪日增重(674.29±40.53) g、料肉比(3.51±0.48)、瘦肉率(52.09±2.77)%,洋三元猪(DLY)日增重(856.39±63.61) g、料肉比(3.02±0.39)、瘦肉率(61.23±0.64)%。大河乌猪(DW)育肥及屠宰性能极显著低于洋三元猪(DLY)(P<0.01);大河乌猪(DW)肉的肉色评分、大理石纹、系水力、肌纤维直径等主要肉质性状指标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优于洋三元猪(DLY)。生产成本核算分析,大河乌猪(DW)活重、白条肉、高附加值肉产品单位成本分别比洋三元猪(DLY)高2.48元、3.50元和9.24元。  相似文献   

15.
滩羊是肉裘兼用型地方品种,具有良好的二毛裘皮性能,毛细度分布比较集中,细而均匀,光泽好,保持有一定弯曲、呈比较紧实的毛辫结构.十二龄期的羊羔肉用性能突出,生长发育快、肉质鲜嫩、无膳、无腥、营养丰富,是优良的营养滋补品.滩羊产区舍饲的12月龄滩羊公羊宰前活重和胴体重分别为33.77kg 和14.50kg,母羊宰前活重和胴体重分别27.67kg 和13.1kg.屠宰率公羊为45.48%母羊为49.51%.与滩羊选育改良前相比(母羊屠宰率为40%,公羊屠宰率为45%)有了提高.与滩羊行业修订标准体重相比公羊(29.12±2.13)kg和母羊(28.14±2.184)kg相近,公羊肉的蛋白和脂肪分别为(16.97±1.42)%,(25.43±7.55)%;母羊分别为(16.18±1.91)%,(28.99±5.97)%,说明胴体品质良好.本文就滩羊的品质改善进行综合分析,为进一步提高滩羊生产水平和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中旨在比较PRKAG3基因在不同品种猪不同生长阶段骨骼肌中的表达差异,并探讨PRKAG3基因与肉质的关系。挑选15 kg左右的汉普夏阉公猪17头和长撒阉公猪16头,饲喂相同饲粮,当体重分别达到20和50 kg时,2个品种的猪分别屠宰5头,体重达到100 kg时分别屠宰7和6头。各生长阶段屠宰后均测定骨骼肌pH、肌糖原含量以及PRKAG3基因表达量,且在100 kg阶段屠宰后同时测定肉质性状。结果表明:1)在不同生长阶段长撒猪骨骼肌中PRKAG3基因的表达量均高于汉普夏猪,特别是在100 kg阶段,长撒猪骨骼肌中PRKAG3基因的表达量是汉普夏猪的6.81倍(P0.05)。长撒猪与汉普夏猪骨骼肌中PRKAG3基因的表达量均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但汉普夏猪不同生长阶段PRKAG3基因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长撒猪PRKAG3基因的表达量在100 kg阶段时显著高于20和50 kg阶段时(P0.05)。2)汉普夏猪和长撒猪的肉质存在差异。汉普夏猪的滴水损失和失水率显著高于长撒猪(P0.05),而熟肉率、黄度(b)值极显著低于长撒猪(P0.01),剪切力和pH2(屠宰后24 h的pH)显著低于长撒猪(P0.05)。与长撒猪相比,汉普夏猪具有较高的肌糖原含量(P0.05)。3)猪骨骼肌中PRKAG3基因的表达量与肉质的相关性存在品种效应。汉普夏猪骨骼肌中PRKAG3基因表达量与滴水损失呈正相关,与熟肉率呈负相关,与pH2呈显著负相关(P0.05)。长撒猪骨骼肌中PRKAG3基因表达量与滴水损失和失水率呈正相关,与pH2呈负相关。上述结果表明,猪骨骼肌中PRKAG3基因具有品种和生长阶段表达差异;猪骨骼肌中PRKAG3基因的表达量与肉质性状相关,特别是与pH2,二者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凉山猪胴体性能和肉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测定了凉山猪的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结果显示,凉山猪胴体产瘦肉性能较差:屠宰率为(76±5)%,眼肌面积为(20.05±3.96)cm2,3点平均背膘厚为(3.88±0.71)cm,胴体瘦肉率仅为(43.14±4.68)%。但肉质性状较好:屠宰后45 min的pH为眼肌6.75±0.21、腰肌7.00±0.14,熟化24 h的pH为眼肌6.06±0.40、腰肌6.33±0.19;肉色鲜红;蒸煮率较高,眼肌达(78.84±1.73)%、腰肌(71.03±6.45)%。此外,宰后24 h的滴水损失为(2.58±0.46)%,大理石纹评分为3.17±0.75。  相似文献   

18.
陈国顺 《猪业科学》2003,20(8):46-48
本研究测定了24头合作猪的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以分析合作猪胴体、肌肉品质随体重(30kg,35kg,40kg,45kg)的变化规律,确定其最佳屠宰体重。研究结果认为,合作猪瘦肉率在48.8%~55.0%之间,肌肉pH1值在6.35~6.50之间,肉色指标优良,大理石纹评分均在3.75~4.05之间,肌内脂肪含量在3.60%~3.85%之间;当40kg体重时屠宰的失水率和滴水损失均最低,分别为10.68%和1.84%,且剪切力值最低,为3.08kg。相同性状间的有较高的正相关,肌肉pH1值几乎与各项肉质指标呈负相关。通过灰色关联度综合评定结果认为,合作猪是在活重达到40kg时屠宰,其肉质最优。  相似文献   

19.
宣和猪(暂定名)是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优质猪肉市场需求、解决宣威火腿产业优质原料腿长期不足的问题,以地方猪种乌金猪发掘利用为基础而正在选育的新品种,至2016年已完成7个世代选育。宣和猪主要生产性能优良、遗传稳定,初产、经产母猪的总产仔数分别为10.16头和11.18头;30~100 kg阶段日增重764 g、料重比2.91:1;体重达100 kg时屠宰,屠宰率、胴体瘦肉率、腿臀比例分别为76.72%、60.24%和30.04%;猪肉肌内脂肪含量3.58%,肉质优良。与乌金猪相比,宣和猪不仅在主要生产性能上有明显改进,且较好地保持了适应性强、耐粗饲、肉质优良的特性,以其鲜腿为原料腌制的宣威火腿品质突出,优质高效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20.
岔路黑猪是浙江省优良的地方猪种之一,在宁海县繁育已有300余年历史,具有繁殖率高、适应性强、肉质细嫩鲜美等优良特性.经选育,岔路黑猪Ⅰ系、Ⅱ1、Ⅱ2产仔数(经产)分别达到15.18、15.19、15.23头;60日龄窝重分别达150.72、190.60、183.92kg;Ⅰ系、Ⅱ125~75kg段肥育猪日增重分别达482、590g,料肉比分别为4.15、3.79;75kg肥育猪瘦肉率为46.44%、53.34%,杂交优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