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了解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红腹角雉日活动节律变化,为保护区珍稀雉类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2010-08—09、2011-03—09月的研究期和2013-08—2015-05的研究期,分别利用36和60台红外相机,在保护区的90和188个研究相机位点,监测研究红腹角雉的活动节律,共获得295张有效独立照片。【结果】1)红外相机的拍摄率在4—9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5月拍摄率最高;2)红腹角雉雌性和雄性每日均只有1个活动高峰期,其中雌性出现在10:00—12:00;雄性出现在06:00—08:00;3)人类干扰活动有2个高峰期,出现在10:00—12:00和14:00—16:00;在人类活动干扰后,平均间隔10.28天±4.07天才能再次拍摄到红腹角雉活动;4)在有人类活动干扰出现的区域,红腹角雉为了避开人类活动高峰期,变成有2个活动高峰期,分别出现在06:00—08:00和16:00—18:00。【结论】初步明确了红腹角雉的活动节律和受到的人为活动干扰情况以及红腹角雉在适应人为干扰上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收集了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4—2019年红外相机调查中采集到的红腹角雉相关信息,使用物种分布模型(MaxEnt)预测红腹角雉在保护区内的适宜栖息地;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了其在春夏秋冬四季活动节律差异。结果表明,在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模型预测的红腹角雉潜在适宜栖息地面积为430.38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1.52%,主要分布在保护区皮条河两侧中低海拔的针阔混交林中;在活动节律方面,红腹角雉在春季活动强度最高,秋季、夏季次之,冬季最低,红腹角雉在秋季的日活动节律与春季、夏季、冬季差异显著,而春季、夏季、冬季之间红腹角雉日活动节律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初步明确了红腹角雉在卧龙保护区内的潜在适宜栖息地分布以及春夏秋冬四季活动节律差异,为保护区红腹角雉乃至同域分布的其他雉类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花鼠实验室条件下昼夜活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花鼠在常温和低温接近冬眠状态下的活动规律。结果表明:花鼠属昼行性动物,活动时间在6:00~18:00。春季和秋季集中在6:00~15:00,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6:00~9:00、12:00~14:00;夏季集中在9:00~17:00,有两个高峰期,分别在1l:00和15:00。进入冬眠过程中其活动量明显减少,活动时间缩短,取食次数减少。冬眠的临界温度是8℃。  相似文献   

4.
2017年7月—2018年6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开展持续监测并分析其活动节律。研究累计16 84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62个相机位点拍摄到四川羚牛活动,共获得独立有效记录1 455次(春季267次、夏季158次、秋季823次、冬季207次)。采用核密度估计方法(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和重叠指数(Coefficient of overlap)来分析数据,结果显示:四川羚牛在不同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均有2个活动高峰(春季:06:50—09:10, 14:50—19:50;夏季:06:50—08:00,14:50—20:10;秋季:07:10—10:00, 15:30—19:00;冬季:08:50—09:40,14:40—19:50),均主要在晨昏活动。四川羚牛在早上的活动高峰期秋季(2.83 h)>春季(2.33 h)>夏季(1.67 h)>冬季(0.83 h),而傍晚的活动高峰期夏季(5.33 h)>冬季(5.17 h)>春季(5 h)>秋季(3.5 ...  相似文献   

5.
全面的活动节律研究对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有重要意义。豹猫在我国分布广泛,但关于其活动节律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于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开展了为期两年的野外红外相机调查,在92个网格共布设109个红外相机,并对回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共有34个网格拍摄到豹猫,占所有网格的36.9%,拍摄位置主要为海拔1 000~2 400 m范围内较平缓沟谷林地中;(2)豹猫属于典型的夜行性动物,早晨6∶00前后和晚上的20∶00前后存在两个活动高峰期;(3)豹猫在夏季活动强度最高,其次是春季和秋季,冬季活动强度最低,其四个季节的日活动节律差异不显著,重叠系数在春季和夏季最高,夏季和冬季最低。  相似文献   

6.
为确切掌握荒漠林区主要害鼠大沙鼠的活动、为害规律及其天敌活动规律,查明荒漠梭梭林枝条啮食危害的具体种类,用红外相机对新疆昌吉州辖区荒漠林害鼠及其天敌的活动进行24h间隔记录。结果表明:大沙鼠在一年中有2个活动高峰(春季在2—4月,秋季在9—10月底);不同季节的日活动高峰不同,活动高峰期间每天出现的3个高峰分别为8:00—9:00,10:00—12:00和17:00—19:00,大沙鼠为昼行鼠,是梭梭林的危害鼠种。子午沙鼠为夜行鼠,9月—10月底活动频繁。鼠类主要兽类天敌是赤狐和虎鼬,出现在2月—3月底;鸟类天敌是鵟,集中在3月—6月底活动。大沙鼠活动主要在春秋两季较频繁,不同季节日活动高峰不同。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饲养方式,首次对会泽新松叶蜂Neodiprion huizeensis成虫日节律进行全程观察记录。结果发现:会泽新松叶蜂羽化成虫中雌虫数量占优势,羽化率73. 17%,被寄生率12. 17%;成虫羽化随时间变化十分明显,羽化高峰期在11∶00—13∶00,其间羽化数量占羽化总数的71%;交配行为日节律明显,高峰期集中在11∶00—13∶00,12∶00时最高,达到25%;产卵行为从7∶00开始增加,在13∶00—15∶00处于高峰,13∶00时最高,达到32. 5%。成虫行为的日时间分配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为静息行为,其次为移动行为和产卵行为,最小的是交配行为;移动行为主要在白天进行,高峰出现在11∶00—13∶00,夜间成虫基本不进行活动。  相似文献   

8.
竹群落空气负离子及空气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0年12月—2011年11月,对散生竹、丛生竹、地被竹等3种竹群落的空气负离子浓度、可吸入颗粒物浓度进行监测,采用单极系数(q)、空气质量评价指数(CI)和森林空气离子评价指数(FCI)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并探讨竹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温度、湿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竹群落空气负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波谷和波峰交替出现的单峰曲线,在8∶00—18∶00时段内,负离子浓度在8∶00处于最高水平,而在12∶00处于最低水平;空气负离子浓度随季节变化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春季很低,到夏季上升很快,而到秋季则又下降。竹群落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日变化:从8∶00开始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开始缓慢下降,到16∶00达到最低,之后又缓慢上升;随季节变化则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为丛生竹>散生竹>地被竹。空气负离子浓度总体水平均超过700个·cm-3,有益于人体健康,具有保健功能;空气质量评价系数CI均值为0.892,空气质量等级总体达到A级水平,即清洁程度。空气负离子浓度与气温、相对湿度呈二次曲线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黄连木叶片挥发性物质释放的日变化动态和季节变化动态,对黄连木叶片挥发性物质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比较分析,为黄连木叶片挥发性物质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5株成年黄连木,分别于2008年春季(5月)、夏季(7月)、秋季(10月)选择天气晴朗的1天,在9:00,12:00,15:00,18:00和21:00采集树冠外围受光一致、健康无损的复叶,利用静态顶空进样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叶片释放挥发性物质的成分和相对含量进行日动态变化和季节动态变化的测定分析.[结果]黄连木叶片释放的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顺式-β-罗勒烯、反式-β-罗勒烯、香芹烯、3-蒈烯、α-松节烯、β-月桂烯等单萜类化合物及少量的醇类、酮类、酯类化合物,其中萜烯类化合物占总排量的85%以上.1年中,萜烯类化合物的释放动态趋势为夏季(93.6%)>秋季(89.2%)>春季(85.9%),而萜烯类化合物的种类在春季最多(59种),其次是夏季(52种),而秋季最少(50种);醇类物质的释放量在春季最多,夏季和秋季的释放量相近;酯类、烷烃类和醛类物质均为夏季的释放量最少,春季的释放量多于秋季;而酮类物质的释放量在不同季节中没有明显变化.就主要的萜烯类物质的释放量而言,顺式-β-罗勒烯为春季>夏季>秋季,反式-β-罗勒烯为秋季>春季>夏季,而香芹烯则为秋季>夏季>春季,α-松节烯和β-月桂烯的释放量基本保持不变,3-蒈烯为夏季>春季>秋季.1天中,萜烯类化合物的释放总量呈现先增多后降低的趋势,并在15:00释放量达到最大,而早晚的释放量则较小.就几种主要的萜烯类物质的释放量而言,香芹烯、反式-β-罗勒烯和顺式-β-罗勒烯无论在春季、夏季或者秋季,其释放量均在15:00达到最高;α-松节烯在春季和秋季,15:00达到最大水平,而夏季12:00其释放量已达到最大;β-月桂烯的相对含量除了春季18:00略有下降外,其他时间均保持不变;3-蒈烯1天中的释放量在春季和秋季基本保持不变,但夏季呈先增多后减少的趋势,并于12:00释放量达到最大.[结论]萜烯类化合物是黄连木叶片释放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其年释放动态变化趋势为夏季>秋季>春季,日释放量动态变化趋势为15:00> 12:00> 18:00 >9:00>21:00.  相似文献   

10.
为掌握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兽资源情况,布设62台红外相机进行野生动物资源监测。调查发现,1 433张独立有效照片共记录兽类7目、12科、19种,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前5位的是小麂、中华斑羚、野猪、猪獾和花面狸;记录到鸟类5目、14科、33种,物种相对丰富度前3位的是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和松鸦。节律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冬季(P<0.05),与春季、秋季差异不明显,野生动物在夏季活动频繁,冬季动物活动频率较低;小麂、中华斑羚和野猪在早晨和黄昏活动频繁,属昼行晨昏型动物,白冠长尾雉和红腹锦鸡活动集中于早晨和黄昏。3种偶蹄目兽类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的分析结果表明,3个优势物种间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中等程度的重叠,相互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以期掌握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资源和节律信息,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调查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鸟类资源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本研究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7月,在马边大风顶保护区布设了78台红外相机。共拍摄到鸟类有效照片530张,鉴定鸟类34种,分属4目9科,包括1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 rufipectus)和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白腹锦鸡(Chrysolophus amherstiae)、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血雉(Ithaginis cruentus)。其中,物种相对丰富度(RAI)排名前五的鸟类分别是红腹角雉、白腹锦鸡、白鹇、长尾地鸫(Zoothera dixoni)、红嘴蓝鹊(Urocissa erythrorhyncha);在季节上,秋季的鸟类相对丰富度最高,冬季次之,夏季最低;在空间上,大多数鸟类偏好活动于常绿落阔混交林以及海拔2200—2700 m的生境。部分珍稀保护鸟类(如四川山鹧鸪、血雉等)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低。建议保护区针对这些鸟类活动频繁的区域开展更全面的保护工作(如栖息地适宜性调查和种群动态监测等)。  相似文献   

12.
从秦岭观赏鸟-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的捕捉时间、运输方式、成雉和雏雉的驯养、饲料和饲养管理、繁殖、疫病防治7个方面论述了红腹角雉驯养的关键环节,提出驯养技术。  相似文献   

13.
Accordilgtothemoleculargenehcs,thekeyOfbiodiversitywassequenceofal1tinoacidsinPrOtelnwhosegenehclnformahonwerestoredinDNA.Inl958,CrickPOsedthefamouscentraldogmaandthesequencehy-POthesisandalsofOrcastedaPpearaceofthe.lll.Proteintaxonomy.InthefOllowing3Oyears,lotsofProteinswerepuredandsequenced.Thecomparisonofhomologenousproteinse-quencesfromvanousorganismsshowedthattheclosertwOsPecieswere,themoresimilarsequencesofawhnoacidswere,oronthecon-trary.ResearchesbasedonfossilsbycomparingsubshtU…  相似文献   

14.
白云山自然保护区雉类对生境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白云山自然保护区雉类对生境的选择机制,选取44块样方,利用TWINSPAN分类和典范对应分析,对白云山雉类分布及其与生境植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雉类对TWINSPAN分类确定的群落类型有不同的生境选择倾向,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与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选择4种以上的群落类型,而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选择尖叶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angustata)为优势种的群落,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选择川钓樟(Lindera pulcherrima)为优势种的群落,进一步通过典范对应分析表明雉类的这种选择倾向依赖于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的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雷竹红天牛是近年发现的为害雷竹枝、秆的新害虫,对其为害状况、形态特征和生物习性作了较详细的观察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办法。  相似文献   

16.
黄腹角雉栖息地恢复重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栖息地丧失及片断化是黄腹角雉面临的主要威胁。在乌岩岭自然保护区选取3块典型的针叶林样地,对其进行择伐和补植以加快其向常绿阔叶林的演替,改善黄腹角雉的栖息地状况。结果表明,择伐及补植以后群落更新加快,生物多样性大幅提高,黄腹角雉在试验区活动频率增加。说明采用人工林分改造促进自然更新的方式可以加快针叶林向常绿阔叶林植被的演替,有利于黄腹角雉栖息地恢复重建,是人工保护黄腹角雉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恩格贝沙地环境中沙柳生理动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沙柳是恩格贝旅游区沙地中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重要固沙植物。沙柳叶片光合速率呈现出不规则的日动态变化,在11:00~14:00出现光合午休现象。蒸腾速率呈现出单峰型的日动态变化,蒸腾在午后13:00达到最大值。沙柳在春末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分别是夏末的79.38%和71.56%,表明水分亏缺是影响沙柳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2017年6月—2018年9月,在四川白水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对保护区内偶蹄类物种活动节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保护区内共发现六种偶蹄类动物,分别为羚牛、斑羚、鬣羚、林麝、毛冠鹿、野猪.相对多度结果显示,最高的为斑羚(RAI=51.2)和毛冠鹿(RAI=32.6),明显高于其他物种.其余依次为林麝(RAI=...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摸清金斑蝶成虫的行为特征,[方法]在田间的网室内跟踪观察其飞行、取食、求偶、交配和产卵行为。[结果]表明:金斑蝶成虫羽化主要集中在8:00—10:00,成虫羽化当天基本处于停歇状态;羽化第2天起至交配前,雌雄成虫的日平均飞行次数及日平均飞行时间均逐渐增加,雄成虫的日飞行高峰在13:00—15:00,雌成虫的日飞行高峰期在9:00—11:00和15:00—17:00,雌雄成虫的日平均飞行次数、平均飞行时间和日飞行规律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飞行次数与飞行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雌蝶:r=0.978,p0.05;雄蝶:r=0.957,p0.05)。金斑蝶雌雄成虫羽化次日开始取食,自羽化第2天起,雌雄成虫的日平均取食次数及日平均取食时间均逐渐增加,雄虫的日取食活动高峰期在9:00—11:00,雌虫日访花高峰期在11:00—13:00和15:00—17:00,雌雄成虫的日平均取食次数、平均取食时间和日取食规律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取食次数与取食时间均呈不显著正相关(雌蝶:r=0.949,p0.05;雄蝶:r=0.853,p0.05)。最早交配时间发生在羽化第4天,雌雄成虫均可多次交配,交配主要发生在14:00—16:00。产卵时间主要在11:00—13:00,雌成虫的产卵方式为散产,主要产卵于寄主植物叶片背面。[结论]金斑蝶成虫期可分为运动器官成熟阶段、补充营养和促进生殖器官发育阶段、求偶和交配阶段、产卵等4个阶段,各阶段内行为有交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