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生防菌苗床接种对辣椒根域微生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苗床拌土接种生防菌制剂对辣椒根域微生态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真菌F、放线菌Act 2和Act 8为供试生防菌,采用苗床拌土法接种辣椒,平皿涂抹法测定各处理辣椒根区、根表土壤和根内微生物数量,小区试验研究接种生防菌对辣椒产量的影响。【结果】苗床拌土接种2株生防放线菌和1株生防真菌制剂:(1)可明显增加辣椒根域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改变根域土壤中微生物组成,促使辣椒根域土壤微生物类型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其中接种生防真菌F后,小区辣椒根区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66.7%和46.2%,细菌、放线菌与真菌的数量比B/F、A/F分别较对照增加了207.7%和72.2%。(2)显著增加辣椒根表土壤芽孢杆菌数量,减少根区土壤芽孢杆菌数量,根表芽孢杆菌数量增幅和根区土壤芽孢杆菌数量降幅分别为7.5%~246.8%和11.9%~74.5%。(3)显著增加了辣椒根内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其中芽孢杆菌数量增加明显;接种生防放线菌Act 2后,细菌、芽孢杆菌和放线菌数分别增加314.8%,409.1%和77.3%。(4)显著提高了小区辣椒产量,其中接种生防放线菌Act 8后,鲜椒总产量较对照增加了48.8%。苗床接种生防菌后,在辣椒收获期,小区辣椒根区、根表土壤中仍有大量生防放线菌检出(105~106g-1),表明接入的生防菌可在辣椒根区土壤中长时间定殖、存活,持续发挥生防作用。【结论】苗床拌土接种生防菌可显著改变辣椒根域微生物组成和数量,具有明显的促生、增产作用;苗床拌土接种育苗是一种可用于土传病害生物防治的、值得深入研究的接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放线菌制剂对草莓根域微生态的影响及其防病促生效果。【方法】采用露地小区试验和平皿培养法,测定接种放线菌制剂对草莓生长及其根域微生态的影响。【结果】①草莓移栽时,接种放线菌制剂Act11和Act12可以显著增加草莓根表细菌数量及根区、根表、根内放线菌数量,接种处理的草莓根表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对照提高71.4%~100.0%,112.9%~234.9%,根内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对照提高236.4%~254.5%,366.7%~916.7%;接种Act11和Act12可极显著提高草莓根表、根内A/B及根表B/F、A/F,Act12接种处理根区、根表及根内A/B分别为对照的1.63,1.67及8.8倍,根表、根内A/F分别为对照的3.2,3.3倍,与对照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Act11处理与之类似。②Act11和Act12能在草莓根区、根表土壤和根内定殖,其中根表的定殖密度最大,分别为1.30×107和5.76×107cfu/g,其定殖率分别为32.3%和92.4%。③Act11和Act12能显著促进草莓根系、匍匐茎及地上部分生长,新根生物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31.3%和112.5%,匍匐茎增加了109.4%和168.8%。④Act11和Act12对草莓连作病害有较为明显的防效,在露地试验中的相对防效分别为28.6%和84.7%。【结论】草莓移栽时接种Act11和Act12能显著改善草莓根域微生物生态,促进草莓生长,提高抗病性。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棚室连作甜瓜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研究生防放线菌Act12对棚室连作甜瓜根域微生物区系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ct12菌株在整个甜瓜生育期具有较好的定殖稳定性,且在第6周存活数量达到最高,根区及根表活菌数分别为4.26×106 cfu·g-1和7.84×106 cfu·g-1;Act12同时促进了根域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增长以及真菌数量的减少,当接种量为5.0g·kg-1时,在根区及根表细菌/真菌分别较CK增加了295.53%和253.36%,放线菌/真菌增加了479.10%和297.63%,说明Act12生防菌促进了土壤中细菌的增加及真菌的减少;Act12同时显著降低镰刀菌在根域真菌中的比例,当接种量为5.0g·kg-1时,根区及根表镰刀菌比例分别较对照降低了5.05和9.30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放线菌Act11、Act12及G5对盆栽马铃薯根区土壤微生物组成、数量的影响,及其在根区土中的定殖情况,采用盆栽拌土接种Act11+Act12混合放线菌剂和G5放线菌剂进行试验。收获期采用稀释平皿法对根区土中细菌、真菌及放线菌进行分离测数,采用16SrRNA序列分析方法对优势细菌和放线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拌土接入Act11+Act12混合放线菌剂和G5放线菌剂后,根区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发生如下变化:细菌总数较对照分别减少30.5%(P0.05)和28.0%(P0.05),真菌总数较对照分别减少17.9%和45.8%,放线菌总数较对照分别增加44.1%(P0.05)和4.1%;放线菌与真菌数量比A/F较对照分别提高75.4%和92.4%;优势细菌JB1、JB2、JB3及优势放线菌JA3、JA4、JA5数量较对照分别减少18.7%~100.0%及0.4%~100.0%;经鉴定JB1为耐盐节杆菌(Arthrobacter pascens),JB2为飞禽岛海草球菌(Phycicoccus bigeumensis),JB3为黄金节杆菌(Arthrobacter aurescens),JA3为德克萨斯糖丝菌(Saccharothrix texasensis),JA4为新疆糖丝菌(Saccharothrix xinjiangensis),JA5为淀粉酶产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diastatochromogenes);(Act11+Act12)和G5在根区土的定殖率分别为34.4%和45.9%。供试3株生防放线菌拌土接种对盆栽马铃薯根区土壤微生物区系均有显著影响,接入菌在马铃薯根区土中的定殖能力均较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魔芋软腐病株根区、根表土壤及根系大量存在的优势真菌F3和F8是否具有致病性和化感活性;筛选针对该优势真菌及魔芋软腐病原细菌的高效广谱生防放线菌。【方法】从魔芋健株和病株中分离F3和F8菌株,根据菌落形态及rDNA-ITS序列分析对2株真菌进行鉴定;离体侵染法测定菌株对魔芋球茎及胡萝卜离体组织的致病性;测定真菌粗毒素溶液对甜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化感活性;采用琼脂块和发酵滤液法筛选能拮抗优势病原真菌和魔芋软腐病原细菌的生防放线菌。【结果】1在魔芋软腐病株根区、根表土壤及根系中存在大量的F3和F8,经鉴定,2株真菌分别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其发酵粗滤液对魔芋离体球茎及胡萝卜有致病性,其粗毒素溶液能抑制甜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2筛选得到6株对优势病原真菌镰刀菌和魔芋软腐病原细菌均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放线菌。【结论】魔芋软腐病株根区、根表土壤及根系大量存在的优势真菌腐皮镰刀菌和尖孢镰刀菌具有致病性和化感抑制活性,是魔芋软腐病发生时的复合侵染有害菌之一;以2株镰刀菌为靶标菌筛选到的6株生防放线菌对魔芋软腐病株根域大量存在的优势有害真菌及软腐病原细菌均有较强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芹菜根腐病病株和健株根域土壤的微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内蒙古芹菜根腐病发生的微生物生态机制,为利用微生态调控技术防治蔬菜根腐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稀释平板法,以内蒙古根腐病芹菜病株和健株的根区土壤、根表土壤和根系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根域微生物数量及其组成;同时利用CTAB法对优势真菌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1)就根区土壤而言,发病初期病株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分别较健株有所减少,而在发病中、晚期,病株细菌和真菌数量均较健株有所增加。(2)就根表土壤而言,发病初期病株细菌数量较健株减少,发病中期和晚期的细菌数量均较健株大幅提高;发病初、中和晚期根表土壤的真菌数量均高于健株。(3)发病初、中和晚期,根区和根表土壤中的细菌/真菌(B/F)值均大幅度减小,表明病原真菌所占比例大幅度提高,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变。(4)分子生物学鉴定表明,优势病原真菌分别为接骨木镰刀菌(Fusarium sambucinum)、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和尖孢镰刀菌芬芳变种(Fusarium oxysporum var.redolens),这3种病原真菌在根区、根表土壤及根内的数量远远高于常见真菌。【结论】内蒙芹菜根腐病的发生与根区、根表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异常变化及3种病原真菌数量的大幅度增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模式下玉米根系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玉米根系代谢活动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方法】2003和2004年,采用定位试验法,研究了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不同栽培模式(常规、补灌、覆膜、覆草、休闲地(对照))对玉米根区(R)和根外(B)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的影响。【结果】①覆盖处理能强化玉米根区、根外细菌及真菌的数量差异,提高玉米根区与根外土壤微生物数量比值(R/B)。细菌和真菌的平均R/B分别为常规处理的2.26和2.28倍,但覆盖处理对根区和根外放线菌数量影响不大;②玉米生长活动及根系代谢产物对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种植玉米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休闲地。③根系的代谢活动能够降低土壤中细菌与真菌、放线菌与真菌数量的比值,提高细菌与放线菌数量的比值,覆盖模式下降低或提高作用得到加强。但补灌处理与之相反。【结论】覆盖和根系均能大幅度增加根区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强化玉米根区根外细菌和真菌数量的差异。玉米根系的活动能改变土壤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组成比例。  相似文献   

8.
3株放线菌对甜瓜幼苗的促生与抗性诱导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3株生防放线菌Act1、Act11和Act12对甜瓜枯萎菌(TF)和西瓜枯萎菌的拮抗性,及其对甜瓜幼苗的促生作用和叶片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诱导作用,为防治西甜瓜枯萎病提供高效生防放线菌。【方法】通过琼脂块法和无菌发酵滤液试验,研究了3株放线菌对TF和西瓜枯萎菌的拮抗性及其无菌发酵滤液对甜瓜种子胚轴、胚根生长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3株放线菌对甜瓜幼苗叶绿素相对含量、甜瓜根系质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以及对甜瓜叶片PPO活性的诱导作用。【结果】①供试放线菌对TF和西瓜枯萎菌的拮抗圈直径均超过17mm,其无菌发酵滤液对TF和西瓜枯萎菌的抑菌率为2.65%~65.27%,且能促进甜瓜胚轴、胚根生长,提高甜瓜种子活力。②放线菌Act1、Act11和Act12以1.5 g/kg的接种量与TF混接,甜瓜幼苗叶绿素相对含量较单接TF分别增加了17.57%,13.54%和11.59%,差异显著(P0.05);放线菌Act11以1.5 g/kg接种量与TF混接,甜瓜幼苗根系质量较单接TF处理增加了53.33%;放线菌Act1和Act12以2.0 g/kg接种量与TF混接,甜瓜幼苗根系活力较单接TF分别增加了416.67%和166.67%,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③放线菌Act11、Act12以1.5 g/kg接种量与TF混接,甜瓜幼苗叶片PPO活性较单接TF分别增加了45.06%,50.20%。【结论】3株生防放线菌对TF和西瓜枯萎菌均具有较强的拮抗性,在一定接种量下,对甜瓜幼苗具有促生和提高诱导抗性的作用,此作用在放线菌与TF混接时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连作黄瓜枯萎病株、健株根域土壤微生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黄瓜病株与健株根区土的理化性质及根区土和根表土中的微生物区系特征进行比较,探索连作黄瓜枯萎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方法】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养分含量,稀释平板涂抹法测定黄瓜根区土、根表土、根外土中细菌(B)、真菌(F)和放线菌(A)的数量并计算其比值(B/F、A/F、B/A),同时对优势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研究连作黄瓜枯萎病株、健株根域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变化。【结果】①病株根区土中的速效P、速效K含量分别较健株降低了16.3%和16.8%,病株、健株根区土中速效N、有机质、水溶性盐分含量及pH无差异,说明土壤速效P、速效K含量与黄瓜枯萎病发生有一定关系。②连作黄瓜根区土中的细菌数量大幅度下降,真菌数量大幅度增加;与健株相比,病株的细菌数量减少了16.9%,真菌数量增加了56.1%;病株根区土中的优势病原真菌茄病镰刀菌(Fusariumsolani)及尖孢枝孢菌(Cladosporiumoxysporum)数量分别较健株增加了366.15%和2 201.85%;病株B/F、A/F值较健株分别降低了46.8%和36.8%。③黄瓜根系染病溃烂导致黄瓜根表土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急剧增加,病株根表土中的细菌、真菌及放线菌数量分别是健株的57.3,8.9及3.7倍。【结论】根区土和根表土中的微生物区系异常是黄瓜枯萎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供试生防放线菌Act1、Act8和Act11与生防真菌C、D、M1和M2混合接种对辣椒根系生长、生防菌定殖能力及辣椒叶片和根系诱导抗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皿内拮抗试验确定适宜的生防真菌与生防放线菌组合,以甜椒和线椒幼苗为供试材料,蘸根接种处理后,于30和31 d时测定生防菌在辣椒根部的定殖量及辣椒叶片和根系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研究不同接种处理对生防菌在辣椒根部定殖能力及辣椒叶片和根系PPO活性的影响。【结果】(1)4株生防真菌与3株拮抗性生防放线菌形成的12个组合中有7个组合混接菌种之间无相互拮抗作用。(2)生防菌混合接种时甜椒叶片PPO活性的增率大于生防菌单独接种,混和接种处理的最大接种增率约为单接处理的5倍。(3)生防菌单独接种可使甜椒根系PPO酶活异常升高,但生防菌混接(除Act1+C、Act11+C、Act11+M1和Act11+M2外)会导致甜椒根系PPO活性降低。(4)Act1与生防真菌C、M1、M2混接和Act8与D、M1、M2混接均可明显促进甜椒根系生长。(5)在混接处理中,供试生防真菌不能促进生防放线菌在甜椒根内定殖,但M1可促进生防放线菌在甜椒根表的定殖;供试生防放线菌均能促进真菌M2在甜椒根内的定殖。【结论】生防真菌与生防放线菌混合接种(除Act8+D、Act11+D外)对辣椒叶片PPO活性的提高幅度大于单独接种,混合接种(除Act11+C、Act11+M1、Act11+M2外)对根系PPO活性的降低幅度大于单独接种;混合接种不能促进生防放线菌在辣椒根内定殖,但能显著促进根系生长。  相似文献   

11.
饲料中有效能是供动物生长发育的基础.不同动物所用的有效能体系不同,目前大多数动物采用消化能、代谢能体系,但随着研究的发展与深入,发现最能反映饲料有效能的是净能体系.无论哪种体系,采用合理的测定技术准确测定饲料中的有效能值显得尤其重要,通过对饲料有效能值的准确测定可以实现动物所需能量的精确供给,减少养殖成本,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文章综述了几种有效能评价体系的测定技术.  相似文献   

12.
板栗属壳斗科栗属(Castanea mollisima Blume),其种子属于顽拗型种子,不耐贮藏。基于近年来板栗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成果,从合理采收、贮前处理、贮藏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3.
切花菊耐热性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切花菊品种为材料,通过对离体叶片进行50℃高温胁迫后,采用电导法、电阻抗图谱法测定电导率、电阻,并对大田栽培植株进行田间高温胁迫试验,比较品种间的耐热性。结果表明:电导法测得的50℃直接相对电导率、修正相对电导率和电阻抗图谱法测得的胞外电阻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但与田间高温胁迫法测定的热害指数不完全一致。电导法和电阻抗图谱法都可以作为测定切花菊耐热性的方法,但需要结合田间耐热性观察。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客源市场生态旅游消费的潜在特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就长沙市居民对湖南金洞生态旅游开发的意向等问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生态旅游符合人们“回归自然”的旅游新时尚,有着极大的开发空间,指出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发的产品要以休闲度假类的大众产品为主,开发生态旅游都市客源市场还要多种渠道并用,尤其是要注重媒体的宣传.  相似文献   

15.
郑艳霞  王永刚  李志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4):17075-17076
[目的]寻找开发啤特果产业的新途径,提高其附加值。[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啤特果中的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多糖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对影响啤特果多糖提取工艺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确定了提取啤特果多糖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温度95℃,料液比1∶2,乙醇浓度67%。在该工艺条件下,啤特果多糖的得率为1.05%。[结论]该研究为开发利用啤特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已构建的过表达拟南芥(Arabidopsis)GEF7基因植株,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并与野生型植株进行对比分析,对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的幼苗表型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GEF7基因过表达植株幼苗的根长比野生型对照明显增加;其子叶形态、数目和幼苗形态等方面均有异常表型,表明GEF7基因的功能与根的发育有关,并参与调控植物的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7.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创刊年代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河北农业大学前身—直隶农务学堂诞生,经几易其名,于1958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至今。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直隶高等农业学堂时期创办了《北直农话报》,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更名为《直隶农务官报》,中华民国七年(1918)改出《农学月刊》,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易名为《河大农刊》,中华民国二十三年(1934)更名为《河北通俗农刊》,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易名为《河北农林学刊》,1948年更名为《河北农学院研究专刊》,1959年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学报》至今。《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前身诸刊都与现时的《河北农业大学学报》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各刊之间联系紧密,连续性、继承性强。因此,《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的创刊时间应追溯至1905年创办的《北直农话报》。  相似文献   

18.
采用L(934)正交设计试验,对山茱萸浸提液中山茱萸多糖的酶水解法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研究,并对浸提液的中有效成分马钱苷含量进行了HPLC法分析。结果表明,山茱萸多糖浸提的最佳工艺为:液料比1∶5,浸提时间4 h,浸提温度80℃,果胶酶添加量0.55 g/L。用HPLC法测定出的山茱萸浸提液中马钱苷平均含量为0.512 ...  相似文献   

19.
应用萄聚糖凝胶柱层析对水牛梭形住肉孢子虫包囊包溶性抗原进行了纯化。结果表明:纯化水牛梭形住肉孢子虫包囊抗原的最适条件为:选用萄聚糖凝胶G—100柱层析系统;洗脱液为03MPBS(pH72),床体积为10cm×165cm,上样体积为500HL;流速为12mL/h。纯化抗原可使琼脂凝胶双扩散试验的阳性检出率提高30%。  相似文献   

20.
8种新型杀菌剂对2种玉米致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领  高扬帆  陈锡岭  陈军  孔凡彬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2):2265-2266,2268
选用市售8种新型杀菌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对玉米小斑菌和玉米新月弯孢霉的毒力,得到16条毒力回归曲线及相应EC50,并筛选了极强毒力杀菌剂的最佳配比。结果表明:烯唑醇对玉米小斑菌和玉米新月弯孢霉均有极强抑制作用,其毒力回归曲线的相关性系数及相应EC50分别为0.883、1.885 8 E+1和0.973、1.404 8 E+1。速克灵、百菌清对玉米小斑菌也属极强毒力,春雷霉素、腈菌净、新万生、甲基托布津属较强毒力,扑海因效果较差。扑海因对玉米新月弯孢霉属极强毒力,速克灵、新万生、腈菌净属较强毒力,春雷霉素、百菌清、甲基托布津抑制作用较弱。烯唑醇和扑海因55∶及91∶的混配比例对玉米弯孢霉为增效组合,且以55∶增效最显著。速克灵与烯唑醇对玉米小斑菌未发现增效组合,百菌清与烯唑醇64∶、速克灵与百菌清28∶的混配组合为玉米小斑菌的增效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