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侵蚀问题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将出现一个落差达30 m的消落带,由于库水涨落和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导致沿岸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在降水、库水位周期性地涨落和涌浪的作用下,土壤侵蚀强烈,对当地的经济及环境产生影响,故对消落带的土壤侵蚀问题应予以重视。根据三峡水库2007-2010年试验性蓄水产生的消落带实地调查,在总结消落带土壤侵蚀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三峡水库消落带几种典型的土壤侵蚀形式:波浪侵蚀、降雨径流侵蚀、崩塌及滑坡,其中波浪侵蚀和崩塌最为突出,其次为消落带成陆期的降雨溅蚀和径流冲刷,而滑坡主要以蠕滑和前缘崩塌为主。同时,针对岸坡的不同物质构成和地形地貌,提出了不同土壤侵蚀类型的主要分布特点,可以给库区消落带土壤侵蚀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对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系统与其生态修复的思考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三峡水库蓄水后,逆反自然洪枯规律的水库运行使原有消落带生态系统被破坏,如果没有及时有效地防止和治理,将会产生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此,在明确消落区的影响范围后,通过对水库运行后消落区的特点分析,预测了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确立了消落区该具备的生态功能和构建其积极生态功能应考虑的因素,指出了消落区生态系统构建和保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型水利工程的兴建,水库生态环境正在不断恶化。水位的周期性变化使消落带生态脆弱性增强、水土流失加剧、地质灾难增加、岸边污染加重,并可能诱发流行病疫情,原有消落带生态系统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本文在阐述消落带的分类后,通过分析周期性淹水对消落带的影响,探讨了水库蓄水运行后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了有效的防治对策,以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消落带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黄华  王洁  明庆忠  段跃芳 《水土保持通报》2010,30(4):224-228,234
水库消落带的研究传统上主要集中于库区生态环境变化和常规经济利用方面.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形成的消落带的重要的利用方式就是旅游业的开发,但是关于水库消落带对旅游业可能产生的潜在与长期的影响目前尚未引起研究者的充分重视.以中国面积与涨落幅度最大的消落带--三峡水库消落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峡水库消落带对三峡旅游的景观、环境、旅游生产与管理等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也说明其可能带来一定的利用机遇,强调三峡库区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要积极规避消落带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合理对消落带土地进行旅游利用.  相似文献   

5.
鲍玉海  贺秀斌  钟荣华    高进长    唐强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6):171-174,180
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将出现一个落差达30 m的消落带,由于库水涨落和水文地质条件改变,导致其植被破坏,土壤裸露,在降水、库水位周期性地涨落和波浪的作用下,土壤侵蚀强烈,如何重建消落带植被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系统总结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重建的科研实践及经验,提出了消落带植被重建的基本思路和途径,并利用侵蚀针定位观测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植被重建途径下的固土护岸效应。结果表明,人工种植草地和自然恢复草地较其对照分别减少了土壤侵蚀74%和55%,显示出极显著的控制土壤侵蚀的效应。而表层土壤受人为扰动强烈的传统耕作耕地土壤侵蚀强度相较于对照高11%。  相似文献   

6.
三峡水库消落区蓄水前土壤重金属含量及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叶琛  李思悦  卜红梅  陈晰  张全发 《土壤学报》2010,47(6):1264-1269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其建设对我国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三峡水库2003年6月开始蓄水,至2009年水库将全部建成。根据拟定的“蓄清排浊”的运行方案,水库每年水位在高程145 m至175 m之间变化,在库区两岸会形成水位涨落高差达30 m且水位冬涨夏落、反自然节律的消落区,总面积为348.9 km2[1]。水库消落区是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的过渡地带,在此区间,陆域与水域物质、能量的转移和交换频繁,消落区内土壤的重金属元素也会与库区水体发生频繁的交换和转移,影响三峡水库水质。目前,三峡库区消落区土壤重金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不同土壤类型下重金  相似文献   

7.
金沙江干热河谷水电站库区消落带生态修复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勇  李鹏  穆军  白丹 《水土保持研究》2009,16(5):141-144,148
通过对水库运行后消落带的特点进行分析,预测了金沙江干热河谷水电站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水位的涨落形成的消落带,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生态系统被破坏、诱发地质灾害等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实地调查、现场试验和对三峡等消落带的分析研究,确立了电站水库蓄水后消落带应该具备的立地类型和消落带区域在水库建设过程中应相配套的工程措施;以及在水库蓄水后水面以下0~5m应种植杨柳等高大乔木;5~15m应种植根系发达的草本,如香根草等;15~30m应以苏丹草、稗草、小米草等饲草为主。  相似文献   

8.
关于三峡水库消落带地貌变化之思考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与国内外特大型水库相比,三峡水库消落带具有常年水位变幅大,干流航运繁忙,波浪大和良田沃土多的特点.三峡水库蓄水后,消落带坡地地貌变化的发生是必然的,形成的稳定坡地类型有淤积滩涂坡地、稳定石质坡地和稳定土质坡地3种,其地貌演化过程可分为强烈侵蚀期、基本稳定期和淤积填平期.水库蓄水后,消落带坡地土壤的流失势必影响消落带坡地的植被建设.鉴于目前我国三峡水库消落带坡地地貌演化的相关研究严重不足,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修复重大科研项目,均没有重视水库蓄水后消落带坡地地貌的变化,也没有安排地貌演化的相关内容,作者从坡地地貌演化的角度,对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环境的研究、治理工作和水库运行方案的调整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的]三峡水库蓄水运行后消落带生境破碎斑块化加剧,极端生境胁迫严重损害植被的结构和功能。厘清三峡水库消落带生境状况,提出适宜性植被恢复对策,重建河流受损廊道综合生态功能,对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和保障长江流域水资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针对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退化与生态功能受损的突出问题,系统解析了消落带生境特征及其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围绕水库河岸受损廊道生态修复重大需求,探讨面向消落带微生境构建与植被格局功能优化的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模式。[结果]三峡水库消落带生境状况受水库运行形成的独特水位节律、出露期植被生长季气候条件、土壤侵蚀与泥沙沉积过程、土壤环境等多生境因子协同影响,呈现高度空间异质性特征。水位变动形成的淹没时长、出露时令、淹水强度是影响植株繁衍、生长的首要因素;土壤侵蚀、泥沙掩埋、土壤水养条件等影响植被生长状况。[结论]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恢复需综合考虑水位节律、立地条件与物种形态-功能性状,选育优质抗逆物种,注重土壤基质保育,突出植被格局的分区优化配置。重建消落带综合生态功能,为水库消落带生态治理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三峡水库蓄水后对库区岸坡地貌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江三峡水库蓄水后,因库区水位周期性涨落,引起水动力条件明显改变,导致地下水和库水共同作用于岸坡表面和岩土介质,对岩土体产生物理、化学和力学作用,对松散堆积物岸坡和基岩岸坡产生不同的影响,地貌动力作用由在基岩风化剥蚀基础上以重力作用为主变为在库水和地下水作用下以蠕动、滑移、崩塌、侵蚀、冲蚀作用等为主,进而引起岸坡变形,使岸坡地貌过程发生一系列变化,岸坡将经历一个地貌改造一再造的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