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早期胚胎精原细胞和睾丸发生发育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连续切片技术,研究了15~45期(孵化50h~19d)鸡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精原细胞与睾丸发生发育的关系。结果显示:孵化第22~28期(第3.5~5天),原始生殖腺内的原始生殖细胞(PGCs)胞质内的糖原颗粒开始分解;第29期(孵化第6天),鸡胚性腺开始分化,PGCs的糖原颗粒进一步分解;第31期(孵化第7天),PGCs内的糖原颗粒完全消失。在雄性,性腺开始显示睾丸特征,PGCs分化为精原细胞;第34期(孵化第8天),睾丸内曲精细管索开始形成,呈实心状,精原细胞位于其中;第35~37期(孵化第9~11天),曲精细管索数量逐渐增加,索内精原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单层排列,且已分化出支持细胞,但数量不多,形态不易分辨,间质内有少量间质细胞;第38~40期(孵化第12~14天),可见到典型的曲精细管,精原细胞数量增加,支持细胞亦增多;曲精细管间的间质细胞成群分布。第40~45期(孵化第16~19天),两侧睾丸大小略有差异,右侧稍大于左侧,精原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呈葡萄串状分布在曲精细管的中央;曲精细管的管腔已经形成,精原细胞已分层排列。  相似文献   

2.
运用组织学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方法,分别对3日龄及165日龄育成猪卵巢组织结构、各级卵泡的发育变化特点及其黏多糖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日龄的猪卵巢皮质、髓质界限模糊,皮质部分由外向内依次分布着密集的卵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巢、共质体样的卵原细胞群,皮质深层与髓质相邻处分布着合胞体样的卵母细胞簇状结构和卵泡。育成猪卵巢中,皮、髓质界限明显,能观察到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及近成熟卵泡,但是很少能见到黄体的结构。PAS染色结果表明,3日龄的猪卵巢中PAS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卵原细胞周围的基质、卵原细胞巢和合胞体的外膜上,以及原始卵泡周围的基质、初级卵泡的卵泡膜及刚形成的透明带上,此外卵巢的白膜、髓质的结缔组织、血管壁及卵巢网周围也可见到广泛的阳性着色。育成猪卵巢中,PAS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基质、生长卵泡的卵泡膜、卵泡的透明带、次级卵泡的卵泡液、黄体被膜及髓质的结缔组织和血管壁。  相似文献   

3.
运用组织学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方法,分别对3日龄及165日龄育成猪卵巢组织结构、各级卵泡的发育变化特点及其黏多糖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日龄的猪卵巢皮质、髓质界限模糊,皮质部分由外向内依次分布着密集的卵原细胞和卵原细胞巢、共质体样的卵原细胞群,皮质深层与髓质相邻处分布着合胞体样的卵母细胞簇状结构和卵泡。育成猪卵巢中,皮、髓质界限明显,能观察到原始卵泡、初级卵泡、次级卵泡及近成熟卵泡,但是很少能见到黄体的结构。PAS染色结果表明,3日龄的猪卵巢中PAS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卵原细胞周围的基质、卵原细胞巢和合胞体的外膜上,以及原始卵泡周围的基质、初级卵泡的卵泡膜及刚形成的透明带上,此外卵巢的白膜、髓质的结缔组织、血管壁及卵巢网周围也可见到广泛的阳性着色。育成猪卵巢中,PAS阳性反应主要分布于基质、生长卵泡的卵泡膜、卵泡的透明带、次级卵泡的卵泡液、黄体被膜及髓质的结缔组织和血管壁。  相似文献   

4.
早期猪胎儿卵巢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猪怀孕后33-61d期间,是胎猪卵母细胞发生的关键阶段。为掌握这一时期卵巢上组织细胞的发育变化,试验采集妊娠33、40、46、54、61d的雌性胎猪卵巢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表明,妊娠33d胎猪卵巢表面上皮由1-2层细胞构成,实质见到卵原细胞和髓质索结构;妊娠40d时出现卵原细胞共质体结构和前细线期卵母细胞,髓质索状结构断裂;妊娠46d共质体样结构增多,卵母细胞进入前细线期和细线期。髓质索断裂成片段;妊娠54d时表面上皮由单层细胞构成,卵巢皮、髓可分,皮质中层见到合胞体样卵母细胞群,髓质相邻的皮质深层有一些原始卵泡正在形成;妊娠61d胎猪卵巢皮、髓界限清晰,皮质中层是大量合胞体样卵母细胞群,皮质深层出现了较多的原始卵泡,髓质中卵泡结构退化,卵母细胞发生核固缩。  相似文献   

5.
哺乳动物胎儿发育早期,原始外胚层特定细胞分化为原始生殖细胞,即配子的祖细胞。原始生殖细胞随后迁移到未分化的性腺中,与体细胞共同形成卵巢或睾丸。原始生殖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增殖形成卵原细胞或精原细胞,随后进行减数分裂分化为配子。性别决定、性腺分化和配子发生过程涉及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相互调控,但受到取样和检测技术的限制,以往的研究系统性较差。近十年,单细胞水平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全面分析人和动物生殖能力形成的机制提供了重要机遇。本文综述了不同动物原始生殖细胞的分化、迁移与增殖、性腺分化、性别决定及雌雄配子形成过程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单细胞测序技术在这些过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前景,为揭示动物性别和生殖能力形成的机制以及提高哺乳动物的繁殖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采用连续切片法进行鸡胚胎显微观察,研究寿光鸡原始生殖细胞(PGCs)形态和分布规律。试验结果表明,PGCs在迁移过程中出现3次聚集高峰。第1次是在孵化19~22 h时聚集在生殖新月处;第2次是在孵化48~55 h时聚集在心脏和背主动脉中;第3次是孵化4~5 d时的生殖嵴中。生殖新月区的PGCs呈不规整的圆形或卵圆形,细胞内含有大量的糖原颗粒,血液中PGCs呈规整的圆形。性腺中PGCs呈圆形或卵圆形,有伪足。胞核均呈圆形或椭圆形,偏向细胞边缘。细胞直径为10~22.5 μm,细胞核的大小均为7.5 μm左右。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牦牛胚胎发育早期部分器官的形态学与组织学变化,试验采集1~4月龄牦牛胚胎,制作肾脏和性腺的组织切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测量。结果表明:与1月龄后期相比,4月龄牦牛胚胎体长增加了4倍,体重达到245.60 g,心脏、肺脏重量增加比肝脏快。卵巢皮质中分布有大量原始生殖细胞,随着月龄增加,髓质中红细胞、梭状细胞增多。睾丸中先有两种不同的原始生殖腺管腔,之后逐渐分化生成生殖小管。肾脏周围被被膜包裹,2月龄牦牛胚胎被膜上有脂肪细胞,月龄较小的胚胎肾小球内红细胞较少,肾小囊较宽,4月龄牦牛胚胎肾脏皮质、髓质分界清楚,有肾乳头形成。  相似文献   

8.
东北梅花鹿卵泡发育的显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雌性东北梅花鹿的生殖机理提供组织依据,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7只成年东北梅花鹿卵巢的组织结构和卵泡的发育过程,同时利用目镜测微尺和显微照相技术分别对60个原始卵泡、60个初级卵泡、25个次级卵泡、34个三级卵泡和3个成熟卵泡及透明带厚度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卵巢组织也是由生殖上皮、白膜、皮质和髓质构成;皮质部在卵巢的外周,但间质腺不发达;髓质位于皮质深层,分布有较多的血管。卵泡在发育过程中,各级卵母细胞和卵泡的直径差异较大,卵泡和卵母细胞的生长呈双向生长;透明带物质出现于3~4层卵泡细胞包围卵母细胞时;卵泡闭锁发生于卵泡生长的各个时期,主要表现为卵母细胞和卵泡细胞的形态变化,有两种形式;三级卵泡的闭锁过程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3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索了重组人生长激素(Recombinanthumangrowthhormone,rehGH)对幼麝鼠生殖系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rehGH使试验组麝鼠睾丸间质细胞和精原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曲细精管内的初级精母细胞数量(5675,5850和1050个/标准口径曲细精管,P<001)显著增加;试验组卵巢中生长卵泡数量较多,而且有发育后期的卵泡,对照组卵巢中则没有这种卵泡。  相似文献   

10.
实验对生殖季节与非生殖季节的大雁生殖系统进行了组织学研究。大雁雌性生殖系统左侧发育,右侧退化。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交际器组成。输卵管包括漏斗部、蛋白分泌部、峡部、子宫与阴道五个部分。卵巢表面无浆膜覆盖,覆以单层生殖上皮,由浅部的皮质和深部髓质组成,皮质内含各级卵泡。雄性生殖系统由精巢、输精管、睾丸旁导管系统和交接器组成。精巢的基本结构单位为曲精细管,外层包被着浆膜,其下是白膜,白膜结缔组织伸入精巢实质部,呈网状分布,繁殖季节的睾丸实质内充满曲细精管。  相似文献   

11.
多氯联苯对鸡胚性腺发育的毒性和雌性激素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内分泌干扰物多氯联苯 (PCB)对鸡胚性分化开始后性腺发育和配子分化的影响。在孵化的第 10天向气室内注入 Aroclor12 5 4或雌激素 ,第 19天取出睾丸和卵巢 ,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显示 ,PCB明显促进卵巢皮质的发育 (P<0 .0 5 ) ,效果类似 17β-雌二醇 (E2 ) ;对睾丸发育也呈现微弱的雌激素样作用 ,生精细胞分化受到抑制 ,细精管管壁显著变薄 (P<0 .0 1) ,而 E2 作用于睾丸会导致睾丸萎缩 ,甚至雌性化 ,睾丸横截面积比对照组显著减少 ,细精管管壁也变薄 (P<0 .0 5 )。PCB的上述雌激素样作用能被克罗米酚 (clom iphen)阻断。此外 ,与 E2 相比 ,PCB对雌性和雄性生殖细胞表现出强烈的毒性作用 ,使大多数生殖细胞发生核固缩和胞质空泡化 ,细胞间隙增大 ,雄性的细精管结构也受到破坏。以上结果表明 ,PCB对鸡胚性腺呈现出毒性和雌性激素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1~4周龄仔猪睾丸间质细胞的形态学发育过程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1)随仔猪年龄增长,间质细胞总数明显增多,3周龄时达到高峰,4周龄时出现下降趋势,间质细胞密度随细胞总数增多而逐渐增加。周围曲细精管逐渐发育成形,至3周龄时与间质组织界限已渐明确;(2)随仔猪日龄的增长,间质细胞内线粒体、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胞浆内膜性分泌小泡的数量显著增多,至3周龄时细胞内出现黑色内噬体。生后3周内,间质细胞核由梭状变为圆形,由小变大,核膜平展,核内质饱满;核仁着色加深,体积增大,显示了较强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合成的功能。结果表明,仔猪出生后体内雄激素的水平会出现一个新的高峰,其性分化的过程大约需要3周时间。  相似文献   

13.
开展黄牛冷配,除严格冷配操作规程外,可采取以下2点措施提高黄牛冷配的受胎率。回触摸卵巢卵泡,根据卵泡变化适时配种卵巢皮质内的卵原细胞经过初级卵泡、次级卵泡、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的连续发展阶段达到成熟c生长卵继续生长,卵泡液不断增多,卵泡容积更加增大,卵泡壁变得很薄,并部分突出于卵巢表面,成为成熟卵泡。成熟卵泡卵泡壁破裂,排出卵子,卵子通过输卵管伞端进入到输卵管壶腹部,此时若遇到精子则可发生受精作用。母牛发情周期分为: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间情期。母牛发情适宜配种时间为发情期转入发情后期这段时间…  相似文献   

14.
王前 《养猪》2003,(2):14-15
第二讲母猪的生殖生理第一节母猪的内生殖器官母猪的生殖器官主要有内生殖器官(卵巢和生殖道—输卵管、子宫和阴道)和外生殖器官(包括尿生殖前庭、阴唇、阴蒂),还有副性腺体(位于子宫颈以及阴道的一些腺体)共同构成母猪的生殖器官。一、卵巢在卵巢表面皮质部有一层生殖上皮,其中发育着卵泡。卵泡由原始卵泡开始经初级卵泡发育为次级卵泡,再继续发育形成卵泡细胞,再和卵丘上的卵泡壁相连,发育为三级卵泡,最后发育为成熟卵泡。发情期卵泡体积增大,卵泡中通常只有一个卵母细胞。未成熟的卵泡退化为闭锁卵泡。发情前夕,卵泡不断增长,卵泡液增多,…  相似文献   

15.
小白鼠卵泡壁发育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性成熟的纯种小白鼠,用FSH和hcG处理,取其卵巢,制成光学切片,显微镜下观察卵泡壁发育的形态学变化过程。胚胎阶段发育而来的原始卵泡的扁平细胞钭发育为颗粒层细胞,颗粒细胞最初在单层上增殖细胞的数量;卵泡膜在初级卵泡在初期就开始形成,是由卵巢基质中的扁平样细胞发育而来;卵泡膜中的血管是由卵巢基质中血管伸入形成,在初级卵泡刚开始形成时就开始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试验旨在研究FOXL2基因对鸡胚性腺分化的影响。本试验分为试验1组、试验2组和空白对照组(鸡胚数量分别为260、100、20枚),试验组通过胚盘下腔注射的方法分别将pLV-FOXL2慢病毒重组质粒、pLV空质粒注入胚胎期第2天的鸡胚,空白对照组不做处理并与试验组一起孵化至出雏,利用CHD1基因遗传性别鉴定的方法对出雏的雏鸡进行性别检测,分析其性腺解剖学、组织学结构变化,并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性腺FOXL2和CYP19A1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试验1组遗传性别为公的23只,遗传性别为母的18只,表型性别为公的21只,表型性别为母的18只,其中有2只表型性别不典型,左侧性腺发生变化,朝卵巢结构转变;试验2组遗传性别为公的9只,遗传性别为母的12只,表型性别与遗传性别一致。阳性PCR检测结果显示,试验1组获得阳性个体10个,阳性率为24.4%(10/41);试验2组获得阳性个体8个,阳性率为38.1%(8/21)。性腺解剖学结果显示,阳性pLV-FOXL2雄性鸡胚左侧性腺体积明显大于右侧性腺,表现膨松状态;组织切片结果显示,雄性鸡胚性腺具有典型的卵巢皮质层和髓质层结构;阳性pLV-FOXL2雌性鸡胚性腺的发育无明显变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FOXL2和CYP19A1蛋白在试验1组左右侧睾丸中的表达量与空白对照组母鸡卵巢中的表达量相似,显著高于试验2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FOXL2基因可能促进鸡雄性性腺的性反转,在鸡性腺分化和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透射电镜在恒河猴胸腺内观察到5种类型的上皮细胞:I型细胞主要分布于被膜下方,呈扁平梭形,含少量张力丝和吞饮小泡;Ⅱ型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质,有少许粗钝突起,含较丰富的细胞器和少量的分泌颗粒;Ⅲ型细胞分布于皮质和髓质,有许多细长突起,含丰富的细胞器和成束的张力丝;Ⅳ型细胞主要分布于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质比大,细胞器不发达;V型细胞仅存在于髓质,多见于胸腺小体中,含大量张力丝和角蛋白颗粒。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皖西白鹅生殖系统内是否有产生Ghrelin细胞分布,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并结合DAB显色技术,结果:①在卵巢的生长卵泡中,均有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尤其在生长卵泡细胞的颗粒层更为明显;闭锁卵泡的卵泡外腺细胞也呈现ghrelin免疫阳性反应;②在输卵管五段的粘膜层中均观察到ghrelin免疫阳性细胞,其中,漏斗部细胞着色最深,数量最多,膨大部细胞反应最微弱,峡部、子宫部和阴道部ghrelin免疫反应介于二者之间,肌层和外膜均未见ghrelin表达。结论:产生Ghrelin的细胞在成年皖西白鹅卵巢和输卵管中均有广泛的分布,揭示Ghrelin可能调节生殖功能。  相似文献   

19.
选择5月龄胎儿水牛的卵巢,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的光镜观察和DNA末端原位标记技术(TUNEL)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月龄胎儿卵巢上分布着大量的凋亡细胞;在皮质部存在的大量腔前卵泡中,均匀分布有单个凋亡的卵泡细胞和卵母细胞,凋亡细胞的主要组织学变化是细胞缩小,核浓缩;DNA末端标记变化主要显示出TUNEL阳性。上述结果提示:水牛卵泡细胞和卵母细胞凋亡在胎儿时期已经存在,细胞凋亡是启动水牛腔前卵泡闭锁的潜在机理。  相似文献   

20.
鸡胚原始生殖细胞的冷冻保存和体外培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提取第19期(孵化72h)鸡受精蛋性腺中的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germcells,PGCs),用不同的冷冻保护液对PGCs采用提纯后直接冷冻保存和在培养体系中培养24h后再进行冷冻保存,7d后复苏,用台盼蓝染色检测其存活率,并用PAS染色对冷冻后的PGCs进行特异性鉴定。复苏后的PGCs在培养体系中培养5d后,更换为培养体系继续培养,进行体外分化试验。结果如下分离后直接进行冷冻保存的PGCs复苏后存活率最高为(85.93±1.24)%;复苏后的PGCs在培养体系中培养48h后进行了PAS染色鉴定,结果PGCs呈PAS阳性(细胞核不着色,细胞质呈红色),表明PGCs的染色特性没有因冷冻保存和体外培养而发生改变;复苏后的PGCs在培养体系中培养可形成细胞克隆,当把PGCs更换到培养体系培养5d后,PGCs克隆有的仍保持克隆状态,但体积缩小,克隆中细胞排列紧密,颜色较深,有的克隆由鸟巢状变为不规则形,且在克隆周围形成类神经细胞样细胞。而经体外培养后再进行冷冻保存的PGCs,复苏后存活率最高为(42.26±1.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