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重要外来入侵种─紫茎泽兰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大约于20世纪40年代传入我国滇南地区,并在中国南部和西南地区快速蔓延,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20世纪80年代率先在云南省开展了紫茎泽兰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的研究。目前紫茎泽兰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危害最严重的十六种入侵生物的白皮书中。本文对二十多年来我国开展的有关紫茎泽兰的研究进行扼要的叙述,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紫茎泽兰在中国的分布、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化学成分、危害性、潜在的应用价值、控制方法和手段。此外,本文还探讨了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2.
紫茎泽兰生物学特性研究及除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紫茎泽兰(Eupatorium coelestinum L.)在入侵与扩散边缘区域的危害、发生、繁殖能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并进行了生物替代和生物质能源利用方面的试验。生物替代选择了马尾松、板栗、桉树、麻疯树四个树种,4年后调查:马尾松的年均高生长最高74.25cm,最低51.75cm,年均径生长最大1.66cm,最小1.43cm,生长量与荒山造林无差异,减少紫茎泽兰盖度47%~55%;板栗林下减少紫茎泽兰盖度58%,种植2年后就可减少29%;1年生桉树林下可减少紫茎泽兰盖度44%。验证了生物替代的生态工程法,是紫茎泽兰严重发生区的有效实施治理。同时,对人工和机械除治、化学除治紫茎泽兰的措施以及紫茎泽兰综合利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紫茎泽兰存植物学上属菊科泽兰属植物,解放前后由缅、越边境传入云南,目前我省北纬25°30’以南大约10个地州,86个县市均有分布,面积约24万多平方公里。紫茎泽兰在其适生地区形成密集的单优群落,占据着除固定耕地、密林、河流、水塘之外的大部分宜林荒山及草坡,形成“远看青山绿水,近看紫茎泽兰”的自然景观,严重地影响到山地的合理利用和农林牧副业的发展。滇中以南山地,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多种林木的生长发育,过去,云南松及思茅松的天然更新效果很好,现被紫茎泽兰占据,不仅影响天然更新,就是人工造林也变得十分困难了。由于紫茎泽兰的危害严重,由省科委主持,从1983年起开展了紫茎泽兰防除的研究,1986年以课题“紫茎泽兰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4.
紫茎泽兰种群生态学特性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Spreng.)为一种严重为害农、林、牧生产的恶性杂草。我省于1983年成立“紫茎泽兰防除技术研究”课题组。对紫茎泽兰进行联合攻关。各协作组对紫茎泽兰种群、个体特性及防除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但对光照因子与紫茎泽兰关系未作详尽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滇中林区防火生土隔离带上有大量的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入侵,在防火期内,这些紫茎泽兰茎干枯易燃。为了解生土隔离带上紫茎泽兰茎的热解特性,选取当年生长、前1年干枯和前几年干枯紫茎泽兰的3种不同茎,分别进行热解试验。采用热重分析法,在25℃~800℃的温度下、流量为20mL/min的氮气作为保护性气体、升温速率为20℃/min的条件下进行热解实验,利用Coats-Redfern公式计算得出了相应的活化能和指前因子,分别建立了紫茎泽兰茎的3个动力学方程。分析表明,当年生长、前1年干枯和前几年干枯的紫茎泽兰茎的着火点分别为241℃、277℃、271℃;活化能从大到小排序为:当年生长的紫茎泽兰茎前几年干枯的紫茎泽兰茎前1年干枯的紫茎泽兰茎。  相似文献   

6.
茶园紫茎泽兰的化学防除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紫茎泽兰对茶园危害严重。轻者,增大了管理强度,影响产品产量和质量;重者,茶园完全被紫茎泽兰侵占。例如文井区竹蓬乡有400亩茶园,被紫茎泽兰严重侵占,高达1.5—1.6米,致使茶树死亡近三分之一。又如山冲乡文果村近10亩茶园,紫茎泽兰严重危害,茶树全部死亡。因此,如何防除茶园紫茎泽兰,促进茶树生产,是生产上急待解  相似文献   

7.
本项研究在云南省宜良县进行。在紫茎泽兰密度较大(40%以上)的地方,营造藏柏、柳杉、圆柏、华山松等树种,来替代控制紫茎泽兰。试验面积3162.8亩,造林的平均保存率达85%,长势良好,基本上控制了紫茎泽兰的危害。引进天敌泽兰实蝇的生物防治,两年内已经扩散到全县以及毗邻七个县区的紫茎泽兰滋生地,扩散面积达4150km~2。还发现了引起紫茎泽兰得叶斑病的泽兰尾孢菌。染病的紫茎泽兰,高生长显著下降,种子发芽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董欣悦  王见 《绿色科技》2013,(12):63-65
概述了紫茎泽兰的基本特征、起源和在我国分布的情况。综述了紫茎泽兰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从遗传特性上探讨了紫茎泽兰的生长优势;分析了紫茎泽兰的化学成分;研究了紫茎泽兰提取液的提取方式;根据紫茎泽兰提取液的化学性质做了杀虫活性的研究;最后指出了目前我国紫茎泽兰的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并对我国对紫茎泽兰提取液的开发和合理利用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紫茎泽兰是一种世界公认的恶性有毒杂草,在我国列入的16种有害入侵物种中排列第一。紫茎泽兰原产中美洲的墨西哥,现分布于30多个国家。自20世纪40年代从东南亚传人我国云南,以极快的速度向北蔓延,70-80年代相继传人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  相似文献   

10.
对紫茎泽兰危害、分布的分析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紫茎泽兰的入侵、传播、蔓延、分布和危害特点,提出在林业生产经营中对紫茎泽兰的防治、利用对策:一是预防——加强植物检疫和森林经营管理,预防紫茎泽兰传播和蔓延;二是治理——通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防治手段,进行有效防控;三是合理利用——通过以紫茎泽兰为原料的能源开发、化工开发、人造板开发、开展林下种植等,以促进生态增效、产业增收、农民致富。  相似文献   

11.
在昆明市海口林场采用冬樱花作为供试树种,研究紫茎泽兰堆沤基质对冬樱花苗期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基质对冬樱花苗期生长存在抑制作用,但是不影响种子的萌发,自种子萌发以后就开始抑制生长,幼苗阶段抑制作用更明显,地径和苗高生长速率与红壤基质在0.01显著性水平上达到了极显著水平。在紫茎泽兰基质上施N肥效果与红壤基质上相反。  相似文献   

12.
针对云南松、地盘松、华山松易燃的活针叶在森林防火期动态变化和紫茎泽兰分布不规律的特点,测定了云南松、地盘松、华山松有叶段枝的形态学指标和相应段易燃针叶质量及紫茎泽兰茎形态学指标和质量,拟合了易燃可燃物质量与形态学指标的关系方程。经检验,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结果间差异不显著,利用枝和茎的形态学指标估测易燃可燃物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昆明呼马山公园人工桉树林乔木层树种为单一的直杆桉,林下植被类型有灌木-草本型。草本层紫茎泽兰这一外来物种在整个林地的草本层中占据绝对优势,阳坡林下植被的Shannon-Wiener指数H/和Simpson指数D都比阴坡的要高。灌木层生物量低于草本层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多种方式结合,调查了紫茎泽兰在乐山峨眉山景区的生长可能性及结果。报道了乐山城区目前紫茎泽兰的生长情况及传播可能,结合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性及峨眉山景区的生态气候特征,对峨眉山景区预防紫茎泽兰入侵的生态条件及风险进行了评估,提出应加强紫茎泽兰的宣传及动态监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索紫茎泽兰对桉树的化感作用,研究分析了紫茎泽兰叶片浸出液及枯落物对直杆桉苗生长的影响,同时结合紫茎泽兰对桉树人工林的入侵情况,初步研究了紫茎泽兰对桉树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紫茎泽兰可以成为桉树人工林地上的单优势种群,提高桉树人工林地的土壤含水率,但会影响到桉树的健康状况。紫茎泽兰叶片浸出液对直杆桉苗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化感作用相反,对地上部分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对地下部分根系表现出较好的促进作用,提高了根系的恢复能力,而枯落物基质浇浸出液对根系的促进效果最佳。在红壤和枯落物基质中,浸出液处理次数与根系生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常温条件下,以脱毒预处理的紫茎泽兰为原料,在TS含量为4%、6%、8%的条件下进行了批量厌氧消化产甲烷发酵试验。结果表明:脱毒的紫茎泽兰作为厌氧发酵产甲烷原料具有可行性;与TS浓度为4%和8%相比,浓度为6%时,紫茎泽兰的原料降解率、产气潜力和能源转换率最高,分别为18.78%、111.38 L/kg·TS和14.46%。因此,厌氧生物转化可以作为紫茎泽兰能源化利用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对外来恶性杂草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在我国的分布危害及近年在西南地区迅速扩散蔓延和猖獗危害的原因做了介绍。作者凭借15a的防治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实践,针对紫茎泽兰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簿弱环节,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策略与技术。  相似文献   

18.
外来恶性杂草紫茎泽兰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茎泽兰是1种恶性生物入侵杂草,目前在我国西南部地区扩散范围日益扩大,危害越来越严重,为降低其负面影响,变害为利,对其潜在的利用价值正在进行研究开发,笔者系统地阐述了目前对紫茎泽兰的综合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