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明确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对玉米田禾本科杂草的防除效果,采用田间试验和仪器测定分析的方法,明确药剂对玉米田间主要杂草的控制效果、杂草防除对田间的透光率和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960 g/L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对玉米田马唐、稗草和虮子草等主要杂草防控效果显著且作用持久,施药后30、60、90天对杂草的密度防效均达到90%以上;施药后90天对杂草的综合鲜重防效达92.41%~99.47%。药剂处理后显著增强玉米田间中下部透光率,增加了玉米的吸光率,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增收23.28%~28.95%。研究结果表明精异丙甲草胺能有效防除玉米田禾本科杂草,促进玉米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2.
稻田水竹叶草,前期与水稻争肥、争光,影响水稻发棵:后期直立向上蔓延伸出稻顶,致使水稻倒伏,严重影响水稻产量.据我们近几年的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只有采用人工防除与药剂防除相结合的综防措施,才能有效控制水竹叶草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3.
<正>吡氟酰草胺属于取代吡啶基酰苯胺类除草剂,主要用于玉米、大豆及麦田防除多种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某些阔叶杂草。该品种为选择性接触和残留除草剂,作用方式为通过对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的抑制,阻碍类胡罗卜素生物合成。当杂草萌发通过药土层幼芽或根系均能吸收药剂,吸收药剂的杂草植株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下降,导致叶绿素被  相似文献   

4.
张军芳 《中国农学通报》2003,19(1):F003-F003
早春地膜覆盖植棉技术具有增温保湿、促苗早发、提高产量、改善品质等特点,现已为越来越多的棉农所掌握及应用.但随之而来的是膜下形成的小气候不仅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发育,也给杂草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致使膜下杂草丛生,并由于膜下杂草无法人工防除而导致地膜被杂草(主要是禾本科杂草)顶破而过早地失去应有作用.为充分发挥地膜覆盖的优势,解决杂草危害问题,笔者在明确杂草种类、做好田间药剂及药膜除草效果试验、进行大面积示范成功的基础上,筛选、确定50%乙草胺乳油为防除地膜覆盖棉田杂草的理想药剂,并开发、归纳出了其应用技术.实践证明,应用该技术防除地膜覆盖棉田杂草,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在95%以上、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在90%以上,延长地膜使用期40~50 d;且膜下形成的高温还可烫死部分杂草,从而间接提高除草效果;60 d杂草鲜重减退率达95%~100%.该技术要点简便易行、经济有效,为广大基层农技人员和棉农迅速掌握应用提供了捷径.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秋播即将开始,如何搞好秋播作物田杂草的化学防除,是农资经销商、广大农民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根据不同草相,选用对路药剂,防除麦田杂草。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小麦田,可在小麦播种后至麦苗3叶期,选用50%异丙隆可湿性粉剂150g/亩或异丙隆的复配剂,在土壤墒情适宜时,对水40kg进行均匀喷雾,可以防除多种禾本科杂草,同时对部分阔叶杂草也有较  相似文献   

6.
正酰胺类除草剂是生产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除草剂,主要用于玉米、花生、大豆、棉花等多种作物,少部分用于小麦,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部分阔叶杂草(部分品种主要用于防除阔叶杂草)。由于该类药剂具有杀草谱广、效果突出、价格低廉、施用方便等优点,近年来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面积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7.
<正>目前麦田除草面临的问题目前,山东省冬小麦田在杂草防除上面临诸多问题。第一,由于防除阔叶杂草苯磺隆的长期使用,麦田优势阔叶杂草播娘蒿、荠菜等抗性发生普遍,部分地区如邹平、泰安的夏张、菏泽等地抗性水平较高,已达2001500倍的抗性水平。原有药剂已经不能控制其危害。第二,由于单一防除阔叶杂草除草剂长期使用、不同区域种子调拨、耕作机械跨区作业等,造成了田间杂草群落演替日益加重,一些禾本科杂草和一些难防  相似文献   

8.
<正>水竹叶是鸭拓草科杂草,具长而横走根状茎,茎肉质,下部匍匐,节上生根,上部上升,通常多分枝。近年来由于稻田长期使用磺酰脲类除草剂,加上直播、抛栽等水稻轻型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喜生于潮湿地的水竹叶已由原来的稻田次要杂草上升为主要杂草,与水稻争肥、争水、争空间,严重影响水稻生长。防除水稻田水竹叶,水稻2叶1心期以后可以选用氯氟吡氧乙酸、  相似文献   

9.
正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人员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98%棉隆微粒剂防除小麦田主要杂草的效果,及杂草防除后对氮、磷、钾及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98%棉隆微粒剂防除小麦田杂草效果显著,对菵草、猪殃殃、牛繁缕、大巢菜均有良好防效,总鲜重防效达87.5%~99.5%,优于两种对照药剂(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和50%  相似文献   

10.
熊飞 《科学种养》2009,(10):62-62
“一把手”是由上海泰禾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高效、内吸型、灭生性、无残留化学除草剂,其有效成分为41%的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施药后药剂主要通过植物叶片和尚未木质化的茎干吸收并传导至根部,对禾本科、莎草科杂草及阔叶杂草均有很好的防除效果,可以将杂草连根杀死。该药剂对皮肤及眼睛有轻微刺激,但对鱼类、鸟类和蜜蜂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新疆北部向日葵病虫草害发生及综合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北部地区是新疆向日葵的主产区,近年来,通过系统地调查研究,并收集向日葵主产区病虫害测报站的有关数据,基本摸清了向日葵田间病虫草害的发生种类、发生量、为害特点、发生时间、地点及其防治方法等。揭示了当前向日葵田间病虫草害发生的新种类、新趋势和新特点,提出了适合当地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麦长管蚜(荻草谷网蚜)是中国北方麦田发生范围最广、小麦灌浆期常年需要化学防治的蚜虫种类。麦长管蚜种群田间时空发生发展动态受地理区域、气象因素、天敌、农事操作、农田生物多样性、以及小麦品种抗蚜特异性及生长发育阶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年份,麦长管蚜种群发展的时间动态是随春季小麦的生长发育和田间气温的回升,由拔节起身期的零星发生,到孕穗期的快速增长,抽穗后种群数量的急速增加,至灌浆中后期达到高峰,乳熟期急剧下降;空间分布型的动态变化则按随机-核心-聚集(嵌纹)-均匀-聚集(嵌纹)-消失的规律变动。小麦抽穗前受蚜虫为害主要影响穗粒数,但由于田间种群数量小,对产量影响不大;抽穗后蚜虫种群数量增加,主要影响千粒重。本研究提出了针对麦长管蚜的分段生态防控策略,依据麦蚜的为害特点、小麦发育阶段及品种抗/耐蚜特性制定动态防治指标,抽穗前生防为主,防治指标宜严,抽穗后化防为主,防治指标宜宽的建议。同时提出植保无人机结合人工智能自动寻查病虫害发生中心,实时“一喷三防”精准施药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太子参黑斑病已成为生产中主要病害,其田间的发病与太子参生长有较密接的关系。通过调查黔东南州太子参黑斑病发生情况,结合3种药剂恩益碧(NEB-26)、重茬一号、彤娇微生物菌剂对太子参进行药剂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恩益碧拌种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朱富春 《耕作与栽培》2013,(2):51-51,55
蚜虫是召陵区玉米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害虫,为了控制对玉米的为害,通过田间观察,得到蚜虫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召陵玉米生产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掌握入侵杂草——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云南省的发生发展情况,并提出对其防控策略,防止进一步的传播扩散。于2020年5月—2022年5月通过走访调查,分析和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云南省的入侵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该入侵植物在云南尚处于零散点状发生状态,个别地区有入侵农田的情况发生,且这些发生点是以有意引入或无意传播途径为主。加拿大一枝黄花在云南多地发生,且有蔓延发展的趋势,应加强管控并及时防除。  相似文献   

16.
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摸清新型耕作模式下四川小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防除方法,通过以传统翻耕为对照,连续5年定田定点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小麦田杂草发生规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小麦田杂草种类基本相同。免耕不覆盖处理的杂草数量最多,翻耕次之,免耕覆盖稻草最少。小麦田杂草有2个出苗高峰:小麦播后2~3周有一个大的出苗高峰;播后6~7周有一个小高峰。不同耕作方式下杂草对小麦株高和分蘖无明显影响;免耕覆盖稻草与翻耕处理的小麦产量相当,且均明显高于免耕不覆盖处理。说明免耕覆盖稻草既可以显著降低杂草发生数量和为害,同时又可以明显增加小麦产量,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枣果黑斑病发生相关因素分析及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影响枣果黑斑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有效防治枣果黑斑病,在新疆和田、阿克苏地区的枣园通过5点取样法开展了影响病害相关因素的调查,同时通过随机区组开展了7种化学药剂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骏枣’的发病率最高,达32.79%;其次是‘壶瓶枣’(30.73%),‘灰枣’的发病率仅为4.37%;3年生枣园发病率为3.01%,5~12年生的枣园发病率与树龄呈正相关;无间作的枣园病害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有间作的枣园;1.5 m×2 m、1.5 m×3 m、1.5 m×4 m和1 m×1 m×2 m栽培密度的枣园病害发生情况基本一致;不同结果方向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依次为:南面>西面>东面>北面;壤土的枣园发病率(32.71%)明显高于沙土(21.68%);漫灌的枣园发病率(37.18%)高于滴灌(26.62%);精细管理的枣园的发病率(30.57%)明显低于粗放管理的枣园(43.49%);筛选出的60%唑醚·代森联(5%吡唑嘧菌酯·55%代森联)水分散颗粒1500、3000倍液,对枣果黑斑病的防效高达90.5%、82.7%;3%的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200倍液防效达90.25%。研究结果为枣果黑斑病田间科学用药和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小麦收获期对麦套棉田捕食性天敌和棉花苗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5年在冀南棉区研究了小麦收获期对麦套棉田中捕食性天敌和棉花苗蚜的影响。小麦收获期共设3个水平,分别是6月5日、6月10日和6月15日收获小麦。结果表明:2004年3个时期收获小麦对棉田的益害比(天敌和棉蚜的比值)无显著影响(t>0.05);2005年6月5日收获小麦,显著增加了棉田的益害比(t<0.05),6月10日和6月15日收获小麦对棉田的益害比无显著影响(t>0.05)。说明在麦套棉田中,麦田天敌到棉田的有效转移受麦蚜-天敌-棉蚜三者发生高峰期的影响,不同年份天敌的转移情况有所不同。麦蚜发生高峰期早则小麦天敌向棉田转移早,并能有效控制苗期蚜虫的危害,在麦熟期收获小麦,对棉田天敌的数量影响不大;反之,若麦蚜发生高峰期晚,麦田天敌发生期也会相应延后,在麦熟期收获小麦则会引起棉田天敌的增加。因此,棉田天敌数量变化受小麦收获期的影响,但与麦蚜和麦田天敌的发生动态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探讨杨梅褐斑病发生流行规律与监测防控技术,笔者在浙江黄岩等杨梅主产区,采用系统监测与试验推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杨梅褐斑病在浙江杨梅主产区周年均有发生,全年出现3 个明显发病高峰期,以杨梅春梢、夏梢和秋梢萌发侵染发病重,为病害防控关键时期。初步探明了杨梅褐斑病的发病流行规律,以及栽培品种、田间管理、气候条件与病害发生的关系,制定了杨梅褐斑病的预测预报方法,确立了调查项目与方法,提出了发生流行趋势的预测方法。药剂试验结果表明,33.5%喹啉铜悬浮剂1000倍、1500倍和2000倍液对杨梅褐斑病的相对防效分别为78.83%、76.79%和74.05%,在杨梅果实内残留消解的半衰期为3.6~13.6 天,使用安全,已在杨梅上取得农业部农药登记证,可大面积应用生产。研究提出了病害防治策略和农业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控制病害的发生流行。  相似文献   

20.
宋国英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1):126-130
采集拉萨市4个县13个乡的青稞田土样,通过室内诱萌方法,研究青稞田杂草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拉萨市青稞田常见杂草分属于12个科,26个种,多为一年生杂草。主要危害杂草为禾本科杂草,有早熟禾、狗尾草、无芒稗等;从土壤分层培养结果来看,表现为:0~10 cm土层杂草出苗量要高于10~20 cm土层杂草出苗量。该研究将为拉萨市青稞田的杂草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