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推进土地规模经营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区农户承包土地的现状与全国大部分农村相似,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较小,地块零星分散,这种状况不利于农业投入和科技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要求,严重制约了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当前遂宁市船山区农户承包土地的现状与全国大部分农村相似,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较小,地块零星分散,这种状况不利于农业投入和科技推广,不能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要求,严重制约了我区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农地流转是解决农地撂荒、经营分散及农业现代化建设矛盾的根本措施。加快农地流转市场化,建立规范的农地流转市场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土地流转存在零租金现象,抑制了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基于此,以重庆市酉阳县为例,利用171份农户调研数据,从地块尺度研究农户转入耕地补偿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转入耕地以零租金为主,租金转入耕地比重非常低;尽管农地流转方式极不规范,但租金转入相对零租金转入正式,且零租金转入耕地比重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地块面积、平均经营地块面积、农业劳动力、人均种植业收入、房屋离集市距离及种植作物类型对农户转入耕地补偿行为有显著正影响,而对人均经营耕地面积有显著负影响,对其他变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山西农业科学》2016,(9):1421-1427
深入研究我国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对于科学合理、因地制宜调动农户土地流转积极性,解决分散经营与农业机械化的矛盾,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汇总近年来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我国农户农地流转的倾向与目的、流转的方式与偏好以及影响农户农地流转的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胡继魁  焦建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796-18798
在综述土地由细碎向规模经济转变的效率研究的基础上,借助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论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地细碎化向规模化转变的行为基础,并对农地由细碎化向规模化转变经历的3个阶段中的各方行为及均衡结果进行了分析:在耦合的第一阶段,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后,农民开始外出到城市打工,此时还没出现土地经营的合并,单个农户的地块没有集中,单个农户的土地总面积没有增加,农户总数量没有减少;在耦合的第二阶段,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生活水平和收入的刺激下开始事实上永久性住在城镇,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开始出现,"三资"开始进入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因为土地的规模化出现具备最根本的条件;在耦合的第三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基本完毕,农地产权或者经营形式也得到很大程度的集中,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障碍得到根本解决,城乡收入差距微小,城乡人口流动不再是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形式,这个阶段在我国还没实现,是将来的农村状态。最后通过前人研究的2个案例验证了前2个阶段的研究结果,为我国农地经营方式转变和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促进土地合理有效的可持续流转,稳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专业大户的土地供给,利用对陕西子长县492名农户进行调查获得的数据,构建农户土地再流转意愿影响因素的 logistic 模型,分别就农地已转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专业大户两类农户的土地再流转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于农地已转入合作社的农户,其土地再流转意愿与农户文化程度和转出农地的租金呈正相关,而与农业收入、农地的转出期限和经营现状以及转出自发性呈负相关;对于农地已转入专业大户的农户,其土地再流转意愿与农户所从事职业的农业属性和土地租金呈正相关,而与农户年龄、家庭实际经营土地面积和农业劳动力人数以及转出农地的经营现状呈负相关。农户是否为村干部、农户家庭总人口、土地转出面积、协议形式、转出形式均对农户的土地再流转意愿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农户兼业经营已成为当前农村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式,兼业经营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农户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农户农地利用碳排放。基于福建省5地市257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在对农户农地利用碳排放行为类型划分的基础上,建立Ordered probit模型并求解边际效应。回归结果表明,农户兼业经营将促进农户农地利用低碳行为,且不同区域的兼业情况对碳排放行为的影响是有显著差异,内陆地区的兼业情况对农地碳排放影响的程度要高于沿海地区。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提高种植专业化程度等实现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和适度专业化经营,以实现农业低碳且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日中两国农业经营体制各有特色,可互相学习借鉴。在农地制度方面,日本在私有制基础上实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农地所有权与经营耕作权由统一逐渐转向分离。中国实行农地集体所有,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两权分离制度;在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上,日中两国都是以小规模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但中国在农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基础上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有利于群体与个体两个积极性的发挥;在农业合作组织方面,日本的农协作为具有广泛基础的农业合作社团体,为农户提供多方面服务,在日本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走过了曲折的道路,目前亟待发展、重建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地的细碎经营,导致经营规模不经济,要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应分两步走:第一步采用平均收益分地法,将农户分散的地块集中到1~2块;第二步是农户之间转移土地,逐步达到适度规模经营。第二步的实现,要靠政府改革农地制度;发展二、三产业,转移剩余劳动力;加速城镇建设,转移农村人口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更多的非集体成员可以进入到农业生产行业,农业经营主体正在经历着剧烈的转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表现值得关注。本文基于三权分置农地制度改革背景,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617个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从农地利用方式、农地投入配置和农地生产率3个方面分析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行为,探讨其行为特征与逻辑。结果表明,从农地利用方式上来看,经营主体的经营规模显著扩张,且存在非粮化的趋势;从农地投入来看,生产资料、雇工工资和土地租金已经成了各经营主体最重要的三大成本;从农地产出来看,土地生产率最高的是种田大户、劳动生产率最高的是资本农场,而资本生产率最高的是传统农户。三权分置下各经营主体的农地利用逻辑是传统农户将土地作为生计保障,获得一些安全的农产品供自家消费并实现自我价值;种田大户利用耕作技术、地方性知识不断提高劳动质量,以此提高产出和每个劳动对象的附加价值;家庭农场主从追求土地生产率向劳动生产率转变,通过合理利用劳动力达到最佳经营规模,降低单位成本、取得更多收入;资本农场使生产要素聚集产生规模效应以获取更多利润,向生产的上游科技化、下游品牌化方向延伸。因此,未来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趋势应该是依靠广泛的农业技术进步,适度扩大农场规模,稳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1.
农地流转是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地流转中频繁出现的违约现象并不利于农地流转市场的有序发展,也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经营。论文分别对农地流转中农户和经营业主的违约现象及风险进行了分析。指出应健全农地流转体系、加强对农地流转的监管、加快推进农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开展农地确权工作旨在放活土地经营权,促进农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然而现实中农地流转出现与预期效果不一致的现象。文章重点为四川省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提出可行路径。【方法】文章以农户有限理性为基本假设,运用前景理论分别对四川省成都平原地区、浅丘地区和山区的农户,在农地确权前后对农地流转的心理认知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地区农户农地流转心理状态及当地资源禀赋提出适宜的农业规模经营实现路径。【结果】山区农户生存能力较弱,对土地依赖程度强,土地用于满足其生存需求,通过农地确权降低了流转意愿;浅丘地区农户生存能力较强,对土地依赖程度较弱,土地用于满足其安全需求,在农地确权之后,部分农户倾向于短期流转,部分农户愿意流入土地;成都平原地区农户生存能力强,对土地依赖程度弱,土地用于满足其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流转土地的态度在农地确权之后趋于开放。【结论】对于四川省山区,提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第三产业带动发展"与"细化生产分工,实现农业服务规模经营"路径建议;对于四川省浅丘地区,提出"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按面积入股分红退股"与"产品标准化生产,产业品牌化发展"路径建议;对于成都平原地区,提出"互联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智慧农业"与"打造田园综合体,开发新型产业发展亮点"路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计量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978~2015年贵州农业技术进步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户生产投入激励不同,从而对农业技术使用量有较大不同;(2)实施农地经营权自由流转、提高农地使用权稳定性和取消农业税对农业技术进步有正向的促进作用;(3)农地流转促使农户经营达到最优规模,增加农户对机械的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4)稳定的农地使用权、独享农业收益权促进农户对化肥、农药等技术的投入,提高要素生产效率,使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4.
韩冰 《河南农业》2012,(21):7+18
一、流转背景虞城农村土地经营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刚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时的情况,由于当时地力水平、生产力水平相差较大,农户承包的地块零星分散、面积较小。这种情况明显不利于现代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和机械化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整合和土地流转,以有利于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种养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商丘市农业局积极研究和借鉴外地的经验,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基  相似文献   

15.
农村耕地流转,从分散经营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转变,有利于破解农地撂荒,配合户籍制度改革,但目前流转农户收益不高、意愿不强,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农户社会保障问题,土地流转市场不完善等问题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户分散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二是农户少量土地经营与发展适度经营的矛盾;三是农业粗放型经营与农业集约经营的矛盾;四是农户经营的盲从性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矛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则能有效解决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必须培育和发挥它的作用,推动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宫力平  王玉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289-4290
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和渐进性。必然性主要是由目前小规模农户承包经营所具有的优、劣势决定的。小规模农户承包经营能很好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利于实行劳动集约经营,但是由于地块分散,土地所有权模糊等,这种模式不利于进行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的渐进性一方面表现在小规模经营由利大于弊走向弊大于利,另一方面表现在实行较大规模的经营不可能在完全具备各种条件之后进行。现阶段在全国普遍实行规模经营也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18.
分析农地转出意愿的影响因素,对解决生产经营零散,实现全面小康、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依据云南省砚山县的问卷调查数据,采取统计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地转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受教育年限、承包地块的面积、承包地块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户所在区位对农地转出有显著性影响。(2)年龄、职业类别、承包地距离、家庭总人口数以及务农人口数对农地转出意愿影响不显著。农地转出意愿是受到承包地块特征等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的。结合实证分析结果,为增强农户农地转出意愿,盘活农地承包流转,提高农户耕地利用效率,需要加大农村科技、教育投入,立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和服务水平,制定优惠政策,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确保农村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日本农地经营具有以农户为基本单位、经营比较分散、规模小等特点,农地的流转受到法律的限制且利用信托方式流转农地等,均与中国有很多相同之处。对于农地信托,日本完善了相关法律,信托法律关系明确,并且通过规定农户为唯一受益人加强对农户的保护。受托人在农地信托中发挥了融资与农业服务两方面的功能。在中国,信托作为绕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限制的一种工具备受青睐,然而实践中也出现了法律关系复杂,信托财产、信托关系人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日本对农地信托的法律规定以及事务操作对中国完善农地流转信托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台资农业企业发展现状,认为台商和农户间的土地合理流转有利于优化配置农地资源、实现农业企业规模化经营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在对当前台商和农户间土地流转存在的所有权主体不明晰、流转不规范、土地价格偏低以及缺乏统一管理等障碍因素做出分析后,提出了明确界定土地的所有权主体、规范台资农业企业土地流转、科学制定农地流转价格以及建立农地流转统一管理机制等规范台资农业企业参与土地流转的思路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