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冬季池鱼因严重缺氧会引起死亡,补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生物增氧。浮游生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释放的氧气,是越冬水体氧气的主要来源。在冰封前要有意识地注入部分含浮游生物多的肥水,但注水量一般不要超过池水的五分之一。如果越冬池水质清瘦,每亩可施尿素和过磷酸钙各 0.5~ 1公斤,但不能施用有机肥,以免污染水质。施肥时间不宜过早,最好在临封冻前进行,以免藻类过早繁殖,而降低后期水体含氧量。   2.注水补氧。当鱼塘内发生缺水和缺氧时,可直接引水入塘。如果水源中的含氧量较低时,可使水流经过一定的流程和落差,使含…  相似文献   

2.
<正>1生物增氧在冰封前,要有意识地向越冬池注入部分含浮游植物多的肥水,通过光合作用,能提高池水溶氧量,但注水量不要超过池水的1/5。如果越冬池水质清瘦,可以施入尿素和过磷酸钙各0.5~1.0 kg,提高水体的肥度。施肥时间最好在封冰前进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北方池塘养鱼安全越冬管理技术,包括鱼类越冬前安全检查,严格监测水质,保持水体肥度适宜和供氧充足,适时使用药物"封塘",封冰期管理,解冻后池塘处理等内容,以期为北方池塘养鱼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谨慎做好越冬池的处理工作 首先,清理越冬池的淤泥和杂草.越冬池池底的淤泥超过20cm,应在鱼类越冬前进行清理,过厚的淤泥会大量消耗氧气,有时还会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危害鱼类.越冬池的清杂包括:一是清除越冬池内杂物,二是在越冬池注满水前需把池坡上的杂草清除掉,以防杂草在越冬期间腐烂、耗氧和恶化越冬水体的水质.  相似文献   

5.
冯国民 《新农村》2007,(1):23-23
1·水质关换水排污露天越冬池和温棚越冬池开春后,可适当排放部分底水再加注部分新水,以减少养殖池中的废物和有害菌数量。水体消毒定期进行水体消毒以控制甲鱼病害发生,消毒药物应使用性质较为温和的碘制剂、溴制剂等。水质调节一是定期使用生石灰调节水体pH值在7·5~8·0之间  相似文献   

6.
1.培肥水质 越冬前每667平方米施发酵好的牛粪100~150千克用来培肥水质,这样做有利于冬季池塘水温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现代农业》2004,(11):24
一、选择越冬池蟹种越冬池要环境安静,背风向阳,保水性能好,池深1.5一2米,面积2一4亩。使用前每亩用生石灰100公斤清塘消毒。二、选择蟹种越冬蟹种要体质健壮,规格均匀,肢体完整,无病无伤,无附着物。每亩放养蟹种75一100公斤。三、水质管理池水水质要清新,溶氧高。水深保持1.5米以上,以维护较高水温。水位过浅,须及时补水,防正蟹种被冻伤、冻死。水质过肥,应及时更换新水,防正蟹种窒息死亡。四、适当投饵越冬期间如天气晴暖,水温在4℃以上,蟹种会少量摄食,可投喂少量切碎的小杂鱼、虾、动物血块等饵料,以补充营养。五、预…  相似文献   

8.
<正>冬季气温低,水面结冰,水体溶氧较低,鱼体抗病能力弱,给鱼越冬带来许多不利影响,甚至发生死亡,应加强管理,积极预防鱼病的发生,保证鱼类越冬的成活率。一、鱼种禁止未经消毒或患病后未治愈带病越冬虽然冬季池塘水温较低,但有些鱼类病原体在冬季仍可繁殖蔓延,如黏孢子虫、车轮虫等,可每立方米水体用0.1克环烷酸铜加水全池泼洒,隔2天使用1次,连用2次;或者每亩用500克虫敌治孢散防治1~2次。二、调节水质冬季鱼停食后,由于池塘水质较肥和水温的降  相似文献   

9.
<正> 稻田水浅、水温高、溶氧充足、饵料生物丰富,培育出的一龄鱼种体质健壮,肥满度较好。但由于长江以北地区是单季稻,相比之下也比较冷,鱼一般不能在田间过冬,需采取池塘越冬的方法来提高稻田一龄鱼种的越冬成活率。 1.选择好的越冬水体 越冬水体多为静水体,远离污染源,水深保持在1.5~3米,无大量水草,池底平坦,淤泥较少。因为大量水草冬季枯死,极易败坏水质;底泥中的有机物分解要消耗大量溶解氧,产生二氧化碳或硫化氢气体,促使pH值下降,导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珠三角地区1年3茬养殖凡纳滨对虾的主要技术,包括养殖时间安排、池塘设施、水质要求、清塘消毒和水体培肥、投放虾苗、池塘养殖、越冬管理和收获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李春来  夏村 《新农村》2001,(11):18-18
1.加强水质调节培育鱼种的池塘,经过几个月的饲养,水质逐渐老化,要加强水质调节,改善水体环境。调节方法:一是换注新水。即将原池塘水放出1/3-1/2。再加注新水。初秋时7天换水一次,秋分前后10天左右换水一次。二是放肥培水。为防止水质恶化,最好每施一次肥,加注一次清水,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0~30厘米。2.调整鱼种规格不同  相似文献   

12.
合理施肥,适时注水施肥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池水中的营养物质,使浮游生物迅速生长繁殖,给鱼类提供充足的天然饵料和促进光合作用,但施用过量,又会使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质恶化并污染水体。因此,要合理施肥,掌握好“及时、少施、勤施”的原则,并且有机肥一定要先经过发酵。成鱼池要求的肥水,透明度在25厘米~40厘米之间。当池水水色过浓,呈黑褐色,悬浮大量有机物,透明度低于25厘米时,说明水质过肥,不可再施肥,并应及时加注新水改善水质,一般每隔10天~15天换水30厘米左右深,使水质符合“肥、活、嫩、爽”的要求。勤捞残渣,清除淤泥在养殖水体中,…  相似文献   

13.
冬季亲鳖池的水质管理上海市水产所(200433)林思华亲鳖池的水质好坏,是影响亲鳖健康越冬的关键。而过去,只强调亲鳖池越冬水体的稳定,故一进入冬季就很少去管它,使其成为一池“死水”。然而,实践证明,亲鳖池冬季的水质管理不但需要,而且与亲鳖越冬的成活有...  相似文献   

14.
结合本年度兖州市抗旱保苗的实践经验,总结提出了培肥地力、培育冬前壮苗、浇好越冬水、春季划锄保墒和分类进行肥水管理等抗旱保苗关键技术措施,为同类地区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福建农业科技》2009,(6):54-54
注意秧苗长势 移苗前要采取炼苗措施,使秧苗移栽后很快适应新环境。移苗时要带土、带肥、带水、带药移栽,以利秧苗健壮生长。如果秧苗弱,不宜过早移苗定植。  相似文献   

16.
鱼生活生长在水中,水体质量差,水质败坏和酸化都会造成病原菌大量繁殖,导致鱼类罹病、浮头、泛池和死亡。因此养鱼,除了合理供给饵料外,还必须有好的水体。1.水体好坏的判断(1)测定 pH 值对鱼类安全的 pH 值范围是6~9,而最适于鱼类生长的 pH 值为7~8.5。如果 pH 值高于9.5或低于4.5,就会引起鱼类死亡。(2)看透明度水的肥瘦表现为水体的透明度,一般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的水为中等肥度水,适于鱼类生活生长;小于20厘米的水表明太肥,大于40厘米的水为瘦水,均不适宜于养鱼。(3)看水色水色是水中浮游生物及其它内容物  相似文献   

17.
正水产养殖和种植庄稼一样,水体需要有一定的肥度,而不同的养殖品种需要的肥度也不一样。不同肥度的水,主要是由水中的藻类来决定的,藻类多,水体肥;藻类少,水体廋。而藻类生长又与温度密切相关,温度高,便于藻类的生长,水体容易肥,反之,水体就廋。一般情况下,夏、秋季水体较肥,冬、春季水体较廋。但鱼、虾、蟹等水生动物在低温期生长缓慢,有的还有冬眠期,对水体的要求没有高温期那么高,所以养殖户一般不太重视水体的肥  相似文献   

18.
正在高产综合养殖池塘内,畜禽-水-鱼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池塘水作为中间载体负荷很大,水质污染严重,甚至有的池塘难以养鱼,影响到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和周边环境。因此,了解综合养殖池塘水质特点及主要污染途径,并有针对性地对水质进行科学调控,让有限的水体发挥出最大的生产潜力,促进池塘养鱼的健康发展,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综合养殖池塘水质特点1.1水过肥,水华发生多在综合养殖环境下,畜禽养殖产生的残饵和粪尿排泄物等  相似文献   

19.
冬季鱼并塘后,密度增大,需氧量增加,必须注意补氧。越冬鱼塘补氧可采用以下方法:1.循环注水。把几个靠近的鱼塘用水泥管或塑料管连接,用机械将一个塘的水抽向另外一个塘,几个鱼塘的水体形成循环。水体流动后,与空气接触增多,空气中的氧气溶入水体中,从而提高水体溶氧量。2.施有机肥。越冬鱼塘每亩施有机肥150~200千克,促进水体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可以提高水体光合能力和塘水温度,增加水体氧气含量。  相似文献   

20.
泥鳅越冬期是管理的关键时期,泥鳅聚集底层,处于低溶氧高有害物质水体中,水面一旦冰封,加剧水质恶化,常引起死鳅;泥鳅带病越冬及低温性病害的危害,加剧泥鳅死亡;半冬眠,泥鳅免疫力下降、抗病力降低、抗应激能力差,也增加泥鳅死亡。为了减少越冬期泥鳅死亡,越冬前要增强泥鳅体质,越冬期要加强泥鳅池塘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