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海洋渔业》1980,(1):21-21
<正> 1979年辽宁海洋水产所着重研究解决如何提高小耳状幼体到稚参的成活率和单位水体出苗量问题.在近12立方米的四个水泥池中共育出稚参125万头.成活率平均达23.4%.最高达53%;  相似文献   

2.
陈远  胡庆明 《水产科学》1989,8(1):18-21
刺参(Aposl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稚参后期至幼参的培育结果不仅影响幼参单位面积出苗量,也影响到幼参(种苗)的出池规格。培育结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饵料的效果,培育管理技术是否得当以及培育密度等因子。隋锡林等(1984、1986)曾报告了不同饵料对稚参后期培育效果的影响以及稚、幼参高密度培育技术。关于稚参后期培育  相似文献   

3.
<正>刺参人工育苗技术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功突破,从亲参选择、性腺发育规律,产卵、受精的技术处理到刺参幼体各发育阶段及稚参培育的技术措施及饵料种类的最佳选择,培育水环境的理化因子对幼体、稚参的影响,幼体及稚参病害防治等问题,逐一进行了深入  相似文献   

4.
仿刺参肠道潜在益生菌对稚参生长、免疫及抗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稚参期仿刺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分离自仿刺参肠道的潜在益生菌在稚参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采用16S rDNA序列分析法将3株潜在益生菌分别鉴定为Bacillus sp.(GSC-1)、Bacillus sp.(GSC-2)和Enterococcus sp.(GSC-3)。分别以103、105或107 CFU/mL的GSC-1、GSC-2、GSC-3或灿烂弧菌浸浴稚参以检验潜在益生菌对稚参期仿刺参的安全性,7 d后各潜在益生菌浸浴组的稚参成活率均高于同浓度的灿烂弧菌处理组;GSC-1和GSC-3在实验浓度下对稚参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可作为稚参的潜在益生菌;而107 CFU/mL GSC-2浸浴组稚参的成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因此GSC-2不适合作为稚参的潜在益生菌。将潜在益生菌GSC-1和GSC-3以109 CFU/g的比例与鼠尾藻粉混合后饲养稚参20 d,潜在益生菌处理组的稚参成活率、特定生长率和变色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GSC-1处理组稚参的成活率和变色率显著提高(P<0.05),GSC-3处理组稚参的成活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潜在益生菌GSC-1和GSC-3均有效增加了稚参的总菌数(P<0.05),GSC-1还有效降低了稚参的弧菌数(P<0.05);潜在益生菌GSC-1和GSC-3均可显著提高稚参体组织中的酚氧化酶和溶菌酶活力(P<0.05),GSC-1亦显著提高了其酸性磷酸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P<0.05);GSC-1和GSC-3处理组稚参的抗灿烂弧菌感染能力均高于对照组,其中GSC-3显著降低了灿烂弧菌攻毒后稚参的死亡率(P<0.05)。综上所述,潜在益生菌GSC-1和GSC-3对稚参期刺参安全无毒,能够促进稚参的健康生长并提高其抗病能力,因而GSC-1和GSC-3均可作为益生菌应用于稚参养殖中。  相似文献   

5.
影响刺参幼参成活和生长的几个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慧玲 《水产学报》1988,12(3):259-265
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从稚参到幼参阶段极易受外界综合因子影响,成活率很低。本文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选择四种因子对此阶段死亡率进行试验。从方差和直观分析看到稚参的附着密度和饵料品种对其成活率和生长的影响大于水温和换水方式。稚参附着密度以0.2头/cm^2为最佳,0.5头/cm^2次之;饵料以鼠尾藻磨碎液为最佳,其次是鼠尾藻液和叉鞭金藻的混合液.  相似文献   

6.
剌参大水体育苗,采用降低初耳幼体放养密度,适当减少单胞藻投喂量、加大换水量、通气、增设机动进水系统等措施,培育出稚参1911.5万头,幼参258.36万头,单位水体平均出苗量稚参为3.823万头/m~3,幼参为5167头/m~3。以食用鲜酵母为饵的耳状幼体能正常发育变态,稚参出苗量平均达1.6万头/m~3。稚参的附着、成活,成长与附着基的规格有关。  相似文献   

7.
刺参(Aposlichopus japonicus Sele-nka)稚参后期至幼参的培育结果不仅影响幼参单位面积出苗量,也影响到幼参(种苗)的出池规格.培育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饵料的效果、培育管理技术是否得当以及培育密度等因子.  相似文献   

8.
<正> 今年育苗在四个0.4吨的水槽和一个6吨的水泥池中进行,用566万耳状幼体培育出稚参58.90万,其中三个水槽188万耳状幼体,以塔胞藻为饵料,育出稚参49.04万,平均成活率为26.1%,每方水出稚参40.8万,取得了好的育苗效果。水泥池以扁藻和塔胞藻为饵料育出稚参9.86万,后期出参苗3.06万,每方水出苗0.51万,养成率31.0%。  相似文献   

9.
唐黎  王吉桥  许重  程骏驰 《水产科学》2007,26(5):275-277
测定了刺参耳状幼体、樽形幼体、五触手幼体、稚参、3种规格幼参和成参[体质量分别为(82.349±1.532)g、(147.639±2.031)g和(179.866±1.609)g]消化道中蛋白酶、淀粉酶、褐藻酸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耳状幼体至樽形幼体蛋白酶活力下降,之后,快速上升。稚参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幼体。相反,从耳状幼体至稚参,淀粉酶的活力逐渐升高,至稚参达最大值。幼体期褐藻酸酶逐渐上升,至五触手幼体达峰值,然后下降,稚参降至最小值。幼体纤维素酶活性一直很低,变化不大,但稚参的纤维素酶活性增强。幼参和成参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随着个体发育而逐渐上升,而褐藻酸酶的活性却随着个体的生长而缓慢下降,稚参达最小值。成体的纤维素酶活性低而稳。4种消化酶中,蛋白酶活力最高,纤维素酶最低。  相似文献   

10.
刺参人工育苗研究——稚参用配合饵料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刺参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已获较大进展。单位水体出苗量已达较高水平。但稚参至幼参阶段的培育技术尚未完全突破,单位面积出苗量及成活率均较低。提高这一阶段的成活率,关键在于解决适宜的饵料,特别是稚参用配合饵料。但国内、外对此还很少研究,为解决稚参用配合饵料这一技术关键,我所从1981年以来开展了此项研究,现将试验研究结果初步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采集稚参、幼参、成参,研究刺参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体壁营养组成的差异,结果发现:随着刺参的生长发育,其体内的蛋白质含量逐渐升高,水分、脂肪、灰分含量逐渐降低;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甘氨酸等几种氨基酸的含量在一定的阶段内随着个体的生长发育呈现显著升高的趋势,精氨酸含量在从稚参发育到幼参的过程中较为恒定,但是到成参时显著提高,蛋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则一直恒定.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药效氨基酸等的含量都随个体的生长发育呈升高趋势,而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则较为恒定.  相似文献   

12.
<正>在刺参人工育苗生产中,因稚参成活率低而导致育苗失败的现象屡有发生。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刺参人工育苗的实践,分析了影响稚参培育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水温(22.8±1.5)℃,将体长1.0~2.0 mm的仿刺参稚参放养到容水40 L的塑料槽中,每槽150头,研究不同饲料搭配及投喂量对稚、幼参生长和成活的影响。在前一试验中,给幼参分别投喂含鼠尾藻、酵母和配合饲料98.0%、2.0%、0%(1组),95.0%、0%、5.0%(2组),30.0%、5.0%、65.0%(3组),60.0%、5.0%、35.0%(4组),90.0%、5.0%、5.0%(5组);投喂量为360.7%~107.1%;在后一试验中,采用第4组的搭配比例,6、7、8、9、10组的投喂量分别为第4组的1/4、1/2、1.0、5/4、3/2。每组4个平行。试验结果表明,稚、幼参摄食不同搭配饲料时,第1个月生长和成活率差异不显著;中期,第1、2组的幼参生长显著快于其他组;后期,第3组生长显著快于其他组。稚、幼参的成活率与配合饲料的添加量呈正相关。在后一试验中,前期稚参的生长速度随投喂量的增加而加快;中、后期,各水槽稚参的总质量随投喂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平均每头质量与投喂量不呈正相关,第9组的稚参增长最快,第8组成活率最高,第6、7组的成活率最低。中、后期换水前水中氨氮含量显著高于换水后。文中提出了仿刺参苗种培育期间的适宜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14.
氨对刺参的毒性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未离解氨对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从耳状幼体发育到稚参期间的毒性影响作了初步探讨,并且对未离解氨对稚参的急性致毒试验,作了详细描述。并推导出未离解氨对刺参幼体的影响浓度和半致死浓度(LC_(50))。  相似文献   

15.
[稚参配合饵料]适用范围:浮游期结束,上板(附着)后至参苗体长达到1.5cm左右。用法:用适当容器(塑料桶、玻璃钢水槽等)与海水混合浸泡2—3小时,搅匀后,泼洒到苗池中。如参苗较小,浸泡后可用150-200目筛绢过滤,以确保饵料细度。对自备了鲜藻的用户来说,可在磨出的鲜藻浆中掺兑稚参配合料—起投喂,并可随着参  相似文献   

16.
刺参的病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化皮病 患病稚参发病初期,活动能力弱,附着力也相对弱,摄食不活泼,继而身体收缩,变成乳白色球体,并伴随着局部溃烂,骨片倾倒,脱落,而后溃烂面积逐渐扩大,全身解体死亡。在附着基上,有时会发现浅红色片状区域(细菌感染区),在该区域的稚参,身体也显浅红色,病变和死亡情况同上。随着细菌感染区的扩大,稚参死亡数明显增加。溃烂病主要是细菌感染蔓延所致,稚参患病的机会,可能与稚参的活动和个体有关,活力强,个体大的稚参,不容易感染;活力弱,个体小的稚参,尤其是5毫米以下的稚参,容易感染,患病,死亡。  相似文献   

17.
[稚参配合饵料]适用范围:浮游期结束,上板(附着)后至参苗体长达到1.5cm左右。用法:用适当容器(塑料桶、玻璃钢水槽等)与海水混合浸泡2-3小时,搅匀后,泼洒到苗池中。如参苗较小,浸泡后可用150-200目筛绢过滤,以确保饵料细度。对自备了鲜藻的用户来说,可在磨出的鲜藻浆中掺兑稚参配合料一起投喂,并可随着参苗的逐渐长大而增加掺兑量,以使参  相似文献   

18.
野生稚参比同期人工培育的稚参体质健壮、肉质肥厚、生长速度快,深受养殖业户的欢迎。养殖栉孔扇贝和牡蛎都能不同程度地采集到一定数量的稚参。受此启发,去年在总结往年生产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在套子湾扇贝养殖海区结合栉孔扇贝的养殖和栉孔扇贝半人工采苗生产投挂刺参采苗器,进行了刺参半人工采苗试验,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刺参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其人工育苗也得到迅速发展,育苗技术日臻完善。但新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尤其从产卵到稚参附着阶段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发病率很高,极易造成育苗的失败,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就浮游期及稚参阶段如何提高变态成活率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刺参人工育苗及增养殖技术(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隋锡林 《水产科学》2004,23(3):44-46
幼参培育稚参长到1cm左右,即成为“变色参”,即体色由白转成青缘或红褐色,通常将变色参称为幼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