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地膜小麦土壤温度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膜小麦和露地小麦土壤温度随生育阶段推后均呈增加趋势,拔节之后增加最快;与露地小麦相比,地膜小麦增温最明显的阶段是在出苗到拔节阶段,之后增温减慢。不同日测定时间土温动态变化不同。不同天气状况的增温效果大小顺序依次是晴天 > 阴天 > 雨天。地膜小麦土壤温度日变化最高温度出现在 14:00,而最大温差出现在18:00。  相似文献   

2.
地膜覆盖及施用有机肥对地温及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地膜覆盖及施用有机肥对地温及冬小麦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覆盖及施用有机肥的增温效应主要表现在冬小麦的生育前期,单覆地膜的增温效应先于并且高于单施有机肥;后期仅在地表表现明显,单施有机肥的增温效应高于单覆地膜.地膜覆盖及施用有机肥通过显著增加拔节一开花期的耗水,显著增加了总耗水量,并提高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单覆地膜的增温、节水、增产及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单施有机肥.地膜小麦施用有机肥后,生育前期的增温效应有所减弱,生育后期增温效应反而增强,同时苗期耗水量减少;总耗水量少量增加(3.5%)却大幅度提高了产量(10.6%)和水分利用效率(7.6%).从增施有机肥对地膜小麦的地温和水分利用的影响来看,增施有机肥可以控制地膜小麦冬前苗期的过旺生长,但在成熟期却又促进了地膜小麦的衰老.  相似文献   

3.
浅谈我国地膜小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表明:由于地膜小麦的增温,保墒效应,明显地改善了农田的温,光,水,肥,气等生态条件,促进小麦个体生长发育,使小麦单位面积总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明显增加,生育期缩短,有利于避开后期树,虫,干热风等自然灾害,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是解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生长期缺水问题的关键性栽培技术措施之一,该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打破了密植作物难以覆盖的禁区,是小麦栽培史上一次突破性的革命。  相似文献   

4.
不同覆盖方式对小麦产量和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水热变化特征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为该地区选择蓄水保墒的覆盖材料及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以传统无覆盖平作为对照(CK),设置秸秆覆盖量SW1(1 500kg/hm2),SW2(3 000kg/hm2),SW3(4 500kg/hm2),全膜覆土穴播(FT),全膜垄作(RT),共6个处理。[结果]与CK相比,RT能提早小麦出苗时间,缩短生育期时间(103d),而SW3推迟小麦出苗,延缓了生殖生长(生育期124d);小麦苗期FT,RT处理对0—5cm土层增温效果显著,以RT处理增温显著,较CK增温3.97℃,拔节至成熟期FT,RT处理增温效果逐渐减弱,SW1,SW2及SW3处理在小麦苗期对0—5cm土层具有降温作用,拔节至成熟期表现为增温效应,SW3增温效果最好;小麦苗期FT,RT处理0—10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CK,SW1,SW2及SW3处理,小麦拔节至成熟期SW1,SW2及SW3处理0—100cm土层土壤含水分量高于其他处理,以SW3处理最高;FT,SW3处理增产效果最佳(FT,SW3SW2SW1RTCK),比CK增产46.23%,且SW3可以显著降低小麦生育期耗水量(18.53%),改善水分利用效率(67.67%)。[结论]秸秆覆盖SW3(4 500kg/hm2)可以改善土壤水热状况,减少小麦耗水量,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小麦产量,与全膜覆土穴播可能造成的白色污染相比,适宜在旱作小麦生产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地膜种植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马铃薯地膜种植生态效应结果表明,马铃薯营养阶段、生殖阶段不同地膜覆盖处理耕层土壤速效氮供应强度比露地提高32.6%~64.0%,速效磷提高4.2%~59.4%,植株吸收量分别提高13.2%~48.3%和14.6%~38.2%;不同处理耕层土壤速效氮含量营养阶段均高于生殖阶段,速效磷含量则相反。地膜处理耕层土壤含水量营养阶段比露地提高5.3%~31.6%,植株吸收量提高26.3%~31.0%;生殖阶段比露地分别提高1.9%~16.9%和4.4%~18.8%。耕层土壤中2阶段地膜比对照细菌分别增加30.0%、130.8%,放线菌分别增加19.7%、474.1%,霉菌分别增加12.5%、22.7%。一天中地膜处理耕层土壤温度均高于露地,上午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营养阶段土壤温度递增而生殖阶段略呈递减,中午和下午随土层深度的增加,2阶段土壤温度逐渐递减。地膜处理其块茎产量、地上茎叶产量、地下根产量均高于露地对照。在试验设计施肥范围内,地膜种植施肥水平高的土壤和植株养分、水分含量高,增产幅度大。  相似文献   

6.
底墒和磷肥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黄土高原旱地小麦灌浆过程与水分消耗的关系,及其产量对底墒和磷肥的响应情况,在山西省南部设3个播前0~100cm土壤底墒水平W1(248mm)、W2(233mm)、W3(205mm)和两个施磷量P1(75kg·hm~(-2))、P2(180 kg·hm~(-2)),调查不同处理下小麦总耗水、土壤水消耗、各生育阶段耗水、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灌浆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底墒水平提高小麦返青—拔节和拔节—开花阶段耗水、生育期总耗水、土壤水消耗及其占总耗水比例、产量、穗数、千粒重显著增加,且较W3,W1和W2产量分别显著高14.89%和8.66%。随磷肥增加播种—拔节耗水显著减少,而拔节—开花耗水、产量、千粒重显著增加。底墒和磷肥互作对小麦总耗水、土壤水消耗、播种—返青阶段耗水、拔节—成熟阶段耗水、千粒重有显著影响。通过小麦灌浆方程得,快增期持续时间随底墒的增加而增加、渐增期和快增期持续时间随磷肥的增加而增加、缓增期籽粒增加量及持续时间变异系数达25%。通过小麦水(磷)肥方程得,当0~100 cm底墒为253 mm时获得高产,且同底墒下产量随磷肥增加而提高。可见,旱地小麦拔节—开花阶段耗水对底墒和磷肥敏感,灌浆过程中的快增期持续时间对底墒和磷肥响应较好,缓增期变异对籽粒粒重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夜间增温对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于2019—2020和2020—2021年两个小麦生长季,以苏麦188和安农0711为试验材料,采用被动式夜间增温方法,以不增温为对照,对小麦生育前期3个阶段(分蘖期至拔节期、拔节期至孕穗期、孕穗期至开花期)进行夜间增温处理,研究不同阶段夜间增温处理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蘖期至拔节期与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均能提高小麦孕穗期和开花期的旗叶叶面积,且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孕穗期至开花期夜间增温处理的旗叶叶面积较对照有所降低;在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时,分蘖期至拔节期与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较对照均提高了小麦的株高,开花期各增温处理的株高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分蘖期至拔节期与拔节期至孕穗期夜间增温处理均提高了小麦干物质的积累量和产量,在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下,苏麦188和安农0711的两年平均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了5.63%和6.77%。综上,分蘖期至拔节期夜间增温处理提高了小麦的叶面积和株高,使其获得更多的光能用于光合作用,最终增加了小麦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本研究结果为制定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农业适应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N肥深施深度对小麦吸收利用N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应用^15N示踪技术,在川中紫色土上进行了聚土的表层施肥(施肥深度1-2cm)、中层施肥(深施25cm)、底层施肥(深施45cm)和平作表层施肥不同处理小麦吸N特性等的研究。结果表明:N肥利用率是“平+表施”〉“聚+底施”〉“聚+中施”〉“聚+表施”,处理间N肥利用率最高是23.78%,小麦一生有38.7-44.1%的N来自肥料。小麦拔节以前无论是聚土还是平作,其表层施肥地上部分NDFF值极显  相似文献   

9.
氮肥不同时期施用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研究优质小麦不同施肥期对产量和加工品质的作用,结果表明:N肥分基肥、苗肥和拔节肥施用的小麦产量、面粉蛋白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为最佳,其中基肥和拔节肥的作用最明显;再施孕穗肥处理,蛋白质增加很小,而小麦产量、面团形成时间反而下降,衰减度增加。增施N肥显著地提高蛋白质含量,蛋白质与面筋之间呈现极显著线性相关;前期N肥相对的提高醇溶蛋白组分,后期N肥则较多的增加碱溶蛋白组分。  相似文献   

10.
地膜小麦增产节水效果与适播期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麦地膜穴播覆盖栽培技术具有较好的保墒蓄水、增温保温效能,有明显的增产增收作用,适期播种增产率可达50%以上,能有效解决冬小麦生产中存在的粗、旱、冻等突出问题,是小麦生产再上台阶的一项有力措施,值得在陕西省渭北缺水区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陈德明  俞仁培 《土壤学报》1995,32(4):414-422
本文通过盆栽生物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对大麦和小麦两种作物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耐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作物均在萌芽期、苗期和拔节孕穗期对土壤盐分最敏感。随土壤盐度增加,作物对钠的摄取量剧增,对钾的摄取量明显减少,对钙的摄取量在苗期和拔节孕穗期也有一定程度减少。此外,随土壤盐度增加,作物叶中Ca/Na比和K/Na比均降低,其中尤以K/Na比的降低最显著,表明盐分胁迫下作物吸钠对钾吸收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2.
拔节期追磷对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是在小麦氮肥充足、底磷不足,拔节初期表现严重缺磷的情况下进行的。结果表明,追施磷肥对促进小麦生长发育、增加根系数量、提高成穗率、增加产量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全球不同气候区小麦产量构成要素对生殖期增温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全球气候变暖对小麦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小麦生殖期增温。然而,全球不同气候区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对其生殖期增温的响应还未系统量化。因此,急需明确全球范围不同气候区小麦生长发育对其生殖期增温的响应特征和一般规律。【方法】收集并筛选出全球范围内,涉及小麦生殖期增温对其产量构成要素影响的文献61篇,运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量化生殖期增温0~5℃和大于5℃的极端高温对不同气候区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程度,阐明小麦生殖期内昼夜不同时段增温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规律。【结果】生殖期增温0~5℃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均呈显著负效应,其中小麦产量减少了11.7%,千粒重、穗粒数和穗数分别减少7.4%、5.0%和3.5%。不同气候区小麦产量降幅对其生殖期增温(0~5℃和5~10℃)的响应不同,具体表现为亚热带季风区(15.2%和38.8%)>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14.9%和30.6%)>地中海气候(10.6%和15.6%)>温带季风气候(9.3%和10.2%);小麦千粒重降幅为温带大陆性气候(24.7%和21.1%)和温带季风气候(10.5%和28.0%)>温带海洋性气候(9.7%和15.0%);尤其在生殖期增温5~10℃,亚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小麦产量各构成要素降幅比0~5℃更大。另外,小麦生殖期夜间增温导致小麦产量的降低(14.7%)大于白天增温(11.3%)。【结论】全球不同气候区小麦生殖期增温造成小麦减产主要是由于千粒重和穗粒数的显著减少,而且小麦生殖期夜间增温对小麦产量的负效应大于白天增温。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未来小麦育种提供新视角,也可为应对气候变化、维持或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南宁进行了玉米地膜栽培,结果表明覆膜的比露地的亩增73.3kg,增18.8%,玉米出苗期与成熟期分别提早4天和6天,植株的营养状况、茎粗、叶面积等均优于露地玉米。地膜栽培改变了玉米的生态条件,起到了增温、保温、保湿以及提高肥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有机酸对活化土壤中镉和小麦吸收镉的影响   总被引:60,自引:7,他引:60  
向土壤中加入外源有机酸,研究有机酸对活化土壤中镉的作用和小麦吸收镉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酸对土壤中镉有一定的活化能力,对镉活化能力强弱顺序为EDTA〉缺铁小麦根分泌物〉柠檬酸〉苹果酸〉水。但EDTA却降低了小麦地上部镉的含量,缺铁小麦根分泌物明显增加了小麦地上部镉含量。与对照相比,柠檬酸和苹果酸对小麦地上部的镉含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增加了小麦地上部镉含量。  相似文献   

16.
模拟增温对小麦生长及土壤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正国 《核农学报》2016,(10):2041-2048
为了探索增温对小麦生长及其土壤的调控效应,采用开顶式生长室(OTC)连续2年小尺度的模拟生态控制试验,以同等条件自然状态生长作为对照(CK),同步监测模拟增温处理下不同时期小麦生长状况及土壤健康状况。结果表明,相同时期小麦土壤温度均表现为OTCCK,土壤湿度均表现为CKOTC,在成熟期二者的差距最小;模拟增温增加了生长期小麦的土壤呼吸均随生长期的变化,OTC和CK小麦土壤呼吸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相同时期小麦土壤呼吸均表现为OTCCK,土壤呼吸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的指数关系,OTC和CK的指数回归方程可分别解释土壤呼吸81.24%和75.38%的变异;模拟增温增加了小麦的土壤酶活性,随生长期的变化,OTC和CK小麦土壤酶活性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相同时期小麦土壤酶活性均表现为OTCCK,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的指数关系,OTC和CK的指数回归方程可分别解释土壤呼吸87.26%和82.41%的变异;随生长期的变化,OTC和CK小麦叶绿素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片N和P含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相同时期均表现为OTCCK;成熟期小麦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比叶重、R/S、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为OTCCK,模拟增温提高了成熟期的叶片品质。综上,短期的模拟增温能够提高土壤健康性能,促进小麦生长。本研究为实现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鲍土旦  杨学荣  李轶群  张明江 《土壤》1996,28(6):311-315
田间小区和多点大田示范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在拔节-成熟期吸收硅占全生育期吸硅总量的88.9-93.1%,说明小麦在生育后期吸硅力很强、因而对缺硅土壤在拔节前施硅仍有良好效果;成熟期,SiO2在小麦稿秆与籽粒中的分配百分比为94.5:5,1,施硅后,稿秆中的硅量更为增加,因而缺硅土壤利用稿杆还田能部分缓解土壤缺硅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隋益虎  赵勋 《土壤》2000,32(3):155-159
研究早基四种覆盖方式的土壤温、湿度表明,四种覆盖方式的优劣顺序为:地膜+稻草〉地膜〉露地〉稻草。与之相呼应的紫甘蓝营养生长、产量、外观品质也证明这点,佳方式的地膜+稻草666.7m^2紫甘蓝早期净菜产量达3499.2kg,叶球紧实度为0.059kg/cm。  相似文献   

19.
在山西临汾、襄汾采用大区对比法研究了土壤质地和茬口对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产量轻壤土质夏季复播作物茬口低于夏季休闲茬口,而中壤土质夏季复播作物茬口高于夏季休闲茬口;小麦播前贮水量轻壤土质夏季复播作物茬口低于夏季休闲茬口,而中壤土质夏季复播作物茬口高于夏季休闲茬口;轻壤土质全生育期0~100 cm,0~200 cm,100~200 cm的耗水量均以休闲茬口〉大豆茬口〉绿豆茬口,中壤土质拔节期贮水量、拔节至成熟阶段0~100 cm,0~200 cm,100~200 cm的耗水量均以花生茬口〉谷子茬口〉休闲茬口;水分利用效率中壤土质明显高于轻壤土质,各茬口间的极差中壤土质大于轻壤土质。该项研究为以旱地小麦为主要作物的轮作制度选择土壤质地和夏季复播(春播)作物茬口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不同地表覆盖方式下半干旱地区露地高原夏菜的栽培效果,以松花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 L.)为研究对象,设露地无覆盖(CK1)、地膜覆盖(CK2)、地膜+秸秆行间覆盖(T1)、秸秆行间覆盖(T2)和秸秆全覆盖(T3)5个处理,研究不同地表覆盖方式对松花菜土壤温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膜+秸秆行间覆盖与露地无覆盖相比,显著促进了松花菜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增加,但总体与地膜覆盖无显著差异;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抑制了松花菜植株的营养生长。与露地无覆盖相比,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具有明显的增温效果,且最大增温幅度出现在春茬试验莲座期10 cm土层和秋茬试验苗期5 cm土层,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增温和降温双重效应。与地膜覆盖相比,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对土壤温度的调控均能达到地膜覆盖的效果,且在秋茬试验中,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在苗期5 cm和10 cm土层温度分别升高2.5℃和1.8℃,更有利于松花菜幼苗的生长发育,秸秆行间覆盖和秸秆全覆盖处理在两茬试验各生育期、各土层均表现为降温效应,且秸秆全覆盖处理降温效果最明显。与露地无覆盖、地膜覆盖相比,春茬试验,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生物产量分别提高32.3%、2.7%,经济产量分别提高68.9%、4.7%,分别节水29.0%、7.3%,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37.8%、13.1%;秋茬试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4.7%、2.4%,经济产量分别提高27.6%、8.4%,分别节水23.8%、11.1%,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7.2%、21.9%。综上,地膜+秸秆行间覆盖处理具有良好的调温保墒作用,增产增效显著,较地膜覆盖种植在榆中地区更具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