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蒙古草地生产力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郝璐  吴向东 《干旱区研究》2006,23(4):577-582
基于草地资源普查资料和GIS技术,以生物量与可食牧草比例作为影响草地生产力的主要因子,以县域为单位,对内蒙古草地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分布的地域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2003年与1981-1985年相比,大部分地区生物单产及可食牧草产量均明显减少,可食牧草比例也明显降低;生物单产、可食牧草产量以及可食牧草比例高值区与次高值区均明显减少;大部分地区草量变化与草质变化具有时空一致性.最后从气候变化、草畜矛盾、现有草原管理制度及建设状况方面,对内蒙古草地生产力变化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对老芒麦 ( Elymus sibiricus)和诺丹冰草 ( Agropyron desertorum cv.nordan.)种子生产田进行了分期施氮试验和微量元素喷施试验。结果显示 ,春季施氮肥是保证牧草种子获得高产的首要条件 ,而抽穗期再追施一次氮肥可进一步较大幅度地提高产量。 0 .0 5浓度的硼、锰、锌、钼在牧草抽穗期喷施后 ,均产生负效应 ,造成种子减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不同成熟度的老芒麦 ( Elymus sibiricus)和诺丹冰草 ( Agropyron deserto-rum cv.nordan)种子含水量、百粒重和萌发力进行了测定 ,以了解种子成熟度与种子质量的关系 ,为生产中确定收获时期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两种牧草种子的萌发力分别在花后 1 0天和1 5天左右开始具有 ,并随着发育程度的提高而逐渐提高 ,到生理成熟期达到最大。种子的休眠程度与发育程度有关 ,老芒麦种子的休眠程度随着种子成熟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弱。冰草种子在蜡熟期时休眠程度明显加深 ,随后又减弱。根据种子成熟过程中水分含量、种子重量以及萌发力变化 ,确定冰草种子的适宜收获时期为水分含量在 1 8% - 2 0 %左右时 ;老芒麦种子的适宜收获时期为水分含量在 40 % - 45 %之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野外实测草地干物质产量资料与当地气象站观测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牧草地上部分干物质总产量、优势牧草地上部分干物质产量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采用插值分析技术,结合国内外科学家对未来气候变化的研究结论,推算出不同时间(当前、2020年、2050年)250m×250m分辨率的宁夏牧草主要生长季积温和降水量值,进而模拟不同时间牧草地上部分总干物质产量、优势牧草地上部分干物质产量,进一步分析了宁夏草场未来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5.
新疆阿勒泰北屯地区位于额尔齐斯河下游,夏季蚊虫泛滥,严重威胁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本研究跟踪调查了各种水体的幼蚊滋生情况,确定了幼蚊发生的2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及6月下旬至7月上旬,同时确定了洪水型积水、排碱渠积水和漫灌林带积水是幼蚊高发的孳生地类型.采集并对蚊虫样品进行形态学鉴定,确定了该地区的优势蚊种为刺扰伊蚊Aedes vexans.用苏云金芽胞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israelensis(Bti)水剂对该蚊种进行了室内生测,其LC50和LC90分别为0.055和0.198 mg/L.分别选取3种高发孳生地的3处积水进行野外试验,发现48 h后该药剂对幼蚊的杀灭率均在96%以上,对大面积孳生地也有很好的杀灭作用.监测显示成蚊出现的高峰时间是每年的6月上旬至6月中旬及7月中旬至7月下旬.连续施药3年后,2013年的成蚊数量相比2011年时下降幅度超过50%.本研究对于北屯地区蚊虫的进一步控制以及Bti制剂在新疆的推广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有效防控甘蔗田的草地贪夜蛾,本研究对福建长泰地区蔗田草地贪夜蛾的发生动态、为害特点及其药剂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草地贪夜蛾主要为害甘蔗苗期至拔节伸长期,2020-2021年为害时间主要集中在6~7月份,6月下旬~7月上旬出现为害高峰;2022年由于受特殊气候原因影响,为害时间和为害高峰期均较往年推迟。药剂防治试验表明,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处理药后1 d、3 d、7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均在93%以上,均高于其它药剂处理,说明速效性和持效性均较好。综上,建议使用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对甘蔗上的草地贪夜蛾进行应急防控。  相似文献   

7.
草地作为半干旱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之一,开展牧草对土壤水分变化响应机制的研究,对于该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均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半干旱区4种典型牧草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干旱及旱后复水处理模拟自然降水过程的基础上,分析牧草的形态、水分生理、光合生理等特征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水分胁迫下牧草地上形态指标(单叶面积、地上干重)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地下形态指标(地下干重、根冠比)则反之;复水结束后,牧草形态特征指标有明显的恢复,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和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出现了超补偿效应。②水分胁迫下牧草水分生理特征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复水后逐渐恢复,复水14~21 d后基本恢复对照组水平。干旱条件下,2种豆科牧草能维持较高的水势,属于高水势延迟脱水型;而禾本科牧草属于低水势忍耐脱水型。③水分胁迫下,牧草光合生理特征也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轻微水分胁迫能够暂时提高豆科牧草光合能力;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叶片光合特性对干旱的响应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干旱胁迫,豆科牧草通过及时关闭气孔来减少水分散失,而禾本科牧草通过延缓气孔关闭牺牲叶片水分的方式维持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8.
草地作为半干旱区的主要植被类型之一,开展牧草对土壤水分变化响应机制的研究,对于该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均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选取半干旱区4种典型牧草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干旱及旱后复水处理模拟自然降水过程的基础上,分析牧草的形态、水分生理、光合生理等特征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水分胁迫下牧草地上形态指标(单叶面积、地上干重)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地下形态指标(地下干重、根冠比)则反之;复水结束后,牧草形态特征指标有明显的恢复,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和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出现了超补偿效应。② 水分胁迫下牧草水分生理特征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复水后逐渐恢复,复水14~21 d后基本恢复对照组水平。干旱条件下,2种豆科牧草能维持较高的水势,属于高水势延迟脱水型;而禾本科牧草属于低水势忍耐脱水型。③ 水分胁迫下,牧草光合生理特征也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轻微水分胁迫能够暂时提高豆科牧草光合能力;豆科和禾本科牧草叶片光合特性对干旱的响应机制存在一定的差异,面对干旱胁迫,豆科牧草通过及时关闭气孔来减少水分散失,而禾本科牧草通过延缓气孔关闭牺牲叶片水分的方式维持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9.
农达防除沙地果园杂草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故道地区的沙地果园杂草种类繁多,发生数量大,生长迅速。该地区杂草发生高峰为4月下旬和6月中旬到7月中旬,其危害期主要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这一阶段既是果园夏季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综合管理的大量劳动力投入期,又是当地的汛期,多数果园很难及时铲除杂草,不仅影响果树生长,而且加重病虫的发生。选择速效灭生性除草剂,已是当地果农的迫切要求之一。为此,我们在本院杂草研究中心的支持下,于1996年就农达防除沙地果园杂草的效果进行了试验。1材料与方法1.l试验材料供试药剂农达为41%草甘膨异丙胺盐水剂(美国盘山都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10.
藏西北高寒牧区气候特征及草地退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利用藏西北高寒牧区9个气象站1971~2005年共35年的观测资料以及现代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该区域与牧草长势相关的温度、降水、蒸发量等气象因子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表明,近35年来,藏西北高寒牧区平均温度、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为逐年增加,蒸发量逐年减小;各季节的变化与年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藏西北高寒牧区两大区域,阿里地区的北部和那曲地区的气候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从牧草生长最重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来看,阿里牧区的气候变化特征朝着干热方向发展,对牧草的生长有不利影响,而那曲牧区气候变化特征为暖湿型,有利于牧草生长。然而,通过对整个藏西北高寒牧区牧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阿里地区还是那曲地区,牧草都呈现出了退化趋势,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因素,除自然天气气候因素外,人类活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1.
Aggressiveness, the quantitative component of pathogenicity, and its role in the adaptation of plant pathogens are still insufficiently investigated. Using mainly examples of biotrophic and necrotrophic fungal pathogens of cereals and Phytophthora infestans on potato, the empirical knowledge on the nature of aggressiveness components and their evolution in response to host and environment is reviewed. Means of measuring aggressiveness components are considered, as well as the sources of environmental variance in these traits. The adaptive potential of aggressiveness components is evaluated by reviewing evidence for their heritability, as well as for constraints on their evolution, including differential interactions between host and pathogen genotypes and trade-offs between components of pathogenicity. Adaptations of pathogen aggressiveness components to host and environment are analysed, showing that: (i) selection for aggressiveness in pathogen populations can be mediated by climatic parameters; (ii) global population changes or remarkable population structures may be explained by variation in aggressiveness; and (iii) selection for quantitative traits can influence pathogen evolution in agricultural pathosystems and can result in differential adaptation to host cultivars, sometimes leading to erosion of quantitative resistance. Possible links with concepts in evolutionary ecology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2.
近50a西北干旱区气温分区及其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生态脆弱的西北干旱区的气候变化受到人们重视。本文选取了西北干旱区21个代表站点1951-2000年逐月平均气温数据,分析气温季节变化特征和分区及其各分区各季节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50a来西北干旱区气候变暖显著,其中冬季增暖幅度最大。按西北干旱区的年平均气温分为四个区。它们各季节气温变化趋势都有所不同,其增加幅度和数目最多的是柴达木盆地,随后是新疆北部和东部,新疆南部、河西走廊地区,新疆西部。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是认识其环境演变的基础。文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高原历史时期的植被变化。得出:西周以前及西周战国时期黄土高原植被保持着天然状态;秦汉时期天然植被仍占较大比重,人类活动尚没有改变黄土高原的植被面貌;唐宋时期河谷、平原地区已无天然森林,丘陵、山地植被也遭到破坏,北部沙漠开始扩张,自然环境处在恶化之中;明清时期植被遭到毁灭性破坏。造成黄土高原历史时期植被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人为开垦土地,采伐森林和过度放牧。据推算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游森林覆盖率为53%;秦汉时期下降为42%;唐宋时期下降至32%;明清时期下降至4%。黄土高原濯濯童山主要是近600多年来人类活动对植被破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荒漠草原区不同类型草地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牧交错带发展人工草地的关键是土壤水分的适应性,针对年平均降水量250mm的地区,以人工甘草草地、人工苜蓿地、人工苜蓿混播甘草地和天然草地为对象,通过2010年观测,计算各种草地0-100cm土层质量含水量的均值、变异系数,分析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土壤水分平衡和土壤分层储水量公式计算不同草地0-100cm土层总储水量,结合试验地生长季降水量变化,分析不同草地储水量与消耗量以及0-20、20-60、60-100cm土层水分均值随植被生长季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室内选育出的截形叶螨敏感品系和抗哒螨灵品系的杂交和回交试验表明:所测得的截形叶螨正交F1SR(SS♀×RR♂)和反交F1RS(RR♀×SS♂)代的显性度DSR和DRS分别为0.40和0.60,表明抗性由不完全显性基因控制;两个D值(DRS和DSR)95%置信限有重叠,并且经t检验,两个D值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证明截形叶螨对哒螨灵的抗性遗传为常染色体控制;回交F2代(BC1RS和BC1SR)的实际死亡率和期望值经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χ2=9.72,df=9,P0.05),表明抗性遗传由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蒙古旗县(区)为研究尺度,以人均GDP为指标,选取2000年到2010年11年的数据,运用变异系数和ESDA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内蒙古县域经济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县域经济表现为总体上升,差距急剧拉大的特点。县域经济的分布表现为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特点,高收入县和发达县主要集中在内蒙古中西部鄂尔多斯和阿拉善盟的资源富集旗县,而贫困区和低收入区主要集中呼伦贝尔、兴安盟的大兴安岭东侧低山丘陵区,西辽河流域的通辽市和赤峰市中部,蛮汉山和大青山交汇处的乌兰察布市区域,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东部降水日数及强度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61~2007年河西走廊东部五站逐日降水资料, 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不同降水日数及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47年来,河西走廊东部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河西走廊东部总雨日、小雨日、中雨日和大雨日均呈增加趋势 ,小雨日数增长率最大;其中民勤、古浪、永昌、乌鞘岭雨日呈增多趋势,而凉州区为减少趋势.年降水强度也呈增强趋势,主要体现为小雨和大雨强度的增大,中雨强度有变小的趋势;其中民勤、凉州区、永昌、乌鞘岭降水强度一致为增加趋势,古浪降水强度为减弱的趋势.总雨日、小雨日、中雨日和大雨日数由南向北均呈减少趋势.河西走廊东部降水强度中心在南部山区的古浪,强度最弱的是中部凉州区,20世纪80年代河西走廊东部多小雨事件, 90年代、21世纪初的2001~2007年河西走廊东部多中雨和大雨事件;2001~2007年河西走廊东部小雨、大雨强度最强,而中雨强度最弱.  相似文献   

18.
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引起苹果锈果病,是限制我国苹果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对ASSVd全球种群的组成及遗传变异仍缺乏足够的了解。为此,本研究对GenBank中登录的212条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比较、变异分析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确认ASSVd的种群符合准种模式,由165种序列相似但不相同的变体组成。以来自我国苹果的MW315909和MW302328为代表的两种变体的数量最多,是主流变体。依据参考序列(NC001340)分析碱基变异,发现碱基变异偏好于某种碱基,并且偏好于基因组上的一些特定位点。变异不仅发生在基因组二级结构的左末端区、致病区、中央区,也发生在可变区和右末端区。值得指出的是,基因组上有4个区域极少发生变异,为保守区。其中的两个保守区(末端保守区和中央保守区)是已知的,而在可变区与右末端区交界处的两个保守区是新发现的,它们对ASSVd的复制和移动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不仅有助于掌握ASSVd的发生及流行,而且为研发RT-PCR/qPCR检测技术提供了参考,为研究ASSVd与寄主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9.
近4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热量资源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天山北坡经济带11个气象台站1971—2010年年平均气温、无霜期、≥10℃积温的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t-检验和IDW插值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和≥10℃积温分别以0.4℃·10a-1、3.2 d·10a-1及87.2℃·d·10a-1的倾向率上升,并均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突变,突变年后比突变年前年平均气温增加了1.1℃,无霜期增加了8 d,≥10℃积温增加了239.4℃·d-1,而且随着年代的增加,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和≥10℃积温的增加趋势更加显著。空间上天山北坡经济带的热量资源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和≥10℃积温均呈现西北部高东部低的分布格局,并随着时间的变化年平均气温、无霜期和≥10℃积温的高值区已由原来的乌苏市、克拉玛依市向西扩展到精河以西广大地区,低值区范围缩小至玛纳斯县、呼图壁县周围一带。中东部地区的昌吉市、米泉市、阜康市等县市的热量资源的增加速率均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昌吉地区热量资源增加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Thirteen tomato (Solanum lycopersicum) accessions were tested for inducibility of resistance against two isolates of Phytophthora infestans using BABA (dl ‐3‐amino butyric acid) as the inducing agent. In a more detailed trial, six of the accessions were assessed for inducibility of resistance to six P. infestans isolates on three leaves of different age per plant. Plants were inoculated 1 week after treatment with BABA. Area under the disease progress curve (AUDPC), sporulation capacity (SC) and infection efficiency (IE) were all affected by treatment with BABA. On leaves of all ages AUDPC was most affected by induction (43–100% reduction on the youngest leaves) followed by SC (14–100%) and IE (0–100% reduction). Tomato genotypes varied significantly in inducibility of resistance against P. infestans and the degree of induction generally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leaf age, whilst the absolute susceptibility with respect to AUDPC and SC rarely changed. The level of induction was not always related to the resistance level of the tomato accession and it wa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the pathogen isolate used for challenge inocul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ducibility of resistance is a selectable trait that is, however, isolate‐specifi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