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37种杀虫剂混剂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廖世纯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253-255
为进一步明确现有杀虫剂对水稻稻纵卷叶螟的效果。2007年,在大田中,以喷雾施药法对37种杀虫剂混配剂进行了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药20天后,对稻纵卷叶螟控制效果达90%以上的品种有11种;控制效果达80%~89%有23种;控制效果〈80%的仅3种。可以认为,合理的混配剂,可能是今后控制稻纵卷叶螟为害的最为经济有效品种。  相似文献   

2.
浙西北主迁入代稻纵卷叶螟药剂防控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2种药剂防治迁入代稻纵卷叶螟试验的结果表明,用药后5d,对稻纵卷叶螟幼虫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药剂为5%氟虫腈、31%氟虫腈·三唑磷、4%阿维菌素、3%阿维菌素·氟铃脲、48%毒死蜱、15%茚虫威,校正防效分别为83.4%、78.1%、75.6%、70.3%、68.0%、66.9%,其余药剂的防治效果较低,均在60%以下;用药后7d,对单季稻具有较好保叶效果的药剂为阿维菌素、氟虫腈、茚虫威、氟虫腈·三唑磷、阿维菌素·氟铃脲,校正保叶效果分别为59.8%、57.9%、57.9%、56.3%、48.4%;其次为喹硫磷、虫螨腈、稻丰散·三唑磷、稻丰散、毒死蜱、毒·乙酰,校正保叶效果分别为46.5%、43.6%、40.3%、39.6%、36.6%、33.6%;以联苯菊酯为最差,仅16.9%.单季稻以四(2)代迁入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大,虫龄不整齐,在2~3龄幼虫盛发时,宜选用氟虫腈及其混配剂(氟虫腈·三唑磷)、阿维菌素及其混配剂(阿维菌素·氟铃脲),以及茚虫威三类药剂均有较好的杀虫与保叶效果,适期施药1次可控制该代稻纵卷叶螟主迁入峰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3.
16种杀虫剂对稻飞虱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进一步明确现有杀虫剂对水稻稻飞虱的效果。在大田中,以喷雾施药法对16种杀虫剂进行了防治稻飞虱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药7d后,对稻飞虱控制效果最好的是氟虫睛,达96.6%,最差的是啶虫脒,仅24.9%。16个杀虫剂中防治效果≥90%的有氟虫腈、吡虫啉、噻嗪酮及辛硫磷4种;防治效果达80%~90%的有仲丁威、毒死蜱和异丙威3种;防治效果为70%~80%的有5种,防治效果在60%~70%的及防治效果<60%的各有2种。因此,目前能有效控制稻飞虱为害的杀虫剂仍然是吡虫啉、噻嗪酮、仲丁威EC和异丙威,以及氟虫腈、毒死蜱及辛硫磷。  相似文献   

4.
6种新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近年来新型杀虫剂对浙西北山区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2009年在大田以喷雾施药法对6种新型杀虫剂进行了防治单季稻五(3)代稻纵卷叶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5天,5%甲维盐11.25g(a.i/hm~2,下同)、10%阿维·氟虫双酰胺60mL和24%氰氟虫腙216mL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在95%以上,32%丙溴·氟铃脲288mL、20%氯虫苯甲酰胺30mL和14.1%甲维·毒死蜱211.5mL的防效在73.5%~83.1%。药后12天,丙溴·氟铃脲和氰氟虫腙的防效为74.1%~82.7%,阿维·氟虫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防效为62.9%~65.6%,甲维盐和甲维·毒死蜱的防效在50%以下。药后31天,除丙溴·氟铃脲和氯虫苯甲酰胺还有37.8%~39.0%防效外,其他药剂无防效。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阿维·氟虫双酰胺的保叶效果最好,药后12天为68.5%~70.3%,显著高于甲维盐、丙溴·氟铃脲和甲维·毒死蜱(54.0%~61.7%)。药后31天甲维盐和甲维·毒死蜱的保叶效果差在27%以下,其他药剂仍有44%~62%保叶效果。可以认为,甲维盐、阿维·氟虫双酰胺和氰氟虫腙防治稻纵卷叶螟速效性好、持效性较差,丙溴·氟铃脲、氯虫苯甲酰胺速效性和持效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不同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毒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毒力,筛选高毒农药的替代药剂,采用Potter喷雾法,对不同杀虫剂对广西南宁稻纵卷叶螟的毒力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稻纵卷叶螟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敏感性最高,其LC50值为3.4595 mg (a.i.)/L;对氟硅菊酯、三氟氯氰菊酯、辛硫磷、杀虫单、顺式氯氰菊酯、阿维菌素、丙溴磷、三唑磷等杀虫剂敏感性也较高,其LC50值在6.3490~44.8607 mg (a.i.)/L之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氟硅菊酯水乳剂300、450、600 g (a.i.)/hm2对稻纵卷叶螟防效最好,其防效均在80%以上,最高达87.35%;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3.6、4.8、7.2 g (a.i.)/hm2和5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1125、1500、1875 g(a.i.)/hm2,对稻纵卷叶螟也有较好的防效,其防效在66.05%~86.70%之间。  相似文献   

6.
邵昌余  吴琼  夏忠敏  杨维 《耕作与栽培》2009,(5):52-52,F0003
通过对48%毒死蜱EC等几种高毒农药替代品种在几个不同地区进行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的筛选试验,以及对稻纵卷叶螟不同龄期施药的防治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5%氟虫腈SC、5%阿维菌素EC、48%毒死蜱EC、20%阿维菌素.三唑磷EC、15%阿维.毒EC等5种农药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且均对水稻安全,防治水稻纵卷叶螟的最佳适期为卵孵盛期至3龄幼虫期。  相似文献   

7.
20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高龄幼虫的效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高龄幼虫的试验表明:24h内防治效果最好的杀虫剂品种是阿维菌素,其次是锐劲特及赛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功夫、灭扫利及高效氯氰菊酯,以及沙蚕毒系的杀虫双仍能有效控制稻纵卷叶螟的为害。有机磷类杀虫剂三唑磷、乙酰甲胺磷、辛硫磷、乐斯本、甲胺磷、甲基1605及敌敌畏以及三种含有机磷的混剂对稻纵卷叶螟高龄幼虫几乎无效。同一杀虫剂对不同地区的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防治效果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农业部推荐的替代高毒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有阿维菌素、呋喃虫酰肼、氟虫腈和毒死蜱。另外,5%丁烯氟虫腈、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5%氟硅菊酯、90%杀虫单等药剂,作为替代高毒农药防治稻纵卷叶螟的药剂正在试验示范中。  相似文献   

9.
几种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杀虫剂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2013年在五(3)代稻纵卷叶螟发生期间,进行了田间药剂试验。结果表明:钳核·苏云菌、乙基多杀霉素、阿维菌素、苦参碱、短稳杆菌、多杀霉素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杀虫剂不仅可在稻纵卷叶螟卵孵高峰期使用控制其危害,而且对稻纵卷叶螟的幼虫也具有理想的杀虫效果,平均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直播晚稻蓟马的防治药剂,采用拌种法在大田试验了两种氟虫双酰胺复配制剂对直播水稻蓟马的控制效果,并考查了其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兼治效应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8%氟虫双酰胺?噻虫啉SC 4~8 g a.i./kg种子处理拌种,可有效控制水稻苗期稻蓟马危害,药后14天杀虫和保叶效果分别为88.89%~95.03%和85.63%~91.67%,药后21天分别为87.64%~94.49%和78.86%~89.69%;2 g a.i./kg种子处理防效明显下降。同时,对二化螟具有兼治效果,并可刺激稻苗生长,提高水稻生长后期结实率和产量,而对稻纵卷叶螟防效较低。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SC 1.5~3 g a.i./kg种子拌种对二化螟具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对稻蓟马和稻纵卷叶螟防效较低。因此,48%氟虫双酰胺?噻虫啉SC 4~8 g a.i./kg种子处理拌种可推荐用于水稻苗期稻蓟马和二化螟防治,而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SC拌种处理不宜用于水稻苗期稻蓟马治理。  相似文献   

11.
六种新农药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评价了六种新农药对单季稻主害代稻纵卷叶螟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药后5天,5%甲维盐11.25 g(有效含量/公顷,下同)、10%阿维?氟虫双酰胺60 mL和24%氰氟虫腙216 mL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在95%以上,32%丙溴?氟铃脲288 mL、20%氯虫苯甲酰胺30 mL和14.5%甲维?毒死蜱211.5 mL的防效在73.5%-83.1%。药后12天,丙溴?氟铃脲和氰氟虫腙的防效为74.1%~82.7%,阿维?氟虫双酰胺和氯虫苯甲酰胺的防效为62.9%~65.6%,甲维盐和甲维?毒死蜱的防效在50%以下。药后31天,除丙溴?氟铃脲和氯虫苯甲酰胺还有40%防效外,其它药剂无防效。氰氟虫腙、氯虫苯甲酰胺、阿维?氟虫双酰胺的保叶效果最好,药后5-12天为68.5%~78%,显著高于甲维盐、丙溴?氟铃脲和甲维?毒死蜱(53.3%~69.9%)。药后31天甲维盐和甲维?毒死蜱的保叶效果差在26%以下,其它药剂仍有45%-62%保叶效果。  相似文献   

12.
10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田间防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进一步明确当前防治褐飞虱主打药剂的田间效果。在大田中,采用喷雾施药法对10种杀虫剂进行了防治褐飞虱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用药3、7、14天后,对褐飞虱控制效果最好的是烯啶·吡蚜酮,达85.88%、96.81%、97.78%,最差的是吡虫啉,仅51.44%、65.40%、62.92%。用药21天后,对褐飞虱控制效果最好的是吡蚜酮+毒死蜱,达96.81%,最差的是噻虫嗪,仅50.04%;防治效果在90%以上有吡蚜酮+毒死蜱、烯啶·吡蚜酮、呋虫胺、吡蚜酮+异丙威、吡蚜酮+仲丁威5种;防治效果在80%~90%的有烯啶虫胺1种;防治效果在70%~80%的有吡蚜酮、噻虫嗪2种;防治效果<70%的有吡虫啉、噻虫嗪2种。因此,呋虫胺、烯啶·吡蚜酮、吡蚜酮与毒死蜱、吡蚜酮与异丙威、吡蚜酮与仲丁威混用等5种药剂能有效控制褐飞虱为害。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验证单季稻病虫全程综合解决方案,开展了单季稻病虫关键节点防控技术研究。根据当地病虫监测并结合本试验田间实际,通过各处理间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在水稻关键节点(分蘖末期、破口前5天),每公顷用“40%氯虫·噻虫嗪WG 150 g+50%吡蚜酮WG 225 g +32.5%苯甲·嘧菌酯SC 450 mL”组合药剂防治2次,药后35天:对稻飞虱和纹枯病防效高达94.3%和99.0%、稻纵卷叶螟保叶效果为95.6%,持效期长,安全性好;同时田间表现为水稻茎秆青秀、基部黄叶很少、茎秆弹性好。因此,在水稻关键节点用药能显著提高水稻主要经济性状,有效控制水稻主要病虫的危害,特别是对易遭受台风袭击的沿海地区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科学合理的施药技术对提高药效与减少用药量至关重要。2009年,氯虫·噻虫嗪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能有效防控以上2种虫害且持效性好。同一剂量下,药后7 d的防效受喷头与用水量的影响较大,药后14 d喷雾器、用水量显著制约药效,药后21 d各因素对防效影响无规律性。同一药械(喷雾器类型、喷头型号)下,用水量、剂量和助剂对该药剂防治上述水稻螟虫的作用依次递减。  相似文献   

15.
5种生物农药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5种生物农药对水稻褐飞虱的控制效果,以喷雾施药法进行了防治五(3)代褐飞虱低龄若虫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单用7 d后,以0.5%藜芦碱WP 3000 mL/hm2和4.0×1010孢子/g球孢白僵菌WP 1800 g/hm2制剂用量的杀虫效果较好,分别为78.6%和79.0%,与对照药剂2.5%噻嗪酮WP 600 mL/hm2的防效接近,但单用的速效性较差。而以单用的剂量减半两两混合使用,以球孢白僵菌+ 噻嗪酮防效最高,药后1 d达到65.0%,药后7 d达到87.6%。因此,球孢白僵菌和藜芦碱可以部分替代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用于防治褐飞虱低龄若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