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秀萍 《中国林业》2019,(10):F0002-F0002,I0001-I0007
插花是我国传统花艺文化之一,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我国明代园艺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既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也是插花艺术的最高境界。插花其实是对自然的一种再创造。中国插花讲究“外师造化,内发心源”。通过将自然界花、果、枝、叶,按照花艺者自己对自然的理解,来表达、诠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所以,插花可以看做是每个人与自然的一种对话。这种对话借助自然界中的素材,按照自己的取舍,将自然融于方寸,这一缩微的自然,是每个人对于自然的一种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2.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中的重中之重。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要人类世代相传。那么,在我们的下一代人心目中是如何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呢?我们在这里选发了三篇小学生的文章,让读者从中去感受稚嫩心灵对自然界的认识,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基,也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3.
<正>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传统工业文明,走向现代生态文明,几千年的历程中,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与实践不曾停息。而现代以来,在探索与物质世界密切相关的经济增长和以自然世界为本体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之中,发展与治理是否要同步的争论与抉择也持续升温。传统思想认同以人为中心的思考逻辑,往往被称为人类中心论。其观点是人可以征服、利用和统治自然界,正如英国早期自由  相似文献   

4.
道家养生:顺应自然的调理最智慧 从道家观念讲,健康就是人与自然的匹配和顺应。按照道家观点,世界上有四样东西为"大",天大,地大,人大,道也大。这四者之间的关系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是指人要以大地为法则。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在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中一直把自然界视为征服的对象,最典型的是所谓“人定胜天”。如果我们仍以对立的方式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必将危及自然和人类的协调关系。因此,人类必须从自身与自然生态统一的“天人合一”的立场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确立人与自然协调的伦理尺度,使人类的活动限制在生态许可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人与自然和谐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本质、规律和目标。这是它的本体论的解说。古代社会人臣服于自然,现代社会人统治自然。这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正常状态。它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不符合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和规律,"和谐"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自然本性。人与自然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以"人与自然界和谐"为目标,反对"自然与历史的对立",主张"人和自然的统一性"。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  相似文献   

7.
《湖南林业》2014,(9):14-15
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传统工业文明,走向现代生态文明,几千年的历程中,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与实践不曾停息。而现代以来,在探索与物质世界密切相关的经济增长和以自然世界为本体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之中,发展与治理是否要同步的争论与抉择也持续升温。  相似文献   

8.
<正>生态文化是在工业文明时代以人为唯一价值主体的价值观指导下,人类对自然大肆占有和掠夺导致生态危机乃至人类本身生存危机后,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一种重新的认识与选择。生态文化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创新性文化;是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复杂关系的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的文化,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来满足人的多重需要为目的文化;是渗透  相似文献   

9.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可持续发展问题。文章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等待——适应——索取以至掠夺3个阶段,造成当今人类环境恶化,资源危机。历史的教训、严峻的现实,使人类认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并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本质内涵作了探讨。文章最后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地系统优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西方人与自然是一种相对、相斥、相离、相敌的关系,人的最大愿望就是控制自然、征服自然。中国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亲、相近、相合、相融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和谐,重“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强调“与浑成等其自然”,“万物与吾一体”,物与我与自然交融而默契,是一种深层的感情和精神上的交流。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11.
回归自然是人体生理的需要,在自然中爬山、涉水,必然会提高自身的健康状况,也陶冶了性情,修炼了品德,促进了心理的健康,成为一个健康的自然人。归根到底,我们只有通过回归自然、亲近自然与感受自然,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湖南林业》2012,(2):1-1
生态文化是基于生态系统、尊重生态规律、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文化:是以实现生态系统的多重价值来满足人的多重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是渗透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文化。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对于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推动生态建设,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生态文明中的重中之重。建设生态文明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要人类世代相传。那么,在我们的下一代人心目中是如何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呢?我们在这里选发了三篇小学生的文章,让读者从中去感受稚嫩心灵对自然界的认识,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根基,也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鸟类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物种,是人类的朋友、大自然的天使,爱鸟护鸟,让世界更美好。福建省“山多、林多、湿地类型多”,森林覆盖率66.80%、居全国首位,  相似文献   

15.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更高级文明形态,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核心内容是生态保护与建设。  相似文献   

16.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探讨了可持续发展问题。文章认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等待——适应——索取以至掠夺3个阶段,造成当今人类环境恶化,资源危机。历史的教训、严峻的现实,使人类认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协调发展。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并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本质内涵作了探讨。文章最后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地系统优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亲水是人的天性,水以它柔美而广阔的特性、多变的姿态,成为园林中的灵动之韵。湿地与水密不可分,由湿地理念发展产生的湿地园林,不仅可以观赏到鱼儿嬉戏的自然美景,尽情地享受水域带来的恬静和清新,也能让人们犹如回到自然的怀抱,可以真正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增强人与自然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状况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人类对自然生态严重破坏而导致的恶果,使人类逐步认识到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人类文明才能持久和延续。  相似文献   

19.
资讯     
声音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状况的总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理念,摒弃了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状况支撑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人类对自然生态严重破坏而导致的恶果,使人类逐步认识到人类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仅仅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与自然是平等关系,而不是主从关系,更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人类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人类文明才能持久和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