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圆春甘蓝是露地越冬甘蓝杂交一代新品种。甘蓝杂交制种往往出现双亲花期不遇、制种产量低、产量不稳现象,为确保制种户的经济收益和大面积生产用种需要,经多年试验和示范,总结出一套适宜圆春甘蓝露地越冬高产杂交制种技术,从制种地块的要求与选择、亲本种子质量、播期选择、培育壮苗、亲本的定植比例、定植后管理、越冬前后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去杂去劣、种子收获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武永慧 《蔬菜》1995,(3):17-18
运城地区甘蓝露地越冬种株的栽培要点030031山西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武永慧结球甘蓝(简称甘蓝)杂种一代优势十分明显,1986年以来,我省运城地区繁殖甘蓝杂种一代的制种基地不断发展扩大,但还存在产量不稳问题,为了有助于稳产高产,结合我们的制种经验和了解...  相似文献   

3.
角额壁蜂对网室制种甘蓝授粉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角额壁蜂为试材,通过小区对比试验,分析了网室制种甘蓝应用角额壁蜂授粉对甘蓝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角额壁蜂对制种甘蓝网室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授粉效果稳定,制种产量比人工辅助授粉提高29.8%,制种纯度提高3.9%,授粉成本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理想一号甘蓝露地越冬制种几个关键技术武永慧结球甘蓝有非常明显的杂种优势,甘蓝杂种一代具有丰产、抗病、适应性强、性状整齐一致等优点;理想一号是我所育成的中熟春甘蓝优良杂一代品种,不仅成为我省的主栽品种,而且在其他省市栽培面积也很大,种子供不应求。笔者根...  相似文献   

5.
冯华卫  陈萍 《蔬菜》1995,(2):23-24
绿菜花的杂交制种技术710016西安市未央区蔬菜种子公司冯华卫710016陕西省仪祖农校陈萍绿菜花又名西兰花、茎椰菜、青花菜、意大利芥蓝等,是由甘蓝向花椰菜进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属十字花科,姜薹属,甘蓝种的一个变种,原产于地中海沿岸。长茎肥嫩、风味佳...  相似文献   

6.
甘蓝制种技术上的一项重要变革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年来,笔者在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与利用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利用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的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DGMS79—399—3,育成了一批优良的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配制出中甘16、中甘17、中甘21等6个新的甘蓝杂交种,其中已有5个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开始用显性雄性不育系规模化生产甘蓝杂交种并向市场提供商品种子。由国外引进经过改良的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通过多年转育、改造,获得了10余个可实用的甘蓝胞质雄性不育系,配制出中甘22等优良甘蓝杂交种并开始制种应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甘蓝半成株制种技术存在的缺点,开展了小株制种技术研究,对影响种子产量的播种期、双亲错期天数、地膜覆盖等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对不同制种方法获得的F1种子进行了种性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甘蓝半成株制种技术存在的缺点,开展了小株制种技术研究,对影响种子产量的播种期、双亲错期天数、地膜覆盖等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对不同制种方法获得的F1种子进行了种性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我国甘蓝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二五"期间,我国甘蓝遗传育种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选育出一批优异的甘蓝育种材料,建立了高效的甘蓝育种技术体系,实现了利用雄性不育系进行甘蓝规模化制种,培育出一批适应市场消费需求的甘蓝新品种,应用基础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本文从甘蓝种质创新、育种技术研究、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综述了过去5年间取得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甘蓝是上海郊区蔬荣生产主要品种之一,也是周年供应的蔬菜品种。郊区的栽培面积较大,单嘉定地区全年有万亩以上,在经济收入中也占很大比重。甘蓝的留种工作对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好坏影响很大,目前主要有露地杂交制种与常规留种,具体方法如下。一、露地杂交制种 1.亲本繁殖亲本的好坏直接影响到  相似文献   

11.
武永慧 《蔬菜》2006,(5):14-15
结球甘蓝杂种一代优势十分明显,国内栽培的甘蓝90%以上采用了杂一代新品种。在运城地区甘蓝露地越冬采种已有20年的历史,但仍存在露地越冬种株易受冻害的问题,其中有几年严重受冻害,造成大幅度减产。近几年,我们对运城地区甘蓝露地越冬采种进行了一些改进,解决了露地越冬种株易受冻害、假植越冬种株春季生长势弱的问题,连年每667m^2产种子50~60kg。以下对改进的制种技术作一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我区自1977年开始引进甘蓝自交不亲和系原种,并进行繁育、杂交制种及一代杂种利用,推广了京丰一号、秋丰、晚丰三个品种。1979年选育出新品种“早丰”,1985年又从江苏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引进“春丰”甘蓝二个亲本原种(均为自交不亲和系)进行繁育、制种、推广应用。现在我区春、伏、秋甘蓝生产的杂种一代品种已系列化配套,并形成以区良种场为原种繁殖基地,省内外设  相似文献   

13.
胡鸿  徐利群 《中国蔬菜》2006,1(6):36-36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远研究员带领的甘蓝育种课题组,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等项目的支持下,经过20多年的攻关研究,在甘蓝显性雄性不育育种技术研究方面获得重大突破。为了进一步加快上述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显性雄性不育甘蓝新品种的产业化开发,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于2006年5月17日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甘蓝显性雄性不育育种技术展示会”,中国工程院白玉良秘书长,科技部农村司杜占元司长,农业部科教司石燕泉副司长,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北京市科委,中国农业科学院翟虎渠院长、屈冬玉副院长,科技管理局等有关部门领导以及人民日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等媒体记者30余人出席了展示会并参观了甘蓝新品种展示田和利用显性雄性不育系配制一代杂种的甘蓝制种基地。  相似文献   

14.
近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组织对9个省、直辖市的33家企业的大白菜和甘蓝种子样品进行了抽查。其中白菜种子的抽样合格率为68.9%,甘蓝种子的抽样合格率仅为37.5%。国有企业种子的抽样合格率为69.2%,集体企业的抽样合格率为54。6%,个体企业的抽样合格率为零。 提高种子质量是保证蔬果最终产量和质量的基础工作。抽查中发现,一些制种部门由于缺乏对制种、繁种以及种子加工和保存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在两个重要指标发芽率和纯度项目上,问题较多。这次抽查发芽率不合格的样品为总样品量的24%,纯度不合格的样品为总…  相似文献   

15.
为探明不同切球方式对甘蓝制种产量的影响,将生产上常用的留心柱法、斜切法、十字法和割球法进行对比,分析其对制种产量、单株有效荚数量、单荚平均粒数量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前3种方法对上述4项指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割球法对其影响与前3种方法存在显著差异。留心柱法、斜切法、十字法均适合甘蓝制种,割球法制种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不同切球方式对甘蓝制种产量的影响,将生产上常用的留心柱法、斜切法、十字法和割球法进行对比,分析其对制种产量、单株有效荚数量、单荚平均粒数量和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前3种方法对上述4项指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割球法对其影响与前3种方法存在显著差异。留心柱法、斜切法、十字法均适合甘蓝制种,割球法制种产量较低。  相似文献   

17.
秦甘80甘蓝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甘蓝杂种一代新品种,适宜越冬及早春茬栽培,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但其亲本具有显著的抗抽薹特性,不利繁种。本试验通过对秦甘80甘蓝强冬性亲本耐抽薹性的克服及生产制种的关键措施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陕南地区制订其种子生产规程奠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蔬菜》2014,(1)
<正>由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远院士主持完成的"甘蓝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新品种选育",荣获农业部2012-2013年度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据了解,方智远院士带领其甘蓝遗传育种研究团队历经30余年,针对原有利用自交不亲和系制种甘蓝杂种种子杂交率难以达到100%,以及生产上对优质、抗病、抗逆甘蓝新品种的需求,孜孜不倦  相似文献   

19.
“十一五”我国甘蓝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期间,我国甘蓝遗传育种取得了显著成绩:引进和创新出一批优异的甘蓝种质资源;抗病、抗逆等常规育种技术和以分子标记、小孢子培养、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育种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雄性不育系在制种中的规模化应用大大提高了杂交种的种子质量;育成58个商品性好、抗病、抗逆性强的甘蓝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本文综述了近五年我国甘蓝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育种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我国甘蓝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十一五"期间,我国甘蓝遗传育种取得了显著成绩:引进和创新出一批优异的甘蓝种质资源;抗病、抗逆等常规育种技术和以分子标记、小孢子培养、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技术育种技术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雄性不育系在制种中的规模化应用大大提高了杂交种的种子质量;育成58个商品性好、抗病、抗逆性强的甘蓝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本文综述了近五年我国甘蓝种质资源、新品种选育、育种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并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