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巢湖西半湖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巢湖西半湖近10年来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表现为:氮、磷营养盐浓度高,水华暴发频繁,高锰酸盐指数高,富营养化程度严重等;并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温室条件下水花生对巢湖西半湖富营养化水体浮游生物群落组成及水质的影响。【方法】将备用水花生植株移入盛有湖水的塑料桶中,每3天取一次样,监测水体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水体总氮、总磷、氨氮和硝态氮含量及pH值动态变化。实验进行至24天时,监测水体中化感物质、微囊藻毒素及溶解氧的含量。【结果】水花生对蓝藻生长及微囊藻毒素合成抑制作用显著,增加了藻类的物种多样性,同时增大浮游动物密度,引起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的种群演替。此外,水花生能够有效去除水体氮、磷营养盐和降低水体pH值。【结论】水花生对于富营养化水体和蓝藻的防治具有较好的效果,使水生态系统生物物种组成更加完善,能够起到一定的生态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在巢湖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现状,该研究选择叶绿素a(Chl-a)、TP、TN、CODMn、透明度(SD)5个监测指标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巢湖各监测点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在50~70,属于轻中度富营养级别,轻中度污染水质;巢湖西半湖比东半湖的富营养化程度更高;影响巢湖水质的主要因子是SD、TN和TP;巢湖水体富营养化随季节变化明显,总体上富营养化程度在夏季最高,秋冬季次之。  相似文献   

4.
[目的]随着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现象的日趋严重,由此产生的藻类水华问题已成为我国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对水域环境和生态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富营养化水体治理成为当务之急.研究选取优势蓝藻-铜绿微囊藻(Mcirocystis aeruginosa)和优势绿藻-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氮磷比对藻类竞争生长的影响,以期为富营养化水体的水华研究及治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室内模拟方法,以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置了5组氮磷比(N/P=1:0,N/P=2.5:1,N/P=5:1 N/P=25:1,N/P=50:1)的培养液,分别研究了不同氮磷比质量浓度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生长及竞争的影响.[结果](1)纯养模式下,铜绿微囊藻在低氮磷比(N/P=5:1)时生长适宜;斜生栅藻在高氮磷比(N/P=25:1)下生长适宜;在氮质量浓度相同,不同氮磷比对两种藻类的最大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影响(P<0.05),并随着磷浓度的升高,纯养和混养下两种藻类的最大生物量具有显著性差异.(2)通过比较纯养和混养发现,纯养模式下两种藻类的增长率都明显高于混养的增长率,说明两种藻类主要以资源利用性竞争为主,且铜绿微囊藻对于斜生栅藻的竞争抑制始终大于斜生栅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竞争抑制.(3)通过计算logistic生长方程可知,高氮磷比(N/P=50:1)组在培养第20天,纯养模式下斜生栅藻的细胞密度值最大.(4)通过计算铜绿微囊藻对斜生栅藻的相对生长速率KR值可知,除N/P=1:0组之外,自培养第8天始其他4组的KR值在1~2,说明铜绿微囊藻具有竞争优势.[结论]营养盐范围内,随着浓度增加会促进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但在高浓度范围内,两者生长反而受营养盐浓度增加的限制.氮磷元素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生长和竞争均有显著影响,两种藻类在纯养培养下的最大生物量显著大于混养培养,铜绿微囊藻对斜生栅藻具有较强的抑制性,尤其是在磷浓度较高的环境中其抑制性表现的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5.
从三峡库区典型次级河流大宁河139 m回水腹心区采集水样,在适宜藻类生长的温度(20℃)和光照(8 000 lx)环境条件下.按氮磷物质的量浓度比为30:1配置9组水样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体氮、磷营养盐的增加,藻类由清洁种类向耐污种类转化;随氮、磷营养盐浓度变化,细胞密度、Chla最大含量及比生长率有同向的增减趋势;藻类最大生长率‰=1.16 d~,氮、磷营养盐半饱和浓度KDIN=8.65 μmol·L-1、KPO4-P=0.29 μmol·L-1,说明藻类对磷的亲和性比氮好.根据大宁河139 m回水腹心区近年监测到的氮、磷营养盐浓度,计算出该水域氮、磷营养盐限制性作用系数ψDIN、ψPO4-P常见变化范围分别为0.78~0.96、0.26~0.77;氮、磷营养盐浓度取均值时,ψDIN=0.90、ψPO4-P=0.52.由此可知,磷为该水域藻类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因此,控制氮磷特别是磷浓度应作为大宁河富营养化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铜绿微囊藻越冬与复苏的生长条件。[方法]采用玻瓶法进行藻类生长潜力试验。测定铜绿微囊藻藻液的吸光度、培养液中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绘制藻类生长曲线,TN和TP的变化曲线,从而探讨其生长与繁殖规律。[结果]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需要较高的温度,低温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不利。在冬季,温度变化对指数生长期的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不大,而外界不利条件对处于稳定期的铜绿微囊藻影响较小。在春天,当温度升高时,处于休眠期的铜绿微囊藻开始复苏。此外,充足的营养盐有利于铜绿微囊藻的越冬与复苏。[结论]获得铜绿微囊藻越冬与复苏的生长条件,为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孙雷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3):158-160
采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评价巢湖各点位及巢湖底泥整体环境质量状况.结果显示,2015—2019年度巢湖底泥环境的内梅罗指数在0.57~1.21,数据在波动中呈升高趋势,其中主要以镉含量处于较高水平,西半湖的镉含量较高,且有向东半湖转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生态调水对巢湖水环境的改善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巢湖对生态调水的需求,并在2009年现场调水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与评价了调水对巢湖东西半湖的水质影响。调水期间,环巢湖支流汇入湖水量5.02亿m^3,出湖水量6.31亿m^3,湖体TP、TN分剐增加77.6和619.0t,CODMmn减少了517.0t。调水试验结果表明,调水结束后东半湖。rP浓度增加了7.6%,TN、CODM。Chla浓度分别减小了40.3%、8.2%、41.8%;西半湖11P、TN、CODM。Chla浓度分别增加了82.5%、1.2%、3.9%、711.8%;西半湖浓度增加的同时,东半湖浓度在降低,调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巢湖东半湖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样测定了巢湖东半湖4个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含量.结果表明,11种有机氯农药在样品中被检出,总含量为8.26~31.73 ng·g~(-1);OCPs在沉积物中的垂直分布从上往下大体呈递减趋势;且OCPs的最高含量都出现在上层沉积物中,说明巢湖东半湖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主要集中在0~3 cm的表层.根据分析,DDTs来自于早期残留或者施用农药后的长期风化残留.沉积物风险评估表明,巢湖东半湖表层沉积物中的有机氯农药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0.
富营养化湖泊治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伟  晏娟 《安徽农学通报》2014,(8):121-122,150
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生产力水平逐步由较低的贫营养状态向较高的富营养状态转变的现象。控制营养盐输入是湖泊治理的关键,但对于削减外源污染物,是控磷还是控氮,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一是认为磷是藻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只需控磷。二是认为氮也是藻类主要生长限制因子,必须控氮。针对我国湖泊生态系统中氮磷含量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特点,藻类生长过程中的限制因子可能随季节发生变化,因此建议富营养化湖泊治理在控磷的同时也要控氮,并且要加强外源和内源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11.
巢湖蓝藻水华时空分布特征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解华明  潘法康  舒莹  黄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25-12827,12911
利用HJ1A/1B-CCD数据,采用比值植被指数蓝藻水华识别方法分别提取巢湖2009、2010年各个月份的蓝藻水华,着重分析巢湖蓝藻水华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巢湖蓝藻暴发一般从5、6月开始,到9月达到最大,10月下旬开始减少,11月基本消亡;蓝藻富集形成水华具有短周期的特点;由于受风力、环湖径流的影响,蓝藻暴发区域为西半湖西北部和正北部以及东半湖西北部和正西部;蓝藻核心暴发区域为巢湖西北部。  相似文献   

12.
刚毛藻分解对荣成天鹅湖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荣成天鹅湖刚毛藻暴发和非暴发区域分别采集沉积物进行室内加藻模拟试验,定期监测上覆水的溶解氧(DO)、pH、化学需氧量(COD)和可溶性磷(SRP)等指标的变化,并分析了刚毛藻分解对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避光培养过程中,刚毛藻分解使上覆水体的DO含量大幅降低,形成厌氧环境(0~0.14 mg.L-1);COD含量则明显增加,各处理最大值变化在0.59~6.93 mg.L-1之间。刚毛藻分解可明显促进沉积物中磷的释放,培养期间上覆水SRP的含量大幅上升,变幅为0.01~1.51 mg.L-1;暴发区沉积物+10 g藻和沉积物+30 g藻处理的最大释磷量分别为沉积物处理的2.06倍和1.91倍。不同湖区沉积物磷的释放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暴发区沉积物的释磷量明显高于非暴发区,沉积物释放是前者上覆水磷含量增加的主要来源,而在非暴发区藻类分解释放的磷高于沉积物中释放的磷。  相似文献   

13.
Nitrogen fixation by blue-green algae in highly eutrophic Clear Lake, California, was severely inhibited by trace amounts of copper. The chelation capacity of the lake is probably saturated by indigenous copper. Additions were only 1/200 of those normally used in algal control. Since nitrogen fixation provides half of the lake's annual nitrogen budget, economical eutrophication control appears possible.  相似文献   

14.
土壤中氮磷和滇池水体污染的潜在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不同角度探讨滇池水体氮磷污染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对滇池东南岸的大渔乡台地土壤氮磷量、地表径流氮磷量以及滇池氮磷污染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台地土壤总磷量远高于我国农业土壤主要养分的分级标准的高量值,达7.5倍;速效磷则超过分级标准高量值的20倍。在面源污染中,滇池周边土壤高磷量是滇池磷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地表径流磷含量超过地表水Ⅴ类标准。尽管土表层中氮量不是太高,但地表径流氮含量超过地表水Ⅴ类标准。研究还表明,土壤中氮磷通过地表径流的方式流失是一个缓慢的、复杂的过程,土壤氮磷并不是几次降水后就流失殆尽的。土壤中氮磷对滇池的污染也是一个逐步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缪灿  李堃  贾良清  张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322-9323,9330
利用串联式水生植物塘净化巢湖水,考察中试阶段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及富营养化湖水流经各级植物塘时其他水质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42.1%和24.8%,COD的去除率为36.7%,出水温度下降0.32℃;黑藻的存活率最低,但其对有机物和营养盐的去除效果均好于其他两种水生植物,值得做进一步研究。并结合中试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巢湖环境特征,指出巢湖目前环境较适于挺水植物的栽种和生长,认为在对巢湖进行生态恢复或生物修复时可考虑从栽种挺水植物入手。  相似文献   

16.
淀山湖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淀山湖是上海市内陆水域最大的淡水湖泊,主要的淡水渔业水域和水产品来源地,也是重要的水生生物保护基地。为了评估增殖放流和生态环境变化对淀山湖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本研究以2010-2012年淀山湖的渔业调查资料为基础,对该湖泊的鱼类优势种组成和多样性指数进行年际变化分析,并应用丰度生物量曲线方法对该湖的鱼类群落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2年淀山湖鱼种类数基本稳定,基本鱼种组成变化不显著,优势鱼种组成趋势渐以小型鱼类为主;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ABC曲线显示2010-2012这三年淀山湖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均高于生物量的优势度曲线,鱼类群落结构仍处于严重干扰状态。因此,建议改善增殖放流鱼种和加强渔业管理,以维持淀山湖鱼类群落的稳定。  相似文献   

17.
灰色聚类法评价淀山湖水质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逐月在淀山湖6个站点进行水质参数测定。水质参数在各站点的月平均变化范围为DO7.210~9.943(mg/L)、BOD53.810~4.940(mg/L)、CODMn6.016~7.053(mg/L)、TP0.137~0.366(mg/L)、NH3.N2.176~3.362(mg/L)、Chl.a29.814~56.02(mg/m^3)。对各站点2004年水质参数的月平均测定结果应用灰色聚类方法进行富营养化程度和水环境质量等级评价,结果显示:调查的六个站点全部处于富营养化水平;六个站点的水质全部处于V类水等级。在灰色聚类法评价水质过程中,权系数最大的是氮、磷及叶绿素a。因此,在淀山湖人工栽植水草进行脱氮除磷、放养滤食性鱼类抑制藻类大量繁殖是改善淀山湖水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范裕祥  金社军  刘刚  周培  王文本  季爱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250-12252,12261
巢湖水域面积减小,大量湿地萎缩,水位高度由自然节律变为人工控制的常年高水位,巢湖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大幅降低.水土流失和点、面源污染严重造成巢湖底泥、湖水严重富营养化,浮水植物藻类化,鱼类趋向小型化.研究结果表明,巢湖生态系统正经历巨大变化.提出了内、外源性营养物质的控制等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巢湖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9.
在2007年6月-2008年4月对南太湖近岸水域4个航次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叶绿素a含量(CHL-a)与总氮(TN)、总磷(TP)浓度及氮磷比(N/P)关系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南太湖水体中CHL-a含量与TN浓度的关系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在蓝藻水华大范围爆发的2007年6月和2008年4月两者呈高度显著的正相关,而2007年10月和2008年1月两者无显著性关系;CHL-a含量与TP浓度在4次调查中皆无显著性关系;岭回归分析显示,N/P在10~25之间是南太湖水体中附着藻类的最佳生长范围,此时总氮、总磷浓度及氮磷比与CHLa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四者的多元回归关系为(CHL-a)=-0.001 2+0.0064×(TN)+0.0215×(TP)+0.0005×(N/P)(R=0.543,P〈0.023)。总体来说,南太湖水体中的总氮、总磷浓度及氮磷比皆在藻类生长的适宜范围内,氮磷浓度处于较高水平,已经不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素,在不同水温、光照等环境因子的作用下,加入本水域复杂的水文、季风共同影响下形成了蓝藻水华爆发的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朱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63-10565,10616
以滇池水体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了天然状况下水体水质的基本特性后,以FeCl3,AlCl3,FeSO4和聚合氯化铝为絮凝剂,分别探讨了4种絮凝剂对滇池水体COD和总磷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剂量絮凝剂的加入对滇池水体COD和总磷去除的影响规律。该研究成果对滇池等湖泊水体的污染物去除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