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利用酯酶同工酶标记对双孢蘑菇杂交菌株F1代、F2代及F1代的组织分离菌株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杂交菌株的F1代、F1代的组织分离菌株和F2代菌株与亲株之间的酶谱带不同;杂交菌株F1代与其组织分离菌株在酶谱带上相同,而F1代与F2代之间酶谱带存在差异。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杂交菌株与亲株分属于不同类群,杂交菌株F1代和F2代之间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金针菇杂交菌株的同工酶标记与菌株特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垂直平板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法,利用酯酶同工酶谱和可溶性蛋白PAGE表型的差异,对金针菇的杂交后代作了遗传分析和鉴定。结果表明,金针菇杂交亲本及其后代抽工酶箐型表现明显的多型性。4个杂交菌株的同工酶亲本有较明显的差异。2处生化(EST,PRO)标记在杂交菌株中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遗传互补性,并有新的酶带产生。结合同工酶酶谱和标记杂合位点数目对杂种优势可进行早期预测和栽培验证。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技术,分析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不同时间对滑菇菌株酯酶同工酶酶带的影响以及固、液2种培养方式下滑菇10个菌株间酯酶同工酶酶谱多态性,并采用聚类分析法确定菌株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固体培养基种类和液体不同培养时间下,滑菇菌株酯酶同工酶酶谱呈现不同的多态性,PDA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13 d的同工酶酶谱可有效鉴定各菌株,其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白灵菇不同栽培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12个白灵菇栽培菌株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根据酶谱相似系数计算了菌株间的平均遗传距离。结果显示:12个菌株共检出50条酶带,9种酶带类型,表明白灵菇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分布呈多态性。采用不加权平均法对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从树状图反映出12个菌株被分成两大类,类间和类内菌株遗传变异程度不同,但总体上12个供试菌株的遗传变异并不丰富。  相似文献   

5.
白灵菇不同栽培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霍云凤  王振河  王斌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614-614,64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12个白灵菇栽培菌株酯酶同工酶的酶谱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根据酶谱相似系数计算了菌株间的平均遗传距离。结果显示:12个菌株共检出50条酶带,9种酶带类型,表明白灵菇的酯酶同工酶酶谱分布呈多态性。采用不加权平均法对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从树状图反映出12个菌株被分成2大类,类间和类内菌株遗传变异程度不同,但总体上12个供试菌株的遗传变异并不丰富。  相似文献   

6.
米曲霉不同来源菌株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酱油酿造菌米曲霉的8个不同来源菌株进行了酯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米曲霉酯酶同工酶分10个带区,其中第1,4,6,9,10条酶带为8个菌株共有,且酶活力相对较高,其它酶带则显示了不同菌株间的差异。这一结果提示该同工酶谱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主要酶带是稳定的,具有物种特征性。  相似文献   

7.
对秦巴山区41个黑木耳供试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41个供试菌株共检测到19条不同迁移率酯酶同工酶酶带,各菌株有5~9条不等的酶带,共16个酶谱类型。应用NTSYS-pc2.11软件分析,41个黑木耳菌株两两之间的相似系数分布在0.474~1.000之间,当遗传相似系数为80%时,41个黑木耳供试菌株被聚类分成5类,初步鉴定了41个供试菌株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8.
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和PAGE技术研究了12个金针菇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平板对峙培养法研究结果表明:12个菌株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拮抗现象,无拮抗或拮抗效果不明显的菌株组合为:1号和6号、2号和4号、7号和10号、3号和5号。基于12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图谱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个菌株在遗传距离为D=0.39处明显地聚成5组。其中,Ⅰ组为1号和6号,呈现Ec、Ed、Ei、Ek、El特征带;Ⅱ组为2号和4号,呈现Ec、Ed、Ef~Ei、El特征带;Ⅲ组为7号、8号、9号和10号,呈现Ed、Eh、Ei和El特征带;Ⅳ组为3号、5号和11号,呈现Ea、Ed~Ei、El特征带;Ⅴ组为12号,呈现Ed、Ee、Ei和El特征带。拮抗关系法和酯酶同工酶图谱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此外,12个金针菇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图谱中,谱带d、i、l为12个菌株所共有,说明这3条谱带为金针菇的标志性谱带,其相对迁移率分别为0.479、0.744、0.905。  相似文献   

9.
蘑菇属17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酯酶同工酶对野生双孢蘑菇和褐色、白色双孢蘑菇栽培种,大肥菇,美味蘑菇和姬松茸等蘑菇属17个菌株进行了酶谱带表型和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双孢蘑菇与双孢蘑菇之间亲缘关系较近,相似系数为0.667,而与大肥菇和姬松茸之间亲缘关系较远,相似系数分别为0.00,0.333;野生双孢蘑菇组织分离菌株、多孢分离菌株和单孢分离菌株遗传变异幅度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表明野生双孢蘑菇的遗传背景较单一;同时分析了大肥菇与美味蘑菇,褐色蘑菇彼此之间,以及白色双孢蘑菇菌株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0.
对来自辽宁省几个番茄主栽地区的22个番茄叶霉菌菌株,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了可溶性蛋白质谱、酯酶同工酶谱、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分析。结果表明,番茄叶霉菌生理小种有缓慢分化趋势,不同生理小种间的谱带存在较明显差异。酯酶同工酶谱、多酚氧化酶同工酶谱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谱出现的谱带较少,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和可溶性蛋白质谱谱带数较多,但是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带的清晰度不如酯酶酶同工酶谱带。不同菌株间谱带虽表现出多型性,但谱带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苏云金杆菌菌株的毒力比较及筛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苏云金杆菌生产菌株对小菜蛾毒力差异显著,采用分离筛选,接种复壮等方法筛选的粉3-20、虫1-61、虫1-63、虫2-23等4个菌种较生产菌种Yz-3毒力提高了3%-35%。  相似文献   

12.
高产脂肪酶菌株的筛选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变色圈法和透明圈法从泥土中筛选出脂肪酶产生菌,并根据菌株的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和16SrDNA序列分析确定筛选得到菌株的种属。采用罗丹明B(Rhodamine B)平板初筛出51株脂肪酶产生菌,以荧光圈直径或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HC)为指标,选取HC1.60的9株脂肪酶产生菌,采用橄榄油乳化液平板进行复筛,对HC进行测量比较筛选出1株高产脂肪酶的菌株L-17,其HC为2.27。利用透明圈法对菌株L-17的粗酶液的酶活力进行测定,HC为3.07,表明菌株L-17具有较高的酶活力。菌株L-17经初步鉴定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为一株高产脂肪酶的菌株,具有潜在的研究和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采用“诱捕分离”法获得SC1,SC11,A3,A4和SE25株放线菌的皿内抑菌活性,对受抑菌丝进行了显微观察,在此基础上,研究了5株放线菌对9种靶标真菌的持续抑菌作用。结果表明,放线菌A3菌株对灰葡萄孢菌和立枯丝核菌、菌株A4对梨状毛霉菌和立枯丝核菌以及菌株SE2对灰葡萄孢菌、梨状毛霉菌和立枯丝核菌均表现出显著的抑菌活性,抑菌率均大于80%;经放线菌处理后,靶标真菌的基内菌丝不同程度地发生了畸变,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畸变程度升高;5株放线菌对供试的靶标真菌均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持续抑菌作用,同一放线菌的持续抑菌作用谱不同,同一靶标真菌被持续抑制的放线菌种类和数量也不同,菌株SC1,A3和A4表现的持续抑菌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4.
Examination of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patterns indicates that the strain designations of 44 classical strains of Tetrahymena are confused. It is suggested that new designations be made on the basis of phenotypic similarity.  相似文献   

15.
内切型菊粉酶高活力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透明圈初筛、摇瓶复筛 ,得到了一株产内切型菊粉酶的高活力菌株 ,活力可达到 30U·ml-1,对 2 %的菊粉溶液的活性 (I)和 2 %蔗糖溶液的活性 (S)之比 ,即I/S值达到 16 5 ,表现为明显的内切酶活性 ,经鉴定该菌株为黑曲霉。  相似文献   

16.
根据FAO推荐方法,采用滤纸药膜法比较测定多杀菌素时磷化氢抗性系数分别为343,128,56,1倍的谷蠡4个品系成虫(R343,R128,R56,R1)的毒力.结果表明,在24 h药膜接触处理后R343,R128,R56,R1的LD50值分别为25.269 7,8.163 2,7.590 4,9.564 5 μg·cn-2;经过48 h药膜接触处理后,R343,R128,R56,R1的LD50值分剐为0.274 0,0.204 3,0.250 8,0.371 6 μg·cm-2.试验剂量下,分别经24 h和48 h药膜处理后存活的试虫,在适宜培养条件均在脱离接触后5 d时全部死亡.对磷化氢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的谷蠡品系时多杀菌素的敏感性差异不明显.说明对磷化氢有明显抗性的谷蠹对多杀菌素没有表现出交互抗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福建省农科院作物所选育出一些菜用大豆新品系,综合性状表现良好。为了进一步鉴定这些新品系的丰产性、抗逆性及生育特性,2004年在本所试验场进行了新品系比较鉴定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Chlamydomonas reinhardi: heterozygous diploid strains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Zygotes of the unicellular green alga Chlamydomonas reinhardi occasionally divide mitotically to give rise to stable diploid vegetative strains. As well as by their mode of origin, these strains are distinguished from haploids by cell and nuclear size, DNA content per nucleus, and chromosome number. Diploid strains heterozygous for a variety of mutant genes are phenotypically wild type and mating-type minus. Thus these mutant genes are recessive to their wild-type alleles, and the mating-type-minus is dominant over the mating-type-plus allele.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适合贵港市果园套种推广的优良灵芝菌种,本文对引进的5个灵芝菌种进行了龙眼树下套种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在龙眼树套种模式下,赤灵芝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丝洁白浓密,边缘较整齐,单芝大,产量和生物学效率较高,是适合贵港市果园套种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20.
选取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强毒力代表株BC6/85和弱毒力代表株B87为研究对象,根据VP2基因保守区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和两个限制性内切酶位点,分别扩增两个毒株的VP2基因,然后进行BamHⅠ和PstⅠ酶切,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聚合酶链反应(PCR-RFLP)分析酶切产物,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检测.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引物均可扩增两个毒株的VP2基因,大小约856 bp;经BamHⅠ和PstⅠ酶切后,BC6/85株的PCR产物被BamHⅠ和PstⅠ切出166、242和449 bp大小的3个片段,而B87株仅被PstⅠ切出242和615 bp大小的2个片段,且重复性好,特异性强.可见,采用PCR-RFLP分析IBDV VP2基因的方法操作简单,是一种能够快速鉴别IBDV强、弱毒株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