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介绍了生物冶金的发展概况以及制约其推广应用的因素,阐述了宏基因组学技术在生物冶金中的应用,包括在开发新的浸矿微生物资源、揭示浸矿微生物群落种群关系、获取外源功能基因和在浸矿微生物抗性机制研究中的应用,展示了宏基因组学技术推动生物冶金研究发展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2.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生物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分子生物学科技在浸矿微生物中的研究也如此。本文就关于分子生物学在浸矿微生物中鉴定与育种方面的运用展开探讨与说明。  相似文献   

3.
利用生物方法改善污泥脱水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污泥含水率越高,则污泥量越大,污泥处置难度增加,提高污泥脱水性对污泥的处理和处置意义重大。相比同类技术,生物法具有高效、低成本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介绍了利用生物法提高污泥脱水性的技术,包括污泥酶处理、微生物絮凝剂和生物沥浸。  相似文献   

4.
旱作条件下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磷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在干旱半干旱的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设计田间定位试验,运用氯仿熏蒸浸提法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磷,研究免耕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能提高表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免耕配合秸秆覆盖相比传统耕作在表层土壤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了78.4%,土壤微生物量氮增加了89.6%,土壤微生物量磷增加了29.6%,免耕的生物活性主要表现在耕层.  相似文献   

5.
采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和Biolog法,分析环丙沙星作用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以揭示环丙沙星在环境中残留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环丙沙星(wCIP≥0.1 μg/g)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影响显著(P<0.05),土壤中环丙沙星浓度愈高,微生物量碳含量愈低,100μg/g的环丙沙星处理使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下降58.69%.环丙沙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影响显著,环丙沙星降低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羧酸、氨基酸、聚合物、酚类和胺类的碳源利用率;环丙沙星(wCIP≥0.1 μg/g)显著影响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强度和代谢多样性,但不同浓度的环丙沙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影响不同,0.1、1、10 μg/g的环丙沙星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处理前期(用药第7天、21天),这种影响在处理后期(用药第35天)表现不明显,100μg/g的环丙沙星在用药的前期和后期均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土壤中环丙沙星积累到该浓度可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功能产生难以逆转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6.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认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辅助微生物修复技术的作用机理、优缺点及其研究现状等,并对其发展前景、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土壤微生物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传统的平板培养法分离培养和鉴定土壤微生物只能反映极少数微生物的信息,因此应用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去除以上存在的一些限制性的约束。文章着重阐述了目前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所采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主要从土壤中DNA的提取、PCR技术、DNA指纹技术、探针技术和基因芯片等技术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氨基酸类营养对微生物生长及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多数微生物来说,游离氨基酸及短肽都可通过细胞膜直接吸收,这种吸收行为必然对微生物的生长及活性造成影响。通过对目前该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概括,并对其在生物冶金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DGGE技术在湿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是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快速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其可以对不可培养的微生物进行监测,被广泛地应用于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动态的研究。介绍了该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在湿地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目前常用的3种林业土壤微生物C测定方法(薰蒸培养法、薰蒸浸提法及基质诱导呼吸法)的基本思路的阐述,并结合近期的一些研究结果和作者自己的实践,对上述3种方法的优点、缺点、限制条件等做了比较和分析,为在林地质量评价中合理地选择土壤微生物量测定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生物淋滤对尾矿的重金属污染处理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对酸性尾矿中的土著氧化硫硫杆菌以及氧化亚铁硫杆菌进行分离以及加富培养的基础上,分别运用单一菌种以及混合菌种对尾矿样本进行淋滤处理.通过12 d的淋滤实验,实验室结果表明,分离出的氧化亚铁硫杆菌以及氧化硫硫杆菌等土著微生物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同时实验表明,在采用适当菌种的前提下,尾矿中重金属的溶解率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土著氧化亚铁硫杆菌对Zn的淋滤效果最好,达到了98.12%;对于Cu的淋滤,土著氧化亚铁硫杆菌与土著氧化硫硫杆菌的混合菌种的效果最好,达到88.75%.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微生物肥料产业存在着企业规模小、产量少以及推广使用困难等问题,为促进黑龙江省微生物肥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黑龙江省的具体情况,通过实地走访、电话调研、查阆文献等形式,调研了微生物肥料生产及使用情况,并对微生物肥料生产企业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帮1约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经过综合比较和系统分析,对黑龙江省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思考,提出了产业发展的初步设想,从技术创新、加强管理和团队建设三个方面入手,以“创新驱动、技术指导、开发市场”的发展模式能够促进黑龙江省微生物肥料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不同接种量下生物沥滤去除污泥中重金属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污泥的硫细菌混合菌液以2%、5%、10%和20%的接种量,序批试验研究了污泥中重金属的生物沥滤.结果表明,沥滤初期污泥pH的下降幅度和速率随混合菌液接种量增大而增大,而第4日后,4种接种量的污泥样品pH相差不大,最终稳定在1.4左右;污泥中硫细菌对硫的利用,使SO42-浓度迅速上升,同时也有少量的重金属硫化物被硫细菌利用.硫细菌接种液可明显促进污泥中Cu、Pb和Zn的沥滤,缩短沥滤周期;接种量越大,沥滤启动越快,Zn的沥滤启动快于Cu和Pb.达到最高沥滤效率后,Cu和Zn的沥滤效果均较为稳定,而Pb则有明显的持续降低趋势.选用2%硫细菌混合菌液接种量,沥滤时间控制在5~6 d,Cu、Pb和Zn的沥滤效果可达到最佳,沥出率分别为96.5%、41.4%和82.9%.  相似文献   

14.
生物淋滤法对污泥中Zn Cu的去除效果及污泥养分损失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序批式摇床培养,在污泥中分别接种10%的氧化亚铁硫杆菌菌液与氧化硫硫杆菌菌液,研究了不同菌种对生物淋滤法去除城市污泥中重金属Zn和Cu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亚铁硫杆菌能够较快速启动生物淋滤,使污泥系统中的Zn在第2d就有了97.8%的去除,并保持到结束;Cu在第4d有了37%的去除并持续升高。而氧化硫硫杆菌则在第6d才对Zn和Cu有了较好的去除。2种金属的溶出与pH值有一定的相关性,zn在pH值3.0~4,0时就有很高的去除率,而Cu在pH〈3.0时才有较好的去除。在去除重金属的同时,污泥中营养成分(TN、TP、TK、有机质)的损失也较高,特别是TP的损失量最高可达到70%。以氧化亚铁硫杆菌为优势的生物淋滤系统中污泥的营养损失大于氧化硫硫杆菌为优势的系统。  相似文献   

15.
对好氧剩余污泥重金属生物沥滤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丽华污泥(取自常州丽华污水处理厂)和城东污泥(苏州城东污水处理厂)及其上清液对氧化亚铁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的生长及Fe2 氧化作用均具有强烈抑制作用,而乙酸和丙酸是引起上述抑制作用的主要因子.采用不同固体含量污泥悬液进行模拟培养试验,结果证明污泥中的乙酸和丙酸主要来源于浓缩池内污泥有机质的厌氧分解.在污泥生物沥滤过程中,乙酸和丙酸的存在对Zn的溶出效率没有不利影响,但污泥的酸化速率显著下降,丽华污泥和城东污泥中Cu的沥滤时间分别比对照延长6 d和2 d,严重影响生物沥滤工艺的总体效率.  相似文献   

16.
实验监测湿地系统中ρ(TN),ρ(NH4+-N),ρ(TP),ρ(CODCr)和ρ(BOD5)的沿程变化情况,并应用PCR-DGGE技术对湿地5种运行工艺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艺组合的污染物浓度均沿程下降,但去除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DGGE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工艺组合细菌多样性指数(H)、丰度(S)和均匀度(EH)均有所不同.其中两级潜流细菌多样性指数沿程有所增加,其余工艺细菌多样性指数沿程都略有下降;单一的潜流或表流运行工艺的微生物丰度要远小于组合工艺的微生物丰度.对不同工艺组合细菌群落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级潜流沿程细菌群落相似度下降,潜流+表流组合工艺沿程细菌群落相似度上升,两级表流沿程细菌群落相似度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宜春市红壤丘陵区生态农业建设的现状和制约因素的研究,提出宜春市生态农业建设模式。通过发展特色立体农业体系,突显微生物农业,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以达到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抗旱微生物制剂是利用具有促进植物生长和抗旱功能的微生物协助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的一种生产成本低、可持续发展和对环境友好的生物制品,抗旱微生物制剂中合成菌群的作用效果较单个菌株的作用效果更强,且抗旱效果更稳定。结合近年来抗旱菌群的研究进展,将其主要划分为以下3类:细菌型抗旱菌群、细菌与真菌混合型抗旱菌群以及真菌型抗旱菌群,它们主要通过渗透调节、诱导植物产生抗氧化酶以及促进植物生长等机制,协助植物抵御干旱胁迫。因此,本文综述了菌群在植物应对干旱胁迫中的应用以及缓解干旱胁迫的作用机制,并对未来菌群的研究与应用推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刘兰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8):3715-3717
[目的]研究生物淋滤对污泥中镉的去除效率及污泥性质的影响,探讨生物淋滤法对污泥中镉的去除效率和机制。[方法]通过淋滤前后污泥养分含量、沉降性能和脱水性能的变化研究了生物淋滤对污泥性质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生物淋滤法对污泥中镉的去除效率在60%左右,生物淋滤去除了污泥中以碳酸盐结合态和有机质结合态存在的镉,使污泥中交换态镉的比例提高到58%,活性增强。生物淋滤能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和脱水性能,但使污泥的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分别降低50.92%、68.86%、52.42%和41.22%。[结论]为城市污泥农地资源化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了抗盐碱转基因大豆(SRTS)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AOA)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根际土壤中,SRTS的氨氧化古菌DGGE条带数、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其受体亲本黑农35和其他两种大豆处理,而均匀度指数较低;在根际土壤中,SRTS的DGGE条带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受体亲本,但并不显著,其均匀度指数则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每种大豆自身根际与非根际比较显示,SRTS非根际氨氧化古菌DGGE条带数、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根际,均匀度指数却低于根际,而其受体亲本与其他两个处理反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SRTS的DGGE带谱与其他大豆处理差异较大,且自身非根际与根际处理差异显著,与其受体亲本黑农35相似性很低。测序结果表明,在SRTS处理中特有条带12、15和优势条带13、14均属于Uncultured crenarchaeote。在盐碱土壤生态系统中,SRTS提高了非根际土壤氨氧化古菌群落的多样性,但对根际土壤中氨氧化古菌的群落多样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