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井茶是浙江省主要的名优茶种类,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而著称于世。传统龙井茶的加工为手工炒制,对炒茶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工效较低,与当前龙井茶生产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不相适应。近年来,随着新型龙井茶炒制机(长板式龙井茶炒制机、  相似文献   

2.
手工炒制龙井茶,用工多、功效低、技术要求复杂、加工成本高,一直制约着龙井茶生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新型龙井茶炒制机(长板式龙井茶炒制机、滚筒式和往复槽式龙井茶辉锅机)的出现和逐年改进,使龙井茶炒制逐步从手工炒制向机制转化,特别是最近龙井茶辉锅机的应用,实现了龙井茶的全程机制。  相似文献   

3.
权启爱 《中国茶叶》2003,25(2):16-17
龙井茶是我国最著名的传统名茶,它“色绿、香郁、味甘、形美”,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龙井茶原产于我国著名名胜风景区杭州西湖群山周围,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近年来龙井茶的产区在扩大,国家技术监督局公布的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地域,有西湖、钱塘、越州三大产区,现年总产量已接近1500吨。龙井茶历来均靠手工炒制,且炒制手法十分复杂和费力。为了提高龙井茶的炒制效率和减轻制茶劳动强度,从20世纪50年代起,我国就开始了龙井茶炒制机的研究和开发,并且取得了进展,尤其是在90年代后期研究成功的多槽式龙井茶炒制机(名茶多功能机),获得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因为该机能在一台机器上完成龙井茶炒制的青锅和辉锅工序,并且加工出的  相似文献   

4.
龙井茶是浙江省的主要名优绿茶,全省年产龙井茶约2万吨。其中一级以上的茶叶以手工炒制为主,中下档龙井茶用扁茶机炒制。由于龙井茶的采摘、炒制等技术精良,造就了其优异的品质。本文就龙井茶的采摘、炒制等工艺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5.
夏狄刚 《中国茶叶》1996,18(6):14-16
西湖龙井茶历来为手工制作,炒制主要分青锅、煇锅两道工序,炒茶手法不下十种,技术要求很高,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一个熟练的炒茶师傅一天只能炒制500g特级龙井。为实现龙井茶炒制机械化,经过近40年的努力,已取得重大进展,研制的龙井茶炒制机械正逐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龙井茶制作机械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6.
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由电脑控制器、多功能机和执行机构组成。将优化的龙井茶加工工艺参数贮存在控制器的芯片中,计算机对龙井茶加工过程的温度、时间、转速以及加压、停机等动作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龙井茶青锅和辉锅的自动化加工。控制器贮存有12条龙井茶加工程序,供不同环境、不同鲜叶原料条件下选用。用电脑控制型龙井茶炒制机加工的龙井茶品质超过或接近手工炒制的茶样。从而解决了龙井茶生产依赖炒制工人的技术这一问题,同时提高了名优茶加工的自动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龙井茶加工机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井茶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名茶之一,但由于长期以来依赖于手工炒制,劳动强度大,功效低,炒制技术要求高,质量难于控制,加之龙井茶的生产季节性强,故广大茶区对龙井茶炒制机械化要求迫切.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中低档龙井茶的机器炒制技术。结果表明,使用手、机结合技术炒制的龙井茶,品质良好,明显优于全机炒和全手工炒制的产品,同时可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对充分利用茶树鲜叶资源,缓解茶区当前炒茶劳力紧张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龙井茶品质好坏,在制作工艺上,炒制温度与手法的掌握尤为关键。本文拟以单片机,实现升温,保温、降温过程人工编程自动控制,具有积极意义。根据设计原理制成样机,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应用,可为龙井茶炒制温度与工艺的改进提供参考。一、概述龙井茶品质的好坏,除了与茶树品种,采摘精细、地理条件等有关外,还与炒制技术有关。在炒制龙井茶时,对电炒锅温度掌握是否信当关系重大,锅温过高,茶叶易出现焦边、爆点,产生焦味;锅温过低,茶叶易红梗红叶,茶汤汽红,也会影响品质。因此准确掌握炒制的温度,是提高龙井茶制茶品质的…  相似文献   

10.
色绿”是龙井茶品质超群的“四绝”之一.近年来,新昌县发展“浙江龙井”的势头迅猛,产品的做工也有很大提高,外形可达到“扁、平、光、滑”的要求,但色泽尚不太理想,带乌条(色泽发暗)、夹杂和叶柄叶缘红变等弊病者时有出现,影响了龙井茶的品质.笔者现将龙井茶产生乌条、红变弊病的原因及改进办法作一浅析.一、乌条龙井茶产生乌条的原因较为复杂,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六个因素.1.摊青不足现以1993年早春的采制情况为例,这段时间,气温较低,雨水又多,有的上午采回的鲜叶下午就炒制,下午采的晚上炒制,摊青时间不足4小时,鲜叶失水少,减重率低,达不到轻萎凋的程度,鲜叶仍然“鲜活”,致使在杀青过程中炒制时间过长,叶温提高较慢,水汽散失缓慢,导致成品色泽发暗,乌条增多.有的摊放鲜叶太厚,造成上燥下潮,即上层叶失水过多,下层叶仍处于“鲜活”状态,这种厚摊的鲜叶,在炒制青锅  相似文献   

11.
陈中泽 《茶叶》2002,28(4):210-210
随着名茶多用机的问世,以及其机械结构、性能的不断完善和改进,在广大茶区得以迅速推广,成为茶农炒茶的好帮手,并被广泛用于龙井茶的炒制。然而,全程机制龙井茶往往存在两大缺陷:一是色泽偏暗,难以达到中高档茶嫩黄色的要求;二是呈棍棒状扁形,显得其外形长直度有余而宽扁度不足。难与传统龙井茶相比。导致机制龙井茶不被看好,卖价不高。为保持传统龙井茶风格,于是各种机手结合炒制工艺技术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2.
谈谈西湖龙井茶的色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卓再 《中国茶叶》1994,16(1):42-42
数百年来,杭州西湖龙井茶一直以色绿、香高、味甘、形美的“四绝”著称于世,而这“四绝”中又以“色”(俗称色气)最为重要,因为香气、滋味、形状三者无一不与色气相关。正宗高级西湖龙井茶的色气,干看是亮泽的“金尖绿叶”,湿看(或称开汤看)是明亮的“清汤绿叶”。西湖龙井茶这种色气的形成,与其鲜叶原料和特有的炒制工艺有关。高级龙井茶是选用龙井品种茶树早春的细嫩芽叶为原料,且要求芽长于叶。这种鲜叶原料,其芽为金黄色,叶为黄绿色,通过高超独特的制作工艺,炒制成绿叶包着金芽的,形状扁、平、光、直的(俗称“碗钉形”),具有“金芽绿叶”色气的龙井茶。  相似文献   

13.
6CMD电脑控制龙井茶炒制机由电脑控制器、执行机构、炒制机三部分组成。炒制机由机架、槽形锅、热风导入系统等组成。控制器由计算机系统和控制机组成,计算机系统由CPU芯片、地址锁存器、程序存贮器、数据存贮器、键盘显示控制芯片组成,控制机由12位A/D转换输入口、8位计算输入口和电可擦写存贮器构成。执行机构由电动调速装置和可控硅开关组成。该机是第1台采用电脑控制的龙井茶加工机械,它将传统的龙井茶加工经验变为量化数据,用单板机实施测控,通过执行机构实现自动化操作。该机贮存了12条预设的龙井茶加工程序,除…  相似文献   

14.
以龙井茶为代表的扁形茶,是我国生产量最多、平均卖价最高的名优茶类型。在我国的茶叶机械中,以龙井茶为代表的扁形茶炒制机的研制,经历了极为曲折和漫长的研究历程,最终获得成功和普及。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龙井(扁形)茶炒制机的研制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以龙井茶为代表的扁形茶,是我国生产量最多、平均卖价最高的名优茶类型。在我国的茶叶机械中,以龙井茶为代表的扁形茶炒制机的研制,经历了极为曲折和漫长的研究历程,最终获得成功和普及。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龙井(扁形)茶炒制机的研制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为保护和传承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技艺,弘扬西湖龙井茶文化,提升西湖龙井茶的美誉度,9月15~21日,由杭州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商会、杭州西湖本山龙井茶叶博物馆主办的西湖龙井茶茶师(制茶)培训班在杭州西湖本山茶业有限公司举行,来自西湖龙井茶核心产区的21位制茶师参加培训。培训班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  相似文献   

17.
胡兆康 《中国茶叶》2006,28(2):29-29
龙井茶是指以原产地域范围内采摘的茶树鲜叶。按传统工艺技术在原产地域范嗣内加工而成的一类扁形炒青绿茶。龙井茶按原产地分。可分为西湖龙井、钱塘龙井和越州龙井;按感官品质分,可以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6个等级,其中特级龙井茶外形扁平光润、挺直尖削,干茶色泽嫩绿鲜润,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甘爽,汤色嫩绿明亮,叶底芽叶细嫩成朵、匀齐。龙井茶优异品质的形成是独特的生态环境,优良的茶树品种和精湛的加工技术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根据多年炒制龙井茶的实践经验,对龙井茶炒制技术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8.
福宁龙井茶     
福宁龙井茶是霞浦县茶场应用杭州龙井茶炒制工艺,研制成功的新名茶。该茶色泽黄绿,外形扁平光滑,汤色碧绿明亮,香馥如兰,滋味甘醇鲜巍。以比杭州龙井茶上市早近一个月,成本低一半的优势,畅销国内茶叶市场。1993年被福建省农业厅评为省优质荣。  相似文献   

19.
《茶叶》1983,(2)
四月五日,西湖区在梅家坞举行了首届西湖龙井茶炒制比赛。13名炒茶能手参加了比赛。炒制的样品经评茶小组审评,评出三名最佳炒茶能手,共有八位优胜者获得了奖状与奖品。  相似文献   

20.
龙井茶品质的好坏,固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鲜叶原料,但茶叶的色、香、味、形在制作过程中变化很大,所以,同样的鲜叶,由于炒制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不同,做出来的龙井茶的品质差异会很大,有的相差可达一个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