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杂交稻稻瘟菌致病菌系的组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四川省大面积主栽杂交稻组合汕优63、汕优2号上的稻瘟病菌进行生理小种测定的结果表明,致病菌系由多个生理小种群组成,其中以ZB、ZC群小种为主。用不同生理小种的菌株接种汕优2号和汕优63的结果表明:ZB群小种对汕优2号的致病频率最高,为100%,而不同生理小种群对汕优63的致病频率无显著差异,平均为75%。致使这两个杂交稻组合丧失抗性的菌株来自四川省发病多年的常规稻、雄性不育系和早熟杂交稻组合。四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应用3个籼稻、4个粳稻组成的中国鉴别品种将黑龙江省110个稻瘟病菌菌株划分为4群7个生理小种。用日本清泽的12个单基因抗性鉴别品种将上述菌株划分为77个生理小种。对+、ti-a、Pi-k、Pi-z基因致病频率高(70.4%~89%)的生理小种遍布全省各稻区;对Pi-t、Pi-b、Pi-zt基因致病频率低(0~19.3%)的生理小种分布窄,这3个基因可用于抗病育种。试验表明应用日本清泽的12个粳稻单基因抗性鉴别品种更适宜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定  相似文献   

3.
1991~1995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1~1995年5年间,共分离测定了辽宁省稻瘟病菌249个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鉴别品种鉴定划分为7群28个生理小种,在辽宁省流行的优势种群为ZF群和ZD群。近年来致病性强的籼型小种及粳型小种强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增加,弱致病类群频率下降。1985年导致中丹2号水稻抗瘟性丧失的ZA61小种1995年又重新出现,前几年表现优势的ZG群小种1995年暂时消失。  相似文献   

4.
广东水稻品种抗性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动态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1991 ̄1995年对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部分主栽品种抗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稻瘟病菌小种分布及发生动态相对稳定,优势种群为ZB群,ZC群;优势小种为ZB13、ZB5、ZC13和ZB1,不同生态稻区优势小种有差异。品种间具有不同的抗性水平,本省育成推广的主栽品种对稻瘟病属中等的抗性水平,个别品种抗性偏低,属于中感至感。粳籼89等的抗病性逐年下降,这些主栽品种抗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原有小种的  相似文献   

5.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变化与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近年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研究结果,对生理小种变化与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1)我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发生了变化。优势小种由1979—1982年的G群变为1983年后的B群小种;(1)品种的抗性随潜在致病力强的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上升而降低;(3)伴随抗病品种种植面积比率的扩大,潜在致病小种迅速增殖,丧失抗性的危险性加大;(4)品种抗性随抗优势种群频率下降而降低。  相似文献   

6.
稻瘟病菌对稻瘟灵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离体条件下就稻瘟病菌对稻瘟灵抗性的诱导、抗性水平和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3个小种(ZA49、ZF和ZD)4个菌株分别经稻瘟灵50μg/ml、100μg/ml和稻瘟灵100μg/ml+亚硝基胍0.5μg/ml的3种处理诱变,均得到了抗稻瘟灵突变株,在含稻瘟灵的培养基中加入诱变剂亚硝基胍可显著提高稻瘟病菌对稻瘟灵抗性的突变率。上述3个不同处理获得的突变株的抗性水平相似,为野生型亲本的2.8~8.8倍。突变株对稻瘟灵的抗性在单分生孢子无性系后代可以稳定遗传。  相似文献   

7.
应用稻瘟病菌种群消长动态监测四川省杂交稻抗瘟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1986-1990年应用稻瘟病菌种群消长动态,监测杂交稻抗瘟性变化,并进行初步分析。(1)近年来经测定川东南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有7群42个,其中ZB群出现频率59.38%,为优势种群,ZC群和ZA群分别为17.99%、16.20%,其余种群在3%以下;(2)优势种群ZB群出现频率逐年下降,由1986年的72.17%下降为1990年的47.85%;(3)对我省主栽品种汕优63致病力较强的ZA群和ZB13小种明显上升,汕优63分离菌株回接致病率逐年上升,而抗谱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8.
水稻抗穗瘟基因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试验以中156和谷梅2号为亲本建立F8重组自交系群体,应用稻瘟病菌株92-183对群体的叶瘟和穗瘟抗性表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叶瘟和穗瘟抗性遗传控制机制存在明显差异。应用DNA标记将一个兼抗叶瘟和穗瘟的基因定位于水稻第6染色体,其抗性等位基因来源于谷梅2号。而且,该基因在病区表现出较强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我国部分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谱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10省6群16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对10省29个研究所提供的318个水稻品种(系)进行测定,提出加农Si-Pi661020、81005等19个抗性品种(系)可作杂交亲本利用,对其中经济性状较好的品种(系)可根据各省当地小种的出现频率和分布情况,在较大范围内种植。 本试验选用我国近年分离的16个稻瘟菌生理小种,对318个有希望的水稻品种(系)进行了苗期抗稻瘟病谱测定和田间人工接种、自然诱发3病(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的鉴定,为全面评价供测品种(系)的抗病性提供依据[2]。现将试验的方法和结果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1989年我区稻瘟病大流行,发生面积73万亩,其中穗颈瘟44万亩,损失稻谷1441万公斤。本地区杂交稻63品系大面积单一化连年种植,导致病菌优势小种的变化,造成抗病性丧失,是大流行的主要原因。63品系开始引入本区时高产,抗病力强,1987年发现感病稻株,1989 年我区种植杂交稻85.8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73.1%,而63品系又占杂交稻面积的92.2%。63品系的母本都属野败型同一质源。抗病性相近,给新优势种群的形成和积累创造了有利条件,据测定1989年我区致病力强的 ZB 群小种数量上升是63品系抗性丧失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气  相似文献   

11.
选育和布局抗病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病菌群体的毒性类型频率逐步上升导致品种抗性丧失已成为抗性品种选育和推广的瓶颈问题。为寻找一种能够为基层单位所掌握且快速、准确的稻瘟病菌群体毒性监测方法,本文将不同来源的穗颈瘟标样分别接种于一套抗稻瘟病单基因系、杂交稻主栽品种及亲本和抗源上,30 d后调查最高病害级别和株发病率。结果表明,‘丽江新团黑谷’、标样来源品种及其所含抗瘟基因的单基因系均能稳定发病。4个来自四川盆地的病菌群体对四川主栽品种的毒性明显强于来自云南楚雄的群体,且这4个病菌群体均具备对Pi-2及‘宜香优2115’的毒性。来自万州甘宁镇‘F优498’的病菌群体对主栽品种的毒性谱比崇州‘宜香优2115’来源的病菌更广。该方法操作简单,能快速准确地监测稻瘟病菌群体毒性状态,有助于基层单位更有效地开展稻瘟病防控布局工作。  相似文献   

12.
本区稻瘟病生理小种有7群14个种,根据各小种出现的频率,以及主要品种对小种的反映合理利用抗稻瘟病品种。根据小种对已知抗性基因扣抗源的致病范围,明确了该地区在近期内粳糯稻以选用Pi-Zt、Pi-b、Pi-ta2的基因,籼稻以选用IR29、IR28的抗源为好。  相似文献   

13.
福建水稻品种抗瘟性变化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1987年应用新的福建鉴别品种,鉴定了来自本省34个县(市)的240个有效单孢菌株,区分为7群25个中国小种,进一步划分为56个福建小种,其中ZG_1Ff_1和ZG_5Ff_1为优势小种。根据1986—1987年稻瘟病菌福建小种的区系组成及侵染主栽品种的小种出现频率,参号1978和1981年珍龙系统品种抗性丧失的实际情况,曾预计1988—1989年本省主要抗病品种78130系统、金早6号和矮梅早3号等不会在大面积上丧失抗瘟性,实践证明这个估计是正确的。双抗77001和谷农13,仍为抗谱较广的品种,可继续作抗稻瘟病育种的抗源。  相似文献   

14.
城特232抗瘟性基因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A49、ZB_1和日本鉴别菌系P—2b分析了城特232及其抗源亲本的抗性基因,并测定其等位关系。结果表明,城特289的抗性基因来自抗病亲本城堡1号(Toride 1)。它对3个小种(菌系)的抗性均受Pi-z′基因控制,而特特勃(Tetep)的抗性基因未导入到城特232中。本文还对抗病品种与抗源亲本之间抗性基因关系的推断及抗病品种的合理利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研究稻瘟病菌致病小种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耀光 《植物保护》1981,7(2):34-35
30年代以来,亚洲许多国家培育了一些抗病品种,防治稻瘟病收到了成效。可是,由于这些抗病品种大多只具有单一的垂直抗病性,往往不到几年即丧失了抗病性,失去栽培的价值。 根据国内外的调查研究证明,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的丧失,是由于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产生新的致病小种,或原有致病小种迅速增殖的结果。通过致病小种的研究,可以保持或延长抗病品种的寿命、定向培育抗病品种、预测致病小种的流行、及时指导防治。但是,目前国内外对致病小种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消长动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1990~1997年,用中国稻瘟病菌鉴别寄主鉴定了广东省稻瘟病菌单孢菌株1574份,共鉴定出8群43个生理小种。其中ZC群一直是广东省的优势种群,其出现频率平均为502%;ZC13一直是优势小种,其出现频率平均为274%,其次是ZG1(188%)、ZC15(145%)和ZB13(91%)小种。不同地区不同年份优势小种的类型及其组成不同。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应用30个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及7个中国鉴别寄主,于水稻苗期接种,测定2006-2008年从江西省水稻产区分离的195个稻瘟病单孢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江西省稻瘟病菌以广谱致病性的菌株为主,将致病率按PF<30%、30%≤PF<50%、50%≤PF<70%和PF≥70%4区段划分,各区段菌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8.72%、31.28%和60.00%;病菌群体对所测定的30个抗瘟基因均表现出毒性,毒力频率为17.95%~100%,表现出较低毒力频率的水稻抗瘟基因是pi-z~t、PI-1(1)、PI-z~5和Pi-k,其毒力频率分别为17.95%、26.67%、27.46%和29.23%.此外,江西省稻瘟病菌含6群40个生理小种,在稻瘟病流行的2006年,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_(13)和ZA_1;在稻瘟病发生较轻的2007年和2008年,优势小种均为ZB_(15)和ZB_(13).进一步分析表明,同一优势小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28个ZB_(13)菌株对30个抗瘟基因的致病率为50.00%~96.67%,26个ZB_(15)菌株的致病率为46.67%-86.67%.对ZB_(13)与ZB_(15)菌株的聚类分析发现,毒力频率相近的菌株致病相似性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8.
稻瘟病是影响水稻生产的重要病害。监测田间稻瘟病菌菌群致病型的组成是有效推行利用抗病品种抗瘟策略的必须环节。本研究采集2015年湖北省10个稻作区的穗颈瘟标本,以单基因鉴别品系对分离得到的菌群进行致病型的测定,并分区进行品种的抗瘟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区菌群致病型的组成存在差异,品种对不同稻作区菌群的抗性明显不同,单基因品系中9个抗性基因在湖北稻区受侵染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已知抗瘟基因在黑龙江省寒地稻区的评价与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12个日本鉴别品种、7个中国鉴别品种、24个抗稻瘟病单基因系及6个当地主栽品种,对2006年采自该省主要积温区不同水稻品种的178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2006年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划分为104个日本小种,077.7号生理小种比例最高为4.49%,017.1号、017.5号、037.5号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3.93%。就抗性基因而言,抗瘟基因Pi9(t)在全省抗谱为97.75%,是较好的抗源可以在全省内广泛利用;Piz-5、Pi12(t)抗瘟基因抗谱分别为78.09%和78.65%,根据品种种植区域可以有选择地利用。就品种而言,抗瘟基因Pi9(t)、Piz-5是空育131;Pi5(t)、Pita-2是垦稻10号;Pi9(t)、Pita是上育397;Piz-5、Pi12(t)是垦稻12号等品种抗瘟改良的有利基因;在研究中同时加强对稻瘟病菌种群的监测和新抗源的发掘,有针对性地向主栽品种导入新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20.
水直播条件下黑龙江省不同稻区稻瘟病菌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水直播条件下黑龙江省不同稻区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的致病性分化情况,以24个抗瘟单基因系品种为寄主,来源于2017—2018年黑龙江省水直播稻田的242株稻瘟病菌菌株为接种体,采用离体划伤方法接种,记录病斑反应型,计算有效致病菌株率和抗性频率,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水直播条件下,2017年,黑龙江省南部和中东部稻区稻瘟病菌菌株对抗瘟单基因系品种的有效致病菌株率介于8.33%~95.83%和20.83%~95.83%之间,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分别为575次和622次;2018年,南部和中东部稻区稻瘟病菌菌株对鉴别体系的有效致病菌株率介于29.17%~95.83%和20.83%~91.67%之间,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分别为536次和571次。2017年,黑龙江省南部和中东部稻区稻瘟病菌菌株的致病性相似系数介于0.15~1.00和0.14~1.00之间,以致病性相似系数0.40为阈值,可将菌株分别划分为5个类群和6个类群;2018年,南部和中东部稻区菌株的致病性相似系数介于0.15~0.93和0.26~1.00之间,以致病性相似系数0.40为阈值,可将菌株分别划分为5个类群和4个类群。2017年,抗瘟单基因系品种对黑龙江省南部和中东部稻区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频率介于11.29%~88.71%和10.77%~86.15%之间,其中抗瘟单基因系品种IRBL9-W(Pi-9)和IRBLz5-CA(Pi-z5)抗性表现最好;2018年,抗瘟单基因系品种对南部和中东部稻区菌株的抗性频率介于10.34%~82.67%和15.79%~85.96%之间,其中抗瘟单基因系品种IRBL9-W(Pi-9)和IRBLz5-CA(Pi-z5)抗性表现最好。表明水直播条件下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致病性分化剧烈,稻瘟病菌整体致病力较强,但仍有部分水稻种质抗性较好且相对稳定,基因聚合后抗性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