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氮素是一切生命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中,对氮素营养吸收、代谢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切的课题。1929年稳定性同位素~(15)N 的发现,为氮素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1933年在生物医学领域中,首先应用~(15)N 示踪技术研究生物代谢,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兴趣。40年代~(15)N 示踪技术应用于土壤——植物关系的研究。核技术与农学、医学的交叉,产生了两门新的学科——核农学和核医学。同时新学科的产生又促进了农学和医学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稳定性同位素~(15)N 的分离  相似文献   

2.
15N示踪技术在植物N素营养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由于氮肥利用效率的不断下降,植物氮素的营养学研究更是日益受到重视。氮肥利用率受施氮水平、施用方法、土壤性状、气象条件、品种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平均利用率只有30%-35%。减少氨的挥发和反硝化作用,选育氮高效、耐低氮品种是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简要概述15N标记技术尤其是示踪技术在植物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分配等方面的应用及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再生稻的生长和发育是在头熟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头熟后期同化产物的分配及其在二熟生育期间被再利用的情况;研究再生稻头熟收割前后对氮素营养的吸收和转运规律,对制定再生稻的全苗技术和肥水技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报道应用同位素~()14C和~(15)N示踪技术,研究再生稻光合产物分配和氮素营养吸收的生理效应。  相似文献   

4.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用材树种,一般认为施用氮肥是培育壮苗的重要措施之一,但不少林业工作者认为施用量过大,有的则认为不必施用。因此,杉木育苗合理施肥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为了确切了解氮肥对杉苗的效果以及合理的施肥方法,我们用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研究氮肥对杉苗的效果和氮素利用率,以及氮素在植物——土壤间的平衡状况,为杉苗合理经济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不同器官氮素积累、吸收、分配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为指导寒地玉米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玉米品种德美亚3号为试材,在盆栽条件下设置不施氮肥(PK)、基肥+追肥浅追1次(NPK+SD1)、基肥+追肥深追1次(NPK+DD1)、基肥+追肥深追2次(NPK+DD2)4个处理,分析不同追氮方式对寒地玉米氮素吸收、分配特征的影响。[结果]追氮提高了寒地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氮素含量及氮素积累量。与浅追相比,氮肥深追15N标记氮素利用率分别提高26.00和14.08个百分点;土壤15N残留率分别降低2.10和1.19个百分点;15N损失率分别减少23.90和12.90个百分点;土壤15N贡献率分别提高3.57和0.64个百分点;提高了寒地玉米穗长、穗粗、轴粗,与PK相比显著提高寒地玉米产量,提高幅度为36.24%~50.72%。氮肥深追与浅追相比产量分别提高10.63%和6.35%,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寒地玉米种植中,氮肥深追好于氮肥浅追,2次深追好于1次深追。  相似文献   

6.
综述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烟草氮素吸收与分配规律、叶片烟碱含量和不同栽培管理措施下氮素利用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15N同位素示踪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分析目前15N同位素示踪在烤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该方法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施氮对不同水稻品种~(15)N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施氮对龙粳31和空育131两个水稻品种~(15)N吸收与分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植株生长前期水稻吸收的氮素的量最高;水稻籽粒中的~(15)N累积分配量龙粳31高于空育131,而在茎秆龙粳31低于空育131;水稻吸收的氮在植株体内的重新分配和转运效率对龙粳31的产量增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应用15N示踪技术测定作物氮素的利用率及分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氮肥施用对农作物增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而如何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1。5N示踪技术作为氮素研究的有效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多种作物上。采用15N示踪技术,了解大豆、水稻、烟草、小麦等对肥料氮和土壤氮的利用率,不同来源氮在其体内的吸收、分配和运转规律,从而为各作物的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对研究如何减少氮肥施用、提高氮肥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近年来在植物营养生理的科学研究中,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光合作用、物质运转速度、物质代谢以及根系吸收功能方面取得的进展;在土壤肥料方面论述了~(15)N、~(32)P、~(40)K、~(86)Rb以及~(65)Zn等核素在土壤中的运转、累积和作物吸收方面的成就。文章还涉及到同位素示踪技术在测试方法上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在土壤低氮(碱解氮68.85 mg/kg)条件下,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材,分别施用15N标记的尿素2.5、5.0、7.5 g/盆,研究了氮肥施用量对甘蔗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甘蔗干物质积累、氮素积累、来源于肥料氮素的比率及土壤有效氮含量不同程度增加,但甘蔗氮肥利用率显著下降;施氮量明显影响甘蔗各器官的干物质分配、氮素分配、氮肥利用率及氮素在不同土层的分布;甘蔗主要吸收20~40 cm土层的氮素。甘蔗施用氮肥应考虑适宜的量和土层深度。  相似文献   

11.
王宏伟  张连忠  黄清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026-21027
[目的]探讨四季草莓不同叶龄叶片的氮素吸收与运转规律,为提高四季草莓的生产品质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方法]应用15N根外追肥与示踪技术,分别对功能叶、老叶和幼叶进行叶面涂抹尿素溶液,通过检测功能叶、老叶、新叶、老茎、新茎和花果蕾等器官中的NDFF,分析其氮素吸收与转运规律。[结果]不同叶龄的叶片15N根外追肥,功能叶对15N的吸收利用率最高,幼叶最低,老叶居中。不同试验处理植株各个器官的分配率不同,追肥处理后花果蕾的分配率最低,NDFF在各个处理中最低。[结论]功能叶在植株根外追肥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且氮素被功能叶吸收后能较快速的运转到其他器官,提供植株所需要的营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15)N-硫铵和~(15)N 标记的水稻种子分别研究了水稻秧苗对外源氮肥的吸收;种子胚乳氮素分解的过程以及外源氮肥对胚乳养分分解的影响。结果证明,水稻苗期根系一出来就能吸收外源氮肥;还证明外源氮肥能加速胚乳养分的分解。这些结果为水稻育秧增施基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宏伟  张连忠  黄清俊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444-20445
[目的]探讨四季草莓对氮素的吸收和利用规律,以提高草莓品质。[方法]试验通过施加15N尿素,于施肥后半个月、1个月和3个月后分别测定老叶、功能叶、幼叶、老茎(1年生)、新茎(当年生)、粗根(直径0.2 cm以上)、细根(直径0.2 cm以下)、花果蕾共8个部分中15N吸收量和全氮量。[结果]春季土壤15N施肥后,四季草莓各器官NDFF普遍不高,在4.47%~11.63%之间;幼叶与花果蕾等新生器官的NDFF要略高于其他器官。不同器官对15N的吸收量差异较大,同一器官在不同的时期对15N的吸收量也不同。四季草莓对15 N-尿素的15 N吸收很迅速,在施肥后的半个月内15 N吸收利用率达30.34%,1个月内的15 N吸收利用率变化不明显,3个月后15 N吸收利用率开始显著上升。[结论]植株各个器官的15N分配率在各个时期的差异较大,分配重点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稳定性氮同位素技术研究太湖梅梁湾区域营养盐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稳定同位素技术通常用于指示外源输入对环境的影响,采用该技术分析了太湖北部不同湖区悬浮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粒径的悬浮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物稳定同位素比值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夏季普遍高于冬季,其中δ13C高3.19‰~7.21‰,δ15N高4.20‰~9.36‰。各有机物δ13C不能有效区分各湖区的环境差异,而δ15N在各湖区存在显著差异。δ15N聚类分析显示,河口区由于受外源输入的影响,其δ15N显著低于其他湖区,单独聚为一类,而交汇处和湖心区影响较小,同河口区存在显著差异。整体来讲,总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物δ15N同水体T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同总溶解性无机氮浓度、铵根离子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可见,太湖北部悬浮颗粒有机物和浮游动物δ15N受环境营养盐差异的影响强烈,悬浮颗粒有机物δ15N可以作为指示湖区区域差异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追氮时期对优质小麦氮素吸收·运转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小麦不同追氮时期的氮素利用机制。[方法]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优质小麦氮素吸收、分布、运转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小麦吸收的氮素中,来自土壤的占73.36%~78.58%,来自肥料的占21.42%~26.64%。拔节期和挑旗期追施氮肥可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尤其是对肥料氮的吸收,提高氮素开花期穗器官和成熟期籽粒的分配量和分配比例,促使开花后营养器官的氮素向籽粒转移。小麦籽粒氮素的74.08%~80.28%是开花前营养体氮的调运,各营养器官对籽粒的贡献大小为叶片>茎>穗轴+颖壳>叶鞘>根。适期追氮增加了穗粒数,提高了收获指数和产量。[结论]不同时期追氮对小麦的氮素代谢、产量和品质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酸化果园土壤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盆栽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铝对其生长及吸收、分配和利用^15N的影响。[结果]高浓度铝处理(1 000 mg/kg)显著抑制植株的生长与^15N吸收、分配和利用,其株高、茎粗、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分别为21.81 cm、0.29 cm、1.91 g、2.94 g,分别为对照的87.87%、85.29%、51.76%、79.24%。低浓度铝处理(250、500、750mg/kg)与对照相比,均以地下部^15 N吸收征调能力(Ndff)最高,其次为地上部;高浓度铝处理则以地上部Ndff最高,其次为地下部;不同的铝浓度处理,植株对^15N分配情况不一致,低浓度铝处理与对照相比,均为地上部高于地下部,在高浓度铝处理下,则为地下部高于地上部;高浓度铝处理下,其15N吸收量和利用率分别为0.76 mg和2.4667%,分别为对照的43.75%和52.11%。[结论]在低浓度铝处理下,平邑甜茶的生长及^15N的吸收、分配、利用率的提高不会受到影响;高浓度铝胁迫则抑制平邑甜茶的生长及^15N的吸收、分配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在国际紫云英学术讨论会上简介的内容。用同位素~(15)N试验表明:紫云英对氮肥的回收率,返青后施用的为71.1%,高于冬前施用的32.1%;植株的养分和吸收的标记氮肥约3/5分布在茎叶中;dff值表明,在花序、顶心、绿叶生理功能旺盛器官,比茎干和衰老器官低,说明生物固氮或土壤供氮对紫云英功能器官发育的重要性。植株N/P_2O_5比值表明,紫云英对于磷肥的反应不敏感。紫云英北移后的生态环境不同于南方,栽培技术要点归纳为接菌、早播、密植、灌水和施肥。配合施用磷肥能有效地提高绿肥肥效,使每公斤绿肥氮增产稻谷从5.2公斤提高到11.2公斤。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染色体倍性小麦分蘖期氮同位素组成(δ15N)的变化。[方法]以不同染色体倍性小麦及不同抗旱性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EA-Delta pluse质谱仪测定并研究了小麦叶片、根系和整株氮含量、δ15N的变化。[结果]随着染色体倍性的增加(2n→6n),小麦整株δ15N呈增加趋势,整株δ15N更能代表小麦生长过程中氮的分馏情况;现代小麦整株δ15N与其收获性状有关,即高产小麦的δ15N较低。[结论]该研究可为选择高氮利用效率小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水稻叶片氮素营养光谱诊断模型。[方法]通过对不同水稻品种(湘优109和汕优98)、不同生长期、不同氮素水平的水稻叶片进行透射、吸收光谱及氮含量的测量,分析了叶片光谱与其含氮量之间的相关性,建立了水稻叶片含氮量的光谱指数预测模型。[结果]该模型检测精度在80%以上,可用于水稻氮素营养的诊断。[结论]为水稻氮素营养状况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