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监测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贝类毒素的污染情况,防止食用贝类中毒事件发生,于2019年10月—2020年9月间,每月持续在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采集四角蛤(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脉红螺(Rapana venosa)、牡蛎(Crassostrea gigas)、青蛤(Cyclina sinensis)、文蛤(Meretrix meretrix)和硬壳蛤(Mercenaria mercenaria) 7种经济贝类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测试了5种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 DSP)和14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结果显示,在7种经济贝类样品中均未检出DSP。检出的PSP成分包括石房蛤毒素(Saxitoxin, STX)、膝沟藻毒素1 (Gonyautoxin 1, GTX 1)、膝沟藻毒素2 (Gonyautoxin 2, GTX 2)和脱氨甲酰基膝沟藻毒素3 (Ddecarbamoy l gonyautoxin 3, dcGTX 3),其中,GTX 1含量最高且最高值为537.95 μg/kg。不同季节贝类毒素蓄积含量有一定差异,PSP主要集中在4月检出。菲律宾蛤仔、牡蛎、文蛤和硬壳蛤中PSP的检出率分别为11.76%、47.06%、5.90%和8.82%,其他贝类均未检出。PSP总量均低于欧盟及中国的食用安全限量标准800 μg STXeq/kg。应用风险熵值法和点评估法进行食用安全风险评估,显示风险熵值和暴露风险指数均在安全范围内,结果表明,渤海海域唐山贝类养殖区7种经济贝类不存在食用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广西沿海主要海水贝类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2006年—2007年对广西沿海钦州茅岭近江牡蛎增养殖区、合浦廉州湾文蛤养殖区进行调查监测。结果表明,广西主要海水贝类养殖区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在监测和评价的环境质量因子中,广西主要海水贝类养殖区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及沉积物中重金属锌、砷等,这些监测指标在贝类养殖区局部出现超标情况;分析无机氮超标的原因来自养殖区外源污染而非贝类养殖的自身污染。  相似文献   

3.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廉州湾贝类养殖区水质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广西廉州湾贝类养殖区水质状况并指导渔业生产,借助SPSS软件,分析了2013—2015年该养殖区的水温、溶氧(DO)、化学耗氧量(COD)、溶解态无机磷(DIP)、溶解态无机氮(DIN)、石油类、汞(Hg)和叶绿素-a(Chl-a)等8项水质因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对养殖区影响较显著的因子来综合评价水质状况。结果显示,在产卵期(5月)和高渔获期(10月)可以各提取占总方差89.9%、92.9%的前4个主成分来计算综合评价函数得分,2013—2015年各监测期水质综合得分依次是0.220、-0.211、0.759、1.028、-0.977、-0.817,分值高低反映水质污染程度。2013年两个监测期的水质均属于III类,2014年两个监测期的水质均属于IV类,2015年产卵期水质属于I类,2015年高渔获期水质属于II类。由此可知,养殖区水质综合状况不稳定,年际间变化较大,曾出现Hg超标情况,污染较严重的是DIP、DIN和Chl-a。因此,养殖区应加强码头日常作业及沿岸工业排污口管理,同时应控制生活污水、农业废水排入,合理规划养殖规模,防止贝类养殖自身污染。  相似文献   

4.
为调查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养殖容量,为养殖规划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海区叶绿素α、初级生产力、生态效率、浮游植物有机碳含量、马氏珠母贝有机碳含量、滤水效率及其含壳重与鲜组织重比值等的调查和检测,应用Parsons T R和Takahashi M营养动态模型、Tait沿岸能流模型计算贝类生产量,扣除野生滤食性动物现存量来计算贝类养殖容量,并通过食物限制性指标法进行检验。结果是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的百亩马氏珠母贝养殖容量(含壳重)为16.41t,两种模型计算结果一致,对模型结果进行食物限制性指标分析,该养殖容量不会对生态系统构成显著性压力。营养动态模型和沿岸能流模型适合作为养殖容量的计算方法,进行北海营盘新马氏珠母贝养殖区养殖规划时可以16.41t/百亩作为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5.
建立灵敏可靠的麻痹性贝类毒素(PSP)检测技术是保障我国贝类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力手段。本研究选取3-(2-呋喃甲酰基)-喹啉-2-羰醛(FQ)为荧光衍生试剂,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和柱前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建立了贝类中3种高毒性PSP毒素成分(STX、GTX1及NEO)的检测方法,对影响荧光衍生效率和色谱分离效果的各主要实验因素分别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优化后的最佳实验条件下,3种PSP毒素成分线性方程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保留时间(tm)及峰面积(PA)的日内及日间精密度RSD值分别小于3.1%和5.6%,当信噪比(S/N)等于3时,检测限范围为7~14μg.kg-1,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2%~92%,RSD值小于5.2%。该方法灵敏、稳定且可靠,可用于贝类中三种高毒性PSP毒素成分的日常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6.
广东东部沿海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广东东部沿海贝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主要成分及其藻类来源,运用液相色谱—柱后衍生荧光检测技术,对2005-2006年间在粤东近岸重点养殖区采集的主要经济贝类进行了麻痹性贝类毒素成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染毒的贝类样品中共检出PSP的12种成分,各成分的检出率时空分布特征有所不同,其中N-磺酸氨甲酰基类毒素C1和氨基甲酸酯类毒素GTX1的检出率最高,均达78%以上;其次为GTX4,达71%。在毒素含量方面,C1普遍较低,春季含量较其他季节高,而在春秋两季贝类中,GTX1和GTX4含量普遍较高。总体上,麻痹性贝毒在粤东海域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贝类种间差异。地域上以柘林湾污染较为严重,毒素成分最多,且含量较高;季节上春季为染毒高峰期,秋季次之;主要染毒贝类为牡蛎(Crassostrea spp.)、结蚶(Tegillarca nodifer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和蚶(Scapharca spp.),柘林湾2005年9月14日的结蚶毒性最高,其毒性当量值达到370μgSTX/100g。与其他贝类相比,蚶类对高毒力的GTX毒素有更强的积累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养殖活动对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F)的影响,于2014年5月采用走航式CO_2分压仪对中国北方典型的多营养层次混合养殖海域—桑沟湾养殖区的表层水CO_2分压(pCO_2)进行了大面调查,并通过数据计算桑沟湾海区的F值。在调查过程中,选择在网箱养殖区、贝类养殖区、藻类养殖区等区域内进行24 h定点连续观测。探讨了春季桑沟湾海–气界面CO_2的交换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大面调查结果显示,桑沟湾内海水中pCO_2总体变化趋势是由湾内向湾外递减,网箱养殖区海水中pCO_2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在大面调查中,贝类、藻类、贝藻混养、网箱养殖区的F值分别为(–1.02±0.83)、(–15.40±1.28)、(–4.32±1.41)、8.14 mmol/(m~2·d)。定点连续监测显示,藻类、贝类、网箱养殖区的pCO_2 24 h平均值分别为(320±14)、(330±10)、(413±37)μatm。研究表明,光合作用是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养殖区之间的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差异显著。影响各养殖区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日变化规律的影响因子与走航调查结果一致。养殖活动是影响海–气界面CO_2交换通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热点。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对近海水域中贝类麻痹性毒素进行检测研究。经过实际检测表明: 1、珠江口海域四种贝类PSP为未检出(<1.75-9.68Mu/g内);大鹏湾海域10种贝类PSP含量未检出;大亚湾海域13种贝类PSP含量为未检出; 2、大亚湾海域的华贵栉孔扇贝和翡翠贻贝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16S rDNA克隆文库对象山港南沙岛不同养殖模式(贝类养殖、藻类养殖及网箱养殖)表层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共获取136个OUT。其中,贝类养殖区、藻类养殖区和网箱养殖区OTU分别为58、48和57个。各站位OTU分布差异明显,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基于16S rDNA序列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分析表明,网箱养殖区丰富度指数ACE为739,香浓指数H?为3.8,均为最高值,丰富度指数Chao为245,略低于于贝类养殖区。贝类养殖区丰富度指数Chao为303,在各养殖区中最高。藻类养殖区丰富度指数ACE为174、Chao为89,香浓指数H?为3.6,均为最低值。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南沙岛各养殖区的优势种群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但是藻类养殖区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他养殖区域相比,16S rDNA克隆文库差异显著,其中根瘤菌属(Rhizobium)及其他光合细菌在藻类养殖区分布较多。网箱养殖区沉积物表层微生物群落中出现了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菌群,如志贺氏菌属(Shigella)、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和ε-变形菌纲的微生物种群,揭示网箱养殖对底质沉积物环境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养殖活动对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F)的影响,于2014年5月采用走航式CO2分压仪对中国北方典型的多营养层次混合养殖海域—桑沟湾养殖区的表层水CO2分压(pCO2)进行了大面调查,并通过数据计算桑沟湾海区的F值。在调查过程中,选择在网箱养殖区、贝类养殖区、藻类养殖区等区域内进行24 h定点连续观测。探讨了春季桑沟湾海–气界面CO2的交换通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大面调查结果显示,桑沟湾内海水中pCO2总体变化趋势是由湾内向湾外递减,网箱养殖区海水中pCO2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在大面调查中,贝类、藻类、贝藻混养、网箱养殖区的F值分别为(–1.02±0.83)、(–15.40±1.28)、(–4.32±1.41)、8.14 mmol/(m2·d)。定点连续监测显示,藻类、贝类、网箱养殖区的pCO2 24 h平均值分别为(320±14)、(330±10)、(413±37) μatm。研究表明,光合作用是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不同养殖区之间的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差异显著。影响各养殖区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日变化规律的影响因子与走航调查结果一致。养殖活动是影响海–气界面CO2交换通量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金潮源头,对枸杞岛附近贻贝(Mytilus edulis)养殖区固着褐藻进行了分布特征调查,并对长江口附近海域漂浮金潮进行月度监测。结果表明,枸杞岛附近贻贝养殖区设施上固着生长大量褐藻马尾藻,1—3月,藻体具有固着器,营固着快速生长,平均长度在3月可达3.45 m;同时海区巡航监测结果显示,1—2月枸杞岛附近海域无漂浮马尾藻,3月份只有单棵零星漂浮藻体; 4月份,贻贝养殖区马尾藻固着器逐渐萎缩消失,导致藻体大量脱落进入海区,由于马尾藻具有气囊结构,能够保障藻体长期漂浮在海表面形成金潮;大面监测结果显示,4—5月海区漂浮褐藻生物量与分布范围快速增加,分布面积可达27761 km^2。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显示,固着褐藻和海区漂浮褐藻均为铜藻(Sargassum horneri)。本研究结果表明,3—4月浙江沿岸固着铜藻在人为和海流的共同作用下从贻贝养殖设施上脱落后营漂浮生活,生长聚集,并可能在风和海流作用下向北至黄海海域形成金潮,黄海金潮可能具有多溯源性质。  相似文献   

12.
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9种天津市售主要经济贝类中13种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的含量,分析PSP的污染现状和成分特征。结果显示,共计6个品种(紫贻贝、虾夷扇贝、牡蛎、毛蚶、脉红螺、菲律宾蛤仔)检出PSP。其中虾夷扇贝、紫贻贝、毛蚶3个品种的检出率较高且含量较高,检出率分别为66.7%、58.3%、58.3%。PSP中检出率较高的毒素包括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C1、C2和膝沟藻毒素GTX1、GTX2、GTX3,毒力占比主要以膝沟藻毒素GTX1-4为主,毛蚶蓄积STX毒素的能力强于其他贝类。全年的PSP含量季节变化为夏季最高,冬季最低。PSP主要存在于贝类的消化腺内,全年不同月份的PSP含量均在安全食用范围内。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河北省沿岸11种23个海洋贝类样品体内细菌学检测和评价,结果表明:按照《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河北省沿岸87.0%的贝类样品中的粪大肠菌群数量超标,以杂色蛤、文蛤、青蛤超标最为严重;河北省沿岸贝类样品中的细菌总数全部超标,杂色蛤、脉红螺的污染程度最严重。因此应加强对陆源污染物入海量的控制与管理,加强海水养殖和加工企业的清洁生产力度,加大对经济贝类细菌学指标的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4.
介绍国内外在无公害贝类生产方面的两大核心技术:1.贝类养殖区分类管理技术 2.贝类净化技术。对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我国贝类养殖区的分类标准、贝类净化工艺和技术规范, 初步建立了我国无公害贝类生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贝类养殖区分类与净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庆林 《现代渔业信息》2007,22(10):11-14,26
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在安全贝类生产技术研究方面的二大核心技术:1.贝类养殖区分类管理技术2.贝类净化技术。我们对主要技术参数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了我国贝类养殖区的分类标准、贝类净化工艺与技术规范,初步建立了我国安全贝类生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大亚湾大鹏澳网箱养殖海域沉积物中Pb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个航次的调查,研究了大鹏澳海水网箱养殖海域沉积物中铅(Pb)的时空分布特征。网箱养殖区沉积物中的Pb含量明显高于贝类养殖区和对照区;网箱养殖区0~15cm层沉积物的Pb含量明显受到环境扰动的影响,呈垂直梯度减少趋势,而对照区沉积物的Pb含量垂直变化不明显;网箱养殖区,贝类养殖区和对照区沉积物的Pb含量均以春、夏季较高,秋季最低;网箱养殖区沉积物的Pb含量高于其它区域。大鹏澳网箱养殖区沉积物中的Pb含量主要受到网箱养殖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2011年2月至2012年1月天津市售双壳经济贝类麻痹性贝毒(PSP)污染状况进行为期一年的抽样,调查其食用安全性。分别采用小白鼠生物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毒素含量及分析毒素组成。在所抽查的10种,103个贝类样品中,有3种16个样品呈阳性,虾夷扇贝全年均检测出PSP阳性,其中6-8月毒力超过食用标准,毛蚶在5、6、7月结果呈阳性,波纹巴非蛤在6月中有染毒现象,毒力范围分布在49530Mu/100g之间。对阳性样品进行HPLC检测出6种麻痹性贝毒成分,其中低毒力的C1、C2为毒素主要成分,高毒力的STX、GTX1检出率低,中毒力的GTX2、GTX3均有检出。麻痹性贝毒在天津市场范围内检出率及含量整体水平不高,但应提示有关部门应在春季预防,在夏季加强对食用贝类的监测和宣传,保证市民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山东沿海贝类中除草剂的残留状况,在山东沿海13个县区的贝类养殖区各选取1个站位采集贝类,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法检测分析了贝类中17种除草剂的残留水平,并采用美国环保署(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和食品安全指数法评价了其潜在风险。结果表明,采集的33个贝类样品中共检出5种除草剂残留,包括莠灭净、乙草胺、异丙甲草胺、扑草净和阿特拉津,检出率69.7%。从种类上来看,文蛤、菲律宾蛤仔和长牡蛎中除草剂检出率较高;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农业工业发达地区贝类中除草剂污染状况相对较重;从时间上来看,大多除草剂5、6月检出值较高。通过计算其风险系数,认为贝类中除草剂残留对人体健康风险较小。本研究通过山东沿海贝类除草剂残留状况的检测,以期为贝类的食品安全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9.
正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 Could)俗称毛海红、淡菜、青口,隶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异柱目,贻贝科,为近海暖温性底栖双壳贝类,广泛分布于东海和黄渤海沿岸海域,主产区为浙江舟山海域[1-2]。厚壳贻贝个体大、生长快,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且具有滋补保健作用,在国内外市场深受欢迎,价格远高于贻贝和紫贻贝,为出口创汇产品[3]。我国厚壳贻贝主要养殖区在浙江舟山,特别在嵊泗县是最主要海水养殖品种,其养殖生产  相似文献   

20.
贝类毒素固相吸附示踪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固相吸附毒素示踪监测技术(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是一项新的贝类毒素监测技术。该技术模拟滤食性贝类摄食过程,利用内含吸附剂的采样器富集水体中的贝类毒素,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技术或酶联免疫检测技术,可以对产毒藻类的暴发以及贝类毒素污染进行示踪研究。SPATT 监测技术与贝类监测法、浮游藻类监测法相比,具有取样操作简单、检测成本低等优点,已成为贝类毒素污染监测技术研究的热点。本综述针对 SPATT 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进行阐述,对技术适用监测的毒素种类、吸附材料的优劣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