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茶树对镍的吸收积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和水培试验,研究了镍元素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及吸收累积特性.结果表明,土壤镍污染对茶树的生长和光合速率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镍处理浓度≥10 mg/L时,水培茶苗不仅出现严重的毒害症状,甚至部分茶苗整株死亡.盆栽和水培茶树各器官对镍的累积量与镍添加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盆栽茶树各部位的镍含量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为:吸收根、主根、新梢、叶片、主茎,分配比约为:17∶10∶2.3∶1.7∶1;当添加10,20 mg/kg的外源镍,供试土壤的镍含量达到33.15,43.15 mg/kg时,新梢中的镍含量由对照的0.01 mg/kg升至8.72,18.75 mg/kg.水培茶树的分布次序由高到低为:主根、吸收根、主茎、枝条、叶片、新梢,分配比约为:2 0∶4 0∶1 1∶1.9∶1.7∶1.茶树吸收的镍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但外源镍在茶树体内的活性以及向新梢迁移、富集的能力较强,镍污染容易影响茶叶卫生质量.应深入研究茶树各部位镍含量与各土壤因子相关性,以便制定更合理的土壤镍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2.
通过盆栽和水培试验, 研究了镍元素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及吸收累积特性. 结果表明, 土壤镍污染对茶树的生长和光合速率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镍处理浓度≥10 mg/L时, 水培茶苗不仅出现严重的毒害症状, 甚至部分茶苗整株死亡. 盆栽和水培茶树各器官对镍的累积量与镍添加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盆栽茶树各部位的镍含量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为: 吸收根、主根、新梢、叶片、主茎, 分配比约为: 17∶10∶2.3∶1.7∶1; 当添加10,20 mg/kg的外源镍, 供试土壤的镍含量达到33.15,43.15 mg/kg时, 新梢中的镍含量由对照的0.01 mg/kg升至8.72,18.75 mg/kg. 水培茶树的分布次序由高到低为: 主根、吸收根、主茎、枝条、叶片、新梢, 分配比约为: 20∶40∶11∶1.9∶1.7∶1. 茶树吸收的镍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 但外源镍在茶树体内的活性以及向新梢迁移、富集的能力较强, 镍污染容易影响茶叶卫生质量. 应深入研究茶树各部位镍含量与各土壤因子相关性, 以便制定更合理的土壤镍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3.
川西蒙山茶树中铅、镉元素的吸收累积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了川西蒙山茶树中铅、镉元素的吸收累积特性及茶叶生物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铅、镉元素在茶树体内由高到低的分布秩序为:吸收根>嫩茎>成熟叶片>新梢(一芽二叶);茶树各部位(吸收根、嫩茎、成熟叶片)铅、镉含量与土壤铅、镉含量间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复合污染下,镉对吸收根、嫩茎、春茶、夏茶累积铅具有协同作用,铅对吸收根累积镉具有协同作用,对茶树其他部位累积镉具有拮抗作用;铅处理下,春茶生物量无显著变化,夏茶生物量与铅浓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镉处理下,春茶生物量与镉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夏茶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当镉浓度达到60mg·kg-1时,夏茶植株中毒致死.  相似文献   

4.
铅在茶树中的吸收累积特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通过田间调查及盆栽试验 ,研究了铅元素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及吸收累积特性。研究发现铅元素在茶树体内活性较低 ,根部吸收的铅元素大部分被吸收根所固定 ,向地上部运输的比例较低。正常状况下 ,铅元素在茶树体内由高到低的分布次序为 :吸收根 >茎 (生产枝 ) >老叶 (当年生成熟叶 ) >主根 >新梢 (1芽 2叶 )。当茶树受到铅污染时 ,茶树自下而上各部位对阻止土壤中的铅向茶树新梢中转移发挥了重要的缓冲及屏障作用。土壤中加入 10 0mg·kg-1铅并没有对茶树的生理及品质指标产生显著影响。茶树新梢中的铅元素含量随着新梢成熟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空气沉降物可能也是引起茶树铅含量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茶树新梢全铅含量与土壤全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 <0 .0 5 ) ,与土壤有效铅含量之间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P <0 .0 1)。  相似文献   

5.
采用火焰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了不同茶园茶树及对应土壤样品中铜的含量,研究茶树各部位及土壤中铜的分布特征,以富集系数(BAF)为指标对茶树吸收累积铜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茶树新梢与树体铜含量分别为(10.65±0.68)mg/kg和13.85 mg/kg;茶园土壤全铜和有效态铜含量分别为17.09~89.33 mg/kg和2.72~12.28 mg/kg;树体各部位铜含量和分布率为侧根>叶片>主根>生产枝>骨干枝,其中根系及叶片吸收累积铜占树体的49.87%和22.28%;不同茶园茶树的各部位铜含量、铜分布率及富集系数等均差异明显;不同茶园的土壤全铜和有效态铜含量及铜利用率(PBC)均差异明显;茶树体、叶片、主根、侧根铜含量与土壤铜含量之间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砷对茶树生长的影响及其在茶树体内的吸收与积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水培法,研究3个茶树品种在不同浓度As3 胁迫下的毒害症状和砷胁迫对春梢生长的影响,以及茶树体内各器官对砷的吸收与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当砷胁迫浓度≥1 mg.L-1时,茶树已出现明显的受害症状,砷胁迫对新梢萌发和生长均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不同品种耐砷能力有一定差异,福鼎大白茶>名山213>名山131。3个品种对砷的吸收吸附率的大小顺序为:福鼎大白茶>名山213>名山131。各器官中的砷含量随砷处理浓度的增加总体呈大幅升高趋势,并且各器官的砷含量与营养液中的砷胁迫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砷在茶树体内的分布规律为细根>粗根>主茎>嫩茎>叶片>新梢。当砷胁迫浓度≥1 mg.L-1时,各品种1芽2叶新梢中砷含量>2 mg.kg-1。  相似文献   

7.
茶树氟累积特性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盆栽、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了茶树氟吸收特性.结果表明,茶树从土壤中吸收的氟,主要向叶片运输,根、茎部基本不积累氟,溶液培养试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叶片中的氟占全株的90%左右,并与土壤水溶性氟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随着生育度的增加,茶树叶片氟含量随之增加.对萤矿石、水泥厂和砖瓦厂附近茶园氟含量调查,发现氟污染源旁的茶园氟含量要明显高于一般茶园,说明周边环境对茶园氟含量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溶液培养条件下Pb2+、Cd2+、Ni2+复合污染对茶树生长的影响以及茶树对Pb2+、Cd2+、Ni2+的吸收积累特性。结果表明,复合污染条件下,茶树表现出失水萎蔫、中下部叶片异常脱落和失绿黄化等受害症状。各元素在茶树体内的分布积累规律:Pb表现为吸收根>主根>主茎>枝条>叶片>新梢;Cd表现为主根或吸收根>主茎>新梢>枝条>叶片;Ni则表现为主根或吸收根>主茎>新梢>枝条或叶片。Ni2+、Cd2+在茶树体内的移动性均强于Pb2+。复合污染条件下,某一元素在茶树体内的积累量除受元素本身的性质影响外,还受到该元素的环境浓度、共存元素的性质与浓度的影响,并随茶树体部位不同,其影响顺序和作用结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不同品种茶树对镉的响应差异,比较了9个当前主栽茶树品种对Cd吸收累积的差异特征。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茶树在对照、Cd处理(土壤Cd含量1 mg·kg-1)条件下,茶树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Cd在茶树各部位的含量、富集转运系数以及茶树根部镉相关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Cd处理下不同茶树品种地上部分干物质质量出现不同程度增加。两种处理下,Cd在茶树中的分布趋势均表现为根 > 枝干 > 成熟叶 > 新梢,Cd处理下,这四个部位平均Cd含量分别为32.79、0.293、0.112、0.044 mg·kg-1。Cd处理下,土-根的富集系数和根-枝干、根-成熟叶、根-新梢的转移系数范围依次为7.17~30.12、0.017~0.078、0.002~0.007、0.000 3~0.006 1。CsZIP1、CsZIP2、CsHMA2、CsCAX2在紫鹃中表达量最高,CsHMA1在中茶108、乌牛早、紫鹃、浙农117表达差异不显著。综上,当茶园土壤0.3≤Cd≤1.5 mg·kg-1时,不同品种茶树的新梢Cd含量都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Cd≤1 mg·kg-1),处于安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铅在茄科类蔬菜中的积累规律和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方法]配制不同浓度含铅的土壤盆栽茄科植物,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物不同部位铅的含量,丙酮乙醇混合液法测定叶绿素含量。[结果]随着土壤铅浓度的增大,植物根、茎和叶铅含量逐渐增大,青椒和番茄中各部位铅的含量依次为根>茎>叶,茄子中各部位铅的含量为根>叶>茎;随着土壤铅浓度的增大,植物叶片中叶绿素含量逐渐降低。[结论]铅可被植物吸收,残留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含量随土壤中铅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并可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最终危害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11.
为筛选防治番茄根结线虫病的农业废弃物材料及其合适的施用量,将6种农业废弃物材料(香蕉茎叶、甘蔗叶、蘑菇渣、水稻秸秆、玉米秸秆、茶麸)进行堆肥化处理,通过盆栽试验评价其对番茄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施用茶麸堆肥200 g/盆和甘蔗叶堆肥300 g/盆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均为80.71%.除蘑菇渣堆肥3个施用梯度的防效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堆肥的防效均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6种堆肥在不同施用梯度下对番茄的生长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施用水稻秸秆堆肥200 g/盆的长势最好,平均株高为127.44 cm,平均茎粗围为3.13 cm,显著优于对照和其他堆肥处理.  相似文献   

12.
余林  辛亮  曲东 《西北农业学报》2012,21(10):54-58
采用盆栽和水培试验,在添加氧化铁及人工制备植物根系铁膜条件下,以水稻叶片叶绿素和MDA质量摩尔浓度为指标,探讨铁膜对重金属Cu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在铜污染条件下添加氧化铁对维持植株中叶绿素含量具有显著作用,但增加土壤中氧化铁的含量对水稻幼苗生长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在水培条件下,水稻幼苗对Cu胁迫十分敏感,培养液中铜质量浓度达到1 mg/L时对叶绿素含量就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但随着Cu质量浓度的增加(1~15 mg/L),铜胁迫对叶绿素的抑制强度变化并不剧烈,反映出铁膜对铜胁迫的抵御功效。  相似文献   

13.
硫酸亚铁诱导根表铁膜形成对水稻吸收和转运铜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培条件下添加硫酸亚铁诱导水稻根表铁膜的形成,利用连二亚硫酸钠-柠檬酸钠-碳酸氢钠(DCB)溶液对根表铁膜进行提取后测定,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对硫酸亚铁诱导产生的根表铁膜进行表征,并分析根表铁膜对水稻吸收铜锌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硫酸亚铁可以诱导根表铁膜在水稻根系表面产生,未处理的水稻根表Fe含量为731 mg·kg~(-1),80 mg·kg~(-1) Fe~(2+)处理下水稻根表Fe含量为53 562 mg·kg~(-1);SEM-EDS和XRD分析发现大量颗粒状含铁化合物附着于水稻根表。与未经硫酸亚铁处理相比,有根表铁膜水稻的铁膜中,其Cu含量最高增加73.16%,Zn含量最高增加112.10%;水稻根系Cu含量最高降低31.15%,Zn含量最高降低13.02%;水稻茎叶Cu含量最高降低19.50%,Zn含量最高降低25.56%。土壤添加硫酸亚铁可以显著降低水稻对Cu和Zn的吸收与积累。  相似文献   

14.
通过种子萌发及苗期水培试验分析可溶性浓缩糖蜜(condensed molasses soluble,CMS)对水稻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CMS质量浓度对水稻的发芽率无明显影响,但CMS质量浓度超过0.15 g/L时会抑制水稻生长。水稻苗期水培试验发现,正常营养的基础上施加过量的CMS使水稻的根系直径显著增加,根长、根体积显著降低,抑制磷在根系和地上部的累积,水稻根系POD、CAT活性和MDA含量显著增加。盆栽试验表明,在1/2正常施化肥的基础上施加10 g/钵CMS时,水稻的单株产量相比不施化肥和1/2正常施化肥分别增加了143%和44%,而正常施化肥的基础上施加CMS对单株的产量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在养分缺乏的情况下施加一定量的CMS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但是在养分充足的情况下施加CMS却不能增加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以有限结荚习性的小粒豆材料V97-9003为试材,在固定盆钵容积的情况下,改变盆钵规格(直径和深度),或者在固定盆钵规格的情况下,改变种植株数,考察盆栽大豆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在固定盆钵容积的情况下,管径变大(即管高缩短),大豆有效分枝数显著增加;不同管高对有效分枝数的影响不显著,大豆有效分枝数主要受盆径大小(即单株种植面积)的影响。②大豆株高在容积相同的不同盆钵间差异未达到统计显著水平,而在同一管径的盆钵中,盆钵深度增加则株高显著降低,大豆株高主要受盆钵深度影响。③在固定盆钵规格的情况下,株高、无效结荚数和百粒质量对种植密度反应不敏感。其他测定农艺性状对大豆栽植密度反应敏感。以盆栽植株数为自变量(x),拟合的回归方程为结荚高度y=0.852 1 x+7.373 3(r2=0.732 6),主茎节数y=-0.336 4 x+14.88(r2=0.931 5),有效分枝数y=10.889x-0.636 4(r2=0.848 4),单株有效荚数y=270.45x-0.759(r2=0.828 8),单株粒质量y=70.464x-0.798 6(r2=0.863 6),单株根质量y=7.154 9x-0.642 5(r2=0.763 3)。在盆栽株数低于8株或7株时,每盆总粒数、总粒质量和总根质量与盆栽株数的关系可以用直线方程进行拟合,即每盆总粒数y=90.921 x+453(r2=0.798 3),每盆总粒质量y=9.621 4 x+57.804(r2=0.716 5),每盆总根质量y=1.329 6 x+6(r2=0.904 9)。  相似文献   

16.
黄腐酸与氮磷配合对春小麦苗期生长及养分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浓度为100μgg ̄(-1)的黄腐酸溶液与不同浓度的氮磷配合,对春小麦苗期地上部生长和根系发育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黄腐酸在氮缺乏的情况下能提高植株对氮的吸收能力,比不施黄腐酸的相应处理每盆植株地上部的吸氮量高20%以上,并极显著地增长了植株高度;在磷素适量的条件下施用黄腐酸对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的积累有极显著的作用,还可增加植株的根长和根数,使根的烘干重量增加10%以上;在氮磷比值较大的营养条件下,施用黄腐酸后可使植株体内磷的含量及每盆植株磷的吸收量分别提高44%和54%。  相似文献   

17.
通过水培试验,以玉米作为供试植株,研究Pb、Cu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细胞色素合成以及重金属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Pb、Cu单一胁迫下玉米根长较对照组均偏低,复合胁迫下根长随着Pb、Cu复合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玉米植株在重金属Pb、Cu单一胁迫下生物量变化不明显,但在不同水平Pb、Cu复合胁迫下,表现随着重金属胁迫浓度增加,玉米植株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小。玉米叶绿素含量随着Pb胁迫浓度增加而增加、随着Cu浓度增加而降低;Pb、Cu单一胁迫下β-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Pb浓度增加先降低后增加,随着Cu含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Pb、Cu单一胁迫下花青素含量较对照组均增大,Cu胁迫下花青素含量增加更明显,最低增加0.65%,最高增加21.25%。玉米不同器官对Pb、Cu积累有一定差异,在单一重金属胁迫下Pb、Cu在玉米体内积累量与胁迫浓度呈正相关,分布顺序为根系茎叶,根部是积累Pb、Cu主要器官。Pb、Cu复合胁迫下加剧了重金属向玉米体内的迁移累积,随着Pb、Cu复合胁迫浓度的增大,根部吸收Pb、Cu逐步增大,而茎叶吸收Pb、Cu趋于平稳。相关分析显示,玉米细胞色素的合成取决于被胁迫的重金属类型,β-类胡萝卜素含量与植株体内Pb含量显著正相关,花青素含量与Cu含量显著正相关,揭示Pb对β-类胡萝卜素诱导作用强、Cu对花青素诱导作用强。  相似文献   

18.
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含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武夷山茶区特色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的矿质元素含量特征,并对其进行鉴定评价,测定了28份武夷名丛中18种矿质元素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矿质元素含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8份武夷名丛中18种矿质元素含量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变异性,矿质元素平均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K>P>S>Mg>Ca>Mn>Al>Fe>Na>Zn>Cu>Ba>B>Ti>Ni>Cr>Co>Se,变异系数在12.65%(P)~47.86%(Fe)之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在166(Ti)~2.47(Ca)之间;Ca、K、P、S、Al、B、Na、Cr、Cu、Mn、Se、Zn 12种元素含量呈正态分布,Mg、Ba、Co、Fe、Ni、Ti 6种元素含量呈偏态分布;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元素之间存在复杂的关联性;基于矿质元素的聚类分析将28份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聚为3个类群;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8种矿质元素综合为6个主成分,能够反映 18种矿质元素78.30%的信息,Al、Fe、Cu、P、Mg、Co是武夷名丛种质资源的特征元素,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前五位的武夷名丛为石乳、小红袍、大红袍、醉贵姬和向天梅,可作为良好的育种材料。研究结果可为武夷名丛茶树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乌龙茶新品种选育与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38份大叶茶种质资源绿茶样和21份大叶种普通绿茶11种矿质元素(S,P,K,Ca,Mg,Fe,Zn,Mn,Na,Ni,Cu)进行了比较分析,相对标准偏差在1.56%~7.25%之间,方法简便可靠。结果显示:种质资源中S,P,Zn,Mn,Na,Ni的平均含量均低于普通绿茶,而K,Ca,Fe,Cu平均含量均高于普通绿茶;种质资源11种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在9.7%-48.9%之间,反映了茶树种质资源矿质元素多样性高;基于矿质元素的主成分聚类分析,可以清楚地将茶树种质资源分为野生型和栽培型两类。研究结果为茶树种质资源的化学分类,资源种质鉴别,新品种选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