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二化螟抗药性治理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已产生抗药性的二化螟为害,选取了9种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于二化螟卵孵始盛期以及1、2龄幼虫高峰期在江西临川、南城、余干的水稻田两次喷施,开展防治试验。药后调查各处理防效,发现5%甲维盐水分散粒剂+5%阿维菌素乳油处理当地已对氯虫苯甲酰胺和三唑磷产生抗性的二化螟,防效可达80%以上;720 g/L丙溴磷乳油+90%杀虫单可溶粉剂处理的防效次之,其他供试的药剂组合防效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2.
选用不同作用机理杀虫剂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5%阿维菌素乳油、40%毒死蜱乳油处理移栽前的早稻秧苗,移栽后调查各处理受二化螟为害程度,比较不同药剂的防虫效果。调查发现,氯虫·噻虫嗪、溴氰虫酰胺、阿维菌素对早稻1代二化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特别是19%溴氰虫酰胺悬浮剂875、1 750 m L/667m~2处理,药后30 d对二化螟造成枯鞘的防效在80%以上,药后41 d对二化螟造成枯心的防效在70%左右,且无药害发生。40%毒死蜱乳油300 m L/667m~2对二化螟枯鞘(心)防效较低,药后30~41 d防效均在50%上下。试验还发现,合理提高供试药剂用量,可延长秧苗"送嫁药"的持效期,减少大田用药次数,从而减少总用药量。  相似文献   

3.
该文探讨生物杀虫剂30亿PIB/mL甘蓝夜蛾NPV悬浮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和田间应用技术。试验结果表明:供试3种生物农药对水稻二化螟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30亿PIB/mL甘蓝夜蛾NPV悬浮剂1 200 mL/hm~2防治水稻二化螟杀虫效果、保苗效果均达90%以上,与对照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mL/hm~2防效相当;16 000IU/mL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6 000 g/hm~2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杀虫效果、保苗效果达80%以上;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1800 mL/hm~2防治水稻二化螟杀虫效果、保苗效果在70%以上。不同处理间防效差异显著。3种不同生物药剂在试验剂量范围内对非靶标天敌安全,对水稻生长安全。30亿PIB/mL甘蓝夜蛾NPV悬浮剂是生物杀虫剂,对水稻二化螟防效好,而且具有低毒、无残留、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对今后发展无公害食品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以水稻二化螟为靶标,对新型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Chlorantraniliprole)的防虫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SC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较高,持效期长,能有效控制其为害;药后21 d,白穗率控制在0.09%,虫伤株率控制在0.3%,残虫防效达86.0%.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防治新疆马铃薯甲虫效果好、成本低、无残留的杀虫剂,选择4种杀虫剂用于田间施药试验。发现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处理在多次调查中的防效均为100%,其见效迅速,防效稳定,相应处理区马铃薯产量也为各处理中最高,且在马铃薯块茎上无残留。该药剂在防效、产量、安全性、成本等方面表现优秀,推荐应用于新疆马铃薯甲虫防治实践。  相似文献   

6.
氯虫苯甲酰胺等药剂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效果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代二化螟和2代二化螟为靶标,对新型邻氨基苯甲二酰胺类杀虫剂氯虫苯甲酰胺、生物农药阿维菌素和化学农药毒死蜱防治水稻二化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20%悬浮剂、阿维菌素1.8%乳油和毒死蜱40%乳油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效高,持效期长,能有效控制水稻二化螟的为害。氯虫苯甲酰胺20%悬浮剂3种处理、阿维菌素1.8%乳油和毒死蜱40%乳油防治1代二化螟,药后36 d保苗效果分别达84.2%~100.0%、90.1%和92.1%,杀虫效果分别达84.6%~100.0%、90.7%和93.8%;防治2代二化螟,药后30 d白穗率分别控制在0.2%~1.4%、0.8%和0.7%,受虫害株率控制在0.4%~2.2%、1.1%和0.9%,防效可达82.4%~97.6%、90.2%~91.2%和91.4%~92.8%。能有效起到保苗、保穗、增加粒数和粒重,促进增产增收的作用。实产比清水(CK)分别增产9.7%~12.3%、10.9%和11.2%,均达极显著水平,增收1 719.19~1 998.22、1 956.52和2 057.83元。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不同杀虫剂对甘薯麦蛾的田间防效,2020年在江西南昌开展了6种杀虫剂防治甘薯麦蛾的田间试验。调查发现,甘薯麦蛾在南昌主要发生于8月中旬至9月下旬。供试药剂以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33.5 mL/667m2和50 g/L虱螨脲乳油44.7 mL/667m2处理防效较高,药后28 d内对甘薯的保叶效果分别为93.9%~100%、80%~100%,控虫效果分别为94.7%~100%、60%~100%,建议在当地麦蛾发生初期应用上述处理开展田间防治,可以减轻麦蛾对甘薯的为害。  相似文献   

8.
3种药剂对豇豆蓟马的田间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3种杀虫剂对田间豇豆蓟马的防治效果,筛选对该害虫具有较好防效的农药。结果显示,3种杀虫剂对豇豆蓟马均具一定防治效果,1次用药后,以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的防效最高,其不同剂量处理药后3 d防效达到最高,为63.82%~86.26%。药后7、10 d,其中高剂量36.0、45.0 g/hm2处理的防效仍保持在50%以上,表现出较好的持效性,而药后10 d其他药剂处理基本已丧失防效。  相似文献   

9.
不同诱测方法对水稻二化螟成虫的监测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应用黏胶型性诱剂诱捕器和虫情测报灯两种诱测方法在达县进行了对水稻二化螟监测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黏胶型性诱捕器监测二化螟效果好,具有诱蛾量大、性能稳定、峰型明显、预警准确性高等特点,在各代成虫诱测中,效果优于虫情测报灯;性诱剂诱捕器监测对二化螟还具有一定兼治作用,1代枯鞘株率防效达33.24%、2代白穗率防效达27.51%。同时,分析了作物生育期、气象因子和非靶标昆虫对性诱捕效果的影响。讨论了性诱捕器在二化螟监测预警与控制技术的推广应用中应注意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是为害水稻最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在水稻秧苗期和本田期,使用氯虫苯甲酰胺进行防治水稻二化螟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秧苗移栽前5 d施用1次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带药移栽),对水稻生长和非靶标生物安全,秧苗素质指标提升,可有效控制和延迟本田期1代二化螟为害,应用效果优于对照药剂阿维菌素。其中,制剂用量100 mL/667m~2和150 mL/667m~2两处理对二化螟的防效达100%,并可持续45 d,药后60 d防效仍在93%以上。在本田期水稻破口前,再次施用该药,可有效防治2代二化螟,并具保穗效果。  相似文献   

11.
应用20%麦雨道可溶性液剂等药剂对稻飞虱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药后2d,40%新农宝667m^2 100mL处理防效最好,但与其他各处理防效差异不显著;药后7d,20%麦雨道667m^2 12.5mL处理防效最好,与其他各处理防效差异不显著,同时20%麦雨道不同浓度处理间防效差异也不显著。表明40%新农宝速效性好,但残效期短,而20%麦雨道既有速效性,又有残效期,667m^2用量在10mL左右,也能有效控制危害,达到较理想的效果,是目前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  相似文献   

12.
不同杀虫剂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杀虫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10%悬浮剂40mL/667m2具有高效、持效的特点,药后21d防效93.83%,杀虫效果为95.35%与氯虫苯甲酰胺20%悬浮剂20mL/667m2的防效相当,没有差异性;比核型多角体病毒20亿PIB/g可湿性粉剂、三唑磷20%乳油两处理的防效高,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自杀虫脒被禁用后,甲胺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中国各稻区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害虫的主要杀虫剂。但由于其高毒、对天敌杀伤力强等原因,已被禁止在水稻上使用。乐斯本(通用名称毒死蜱,下同)是一种广谱性有机磷杀虫剂,毒性较甲胺磷低,属中毒杀虫剂,对水稻害虫纵卷叶螟、稻象甲、二化螟、三化螟等都有较好的防效。为了更好地掌握乐斯本防治纵卷叶螟的使用技术,笔者进行了乐斯本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适期、用药量、混用效果及对捕食性天敌蜘蛛的杀伤情况的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不同剂量乐斯本防效试验设每667m2喷施48%乐斯本EC(下简称乐斯本,…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二化螟在湖南省水稻上为害严重,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上升,需筛选高效替代药剂。通过田间施药试验,比较不同类型药剂的防治效果。第2次药后16 d,混剂或复配剂防效较高的有5%环虫酰肼悬浮剂50 mL/667m~2+20%三唑磷乳油150 mL/667m~2,残虫防效达92.00%,10%阿维·甲氧虫酰肼悬浮剂100 mL/667m~2防效达90.67%,35%水胺硫磷乳油100 mL/667m~2+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60 mL/667m~2防效达89.33%;单剂防效较高的有5%环虫酰肼悬浮剂100 mL/667m~2,防效达89.33%,5%丁虫腈乳油200 mL/667m~2防效为88.00%,40%毒死蜱乳油100 mL/667m~2防效为85.33%。  相似文献   

15.
以草甘膦钾盐为供试除草剂,设计其不同用量以及与不同助剂配套的处理,以当地常规除草剂为药剂对照,在内蒙古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开展了化学除草试验,调查草甘膦不同处理对试验田种植的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以及对田间主要杂草的防效。结果表明,各施药处理以对照药剂硝·烟·莠去津+松·喹·氟磺胺对作物的药害最大,药后7 d在大豆、玉米上的药害分别达3级、1级;草甘膦处理对作物的药害较轻,低剂量处理区未见药害,高剂量处理区药后7 d在大豆上产生2级药害,药后15 d降至1级,药后30 d药害消失,作物恢复正常生长。草甘膦钾盐低剂量+甲基化植物油助剂处理对田间主要杂草藜、反枝苋、稗的整体防效最高,药后45 d的株防效为94.12%~95.40%,鲜重防效为94.71%~98.83%,相应处理区玉米、大豆的产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5%环虫酰肼SC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效果和使用技术,开展了本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二化螟孵化高峰期喷施5%环虫酰肼SC防治二化螟,施药后当空白对照区为害状明显时调查,75 g/ha剂量的处理防效达到88.51%,显著高于对照药剂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WG和20%氯虫苯甲酰胺SC的防效,对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近年常被推荐或农户较常选用的药剂(组合)对安徽省舒城县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及应用效益,于2022年春季在当地田间开展了施药防治油菜菌核病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以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50 mL+250 g/L丙环唑乳油32.5 mL处理防病效果最好,在角果期调查的病指防效为87.6%,但该处理的药剂成本较高;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20 g处理的防效次之,仅比前者低4.6个百分点,差异并不显著,而药剂成本明显低于前者,纯收益略高于前者。综合考虑防效与效益,建议当地施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20 g/667m2防治油菜菌核病,防治期宜选在3月中旬油菜初花前后,可有效控病保产。  相似文献   

18.
选用当地防治蛴螬的常用药剂及市场主推药剂共11种,在甘肃省临夏县全覆膜玉米地下害虫重发区进行施药试验,调查各药剂处理的防效,以筛选出高效、低毒的杀虫剂,发现25%毒死蜱·辛硫磷乳油防效最好,达89.56%,显著优于其他供试药剂;球孢白僵菌和金龟子绿僵菌在全覆膜条件下的防效优于露地条件。  相似文献   

19.
利用药剂拌种处理马铃薯种薯后播种的方法,研究比较了2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马铃薯甲虫的活性和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按药剂有效成分18 g/100 kg种薯拌种,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拌种出苗后60 d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的生物活性和防效较高,卵块孵化率较低,死亡率在61.1%以上,防效达57.3%,孵化率为36%,这有利于降低马铃薯甲虫种群数量,减轻为害。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拌种出苗后60d对马铃薯甲虫幼虫生物活性和防效较低,卵块孵化率较高,死亡率在12.5%以下,防效为37.1%,孵化率为64.6%,对马铃薯甲虫的控制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0.
氟氯吡啶酯属于人工合成激素类除草剂全新类别,是芳香基吡啶甲酸类家族的第1位成员,为明确其作用特点、除草活性、与双氟磺草胺复配后的除草效果以及对小麦和后茬作物的安全性,连续2年分别于小麦越冬前和返青初期施药,在冬小麦田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7.5 g/L氟氯吡啶酯EC在7.5 g/hm2用量下,对猪殃殃、播娘蒿防效较好,2次施药末次调查对猪殃殃防效为96.5%和100%,对播娘蒿防效为94.1%和81.1%;对麦瓶草防效较差,末次调查为57.1%和27.9%,对麦家公无效。复配制剂20%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WG在15、20、30 g/hm2用量下,对猪殃殃、播娘蒿、麦瓶草防效均较好,株防效为90.5%~100%,对麦家公防效略差,越冬前施药株防效为78.8%~98.6%,返青初期施药株防效为20.9%~82.5%;末次调查时杂草总鲜重防效为90.1%~98.2%,2次施药结果差异不显著。小麦田喷施该复配制剂15~45 g/hm2剂量,对小麦安全,未见任何药害症状;且对后茬作物玉米、大豆、花生、棉花、谷子均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