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山陵景区异龄复层混交林群落抑菌功能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南京中山陵景区对构建的9种异龄复层混交林群落抑菌功能测定表明,不同混交林群落都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上午10:00时,含有秃杉、香樟和阔瓣含笑的混交林抑菌率达到80%以上;9种不同混交林空气中细菌菌落数减少1 328~1 817个/m3,抑菌率为64.4%~88.3%。下午15:00时,含有阔瓣含笑、乳源木莲、香樟、深山含笑和秃杉的混交林抑菌率也达到80%以上;9种不同混交林空气菌落数减少1 398~1 975个/m3,抑菌率达65.5%~92.7%。  相似文献   

2.
中山陵景区构建桂花异龄复层混交景观保健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桂花树的幼龄耐阴、耐寒生物学特性,在南京中山陵景区构建桂花异龄复层混交林群落的实践表明,桂花异龄复层混交林群落不仅景观效果好、秋季桂花香气四溢,还具有明显的抑菌功能,有益于人身心健康。林内与距群落40 m外空地相比,春季(4月下旬)晴天9:00~10:00,1.6 m层空气细菌菌落数较对照减少3 434~5 242个/m~3,抑菌率达69.32%~84.13%。  相似文献   

3.
对中山陵景区异龄复层混交景观林抑菌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复层林群落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与对照相比,上午9:30~10:00空气中细菌菌落数(简称含菌量)减少1 428~9 331 cfu/m3.生长期内4~9月,抑菌率达52.37%~95.62%,抑菌效果以秃杉 松阔、阔瓣含笑 杂阔、乳源木莲 杂阔、香樟 杂阔、香樟 松阔、深山含笑 杂阔、乐昌含笑 杂阔群落较好.苦槠 杂阔、青冈 杂阔群落也有一定的抑菌功能.而桂花 松树(马尾松)、桂花 杂阔等群落抑菌功能则较低.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阔瓣含笑、乳源木莲、深山含笑、乐昌含笑、香樟,以及金叶含笑叶挥发油对空气中革兰氏阳性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抗菌活性.同时对供试群落抑菌功能的日变化、季节变化也作了测定分析.  相似文献   

4.
中山陵园乳源木莲复层混交林群落抑菌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供试群落有明显抑菌功能。在生长季节9∶30—10∶00典型时段,与距离群落40m的景区道路空地相比,春、秋抑菌效果最佳,空气中细菌含量减少1979~3941个/m3,抑菌率达82.85%~86.86%。与距群落500~600m景区出口处空地相比,空气中细菌含量减少3803~7768个/m3,抑菌率达90.49%~92.67%。一年中以5—7月和9月最佳,8月、4月、12月和3~4月抑菌效果较差。1天中出现2个抑菌高峰即10∶00和14∶00,12∶00—14∶00抑菌呈现负值。叶挥发物抗菌活性测定证明,乳源木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5.
秃杉异龄复层混交林群落抑菌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然沉降法,采集复层混交林内秃杉树冠1.5~1.6m层空气测定含菌量.研究表明,复层林群落具有显著的抑菌功能.与距群落35 m的景区道路空地对照相比,一日中10:00时段抑菌功能最强.4~11月、12月抑菌率达80%以上;以秃杉年生长始期(4月中旬)和第2次生长峰值期(9月中旬)抑菌率最高,达92%以上.春、秋两季典型时段(9:30~10:00)群落空气含菌量分别比对照减少6160个/m3、4377个/m3;初夏(5月中旬)和盛夏(7月中旬)分别减少1874个/m3和2477个/m3.与距群落500~600 m景区出口市区道路空地对照相比,春季典型时段空气含菌量减少9384个/m3,秋季典型时段空气含菌量减少8204个/m3.研究结果为秃杉在景区森林建设中发掘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绿化保健型功能树种抗菌活性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秋季晴天下午15:30对校园中的绿化保健型功能树种的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在以供试栾树、香樟、龙柏、金银花、紫藤和紫荆结构的林地,各个群落均有良好的抑菌功能。林木群落空气中细菌含量比无林地对照少210.5~965.2个/m3,抑菌率达18.59%~85.25%。林木群落抑菌率大小排序为栾树、香樟>龙柏>金银花>紫藤>紫荆。除紫荆群落抑菌效果为18.59%较差外,其他群落的抑菌效果均高于75%,以栾树、香樟、龙柏最高。研究结果说明该供试林地具有生态保健型功能,为构建校园生态保健型绿化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黔东南主要针阔混交林类型的演替动态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黔东南16个县(市)的78个针阔混交林样地调查材料,对黔东南针阔混交林的五个主要类型进行的演替动态分析表明,黔东南的针阔混交林是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极不稳定的群落,研究分析其演替规律,对保护和发展针阔混交林资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揭示北京市九龙山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典型森林类型BVOCs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撑。【方法】以北京九龙山森林康养基地核心区的油松纯林、侧柏纯林、山楂-日本落叶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主动采样法测定不同森林类型内BVOCs的组成,分析主要BVOCs的时空变化规律及气象要素、空气负离子对其的影响。【结果】秋季北京九龙山森林康养基地核心区3种典型森林类型林内BVOCs成分组成大致相同,且均以芳香烃、酯类、烷烃、醛类物质为主,而烯烃类物质较少;不同林分类型BVOCs组分日平均相对含量仅烯烃存在显著差异,且针叶纯林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其他BVOCs组分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3种林分空气中萜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总体较低,且除叶绿醇为针阔混交林相对含量较高外,其他均为针叶纯林高于针阔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一天内不同时间段林内BVOCs相对含量无显著差异,而针叶纯林林内仅萜类、烯烃、醇类物质存在明显的“单峰型”日变化规律,即12:00最高,而9:00、15:00较低;一天内相同的时间,针叶纯林林内萜类、烯烃类、醇类物质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其他物质无显著差异;5种环...  相似文献   

9.
李春文 《林业调查规划》2013,38(3):78-80,87
武定县有林地面积15.65万hm^2中91.9%为天然起源的异龄林和针阔混交林,如何经营好这部分森林一直是全县林业发展的瓶颈。德国近自然森林持续经营示范项目在武定县13个自然村实施,以其独到的理念、管理模式和运作方法,缓解了异龄林和针阔混交林的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实现永久森林和人类的双赢。文章阐述了项目村开展活动的内容、步骤和工作方法,总结了实践成效,分析了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红松、刺楸人工针阔混交林和红松人工纯林生物多样性功能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能增加蚯蚓的数量,林龄25年时,混交林的蚯蚓数量比人工纯林高48.4%;人工针阔混交林招引各种鸟类达33种,每天食虫量达1 500条,抑制了森林虫害的发生;人工针阔混交林日平均气温0.5m和1.8m处分别比红松纯林低2.4~1.0℃,相对湿度0.5m处比红松纯林提高24%,绝对湿度提高2.3%,1.8m处混交林相对湿度比纯林提高11%,绝对湿度比纯林提高5.2%;混交林比纯林能降低风速0.7~1.2m·s-1。针阔混交林的各项功能指标都优于纯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舞毒蛾性信息素诱捕器应用技术研究表明: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奶盒型诱捕器和圆筒型诱捕器对舞毒蛾的诱捕效果不同,三角型粘胶板诱捕器的诱虫效果最好,圆筒型诱捕器次之;诱捕器设置高度对诱捕效果有明显的影响,设置高度为5.5 m的诱捕器诱捕作用最强,3.5 m次之,1.5 m最差;雄蛾对人工合成信息素的昼夜反应节律发生在白天,从8∶00持续到22∶00,反应高峰在14∶00,反应模式为"单峰式-白天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早实核桃新品种‘农核1号’的光合特性,为该品种优质高效栽培提供参考。【方法】以早实核桃‘农核1号’为试材,采用Li 6400测定叶片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限制值(L_s)及主要环境因子的日变化,分析各指标间的关系。【结果】‘农核1号’叶片P_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9:00,峰值达15.67 μmol/(m^2·s)。11:00—19:00,P_n降低主要受非气孔限制因素的影响。一天当中P_n及其他光合参数在不同时段存在一定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P_n与T_r在13:00—19:00呈极显著正相关;P_n与G_s在各时段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_n与C_i在7:00—9:00呈极显著负相关,在9:00—13:00呈不显著正相关,在13:00—19:00呈不显著负相关。光响应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农核1号’叶片的LCP较低且LSP较高,分别为53.84和752.16 μmol/(m^2·s),说明‘农核1号’对弱光照较为敏感,适应性强。通径分析结果表明,7:00—9:00主要环境因子PAR对‘农核1号’叶片P_n的影响大于G_s,两者均表现正效应;9:00—13:00各指标按照对叶片P_n的影响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C_i、WUE、G_s,C_i表现负效应,G_s和WUE表现正效应;13:00—16:00主要光合参数G_s对叶片P_n的影响大于C_i,G_s表现正效应,C_i表现负效应;16:00—19:00主要光合参数WUE对叶片P_n的影响大于T_r,两者均表现正效应。【结论】在生产上引种和栽培‘农核1号’时,应注意扩大株行距,保持通风透光,从而提高光合产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道路绿地对PM2.5浓度分布与消减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选择北京市典型道路绿地类型为试验监测点,对0,6,16,26,36iTI不同绿带宽度下PM2。浓度分布、消减能力及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道路绿地空气中P№。浓度的日变化均呈现双峰单谷型特征,即早晚高、白天低,最低值出现在午后14:00左右,最高值出现在晚高峰20:00左右;0,6,16,26,36m绿带宽度下PM25浓度平均值分别为46.64,44.35,42.91,40.96μg.m-3和41.97μg.m-3,以26m绿带宽度最低,0m最高;无污染或轻度污染(P№s〈115μg·m-3)天气条件下,绿地对PM2.5消减作用十分明显,26m的绿带处消减作用最强,最高可达28.0%;中度污染及以A(PM2.5〉115μg·m-3)天气条件下绿地对P№s消减作用不明显;PM2.5浓度与气象因子中的温度、风速成负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林间释放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在林间的释放技术,确定日间段适宜的放蜂时间和树体挂蜂较好的方位,作了日间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挂蜂方位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蛹寄生率效果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与挂蜂日间不同时段的时间有关,与树体上挂蜂的不同方位无关,最佳放蜂时间为每日傍晚17:00~18:00时,或清晨4:00~6:00时。  相似文献   

15.
树干涂毒环防治下树转移沙棘木蠹蛾幼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研究沙棘木蠹蛾当年生幼虫的下树转移危害习性,利用该习性采取在树干上涂毒环、绑毒绳的方法控制该虫。观察发现,2005年9月1日到18日,幼虫绝大多数是在09:00-16:00间下树转移,极少数是在20:00-08:00下树;2005年9月18日以后未曾在早上和夜晚观察到下树幼虫,幼虫都是在10:00-16:00间下树。幼虫从排粪处爬出,顺着树干向下爬,到地面时继续沿着树干钻入土层,最后找到适宜的场所,停留在树根部的树皮裂缝处。用中西杀灭菊酯与金天敌长效缓释剂按1:9的比例混合配成毒剂涂干,环宽5cm,施药第5天对沙棘木蠹蛾幼虫的防治效果为100%,第30天防治效果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6.
广州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的环境效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计量城市路网景观防护林的环境效应,采用群落生态学及水平多点定位同步观测方法,对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群落结构及消减路面热岛、污染气体浓度效应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显示:防护林群落呈4层垂直结构(上层乔木平均高(珚H)=12.6 m、中层乔木珚H=6.3 m、灌木层珚H=3.2 m、草本层珚H=0.6 m),水平30 50 m沿机场路侧带状分布;防护林群落的Shannon(H)达2.39,均匀度达0.76,而森林群落郁闭度达0.68。相对路面空气SO2、NO2(0.150、0.083 mg·m-3)的日均浓度,防护林林内20 m则减小到0.05 mg·m-3以下,空气温度则减小2.0℃,空气湿度增加2.4%,风速减小0.7 m.s-1;雨季晴天日,13:00-15:00、林内20 30 m空间相对路面的气温减小值大于2.0℃,而林内10 30 m空间相对路面的空气湿度增加5.0%7.1%;林内20 30 m空间空气SO2浓度≤0.05 mg·m-3的白昼持续时间达8.3 9.0 h,而林内30 40 m空间空气NO2浓度≤0.05 mg·m-3的白昼持续时间达8.3 h;机场路景观防护林群落对路面热岛强度、空气SO2、NO2浓度消减效应极其显著。采用趋势面回归方法,获得的机场路面至林内水平尺度空气SO2、NO2浓度时空分布拟合方程适宜于估算应用。  相似文献   

17.
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氨挥发速率及累积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掌握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氨挥发特征与挥发损失量,以6年树龄库尔勒香梨园为研究对象,采用密闭式集气法对香梨整个生育期的香梨园土壤氨挥发速率及累积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施肥、灌溉及温度对库尔勒香梨园土壤氨挥发有显著影响。氨挥发速率在一天内的变化,由于温度的影响而具体表现为下午(16:00~20:00)、中午(12:00~16:00)、早上(8:00~12:00)、夜间(20:00~08:00)挥发速率依次降低,并在施肥后的第4天下午(16:00~20:00)时达到最大值0.032 kg/(hm~2·h);氨挥发日累积量在不施肥的情况下随着香梨生育期的推进而逐渐减少,最后趋于平稳。而在4月1日和6月1日对试验样地进行施肥后,氨挥发日累积量明显增加,在4月5日和6月5日分别达到0.411和0.318 kg/(hm~2·d)。在每个月10日对试验样地进行灌水后,氨挥发日累积量明显增加,在5月15日达到最大值0.24 kg/(hm~2·d);氨挥发月累积量在基施肥处理的4月和追施肥处理的6月较大,分别达到9.086和7.619 kg/(hm~2·m)。在香梨整个生育期内,氨挥发累积量达到36.52 kg/hm~2,占总施肥量的12.17%,损失量较大。  相似文献   

18.
选择北京北五环清河两侧不同结构类型(内部构成、郁闭度)的绿地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尺度定量测定的技术方法,分析城市河流廊道绿地不同内部构成、不同郁闭度与温湿效应的关系,为河流廊道绿带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1)温湿影响效应大小为乔-灌-草型>乔-草型>灌-草型>草坪.当绿地内部构成为草坪时,降温增湿效应不明显;当绿地内部构成为灌-草型时,其降温增湿效应较明显;当绿地内部构成为乔-草型和乔-灌-草型时,其降温增湿效果明显.2)绿地的降温增湿效果,随着郁闭度的不断增加而逐渐增强.当绿地郁闭度为0.20~0.40时,绿地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效应,但效应不明显;当绿地郁闭度大于0.40时,绿地降温效应明显;当绿地郁闭度超过0.60时,绿地增湿效应极其明显且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