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就巢行为是影响禽类繁殖力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国内外科技研究人员对禽类就巢发生的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已经取得了极大的研究进展。本文以三种调控就巢行为的途径为切入点,系统介绍各种生殖激素(PRL、E_2、P、5-HT、DA、GnRH、FSH、LH、IB)在家禽就巢机制中的作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北京油鸡就巢行为发生及就巢鸡血清生化指标分析。从1 296只43周龄北京油鸡商品代蛋鸡中选取有就巢行为表现的就巢鸡30只,和无就巢行为表现的产蛋鸡30只,饲养在两个单独的栏舍内。采用人为观察记录的方式研究鸡只就巢行为发生周期及类型,观察期为44~49周龄,50周龄末对所有试验鸡采血,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一次就巢平均持续时间为9.4 d,发生典型就巢行为比例要低于非典型就巢行为比例(4/309/30),两次就巢的北京油鸡其总持续时间要大于一次就巢的,可能因此会影响鸡群产蛋量。就巢鸡与产蛋鸡血清生化指标显著不同,表现在:就巢鸡的催乳素含量显著高于产蛋鸡(P0.05),而促黄体素、血清总蛋白、乳酸含量均显著低于产蛋鸡(P0.05)。二者总抗氧化能力没有显著差异,但就巢鸡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几乎达到显著水平(P=0.057),同时丙二醛含量显著大于产蛋鸡(P0.05),提示就巢鸡体内可能存在更多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3.
平养条件下东乡绿壳蛋鸡就巢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通过诱导就巢,观察并统计了东乡绿壳蛋鸡47~66,同龄就巢发生情况。结果表明,观察期内平养绿壳蛋鸡群体平均卧息时间为10.5天(0~81天),除了产蛋外,27.7%母鸡没有发生卧息行为;鸡群平均典型就巢次数为0.43次,群体平均就巢时间为12.3天(0~96天);超过30%的母鸡表现出典型就巢行为,其平均就巢持续时间约为29天。  相似文献   

4.
影响家禽就巢发生的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影响家禽就巢的内分泌、遗传和环境因素及其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目前就巢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就巢性研究的策略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蜜蜂采集行为对农作物的授粉和蜂群的生存和发展都非常重要。为探究中华蜜蜂在冬季的出巢活动规律,本研究利用电子标签技术对新出房的工蜂进行标记,进而持续跟踪检测这些标记蜜蜂一生的出巢活动情况。结果表明,中华蜜蜂羽化后1星期内就会首次出巢,随后的2个星期内每天会进行一次认巢飞行,之后进入真正的采集飞行。中华蜜蜂的寿命不同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平均为48天,天敌、气候等是影响中华蜜蜂寿命的最主要因素。冬季中华蜜蜂出巢活动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大。一般出巢活动时间为半小时,出巢活动之间在巢内的时间为20分钟。本研究系统的研究了冬季中华蜜蜂一生的出巢采集活动规律,对了解中华蜜蜂的出巢采集行为、相关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授粉实践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近20年来对禽类就巢发生的内分泌和神经内分泌研究进程及状况,并推测能够使用5-羟色胺和多巴胺受体阻断类药物如赛更啶和氯丙嗪缩短家禽的就巢期,或主动免疫血管活性肠肽或催乳素抑制就巢以提高家禽的生产性能.预计在禽类就巢方面的研究进展将能帮助发现促进就巢的基因,并能利用这些基因选育出具不同就巢习性的家禽品种供应不同的家禽生产用途.  相似文献   

7.
鸭催乳素基因外显子5多态性与就巢性状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番鸭不同就巢群体(就巢1月群、就巢2月群、就巢3月群)、番鸭非就巢群和白改鸭群体作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技术研究番鸭不同就巢群体、番鸭非就巢群和白改鸭5个群体250个个体催乳素(PRL)基因第5外显子多态性及其与就巢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外显子5片段编码区发现3个SNP位点,位于5871bp(G/A)、5926bp(A/G)和6029bp(C/T)处,其中5871bp(G/A)与5926bp(A/G)处氨基酸序列均改变,分别为I→V和R→K。统计多态片段的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并对5个试验鸭群间基因频率作差异进行显著性分析,番鸭非就巢群体与各就巢群体间差异显著(P<0.05),同时番鸭与白改鸭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探索鹅的产蛋与就巢的行为学。以浙东白鹅为研究对象,组建多父本家系(4♂+12♀),采用视频自动采集系统观察其产蛋与就巢行为。结果表明:浙东白鹅的平均产蛋间隔时间为44 h(31~60 h),其产蛋行为与光照影响密切相关,约83.04%的蛋产在有光照的情况下(03:00—19:00),仅有16.96%的蛋产在无光照的情况下,01:00—06:00产蛋发生率逐渐增长;96.6%的个体存在就巢行为,且就巢期分段明显,在就巢前期主要表现为寻巢行为,仍接受公鹅交配;在就巢中期母鹅连续卧息,采食和饮水明显减少,拒绝与公鹅交配;在就巢后期采食饮水增加,开始活动。  相似文献   

9.
就巢对宁都三黄鸡300d产蛋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就巢对产蛋性能的影响,试验收集了564只宁都三黄母鸡的就巢和产蛋性状数据,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300 d产蛋量与就巢总天数呈较高的负相关(r=-0.659),而与开产日龄(r=0.112)和300 d畸形蛋量(r=-0.173)的相关较小;无就巢组的300 d产蛋量比就巢组多35.8枚,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对就巢组再分组,发现300 d产蛋量随就巢总天数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极差达到45.4枚;就巢1 d组比无就巢组的300 d产蛋量少22枚,差异极显著,而与就巢2 d组~就巢7 d组的差异都不显著。这些结果说明是否就巢以及就巢总天数都能极显著地影响300 d产蛋量。  相似文献   

10.
家禽就巢行为的分子遗传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敏  张细权 《中国家禽》2007,29(20):32-34
在现代养禽业中,就巢行为已成为制约禽类繁殖性能和饲养效益的重要因素.因此,减少和消除就巢行为已成为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结合本实验室多年来的研究工作,笔者对家禽就巢行为的分子遗传机制进行了综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体现出生物学、农学和地理学交叉的特点。近年来,全球许多国家及相关研究机构对草地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力度不断加大。本研究以SCIE论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利用Thomson Data Anlyzer(TDA)和UCINET软件对1996-2015年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论文进行数据挖掘和定量分析,探究了近20年来国际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变化趋势、研究力量分布、重点领域、研究热点及国际合作。结果表明,近20年来,国际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论文以平均8%的速度增长;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所涉及的学科较多,主要有农业、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植物科学、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地质学等;除了对草地、农业关注外,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也对物种及生态环境保护较为重视;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论文的综合影响力较高,美国在国际间合作中表现最为突出,与各主要国家间均具有很强的合作关系;中国科学院在草地农业生态学研究方面非常活跃,其论文量遥遥领先于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等其他机构,但研究水平、影响力以及国际合作能力仍有待提升。  相似文献   

12.
在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兽药监察机构科研工作现状,总结科研工作实践经验,探讨变革背景下的兽药监察机构科研发展方向,提出了建立兽药监察科研协作体系、明确重点研究领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校院系的科研绩效评估模型和计量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企业管理绩效评估方法,探索并建立针对高校院系特点的科研绩效评估模型和计量体系,为高校院系在科研投入及成果产出等全方位管理中提供量化依据。分析高校院系绩效特征,引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效益、效率观和绩效评估法,结合高校院系现状,在标化人力资源和时间投入、量化科研产出的基础上,设计一套适合高校院系科研绩效考核的评估体系。该体系能较为科学地评估高校院系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效、核心竞争力及研究潜力,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农业科研院所是农业科技成果的重要发源地,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必要条件。影响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自身因素主要有:农业科研单位体制的局限;科研课题与市场结合不紧密;缺乏中试和推广经费;农业科研成果自身特点局限。  相似文献   

15.
草地鼠害严重威胁草地生态安全。中国在草地鼠害研究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方法,统计了1977—2021年中国草地鼠害研究领域Web of Science(WOS)和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数据库收录论文的数量、被引情况、H指数等指标,同时利用CiteSpace对论文的研究力量和研究热点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7—2021年,中国草地鼠害研究领域共发表1 140篇文章,其中CNKI发文584篇,WOS发文556篇,且整体上逐年增加;中国科学院和兰州大学在草地鼠害研究中处主导地位,但不同的研究机构、不同的作者之间联系不够紧密;研究对象集中于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和高原鼢鼠(Myospalax baileyi),研究地点集中于青藏高原和高寒草甸,研究方向以种群密度、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为主。  相似文献   

16.
摘 要:客观整体分析橄榄研究动态,为橄榄研究以及产业发展提供数据参考。选择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橄榄研究文献的发文量、研究国别、机构、基金、研究方向等指标,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功能进行作者、关键词共性分析,阐述橄榄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橄榄研究自1995年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0年后橄榄相关sci文献增长较快;对橄榄的研究以我国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为主,福建地方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计划项目对橄榄研究资助较大,高质量文献产出较多的机构是福建农林大学、江南大学、福建农科院果树研究所;我国橄榄早期研究侧重生产实践应用,良种选育、传统中药研究、果实贮藏等,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橄榄遗传多样性、功能基因、以及深加工、药用成分、药用机理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  相似文献   

17.
苜蓿自汉朝被引入中国,距今历两千余年,当前已发展成为第一大栽培牧草,相对而言,我国苜蓿研究起步较晚,在近年始得以迅猛发展,但目前对其研究的历史脉络尚未见报道。为此,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获取 CNKI、WOS 数据库及相关的统计数据的资料,综合分析了1950年以来中国学者对苜蓿的研究轨迹,探究了近65年来成果数量、热点演进、关键节点等,并对比了国内、国际苜蓿研究的发展轨迹。结果表明,1)1950年来,中国学者在苜蓿方面的研究论文数量呈现强劲的增加态势,根据其自然增长特征,可分为5个时期,2000年以后进入极速增长阶段;2)近年来,中国学者对苜蓿研究的国际化程度逐年提高,目前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苜蓿研究国;3)中国学者最早较为注重对地方品种及其遗传资源的挖掘,近年对高产、优质、抗逆育种与栽培理论的研究较多,更加注重苜蓿产业发展相结合,相比于国外,对分子基础、种间互作等机理性研究尚显不足;4)苜蓿产业的成长、科技期刊的发展、科研项目资助强度的增大是近65年来苜蓿研究得以迅猛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认为,在未来的食物结构转型、草地农业发展等历史趋势下,中国苜蓿研究将会从偏重于产业相关的技术研究,过渡到基础理论研究,从而全方位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科学理论需要。  相似文献   

18.
用词频分析法分析我国温带草原荒漠化研究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词频分析法,对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80-2008年农业领域的全部期刊进行分析,从草原荒漠化的研究领域、研究热点、主要研究单位等方面入手,分析我国温带草原荒漠化的研究现状。从而勾画出温带草原荒漠化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发展趋势,向草业工作者展示了我国温带草原荒漠化持续不变的研究热点依然是草原沙化(退化)和草原畜牧业,气候变化、荒漠化治理、沙尘暴、超载过牧的研究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地认识我国番鸭呼肠孤病毒研究的现状,对2018年11月前中国知网数据库的177篇番鸭呼肠孤病毒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发表刊物、研究机构、作者信息以及研究主题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番鸭呼肠孤病毒研究文献发表期刊整体质量较高,研究机构和作者以福建农林大学及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占优势,对病原学、致病机理及分子流行病学等方面研究不够深入,对免疫学和防控技术的研究较为欠缺。  相似文献   

20.
本文系统地回顾了近60年以来国内外乡土灌草青贮利用与牛羊健康饲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研究内容与研究区域进行分析,结合饲草青贮技术领域、草食畜牧业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背景,将乡土灌草青贮与牛羊健康饲喂划分为3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期为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1世纪初期为缓慢增长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为快速增长阶段。其次,根据研究内容从理论研究、监测评价、技术示范、技术研发4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各分支领域的主要成果与关键问题,提出下阶段应重点研究的内容,应加强对乡土灌草饲料生产与牛羊健康饲喂的研究,综合提高饲料能量与蛋白质的利用率,尽可能改善牛羊的能氮平衡,促进畜牧业和饲料加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