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姜红宇  李怡森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313-10314
[目的]通过预试验,初步探索成熟桂花果皮含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试管法、纸片法对未经处理的果皮,果皮的水、95%乙醇、石油醚提取液分别预试验,初步探索成熟桂花果皮中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结果]成熟桂花果皮含有氨基酸和肽、有机酸、甾体、黄酮体、香豆素和萜类内酯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含双键的萜类化合物、皂素或脂肪酸盐等成分.[结论]成熟桂花果皮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为进一步研究桂花果皮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开发利用桂花果皮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今后蓝刺头属植物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就该属植物相关研究国内外文献并结合相关研究,对该属植物的药理活性进行综述.[结果]蓝刺头属多数植物具有很大药用价值,目前对蓝刺头属植物生物活性方而的研究则主要是针对植物粗提物进行活性评价,对于蓝刺头属植物治疗不同病症的起主要作用的活性化合物追踪研究很少有涉及.[结论]为综合利用这一丰富的植物资源,应对其生物活性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寻找到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为开发新药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研究意大利牛舌草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系统预试法对石油醚提取液、乙醇提取液、酸性乙醇提取液和水提取液进行研究,对其可能的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确定.[结果]意大利牛舌草中可能含有甾体、三萜类、挥发油、酚类、鞣质、黄酮类、香豆素、内酯类、生物碱、糖类、氨基酸、蛋白质、皂苷类化合物等化学成分.[结论]初步确定意大利牛舌草可能含有的化学成分,为意大利牛舌草的后续研究奠定础基.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系统预实验,初步探索角果藜的化学成分,为其后期化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试管法、滤纸法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对角果藜水、醇、石油醚提取物进行研究,通过多种指示剂和显色剂的沉淀反应或颜色反应,推断角果藜中含有的化学成分.[结果]角果藜中含有糖、多糖、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皂苷类、鞣质类、黄酮类、甾体和三萜类、生物碱类、香豆素和内酯类等化合物.[结论]角果藜含有多种成分,其具体化学成分及理化活性还未见报道,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吐鲁番锦鸡儿植物根的有效成分类型进行系统预试验,初步探索其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圆形滤纸层析法、试管法及专项检查相结合对吐鲁番锦鸡儿的水提液、醇提液、石油醚提取物进行研究,推断吐鲁番锦鸡儿根中含有的化学成分.[结果]吐鲁番锦鸡儿根中可能含有生物碱、萜类、甾体、苷类、黄酮、香豆素、有机酸、内酯类、氨基酸、多糖、蛋白质、酚类及鞣质成分.[结论]吐鲁番锦鸡儿根含有多种成分,具有药用价值和远大开发前景,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疆两种蓝刺头植物的核型差异.[方法]应用改进的染色体制片方法研究新疆两种蓝刺头植物的核型.[结果]天山蓝刺头的细胞染色体数为2n=30,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为16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为14对,在第5,6对染色体长臂上带有随体,核型为2A型,核型公式为2n=2x=30=16m+14sm(4SAT).硬叶蓝刺头的细胞染色体数为2n=28,其中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为22对,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sm)为6对,在第2对染色体长臂上带有随体,核型为2A型,核型公式为2n=2x=28=22m(2SAT)+6sm.[结论]两种蓝刺头染色体数目不同,随体存在与否及数目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对黄饭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行进行详细综述。黄饭花中含有黄酮类及其苷类、苯乙醇苷类、苯丙素酚苷、三萜类及三萜皂苷类、色素成分蒙花苷以及挥发油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炎、抗眼部疾患、降血糖、抗氧化作用、抗肿瘤和保肝等多种生理活性作用。因而,具有深入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刺头复叶耳蕨进行生药学研究,为开发利用该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从基源、性状、显微特征方面对刺头复叶耳蕨进行了系统的鉴别研究.[结果]描述了原植物形态特征、药材性状特征、横切面及粉末显微特征.[结论]这些特征可作为刺头复叶耳蕨的鉴别依据.  相似文献   

9.
丁建海  张俊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209+6219-6209,6219
[目的]分析扁蓄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试管法和圆形滤纸层析法对扁蓄全草进行化学成分预试.[结果]扁蓄全草中主要含有黄酮及其苷类、蒽醌及其苷类等酚性成分,以及甾体、萜类、挥发油、油脂类等脂溶性成分.[结论]该试验为进一步进行该植物的生物活性成分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瘤果黑种草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预实验初步了解瘤果黑种草的化学成分,以对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方法]采用试管系统预试法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对水提物、醇提物、酸性乙醇提取液和石油醚提取部分通过各种显色剂、指示剂的反应,初步确定瘤果黑种草的成分.[结果]瘤果黑种草中含有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皂甙、强心苷、植物甾醇、还原糖、有机酸、内酯、挥发油、油脂等多种成分.[结论]研究为瘤果黑种草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渭河杨凌段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价,为渭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水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于2010年1,3,5,7,9和11月份采集渭河杨凌段的水样,对其7个污染指标(化学需氧量(COD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4+-N)、总磷(TP)、挥发酚和石油类物质含量)进行分析测定,并采用模糊综合平均加权模型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在检测的7个指标中,只有CODCr、BOD5、CODMn和挥发酚含量总体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Ⅲ类水质标准,NH4+-N、TP和石油类物质含量3个指标均超出Ⅲ类水质标准;冬季、春季水体污染物较夏季和秋季严重;NH4+-N和TP污染具有季节性,而石油类物质污染在全年都较严重,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0.05 mg/L)。【结论】渭河杨凌段水质污染治理的重点应放在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及对污水进行有效脱氮除磷。  相似文献   

12.
氧化羊骨油对羊肉味调味基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添加适度氧化的羊骨油对热反应型羊肉味调味基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为高品质羊肉味调味基料风味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评价以过氧化值、酸价和茴香胺值表征的氧化羊骨油对调味基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利用Pen3型电子鼻对不添加羊骨油、添加未氧化羊骨油和添加适度氧化羊骨油的3个热反应体系进行研究,以电子鼻主成分分析中的区分指数作为检测指标,确定3个热反应体系的区分度;应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基料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评价各挥发性风味物质对调味基料总体风味的贡献,并结合聚类分析方法,确定添加氧化羊骨油后羊肉味调味基料的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电子鼻结果显示,未添加羊骨油与添加未氧化羊骨油的调味基料间区别指数为0.589,未添加羊骨油与添加氧化羊骨油的调味基料间区分指数为0.917,添加未氧化羊骨油与添加氧化羊骨油的调味基料间区分指数为0.787。气质联用结果显示,不添加羊骨油、添加未氧化羊骨油和添加适度氧化羊骨油的3组调味基料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分别为42种、63种和61种,主要为醛类、烃类;在添加未氧化羊骨油组和添加氧化羊骨油组中,含硫、含氮杂环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差异不显著,而对调味料风味改善贡献较小的烃类物质相对含量显著降低,同时醛类物质的相对含量显著增加,添加羊骨油尤其是氧化羊骨油可使热反应体系生成更多的醛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确定3组调味基料中关键挥发性物质(ROAV≥1)有11种:辛醛、壬醛、癸醛、反,反-2,4-癸二烯醛、桃醛、庚醛、反-2-壬烯醛、十二醛、1-辛烯-3-醇、庚醇、反,反-2,4-壬二烯醛,这些关键挥发性物质主要以脂肪香气为主,并包含甜香、青香、焦香和柑橘等香气;通过聚类分析将11种关键风味物质分为三类,第一类物质在添加氧化羊骨油后ROAV值变化较小;第二类包括反,反-2,4-癸二烯醛、反-2-壬烯醛,在添加氧化羊骨油后ROAV值显著增加;第三类为癸醛,在添加氧化羊骨油后ROAV值显著降低,而第二类与第三类物质在未添加羊骨油组和添加未氧化羊骨油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添加氧化羊骨油,可以显著影响羊肉味调味基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增强热反应型羊肉味调味基料的风味,反,反-2,4-癸二烯醛与反-2-壬烯醛是改善调味基料最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  相似文献   

13.
定量卤制鸡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剖面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鸡腿原料肉、定量卤制过程和传统卤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组分及含量,并详细阐明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呈香特征,为定量卤制风味调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白羽肉鸡鸡腿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HS-SPME/GC-MS)联用技术,定性定量测定鸡腿原料肉、定量卤制过程中4个阶段(滚揉、烤制1、蒸制、烤制2)与传统卤制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组分及含量,通过挥发性风味物质在水中的气味阈值计算其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确定定量卤制过程中的特征风味物质、主体风味物质和修饰风味物质,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聚类分析法(cluster analysis,CA)对各挥发性化合物的OAV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定量卤制加工过程4个阶段中分别鉴定出54、60、60、60种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为醛类、酮类、醇类、酯类和烃类,均高于原料肉的9种和传统卤制的44种。定量分析发现,滚揉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来自于香辛料液。烤制1阶段鸡腿肉中开始产生特征风味物质反,反-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等,蒸制阶段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最高,此阶段鸡腿肉经蒸制成熟,为风味形成最主要阶段;烤制2阶段定量卤制鸡腿肉中的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远高于传统卤制,说明在风味呈现上,定量卤制比传统卤制更加浓厚。定量卤制鸡腿过程中特征性风味物质主要为己醛、正辛醛、壬醛、反-2-壬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反,反-2,4-壬二烯醛、苯乙醛、桉叶油醇和月桂烯,其OAV值均显著高于原料肉和传统卤制。主体风味物质为OAV﹥1的正辛醛、反-2-癸烯醛、反,反-2,4-癸二烯醛、1-辛烯-3-醇和芳樟醇;修饰风味物质为酮类、酯类和部分醇类物质。由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可知,鸡腿原料肉、定量卤制的4个阶段和传统卤制的风味轮廓差异显著,且在PC1和PC2构建的平面上区分度较好;主体风味物质可聚为4类,且每类都含有代表定量卤制过程中特征性活性物质。【结论】基于气味活性值剖面分析的方法,阐明了卤制鸡肉风味活性物质的构成及发育规律;与传统卤制相比,定量卤制在挥发性风味物质呈现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4.
李伦  杨陈  陈静 《新疆农业科学》2020,57(6):1103-1112
【目的】研究从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成虫粪便挥发性化合物中,筛选对该叶甲具有电生理及行为活性的化合物。【方法】通过GC-MS采集鉴定双斑长跗萤叶甲粪便挥发性化合物的组分和含量,利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测定该叶甲雌、雄成虫对其粪便中4种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结果】该叶甲成虫粪便挥发物中含有包括烯类、醛类、酯类、酸类、醇类等共29种化合物;其雌、雄成虫均对α-石竹烯、α-蒎烯、α-红没药醇的EAG反应较明显,且雌雄虫均对10 μL/mL的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有较为明显的趋性。【结论】α-红没药醇和α-蒎烯可能为该叶甲成虫粪便中的有效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5.
顶空固相微萃取全麦粉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全麦粉、麦胚、麸皮、小麦粉中挥发性成分,为开发全麦粉食品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SPME-GC/MS),对全麦粉及其组分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分析。【结果】 结果显示,小麦粉和全麦粉分别有24和29种挥发性成分,生麦胚、熟麦胚、生麸皮、熟麸皮分别有27、37、36和27种挥发性成分。从全麦粉中共检出2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7种(17.15%),烃类9种(9.5%),酮类3种(3.77%),醛类4种(39.16%),酸类1种(0.76%),酯类1种(0.72%)。【结论】 全麦粉中挥发性成分数量高于小麦粉,3-甲基-1-丁醇、2-甲基-1-丁醇、1-戊醇、十二烷为全麦粉区别于小麦粉的挥发性成分,糠醛、3-甲基-丁醛由麸皮熟化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鸭leptin在体外高效表达特点,探讨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功能。【方法】构建重组鸭leptin基因原核表达菌株,重组菌株经不同浓度IPTG和不同时间诱导后,对表达蛋白进行提取、纯化、复性和浓缩,经注射昆明小鼠后,对小鼠的体重﹑采食量和体脂含量进行分析。【结果】鸭leptin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高效特异性融合表达,融合蛋白分子量约为20 kD,其中16 kD为鸭leptin基因表达产物,目的蛋白在0.2 mmol•L-1 IPTG的诱导下,表达量最高约占菌体总蛋白的57%。重组蛋白纯化﹑复性﹑浓缩后,能够明显降低小鼠摄食量、体重和体脂含量。【结论】鸭leptin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了高效融合表达,表达产物具有明显的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7.
多重PCR快速检测食品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检测食源性致病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M)的多重PCR体系的优化,建立一种能够在食品样品中应用的四重PCR。【方法】采用热裂解提取菌液和菌落DNA,以16SrRNA、inlAB、iap、hly基因为靶基因设计引物,从影响多重PCR扩增的引物浓度、退火温度进行优化。【结果】通过其它5种同属异种菌即英诺克李斯特氏菌、西尔李斯特氏菌、威尔西李斯特氏菌、绵羊李斯特氏菌、格氏李斯特氏菌及副溶血性弧菌均未扩增出特异性的片段。纯培养物的最低检测限为102CFU/mL,模拟污染的生猪肉检测限不大于0.4CFU/g。【结论】通过菌落获得DNA的多重PCR方法更好,该方法具有敏感、特异、快速及准确的优点,可用于食品中LM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8.
葡萄基因组DNA的提取及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适合该地区部分葡萄品种RAPD扩增反应体系.[方法]采用阿克苏地区部分葡萄品种(系)为试材,采用改良的CTAB法提取葡萄基因组DNA,对影响葡萄RAPD反应的Mg2+、Taq酶、dNTPs、引物、模板DNA浓度进行优化.[结果]其最佳反应体系为:模板DNA 100 ng,dNTPs 0.1 mmol/L,Mg2+2.0 mmol/L,引物0.3 μmol/L,Taq酶1.5 U,反应体系总体积为20 μL.[结论]改良的CTAB法具有步骤少、费用低、效率高等特点,比较适用于葡萄基因组 DNA的提取.优化后的体系,扩增产物稳定,条带清晰,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