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不同发酵条件对木霉产孢类型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木霉T2 3固体发酵以产生分生孢子为主。液体发酵可以通过控制培养条件来生产不同类型的孢子。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马铃薯蔗糖培养液等可作为生产厚垣孢子的培养基 ;木霉T2 3的孢子类型和产孢速度受温度影响。在适于木霉生长的温度范围内 ,2 4℃以下产生厚垣孢子 ,最大产孢量为 1 0 6× 1 0 8个 /ml。 2 8℃以上形成分生孢子 ;30℃时产孢量最大 ,为 1 99×1 0 8个 /ml,温度越高产孢速度越快。初始pH值低易产生厚垣孢子 ,pH值高易产生分生孢子。适当降低液体发酵的供氧量 ,有利于厚垣孢子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经前期生物测定,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Nr19)菌株能使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幼虫大量感病及死亡,为了提高分生孢子产量,本文采用单因素试验,对影响菌株Nr19生长的固体发酵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大豆与麦麸混合物是菌株Nr19的理想发酵基质,适量麸皮的加入,能有效提高产孢量。培养期间温湿度的分段控制对产孢的影响也较大。优化后的培养条件为:大豆、麸皮混合比例为85:15,液体种子种龄5 d,接种量15.0%,连续光照,期间控制前3 d相对湿度为85%,之后降为60%,而培养温度则采用前2 d与后11 d保持在25℃,中间升温至28℃的分段控温方式培养16 d。此条件下产孢量比优化前提高近2倍,为(6.045±0.061)×109孢子/g,而活孢率可达(93.770±0.278)%,可为后续高侵染力杀虫制剂的研究提供较充足的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3.
蜡蚧轮枝菌固体发酵基质优化组合正交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蜡蚧轮枝菌菌株VLFNL95经 5种单一固体基质和 7种一般组合固体基质的发酵 ,分析比较其产孢量和分生孢子活力 ,初筛出麦麸单一基质和玉米碎粒 +黄豆饼粉 +磷酸盐组合基质为最佳发酵基质 ,两者的产孢量很接近 ,孢子活力较高。选取黄豆饼粉、玉米碎粒、磷酸盐和谷壳为 4个组分因子 ,每个因子分别设有不同质量比例的 3个水平进行正交设计。通过对 9种正交配方发酵试验 ,筛选出 3号为最佳组合配方 ,其分生孢子产出量最高为6.90×1010个/g ,比初筛出的前 2个最佳基质提高约 1倍 ,孢子萌发率为 95.04%。  相似文献   

4.
禾长蠕孢菌稗草专化型(Helminthosporium gramineum Rabenh. f. sp. echinochloae,HGE)是一株稗草生防潜力菌,为了获得该生防菌大量孢子用于田间试验,本文研究了其固体发酵产孢最佳培养基配方及其培养条件。通过试验筛选确定了固体发酵培养基所需碳源及其浓度、氮源及其浓度以及底物基质,适合HGE菌孢子生产的培养基最佳组合为:以珍珠岩为底物基质,在其中添加4%米粉、1%豆粕粉、0.2%Na3PO4.12H2O、0.1%MgSO4.7H2O。同时确定了适合HGE菌孢子生产的培养条件:培养基最适含水量为40%,最佳接菌量为8%菌悬液,25℃静置培养11 d,培养期间用黑光灯12 h循环光照。按优化后培养条件放大培养HGE菌,获得最高产孢量可以达到1.5×107孢子·克-1干物质。温室生测结果显示优化条件生产的HGE菌孢子对稗草防效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5.
影响蜡蚧轮枝菌发酵产孢量和孢子活力的基本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不同接种浓度、发酵时间、菌株和基质对蜡蚧轮枝菌固体发酵的产孢量都有显著影响,而对孢子活力的影响不明显,萌发率均在90%以上。在5至7天内,随发酵时间的延长产孢量有明显增长;7至10天则变化不大;15天时产孢量和孢子活力均显著降低。随接种孢子浓度每增加1倍,菌株(VLFNL 95-01)发酵的产孢量平均提高15.6%,浓度加大至32倍则提高71.9%。3个菌株比较,VLFNL95-01产孢量明显高得多。不同固体基质发酵的结果有显著差异,产孢量最高的(正交3号配方)比其次的(黄豆饼粉+玉米碎粒+磷酸盐)就提高了95.1%。  相似文献   

6.
莱氏野村菌微菌核已成功实现了液体诱导培养和对其分子发育机理的研究。为实现微菌核的规模化生产,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接种体、不同培养时间的接种体和不同接种量对莱氏野村菌微菌核产量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培养24~48 h的菌体能够作为液体一步发酵的有效接种体,微菌核产量均达到1.0×104微菌核/mL。并优化莱氏野村菌微菌核液体30 L发酵工艺,产率达到20%~30%。研究结果为莱氏野村菌微菌核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科学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培养基、温度、振荡速度等因素对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薄壁分生孢子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曲病菌薄壁分生孢子在培养第7天基本达到最大孢子量;该菌最适宜产孢的培养基为马铃薯煮汁,在煮汁中添加蔗糖可大幅提高产孢量;适宜的产孢温度为26~28℃;静止培养不利于产孢,振荡培养有利于产孢,并表现为转速越高产孢量越多;光照条件对产孢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对昆虫病原真菌-蜡蚧轮枝菌菌株Tri-BA81进行单一基质和一般组合基质固体发酵初步筛选的基础上,选取谷子、麦麸、磷酸盐和稻壳为4个组分因子,每个因子分别设有不同质量比例的3个水平,按正交设计(L93)进行优化组合筛选研究。同时,对影响该菌固体发酵产孢的几个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产孢量最高的正交组合为5号配方,分生孢子产量达1.7×1010个/g。该菌固态发酵的最适初始含水量为固体基质与水的比例为1∶0.6,最适pH为5.87。  相似文献   

9.
绿僵菌R8-4菌株大量培养固相阶段的条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昆虫病原真菌绿僵菌R8—4菌株液固两相法培养过程中固相培养阶段的条件,包括培养基载体、接种量、接种后基质含水量、培养过程中的温度、光照、通气量等因素对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蛭石和稻壳均可作为固相培养的优良载体,以蛭石为载体的产孢量稍高于稻壳。玉米粉和麦麸组合是该菌的良好营养源,与不同载体配合均可使产孢量达到20×100孢子/g以上;以小米提供营养的不如麦麸加玉米粉,当小米与载体的质量比大于3:1可获得15×100孢子/g的产孢量。液固接种比以8:10最佳;接种后适宜的基质含水量约为55%,产孢量达28.9×10^8孢子/g;在培养过程中,恒温培养时以25℃为宜;最佳温度调节方式是先在25℃下培养16d后转移到21℃下再培养5d,可获得最高产孢量;光照调节对菌株生长和产孢有重要影响,培养前期在暗环境培养14d,再于光照培养7d的产孢量最高;高通气量利于菌株生长和产孢,应保持容器通气口通畅,培养基厚度以〈4cm为宜。  相似文献   

10.
大批量生产百日草链格孢菌孢子的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研究光照、菌丝体粉碎、培养基等因素对百日草链格孢菌孢子形成的影响,试图探寻大批量生产该菌孢子的条件和方法。结果显示,低氮培养、近紫外光照射、适当适时的菌丝体粉碎能诱导百日草链格孢菌形成大量的孢子。在上述条件下,应用液体发酵培养菌丝体,结合固体培养诱导孢子,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前期研究发现分离自毛竹的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PM-1菌株具有较强的除草活性,为了明确其产生除草活性物质的最佳液体发酵条件,对培养基种类及成分、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培养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利用薄层层析(thin-layer chromatography, TLC)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对除草活性物质进行了分离。小孢拟盘多毛孢在含硫酸亚铁的PD培养基中,30 ℃黑暗静止培养15天,得到的粗提物除草活性最强;除草活性物质经TLC分离获得7个条带,其中条带6具有较强的除草活性,HPLC分析发现该条带含有7个组分,其中组分3对马唐的活性较强,其保留时间为46.3 min。研究结果表明,利用最佳液体发酵条件对PM-1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可分离获得除草活性化合物——组分3。  相似文献   

12.
病菌生长的抑制率为67.61%~71.31%,对灰霉病菌孢子产生及萌发的抑制率分别为80.95%和81.35%,对病菌孢子致病性的抑制率为65.22%~70.51%.  相似文献   

13.
运用涂布平板法从健康豆娘肠道中分离得到1株真菌DN02,采用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用生长速率法及盆栽试验测定其除草活性,利用色谱方法从该菌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出活性物质,并采用质谱和核磁共振谱对活性物质结构进行鉴定。结果表明DN02为新月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lunatus;其乙酸乙酯粗提物对稗草和反枝苋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对幼根抑制活性的IC50分别为22.9 μg/mL和136.7 μg/mL;当喷施发酵液原液时,稗草受害率、平均株高、平均鲜重分别为66.7%、5.2 cm、13.8 mg,其效果与阳性对照2,4-二氯苯氧乙酸相当;并于乙酸乙酯粗提物中分离得到一个单体活性物质根匍柄菌素(radicinin)。  相似文献   

14.
生防菌株Snef85的鉴定及其发酵液对不同种类线虫的毒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稀释分离法从人参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生防真菌Snef85,采用培养性状、形态特征观察法及ITS序列分析法对菌株Snef85进行鉴定,并测定其发酵液对5种线虫的毒力作用。结果表明,该菌株为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其发酵液对不同种类线虫的防治效果差异显著,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和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的毒力较强,对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的毒力次之,对小杆线虫Caenarhabditis spp.的毒力最弱。  相似文献   

15.
地黄根圈土壤拮抗放线菌筛选、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研究中药地黄根圈土壤拮抗性放线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用常规方法从地黄根圈土壤中分离获得42株放线菌。采用琼脂块法进行初筛,用纸片扩散法和生长速率法对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DHR11进行抑菌活性复筛,通过形态、培养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研究其分类地位,并采用正交设计对从6种培养基中筛选的最佳培养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4株放线菌对供试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好的拮抗作用,其中菌株DHR11对苹果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抑菌活性最高,抑菌圈直径达30mm,抑菌率达52.5%;菌株DHR11发酵9天时抑菌活性最高;最优培养基组成为:蔗糖15 g、可溶性淀粉25 g、大豆粉10 g、酵母膏7.5 g、K2HPO40.5 g、自来水1000 mL;最佳发酵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H7.5,接种量15%(v/v),摇床转数220 r/min,装瓶量80mL/250 mL,28℃发酵9天。根据形态、培养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DHR11为加利利链霉菌Streptomyces galilaeus。  相似文献   

16.
绛红褐链霉菌YSSPG3是从四川碧峰峡撑×绿杂交竹健康植株根际分离到的一株对杂交竹梢枯病菌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为进一步明确该菌的生防潜力,采用正交设计进行发酵培养基优化,并通过分生孢子萌发试验、菌丝抑制试验、离体枝叶接种试验及田间防治试验,研究了优化发酵培养滤液对杂交竹梢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最优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5 g、甘油5 g、黄豆饼粉3 g、蛋白5 g、NaCl 2.5 g、CaCO32 g、蒸馏水1 000 mL。优化发酵培养滤液对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导致芽管、菌丝畸形。去菌发酵原液及其10倍稀释液处理离体枝叶能有效抑制病斑扩展,接种后4天的防治效果在70%以上。田间喷施去菌发酵原液及其5倍稀释液防治效果均达80%以上,极显著高于浓度为30 mg/mL的化学药剂50%多菌灵和70%甲基硫菌灵(P<0.01)。  相似文献   

17.
拮抗真菌HTC的鉴定及其对辣椒疫病的生物防治潜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明确拮抗真菌HTC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拮抗机制,采用平板对峙、形态学鉴定和18S rDNA序列比对分析等方法对菌株HTC进行了鉴定,并研究其发酵液与抗生物质粗提液对辣椒疫霉不同发育阶段的影响。经鉴定,菌株HTC为金色毛壳菌Chaetomium aureum。在平皿对峙试验中,菌株HTC的红色分泌物能抑制辣椒疫霉菌丝的生长,抑制率为59.1%,后期HTC菌丝可缠绕并降解辣椒疫霉菌丝。发酵液与抗生物质粗提液对辣椒疫霉不同发育阶段均有抑制作用,发酵液对辣椒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率高达97.58%,对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均高于70%。浇灌发酵液后,可提高辣椒苗的苯丙氨酸解氨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并明显促进辣椒苗生长,鲜重和干重增加32.27%和18.09%。研究表明,金色毛壳菌菌株HTC是一株具有开发潜力的生防菌株。  相似文献   

18.
进境油菜籽中黑胫病菌和茎基溃疡病菌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鉴定从进境澳大利亚油菜籽样品中分离的真菌分离物,利用形态学特征、PCR检测、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试等方法对分离物6382-43和6382-51进行了鉴定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物6382-43的形态特征和油菜茎基溃疡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相似,菌丝生长较慢,菌落边缘不规则,不产生色素。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特异性引物LmacF/LmacR检测为PCR阳性;ITS区序列和油菜茎基溃疡病菌的序列相似性为99.8%;接种幼嫩油菜子叶产生油菜茎基溃疡病的典型症状。分离物6382-51的形态特征和油菜黑胫病菌L.biglobosa相似,菌丝生长较快,菌落边缘规则,产生色素;油菜黑胫病菌特异性引物LbigF/LmacR检测为PCR阳性;ITS区序列和油菜黑胫病菌的序列相似性为100%;接种幼嫩油菜子叶产生油菜黑胫病的典型症状。根据分离物的形态特征、PCR检测结果、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试结果,将进境澳大利亚油菜籽样品中的真菌分离物6382-43和6382-51分别鉴定为油菜茎基溃疡病菌Leptosphaeria maculans和油菜黑胫病菌L.biglobosa。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一步明确从土壤中筛选得到的拮抗细菌OR-1、OR-2、OR-3、ON-6的分类地位和生防效果,采用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这4株细菌皆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subitilis.拮抗菌对荔枝霜疫霉菌、炭疽菌菌丝生长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ON-6菌株的发酵液对菌丝生长的抑制率最高,分别为92.34%和70.36%,其次是OR-1菌株.拮抗菌处理组褐变指数均小于对照组以及杀菌剂处理组,且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OR-1菌株防褐变效果最好.常温下,拮抗菌发酵液对离体鲜果病害防治效果优于对照组和杀菌剂处理组,其中ON-6菌株的防治效果最佳;4℃低温储藏处理40天后,拮抗菌发酵液处理组的防治效果高于对照和杀菌剂处理组,且差异显著(P<0.05),以ON-6和ON-3菌株的防治效果最佳.表明拮抗菌发酵液对荔枝鲜果上的霜疫霉菌和炭疽病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菌在土壤和植株残体中的越冬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评估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菌地毯草黄单胞杆菌菜豆致病变种或褐色黄单胞菌褐色亚种在土壤及植物残体中的越冬能力,对采自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河北及新疆的18块菜豆生产田的20份土壤及14份植物残体样品进行病原菌分离和鉴定。在MT选择性培养基上有12个土壤样品和13个植株残体样品提取液产生典型的类似黄单胞菌菌落。选取29个分离物进行致病性测定,有27个分离物对菜豆品种"英国红"致病。利用地毯草黄单胞杆菌菜豆致病变种和褐色黄单胞菌褐色亚种的特异性引物X4c/X4e及褐色黄单胞菌褐色亚种特异性引物Xf1/Xf2对29个分离物进行多重PCR检测,其中17个分离物为地毯草黄单胞杆菌菜豆致病变种,10个分离物为褐色黄单胞菌褐色亚种。结果表明,菜豆普通细菌性疫病菌可以在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河北的一些菜豆种植区的土壤及植株残体中越冬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