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指出了以三线建设文化为主题打造的跃进路历史文化街区和126文化创意园是绵阳市两处具有代表性的后工业景观。对跃进路历史文化街区和126文化创意园的建筑、植物、景观设施等景观元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处景观在满足市政服务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需求的同时,通过创意景观元素,实现了现代文明与三线建设文化的融合,得以三线建设文化为主题的后工业景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建设中传承城市文化精神:诠释城市文化形象、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王丽萍  许大为 《绿色科技》2020,(5):31-32,37
指出了历史文化街区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人类历史文化遗迹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历史文化街区的街道景观是街道展示景观的主要载体,通过对街道界面景观要素的提取、归纳与总结,得出街道界面景观要素由底界面、侧界面以及顶界面三大核心要素组成,并将其应用到鱼山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景观内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保护策略。旨在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界面景观要素构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保护提供更加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由于历史文化街区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以安阳市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对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风貌进行了调查、归类和总结,确定了仓巷街的主体基因、胞质基因、附着基因、调节基因,最后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保护提出了划定相应的保护等级和保护范围进行针对性保护,维护景观风貌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注重文脉的传承,充分将街区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做好科普宣传,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呼和浩特市塞上老街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遗产,不仅在民居建筑、民俗文化及其相关领域具有较大、较丰富的文化价值,而且其极具蒙元个性与晋商文化的景观特质也使其在更新与改造中成为呼和浩特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衔接的一个契合点。本文从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整体性和景观人文性作为切入点,对该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景观环境进行研究,同时引入城市整体性理论,以全面剖析场域特征在历史文化街区的营造与保护。塞上老街在更新改造中深入发掘了自身的场域特征与文化特质,充分强调了自身的整体性与人文性。有鉴于此,塞上老街不失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更新改造的宏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隐喻的角度简述景观设施的表达与创新性问题,简单的介绍了隐喻及景观设施隐喻的概念。主要选取长沙市湘江风光带、黄兴路步行街、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碑广场、火车南站怀旧广场以及烈士公园、南郊公园等景观设施为例。以实证研究的方法,从隐喻的传达途径——景观设施的色彩、形式、肌理等方面对景观设施中隐喻进行分析,并归纳长沙市景观设施中的隐喻特征及其表达形式,指出目前长沙景观设施中隐喻表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就在景观设施的设计中如何表达隐喻提出建议,以提升城市艺术品味。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有效途径,对成都宽窄巷子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在特色景观的空间营造和后期的协调管理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补充特色景观空间、协调街区环境、再塑场所精神等可行性措施,旨在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展和景观旅游大开发,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对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性。梳理了"城市双修"理念,阐述了"城市双修"理论的起源及发展历程,提出了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措施,以期应用于历史街区保护发展适应性更新中,为历史街区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房仕钢 《广东园林》2012,34(2):28-31
通过介绍增城小楼镇东西境古村落老街的景观环境改造设计,探析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模式、改造规则与方法、改造内容等。寻找在街区改造中使历史文化能够得以保存、更新和延续的做法。  相似文献   

9.
为科学评估历史街区旅游业发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历史建筑的文化遗产价值是否得到彰显、空间环境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文章通过分析福建历史文化街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参考美国景观绩效系列、建筑遗产评估和全球目的地可持续旅游标准的相关指标,通过Delphi法结合AHP法构建一套集文化和空间保护为一体的评价体系,以评估福建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水平,并为历史街区的提升发展提出科学可靠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胡霄  周砚钢 《绿色科技》2023,(20):164-169
根据近年来武汉市生活服务业政策中提出文化旅游开发与城市生活建设融合发展的相关意见,以武汉市黎黄陂路历史街区文化体验项目为研究对象,以完全展现慢生活多样化形式和内涵,充分融合街区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历史街区文化旅游开发与城市生活建设融合发展为目标,在以慢食理念为核心文化要素,联合慢养生、慢手工、亲近自然等慢生活方式以及街区文化旅游资源合力发展的基本原则上,搭建起黎黄陂路历史街区体验旅游的文化生态关系框架,从而明确了该历史街区文化体验项目的“自然慢食”“养生慢食”“环保慢食”“文化慢食”4条具体规划思路。然后通过服务设计的服务蓝图工具对前后台服务进行分析和总结,进一步从加强管理团队建设、完善街区自然景观和建筑空间内部设施、充分发动社区组织居民共建,组织黎黄陂路慢生活经营者协会等方面提出了该历史街区文化体验项目规划的具体策略,为当前武汉市其他历史街区文化体验项目的相关探索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白荞祯  程遂营 《绿色科技》2014,(4):296-300,304
对安徽屯溪老街历史文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游客对屯溪老街建筑的特色、控高、色彩及其历史文化氛围和整体景观效果满意度较高,而街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对当地生活体验的游客满意度稍低;游客对街区便利的交通、环境卫生、治安、噪音和拥挤度等的满意度较高,而对卫生间、休息设施、车辆停放等的满意度较低;游客对购物商店环境和商品特色、餐馆就餐环境等的满意度较高,而餐饮价格、娱乐场所数量和娱乐项目种类的满意度稍低,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屯溪老街旅游发展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指出了历史文化街区保留着许多时代的街巷空间风貌和建筑空间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再利用使街区在不改变自身风貌特点的前提下顺应时代潮流,不仅可提升街区的商业价值、加强街区活力,还可延续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使街区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城市设计则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来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再利用进行探究。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以鞍山市台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探究目标,总结了保护和再利用的有效策略,进而探索了台町历史文化街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滨水型历史风貌街区景观改造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滨水型历史风貌街区的内涵与特点、发展定位、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到旧城区城市肌理特征、空间形态特征的控制、历史建筑的保护、文化的再现与城市文脉的延续等方面,深入探讨滨水型历史街区景观改造的原则、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指出了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空间缩影,记录城市居民的生活,是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备忘录”。作为城市独特的物质精神财富,其保护和发展与追求效益提升的冲突亟待解决。选取淮安驸马巷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以探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方式为目的,在微更新理念的视角下,解析了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针对传承街区文脉、保护街区生态肌理、提升街区活力提出了多元、精细化的更新策略以解决驸马巷现存问题,以期为历史文化街区更新保护提供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性街道概念辨析入手,研究现代景观设计中历史文化缺失的原因和表现,探索历史性街道更新设计的新出路。以南京为例,从传统街区复兴、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意产业植入角度探讨研究历史性街道景观的更新对现在城市文化复兴和文化继承的影响,从而为今后的历史性街道景观的更新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总体格局和街巷空间布局特征,街道空间独特空间感受,以及空间序列、视觉空间在街道景观中的应用,认为上下杭街区空间具有综合性,开敞空间、轴线空间、点状空间相互穿插复合,能给予游人独特的空间体验。  相似文献   

17.
指出了徽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的重要区域,其历史文化物质遗产丰富,有诸多历史文化街区。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徽州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更新面临新的挑战。以泾县老南街的现状和更新为例,探讨了在徽州文化影响下的泾县历史街区发展现状,提出了对其保护的方法和策略,以探索出一条系统的、合理有效的途径,为其他城镇的历史街区保护和更新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有机更新理论的基础上,以常州前后北岸街区为例,通过调查分析前后北岸街区业态、空间环境及建筑形态现状,探讨了实现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有机更新的有效涂径,以期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历史文化名镇的开发和保护,是当今时代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规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天长镇古城独特的山水和人文资源,建设完整的城乡绿地和特色古城镇。通过对井陉县天长镇的景观特色进行分析和归纳,分别对古城街巷建筑景观、城墙沿线景观、街巷景观设施等方面叙述了景观规划中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为历史文化名镇景观的规划和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以洛阳园林史料为基础,从历史、文化、建筑和城市建设等方面探究洛阳城市园林特色的形成。一千余年的建都史给予了洛阳园林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城市园林的快速发展,洛阳园林又融入了众多现代造园艺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洛阳园林。该炙从古城遗址的保护、传统街区的改造,原始工业区景观、水系景观、街景绿化、牡丹文化及其应用等方面,探索了继承和发展洛阳特色城市园林的指导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