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采用花期系内混合授粉法,对大白菜11个高代自交系进行了亲和指数测定及不同部位花枝间亲和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16、158、168可确定为自交不亲和系,其亲和指数均低于标准指数0.5;自交系花期自交亲和指数不但因品系而异,而且不同部位花枝亲和指数自下而上呈递增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选用3份甘蓝自交不亲和系材料,对其不同花枝部位、授粉方式、花龄、蕾龄的亲和指数进行测定,并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花枝部位花期及蕾期授粉亲和指数差异较大,花期上部高,蕾期中部高。花期授粉的亲和指数5d较高,3~4d次之,1~2d最低,即:花期延后授粉能提高亲和指数;蕾期授粉的亲和指数以开花前1~2d为最高,3~4d次之,5d最低,蕾期授粉以开花前1~2d的大蕾为最好,能提高结籽数。重复授粉能提高亲和指数。  相似文献   

3.
不同花枝部位对亲和指数的影响为 :花期授粉以上部亲和指数最高 ,中部其次 ,下部最低 ;蕾期授粉以中、上部的蕾亲和指数较高 ,下部的较低。不同花龄中 ,花期授粉以开花后 5天的亲和指数较高 ;蕾期授粉以开花前 1~ 2天的亲和指数较高。一次授粉和连续授粉中 ,连续授粉的亲和指数较高。因此 ,在杂优育种过程中 ,要注意选择中、下部的花枝且花期授粉时间以开花后 1~ 2天为宜 ;在亲本材料的保持过程中 ,要注意选择中部花枝的大蕾 ,且以开花前 1~ 2天为宜。  相似文献   

4.
大白菜喷施NaCl克服自交不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大白菜的 4个自交不亲和系为材料 ,在花期分别喷施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后进行自交 ,结果表明 :大白菜自交亲和指数比未经处理的显著提高。其中 3个材料以NaCl浓度 5 %处理效果为好 ,亲和指数分别达到 5 .94、7.95和 5 .79;1个材料以NaCl浓度 3 %处理效果为好 ,亲和指数为 6.2 7。  相似文献   

5.
萝卜自交不亲和特性的荧光快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萝卜高代自交系为材料,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花期和蕾期自花授粉的柱头与花柱,结果发现自交不亲和与自交亲和材料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自交不亲和材料花期授粉后柱头上出现严重的胼胝质反应,花粉很少萌发,即使萌发也不能正常生长,出现弯曲或背向生长,花粉管顶端膨大不能穿越柱头乳突细胞;自交亲和系萝卜单株花期、蕾期以及自交不亲和系单株蕾期授粉后花粉多数能够正常萌发并穿越柱头进入子房.对供试材料进行了田间自交亲和指数测定,结果与荧光显微镜测定法鉴定结果高度一致.因此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法可以准确快速鉴定萝卜的自交不亲和性,从而提高优良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6.
以萝卜高代自交系为材料,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其花期和蕾期自花授粉的柱头与花柱,结果发现自交不亲和与自交亲和材料花粉萌发和花粉管伸长状况存在明显差异.自交不亲和材料花期授粉后柱头上出现严重的胼胝质反应,花粉很少萌发,即使萌发也不能正常生长,出现弯曲或背向生长,花粉管顶端膨大不能穿越柱头乳突细胞;自交亲和系萝卜单株花期、蕾期以及自交不亲和系单株蕾期授粉后花粉多数能够正常萌发并穿越柱头进入子房.对供试材料进行了田间自交亲和指数测定,结果与荧光显微镜测定法鉴定结果高度一致.因此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法可以准确快速鉴定萝卜的自交不亲和性,从而提高优良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早熟优良的自交不亲和系,从而配制早熟杂交甘蓝新组合,采用蕾期人工自交分离提纯和针对早熟性状的定向选择,经过7代自交后,对7个早熟结球甘蓝高代自交系的植物学性状与亲和指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5N8SH-2、15N10JF-7、6N8NJ-1和13N8SG-4的亲和指数均小于1,为自交不亲和系,其中,15N10JF-7和5N8SH-2最为理想,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选用爱多收、三十烷醇、槲皮素、盐水(5%NaCl+0.3%硼砂)4种化学药剂对4个芥蓝自交不亲和系(1142、1137、16和9)开花前两周进行花蕾处理,开花后调查花期自交亲和指数和千粒重。结果表明,除了盐水处理的亲和指数在不同试材中存在差异外,其余所有化学药剂处理的亲和指数都显著高于花期自交亲和指数,其中1 mg/L三十烷醇处理对克服芥蓝自交不亲和性效果最佳,0.1 mg/L三十烷醇处理次之,这两种处理的亲和指数都显著高于盐水处理的亲和指数,剩下的化学药剂处理中除了6 mg/L爱多收处理的亲和指数在不同试材中存在差异外,另外3种处理(0.5 mg/L三十烷醇处理、3 mg/L爱多收处理和2 mg/L爱多收处理)的亲和指数都高于盐水处理的亲和指数,都有一定的克服芥蓝自交不亲和性效果。  相似文献   

9.
在上海地区越冬露地栽培条件下,对6个观赏型羽衣甘蓝新品系的自交不亲和性及其主要园艺性状进行观察评价。结果表明:6个羽衣甘蓝新品系间的自交不亲和性存在明显差异,OK-2、OK-5和OK-6的自交亲和性较高,而OK-1、OK-3和OK-4的自交不亲和性较高。尤其OK-4的花期自交亲和指数仅为1.87,而蕾期自交亲和指数高达35.14,是羽衣甘蓝优良自交不亲和新品系;其次,OK-1的花期自交亲和指数为2.82,自交不亲和性也较突出。6个新品系的株型、叶型及叶色各具特色,且抗寒性和综合抗病性较强,均能在上海地区安全越冬。其中,OK-1和OK-4的综合抗逆性最强,叶色也最为鲜艳独特,是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羽衣甘蓝新品系。  相似文献   

10.
以结球甘蓝为材料,调查了晨光平头、四月慢及丰田等3个品种自然群体中自交不亲和株的分布;探讨了晨光平头父代亲和指数的不同选择强度对子代亲和指数的影响;分析了丰5、四2、晨27等3个自交不亲和系选育过程中各代亲和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甘蓝自交不亲和性广泛存在;自交不亲和性的选择强度越大,选择效果越大;连续选择自交亲和指数低的单株自交4~5代,是选育优良自交不亲和系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Long-term study of triploid varieties obtained from crossing of diploid varieties and forms with tetraploid ones has resulted in showing their high autogamy. In the case of natural self-pollination of the Rozhdestvenskoe triploid variety, the fruit yield was 12.6%, and that in the case of its cross-pollination with other varieties averaged only 9.55; in the Avgust triploid variety, the fruit yield was 4.4 and 2.8%, respectively. The high autogamy of tetraploid varieties and forms is evidenced by the following data: their crossing with diploid varieties (4x × 2x) yielded 4003 one-year seedlings, of which approximately 15% proved to be tetraploid.  相似文献   

12.
对比分析了不同收获指数型水稻品种粤香占、长丝占、粤秀占和五星丝苗1号产量构成因子的整齐度及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指数型品种农艺性状各指标既存在品种间差异性,也有株间的差异性,更有单茎穗间的差异性,即其整齐度不同;高收获指数型品种单株之间与单株内单茎穗间收获指数整齐度均高于低收获指数型品种;高收获指数型品种单株之间有效穗数、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实粒质量、秆质量、千粒质量的变异系数及极差总体上低于低收获指数型品种,其单株内不同茎蘖间株高、穗长、总粒数、实粒数、结实率、实粒质量、秆质量、千粒质量的变异系数及极差总体上也低于低收获指数型品种;不同收获指数型品种之间抽穗后20 d、30 d光合速率差异不显著;高收获指数型品种抽穗当天至30 d剑叶SPAD值均高于低收获指数品种,且下降更为缓慢;高收获指数型品种抽穗后20 d剑叶温度均低于低收获指数品种,抽穗后30 d则高于低收获指数品种;高收获指数型品种抽穗后20 d气叶温差低于低收获指数品种,抽穗后30 d则高于低收获指数品种;株高、穗长、单穗总粒数、单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单穗实粒质量、单茎秆质量、着粒密度、单株总粒数、单株有效穗数等农艺指标的变异系数与收获指数间均呈现负相关,其中单茎秆重的穗间变异系数与收获指数间呈现极显著负相关(-0.942 7*),表明上述农艺指标整齐度高有利于提高水稻品种的收获指数。  相似文献   

13.
卫秀英  代海芳  韩静  汤菊香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3186-3186,3224
以4种不同小麦品种为材料,通过发芽试验,系统比较了浓度0.15%盐溶液对不同小麦种子发芽率、发芽速度、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苗高以及a-淀粉酶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4个小麦品种发芽率、发芽指教、活力指数以及a-淀粉酶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游离脯氨酸含量明显增加.品种耐盐性由强到弱依次为百农3236、矮早781、温麦8号、百矮58.  相似文献   

14.
辣椒不同生育期耐低温性鉴定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研究10个辣椒品种的产量形成耐低温指数基础上,又从发芽指数、幼苗冷害指数和营养生长耐低温指数等方面评价了不同生育期辣椒品种的耐低温性。结果表明,在不同生育期,10个辣椒品种的耐低温性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苏长红的耐低温性最差,苏椒5号的耐低温性最强,二者适合作为辣椒耐低温性研究的试验材料;相关分析显示,产量形成耐低温性与其他评价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4℃实验室条件下的4叶1心期幼苗冷害指数和15℃条件下的发芽指数可以作为辣椒品种耐低温性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短季棉新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9~2006年黄河流域麦套棉和夏播棉区域试验中参试品种的主要性状表现以及不同年度间参试品种主要性状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76%的麦套棉品种籽棉产量集中在3 126.6~3 753.8 kg/hm2,夏播棉品种籽棉产量在2 430.0~3 010.5 kg/hm2;60%麦套棉和全部短季棉品种的纤维比强度未达标;枯萎病和黄萎病指数偏高;衣分变幅较大,铃重、子指相对稳定.麦套棉产量和品质年度间变化不大,枯萎病指数有升高趋势;夏播棉产量略有增高,抗枯萎病性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水稻籼粳交F_1、F_2代及杂交育成品种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对水稻籼粳交F1、F2 代及籼粳杂交育成品种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表明 :程氏形态指数分类法能较好地对籼粳亚种及其杂交后代进行分类 :籼粳交F1代大多数分类性状均偏向于籼稻特性 ,类型上划分为偏籼型 ;F2 代呈正态分布 ,4种类型均有 ,以中间类型为最多 ,F2 代类型丰富 ;在参试杂交育成品种中 ,尽管各个品种 (系 )都或多或少地带有籼稻和粳稻的血缘 ,但就程氏指数 6个亚种特性而言 ,除穗节长外 ,其它 5个性状仍然基本保持典型粳稻特性 ,在分类地位上仍然属于粳稻  相似文献   

17.
高光谱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广泛,其快速高效、精准无损的特点为农作物品种分类识别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采集11个油菜品种苗前期、苗后期冠层反射光谱数据,以高光谱位置、振幅、面积、宽度、反射率和植被指数6个方面共23个特征参数为研究指标,衡量特征参数的贡献率大小和方差分析显著性,据此分析其区分、识别油菜不同品种的效果。结果表明:从贡献率的角度,不同类别的高光谱特征参数区分油菜品种的能力不同,振幅参数区分油菜品种的能力最强,宽度参数区分油菜品种的能力最弱,综合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振幅参数>面积参数>反射率参数>植被指数参数>位置参数>宽度参数;从方差分析的角度,不同时期区分油菜品种的效果不同,苗后期的识别效果优于苗前期,其中,以植被指数参数识别油菜品种的综合性效果最好。多重比较方差分析中以Dr、SDr/SDb、(SDr-SDy)/(SDr+SDy)3个特征参数识别效果最优,可以明确区分6个品种。苗期利用冠层光谱特征参数能够较好的对油菜品种进行分类识别,研究结果为快速实现农作物的分类识别及合理制定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和空间分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水稻不同部位酯酶同工酶酶带和酶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供试水稻不同品种9个部位6231个样本进行酯酶同工酶分析.重复性较好的酶带共有17条.不同部位酶带的条数各不相同.酶带和酶谱类型与品种形态特征有密切关系.同一个部位的酶带因品种而异,分为所有品种都出现的基本酶带及不是所有品种都会出现的鉴别酶带两种类型.以鉴别酶带条数为n,用M=2n可以估计该部位酶谱类型的数量M.各条酶带表达了不同等级的差异水平.各部位酶谱类型可以作为水稻品种鉴别和分类的一种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出适宜江淮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以生产中12个主推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从丰产性、稳产性、抗病性及经济性状等角度开展该区域玉米品种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度间和不同玉米品种间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产量与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成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品种产量变异系数和产量可持续性指数不同,丰产稳产性品种年度间变异系数较小,产量可持续性指数较大,且为抗锈病、抗倒伏品种。综合评价表明,庐玉9105、登海605、蠡玉16和庐玉9104抗锈病、抗倒伏,具有较强的丰产稳产性,适宜在江淮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砂引发对甜玉米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以皖玉10号、安甜3号两个甜玉米品种种子为材料,研究不同含水量的砂基质引发对甜玉米种子萌发及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砂引发处理均能明显提高甜玉米种子幼苗生长测定的发芽势、芽长、苗鲜重、苗干重、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明显减少种子的平均发芽日数,同时,明显提高低温处理试验的芽鲜重、芽干重和简化活力指数.砂引发对甜玉米种子电导率的影响,两个品种的表现不同,皖玉10号的电导率与活力指数、模拟田间出苗率均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安甜3号种子则存在一定的负相关.两个甜玉米品种种子砂引发基质的最适水分含量均为7.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