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牛乳房炎是由多种病原菌经奶牛体外伤侵入,引起奶牛乳腺组织感染的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很高,它与养殖者的饲养管理水平有关,管理水平越低,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胎衣不下是奶牛产后的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与饲养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重点,对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机理进行探讨,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着重论述了奶牛胎衣不下的各种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力求对奶牛饲养和兽医临床工作者有一定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3.
奶牛真胃变位是由于日粮精粗比例不当、过食精料、长期缺乏运动及产犊等原因导致奶牛真胃弛缓所引起。在饲养管理水平较差的牧场,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给牧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奶牛真胃变位是由于日粮精粗比例不当、过食精料、长期缺乏运动及产犊等原因导致奶牛真胃弛缓所引起.在饲养管理水平较差的牧场,该病的发病率较高,给牧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胎衣不下是奶牛产生的一种常见病.一般母牛产后经过8-12h胎衣尚未全部排出即可定为胎衣不下。其发病率与饲养管理水平关系密切,我国平均发病率在10%左右。而有的奶牛场可高达40%。胎衣不下不但引起奶牛产奶量下降,还会引起子宫内膜炎、子宫复旧延迟和子宫脱出。导致产后发情延迟,配种次数增加,从而大大降低繁殖率,使许多奶牛提前淘汰,给养牛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杜生海 《农村科技》2008,(11):56-56
瘤胃酸中毒多发生于奶牛,主要因精饲料比例不当造成。以1-3胎的奶牛发病最多,7胎后的发病率较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较多。临产牛和产后3天内的奶牛发病较多。产奶量愈多,发病率愈高。  相似文献   

7.
高雪 《农家顾问》2008,(3):29-29
我国北方牧区奶牛饲养品应选择适应性强、耐粗饲的兼用型奶牛品种。在饲养管理水平较好的城区,郊区可饲养单产水平较高的荷斯坦奶牛,使高产的荷斯坦奶牛遗传潜力能够较好发挥;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炎在奶牛生产中发病率极高,严重地影响奶牛的繁殖。  相似文献   

9.
奶牛是一种比较耐寒而不耐高温的动物,炎热的气候条件会导致奶牛热平衡破坏或失调,造成奶牛“热应激”,致使产奶量和繁殖率显著下降、抵抗力降低、发病率增高。因此,在夏季高产奶牛的饲养管理中,防暑降温成为奶牛生产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0.
奶牛真胃变位在奶牛消化系统病中,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奶牛真胃变位在治疗上除手术治疗外。用保守疗法效果欠佳,我们采用翻滚法治疗奶牛真胃变位四例,均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给奶牛提供适宜而充足的营养,是控制奶牛乳腺炎的发生,促进奶牛多产奶、产好奶的保证。适量添加微量元素硒、锌和铜,不但可以减少泌乳奶牛早期乳房炎的发生,而且还可有效抑制犊牛的发病率,提高成活率,大大提高奶牛饲养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奶牛养殖业的迅猛发展,奶牛腐蹄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长。由于奶牛腐蹄病病程长,一旦发生,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导致奶牛产奶量下降,繁殖率降低,奶牛淘汰率增高,给奶农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平时应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和肢蹄维护等预防工作,一旦患上腐蹄病要及时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炎是一种常见、对奶牛养殖业危害严重的生殖疾病,为弄清郏县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规律,本次研究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对郏县4个奶牛养殖场进行子宫内膜炎病发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经产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为19.60%,其中以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分别为23.17%和26.98%;头胎奶牛发病率较低,6胎以上奶牛则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用两年时间,对抚顺地区5个集约化奶牛场、826头奶牛分娩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与分娩季节有密切关系。证明分娩季节是奶牛胎衣不下发病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对科学预防奶牛胎衣不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我区奶牛饲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精料喂量相对过高,进而导致奶牛代谢病发病率较高,限制了奶牛遗传潜力的发挥。另一方面,我区奶牛粗饲料多用玉米青贮等,营养价值低,大量饲喂对牛奶品质影响较大。本试验针对上述问题,采用不同添加量苜蓿草块日粮饲喂奶牛,以研究不同量的苜蓿草块替代奶牛日粮中部分精料补充料及粗饲料对奶牛产奶量、乳成分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子宫内膜炎是一种常见、对奶牛养殖业危害严重的生殖疾病,为弄清河北廊坊地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规律,本次调查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对该地区4个奶牛养殖场进行子宫内膜炎病发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经产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为19.60%,其中以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分别为23.17%和26.98%;头胎奶牛发病率较低,6胎以上奶牛则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7.
围产期是指奶牛产犊前后的各15天之内的一段时间。由于奶牛这一个月的特殊生理状况。使这一时期成了奶牛饲养管理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因此,加强该阶段的饲养管理,可以有效地降低奶牛的发病率和死淘率,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和繁殖性能,显著地增加奶牛养殖场(户)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刘忠琛 《油气储运》2005,(11):32-32
奶牛魏氏梭菌病是由牛A型魏氏梭菌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高:犊牛、孕牛和高产牛多发该病。近年来,奶牛魏氏梭菌病时有发生,给奶牛生产造成很大危害。  相似文献   

19.
奶牛乳腺炎调查及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佳木斯市4所奶牛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临床型乳腺炎和隐性乳腺炎的发病率以及病因。对4所奶牛场的390头泌乳牛进行检测,其中218头患有隐性型乳腺炎,头发病率为55.90%;17头患有临床型乳腺炎,头发病率为4.43%;乳腺炎的头发病率为60.26%。在被检的1416个有效乳区中,患有隐性型乳腺炎的乳区有792个,乳区阳性率为55.93%;患有临床型乳腺炎的乳区有20个,乳区阳性率为1.41%。对牛场圈舍条件和生产、管理诸环节调查分析表明,引起奶牛乳腺炎的主要原因为饲养管理水平较低、饲料品质较低、挤奶工不能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高产奶牛乳头未开展干奶期预防工作等。  相似文献   

20.
<正>祁县是奶牛养殖大县,近年来奶牛业快速发展,规模养殖场数量不断增加,但是由于受饲养管理水平所限,奶牛乳房炎发病率高达25%以上,导致牛奶产量下降,奶质达不到牛奶加工企业的奶质要求,直接影响到奶牛场的经济效益。笔者在临床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治疗方法介绍如下:1发病原因奶牛乳房炎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乳腺组织炎性变化。病因多由化学物理性损伤、病原微生物侵入及机械性刺激所致。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