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灰鹦鹉的饲养及繁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成都动物园饲养的1对灰鹦鹉及其于2003~2009年间产下的19枚卵和孵化出的17只幼年鹦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成年灰鹦鹉在圈养条件下的饲养和繁殖过程,包括巢箱的设计制作、人工孵育流程、人工育雏饲料配方等,并以收集自然育雏条件下雏鸟增重的数据为依据,对人工育雏幼年鹦鹉的饲喂量和饲喂方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给配对的灰鹦鹉提供种类丰富、营养均衡的食物是繁殖的关键;繁殖巢箱是自然孵育的关键;人工孵育是提高灰鹦鹉繁殖率的重要手段;灰鹦鹉的孵化期为28~30 d。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沈阳森林动物园救护的1只非洲灰鹦鹉为研究对象,初步记录了非洲灰鹦鹉人工育幼流程、人工育雏饲料配方及训练等。并以收集雏鸟增重的数据为依据,对人工育幼非洲灰鹦鹉的饲喂方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定期监测非洲灰鹦鹉的体重,提供种类丰富、营养均衡的食物是育幼成功的关键,同时人工育幼也是扩大非洲灰鹦鹉种群的重要手段,非洲灰鹦鹉育雏期约70~80d。  相似文献   

3.
以广州动物园和广州鹦鹉研究中心饲养的3对小金刚鹦鹉及其于2008-2013年间产下的72枚卵和孵化出的37只幼年鹦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成年小金刚鹦鹉在圈养条件下的饲养和繁殖过程,包括巢箱的设计制作、人工孵化、人工育雏、饲料配方等,并以收集自然育雏条件下雏鸟增重的资料为依据,对人育锥幼年鹦鹉的饲喂量和饲喂方式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小金刚鹦鹉自然孵化的时间为28-30 d,种类丰富和营养均衡的日粮有利于小金刚鹦鹉的繁殖;繁殖巢箱的设计与挂置应满足亲鸟的繁殖需求,人工孵育可以提高小金刚鹦鹉繁殖率和成活率,可分别达300%和100%。  相似文献   

4.
本文记述了灰眶雀鹛在鼎湖山的种群生态分布情况,并对其繁殖习性作了报导。灰眶雀鹛的种群繁殖期为4—6月,每年只繁殖一次。巢为杯形,一般筑于林下灌丛中,窝卵数2—4枚,在繁殖期内各月份无明显变化;孵卵和育雏都由双亲鸟共同承担,孵化期11—13天,雏鸟一般于11—12日龄离巢;种群孵化率为83.3%,雏鸟成活率为91.4%。文中还报导了雏鸟的生长发育情况及食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了1989—1994年绿尾虹雉(Lophonhoruslhuysii)繁殖的雏鸟生长发育的研究方法、育雏条件和雏鸟生长发育时不同日龄羽色变化(包括雄、雌羽色变化)、体重、翅、尾、跗跖及趾(雄性包括距)的生长发育数据,其中主要数据与Logistic方程拟合(1—120日龄6只雏鸟的平均值)相关显著,以及1岁龄、2岁龄生长发育的数据与成鸟的比较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讨论了南京地区灰冠鹤亲鸟孵化人工育雏的技术要点,基于灰冠鹤的亲鸟孵化、育雏设施、人工饲喂、体重监测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提出灰冠鹤在该地区的饲养措施,为灰冠鹤的人工繁殖技术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火烈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国内繁殖成功的为数很少。无锡动物园于2009年引进一批火烈鸟进行养殖,经过两年多来的努力,成功孵化出4只雏鸟,现将亲鸟自然育雏行为的观察情况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上海动物园饲养的1对蓝黄金刚鹦鹉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蓝黄金刚鹦鹉在人工圈养条件下的饲养和繁殖过程,包括笼舍的环境管理、饲养流程、饲料配比和巢箱的设计制作等方面,并以收集自然育雏条件下雏鸟增重的资料为依据,对雏幼年鹦鹉的饲喂量和饲喂方式进行了探讨,通过人工行为训练的方式来研究其日常行为的影响,以及针对鹦鹉常见的疾病进行预防和保护。结果表明:蓝黄金刚鹦鹉自然孵化的时间为28~32d,种类丰富度、营养均衡的日粮有利于蓝黄金刚鹦鹉的繁殖;繁殖巢箱的设计应满足亲鸟的繁殖需求,由亲鸟孵育可以提高蓝黄金刚鹦鹉的繁殖率和成活率,人工行为训练方式可以提升动物福利并且消除其刻板行为;提前做好日常消毒工作,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中国动物保健》2002,(5):34-35
文鸟又叫灰文鸟,灰芙蓉、禾雀、白芙蓉. (一)鸟的特点: 文鸟体长13-14厘米,头部、喉部和尾部均为黑色.两额有白色大斑,眼的周围有红色眼圈,喙呈淡红色.背部及翅为苍灰色,腹部浅红色.在人工培养下全身羽毛白色,花斑的变种.雌雄基本上同色,但雄鸟咀峰弧度大,雌鸟咀峰弧度小,差别比较明显.此外雄成鸟善鸣,并喜欢在栖木上跳跃,雌成鸟羽色较暗淡,雏鸟很难分出雌雄.  相似文献   

10.
大鸨人工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静  慕德俊  刘畅  卢小琴  姚启远 《野生动物》2011,32(6):329-331,335
大鸨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并且容易受惊,外来干扰、环境不适等都会对大鸨的成功交配、受精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影响其繁殖效果。大鸨的应激反应相当强烈,有时候是致命的。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给大鸨创造安静的饲养环境,配合科学的饲料是繁殖成功的关键因素。另外,大鸨雏鸟出雏后很难饲喂成功,常常是在雏鸟1~15日龄时死亡率较高。笔者通过17 a(1992~2009年)的饲养繁殖,从大鸨育雏期、育成期和繁殖期的饲料配制、孵化、育雏期温湿度控制以及孵化期凉卵时间等方面探讨提高大鸨成活率的方法。通过不断试验得出孵化温度早、中期为37.5~37.8℃,相对湿度45%~50%;末期为37.2~37.5℃,相对湿度为50%~55%;出雏温度为36.8~37.2℃,相对湿度55%~60%。  相似文献   

11.
杨乐  丁伟  李斯 《野生动物》2012,33(4):180-183
为了分析各种行为的时间预算分配以及小(辟鸟)(?)的亲代育雏行为,2010年10月11日~2011年1月11日共93 d,以曲靖师范学院南湖的所有小(辟鸟)(?)为研究对象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冬季日各种行为的活动时间分配分为觅食行为、游动行为、休息行为、理羽行为、争斗行为、振羽行为、飞行行为和起舞行为,所占比例依次为36.9%、30.2%、17.7%、9.7%、2.9%、1.3%、1.0%、0.4%,都呈明显的节律性变化,其中觅食行为与游动行为、休息行为与理羽行为的发生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起舞行为与游动行为的发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在不同育雏期的亲鸟喂雏次数是不同的,一天中12:30~13:30时段喂食活动的频次达到最高值,各个年龄组之间的喂食频次除了第1期和第3期(每1期为10 d)相比为显著差异(P<0.05),其他各种行为都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随着雏鸟的成长发育,亲鸟与雏鸟的距离变化都呈现抛物线的变化,雌性亲鸟对雏鸟的保护及警戒投入多于雄性亲鸟。  相似文献   

12.
为掌握冠斑犀鸟的人工孵化和育雏技术,了解冠斑犀鸟雏鸟的生长情况,2007年6月4日对一个处于封巢期的冠斑犀鸟巢箱进行了掏窝取卵,取出仅有的一枚处于孵化中期(照卵比照)的冠斑犀鸟卵进行人工孵化(蛋壳乳白色,蛋重30.1g,外径48.52mm×35.70mm)。孵化温度为37.8~38℃,湿度为40%~50%。入孵后9d顺利出雏,推算其孵化期约(21±2)d。雏鸟重26.0g,属晚成鸟。眼睛从9日龄起张开一条缝隙至16日龄完全睁开;卵齿没有脱落而是与喙融合生长至22日龄消失;羽毛从4日龄开始生长至33日龄全身羽毛长齐。雏鸟从出雏到飞行共哺育了42d,哺育期的体重峰值为616.0g,出飞前体重回落到590.0g,出飞体重减重率为4.22%。除体重外其他各项指标与自然哺育的生长一致,体重增长可以用Logistic方程很好地拟合。测量结果显示全人工育雏的幼鸟出飞重是亲鸟哺育的168.6%倍,反映了人工育雏体重增长过快,虽然出飞时间没有推后但飞行质量受到了体重过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研究山斑鸠人工养殖及繁育技术,2017年11月~2018年7月笔者以一对山斑鸠(1♀、1♂)进行人工驯养和繁育试验。结果表明:山斑鸠繁殖期从每年4月上旬开始产卵,卵重在3.2~10.4g之间;斑鸠卵人工孵化时温度控制在37.8~38.2℃,前高后低,相对湿度控制在50%~75%,前低后高,孵化期约为17天;用信鸽子代哺乳山斑鸠雏鸟试养成功;斑鸠的自然孵化雌雄斑鸠不间断轮流孵卵,孵化期约18天,雌雄斑鸠一起哺乳雏鸠,育雏期约为29天左右,后幼鸟才能独立活动、取食等与成年斑鸠食性相似。试验结果显示,由信鸽代亲鸟育雏或由斑鸠亲鸟孵化育雏的养殖方法可行,幼雏育成效果好。  相似文献   

14.
2001~2004年在齐齐哈尔市龙沙公园对黑鹳F2的5只雏鸟的人工孵化温度和湿度进行记录。并对人工育雏成活的雏鸟的一系列生长指标如:体重、体长、喙长、翅长、跗跖长和尾长等进行测量,探讨黑鹳体长、体重等生长指标生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黑鹳卵的前中期(1~29d)孵化温度为37.7℃,湿度为55%,后期(29~31d)出雏温度为37℃,相对湿度65%;育雏箱的温度前7d为37℃,以后以每天0.5℃幅度逐渐降低,箱内湿度保持在55%,20日龄后可在室温下饲养;黑鹳F2雏鸟各生长指标的增长呈Logistic曲线。  相似文献   

15.
2005~2006年,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对朱鹮鸟首次繁殖失败的亲鸟,采取了人工辅助自然育雏技术,共有9对繁殖朱鹮参与实施,繁殖成功率88.9%,育雏成功率82.3%。其中200年参与实施的5对亲鸟在2006年进行自然繁育均获成功。实验证明笼养朱鹮人工辅助自繁育雏技术方案成熟可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2002年天津动物园东方白鹳人工孵化与育雏及自然孵化与育雏均同时获得成功。通过对笼养东方白鹳自然育雏与人工育雏过程中的孵化、育雏等行为的观察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1日龄到70日龄,人工育雏与自然育雏在东方白鹳雏鸟生长发育方面的差异较小;自然育雏与人工育雏日饲喂量都增多,但日饲喂次数及饲喂间隔正好相反'行为表现方面自然育雏的东方白鹳比人工育雏的东方白鹳更早学会啄食、扇动翅膀、站立和行走。  相似文献   

17.
黑鹳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5年-1993年对黑鹳先后组成4对配偶,共产卵32枚,受精卵14枚,受精率43.75%,出雏8只,出雏率57.4%,成活5只,成活率62.5%。黑雏在笼养条件下,3岁龄性成熟。齐齐哈尔地区4-6月份产卵,一般窝产卵4枚,年最多产卵16枚,孵化期31天。黑鹳为晚成鸟。自然育雏在雏鸟出壳后3-4小时开食,人工育雏24小时开食,15日龄雏鸟开始生长初级飞羽羽鞘,20-25日龄能站立,30-35日龄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野生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的人工饲养和繁殖,试验在测定蛋形指数的基础上,初步研究野生灰胸竹鸡人工孵化和育雏的条件。结果表明:不同批次野生灰胸竹鸡蛋的长径和重量差异不显著,但短径差异显著。在温度为37.2~38.0℃和湿度为42%~63%的条件下,孵化率最佳,可达80%。对1~10日龄的雏鸡采取逐渐降低温度(从37℃降低到33℃)和相对湿度(从75%降低到55%)的方法,在光照强度为150 lx的条件下育雏获得成功。说明野生灰胸竹鸡的人工孵化和育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雏鸟是指从孵化出到3月龄的小鸟,育雏期的管理即指0~3月龄这段时间的管理。雏鸟的外界环境条件反应非常敏感,尤其是温度和疾病,因此,需要精心管理,任何一方面管理不善,都会带来重大损失,如:高死亡率,高淘汰率,以及鸵鸟的种用性能低下和产蛋年限及寿命缩短。育雏的三要素是温度、饲料和阳光,但湿度和通风换气也不能忽视。1育雏方式采取地面平养育雏。1.1育雏会(室)的要求育雏舍周围必须地面平整,最好做成水泥地面,有排水沟,以利于雨季排水。育雏室内的水泥地面要有一定的坡度(以利室内排水,防止湿度过大)在水泥地面铺上…  相似文献   

20.
维鸵鸟是指3月龄以下的小鸵鸟。雏鸵乌成活率低是困扰鸵鸟养殖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育雏率的高低取决于种蛋的质量。孵化技术和育雏期的饲养管理等因素。任何一个因素出现问题都可以导致育雏的失败。1999年初,汕头某公司从东非进口鸵鸟种蛋64枚,从中孵出雏鸟22只。但由于种种原因该批雏鸟于一月龄内几乎全部死亡。雏鸟生前和死后曾被采血、采集肛拭子和内脏作正。副粘病毒的分离,禽流感\新城疫和鸟疫的血清学检测以及沙门氏菌的分离,结果均呈阴性,但从肛拭子和死乌内脏中分离到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O。血清型c其育雏失败主要有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