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调查山西省某肉牛场犊牛腹泻源大肠杆菌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方法]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和PCR法,对分离出的8株腹泻大肠杆菌进行了7种临床常用药物的药物敏感试验及相关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耐3种药物的菌株有1株,耐2种药物的菌株有6株,仅有1株菌对1种药物耐受;分离的8株犊牛源大肠杆菌菌株对四环素、庆大霉素高度耐药,耐药率分别为100%、87.5%;对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卡那霉素敏感性较高。分离的8株犊牛源大肠杆菌菌株的aph3′-Ⅱ、TetD和TetB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5.0%、62.5%和37.5%。[结论]该肉牛场犊牛源腹泻大肠杆菌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中药“连黄”对巴氏杆菌耐药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琼脂平板点种培养法和常规药敏纸片法,观察中药“连黄”对耐药巴氏杆菌的体外抑制作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判断其对耐药性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经中药“连黄”亚抑菌浓度作用后,耐药巴氏杆菌对链霉素、磺胺等药物的敏感性明显提高,表明中药“连黄”可有效降低巴氏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Kirby-bauer法对临床分离的张家口市38株禽源性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药敏结果判定耐药性。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安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青霉素G、强力霉素、红霉素、氟哌酸、土霉素呈现较高的耐药性,其耐药率分别高达93.7%-71.2%;对庆大霉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呈现中度的耐药性,其耐药率分别为50%--37.1%;但所试菌株对新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先锋VI,先锋V等耐药性较低,其耐药率仅为13.2%--5.2%。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杠板归对猪源耐氟苯尼考大肠杆菌耐药基因floR表达量的变化,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杠板归59.92%乙醇提取物对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同时测定提取物处理后氟苯尼考的MIC,利用荧光定量PCR法建立标准曲线检测耐药基因floR的表达量。结果发现,杠板归提取物对5株大肠杆菌的MIC介于2.48~9.64 g/L之间,氟苯尼考对亚抑菌浓度药物处理后的大肠杆菌MIC值可下降至76.76%,floR基因荧光定量PCR反应的线性回归方程为CT=-3.02×lg拷贝数+28.77,r2=0.9 992,杠板归提取物对5株耐药菌floR基因表达量分别下降13.02%、10.00%、15.21%、10.25%和8.84%。试验结果表明提取物具有较好的耐药消除作用,对floR基因表达量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在中药提取物中寻找耐药性大肠杆菌floR基因抑制剂有一定前景。  相似文献   

5.
耐药性体外传递和耐药菌体内生存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进一步验证GyrA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耐药性的关系,阐明与染色体无关的细菌耐药性或耐药基因垂直传递和水平传递特点,阐明控制抗菌药使用对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作用。【方法】用PCR方法扩增了细菌GyrA和ParC基因;用耐四环素(TE)、氨苄青霉素(AMP)、复方新诺明(SXT)的大肠杆菌做供体菌,对TE、AMP、SXT敏感的大肠杆菌作受体菌,进行了体外结合传递试验;用耐药菌株在营养琼脂上垂直传递20代;在2组不携带耐药菌的SPF鸡消化道内分别接种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接种后混合饲养。【结果】发现耐环丙沙星(CIP)和恩诺沙星(ENR)菌株的GyrA基因表达的氨基酸第73和78位发生改变,parC基因表达的氨基酸没有变化;对TE、AMP、SXT的抗性能够在大肠杆菌之间水平传递,TE的结合传递频率为3×10-7;连传20代后菌株耐药性不变;耐药菌接种后3 d,2组鸡均分离到接种的菌株,但随时间推移,耐环丙沙星的菌株逐渐减少,23 d后消失。【结论】表明细菌对氟喹诺酮药的耐药表型与GyrA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细菌的非染色体耐药基因既能水平传播又能垂直传递,耐药菌能在鸡群中迅速扩散,但如果没有抗菌药的压力,又会很快从宿主体内消除。  相似文献   

6.
利用质粒指纹图谱法对大肠杆菌耐药质粒遗传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研究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的生物学特性,选用30株来自不同地区的鸡源大肠杆菌,在药敏试验的基础上,对耐药菌质粒进行了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30株鸡源大肠杆菌对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四环素的耐药率为100.00%,对氯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红霉素的耐药率为60.00%-93.33%,多重耐药率为26.67%-80.00%,质粒图谱比较发现:来源相同的菌株质粒图谱相同或相似;来源不同的菌株质粒图谱一般不同。聚类分析表明:30株大肠杆菌遗传距离在0.224-0.416处聚成五类,其中同一地区聚为一类。这表明同一地区的大肠杆菌病的病原之间有一定的同源性。其次,这30株大肠杆菌在遗传距离为0.864处聚成一大类,说明它们之间有一定程度的遗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胡兀鹫肠道菌群多样性,本研究利用5种培养基进行胡兀鹫肠道菌分离、培养、鉴定、耐药性试验及抑菌测定。结果表明:共分离到27株肠道菌,隶属于2门8属12种;这些菌株对3~22种抗生素及抗菌药物具有耐药性;屎肠球菌对5种常见肠道致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粪肠球菌仅对大肠杆菌有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疆伊犁地区不同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新疆伊犁地区不同动物源大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和防止大肠杆菌产生耐药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伊犁地区不同动物源粪样中分离出的723株大肠杆菌(猪源89株、牛源164株、鸡源270株和羊源200株)进行临床常用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检测。【结果】(1)牛源大肠杆菌主要对安普霉素(26.8%)耐药;多药耐药以0耐(62.0%)为主。(2)羊源大肠杆菌主要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77.5%)、氨苄西林(69.5%)、恩诺沙星(46.0%)、诺氟沙星(45.0%)和安普霉素(43.5%)耐药;多药耐药以4耐(16.0%)和6耐(16.0%)为主。(3)猪源大肠杆菌主要对氨苄西林(66.0%)、阿莫西林/克拉维酸(64.0%)、氟苯尼考(64.0%)、恩诺沙星(53.0%)、诺氟沙星(49.0%)、环丙沙星(36.0%)和庆大霉素(31.0%)耐药;多药耐药以2耐(12.0%)、5耐(13.0%)和7耐(12.0%)为主。(4)鸡源大肠杆菌主要对氨苄西林(74.4%)、阿莫西林/克拉维酸(73.0%)、氟苯尼考(71.1%)、恩诺沙星(65.9%)、诺氟沙星(61.1%)耐药;多药耐药以7耐(17.7%)和8耐(14.4%)为主。【结论】不同动物源大肠杆菌耐药程度由高到依次为鸡源菌>羊源菌>猪源菌>牛源菌,加强伊犁地区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检测。  相似文献   

9.
调查吉林省长春市周边地区(榆树、农安、九台、双阳和德惠)腹泻梅花鹿源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对梅花鹿源大肠杆菌进行分离、培养和生化反应鉴定;并对所得菌株进行玻片凝集法确定血清型;用平板扩散法或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PCR方法检测9种耐药基因。共得到127株大肠杆菌,84株大肠杆菌属于36种不同的血清型,其中47株属于11种血清型,即O2,O7,O9,O21,O26,O87,O126,O128,O138,O142和O154;所得菌株对15种抗菌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基因strB、strA、aadA、tetA和sul2在被检菌株中最为流行。菌株对磺胺类和四环素耐药性最严重,而且大多数菌株呈多重耐药性;对阿莫西林、卡那霉素较为敏感。对临床用药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肠杆菌质粒与喹诺酮耐药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大肠杆菌质粒与喹诺酮耐药性的关系,临床分离32株耐喹诺酮药物的致病性大肠杆菌,经质粒消除剂溴化乙淀(EB)、硫酸黄连素(BS)分别处理24h和48h,其中4株对喹诺酮的耐药水平明显降低。经消除剂作用的菌株提取质粒进行电泳检测, 结果只有大肠杆菌CE01[其中氧 氟沙星(OFL)的最小抑菌浓度(MIC)>50μg/mL]的质粒带发生变化,且该质粒的转移与喹诺酮抗性有关。经消除剂BS作用24h,在含OFL 20μg/mL的琼脂不能生长的CE01XC1菌株其质粒带浓度显著降低;作用48h后,在含OFL 20μg/mL琼脂不能生长的CE01XC2菌株其质粒带被消除;BS作用48h后在含OFL 20μg/mL琼脂仍然生长的CE01XC3菌株及质粒带几乎未改变。另外3株耐药水平降低的菌株质粒带无变化。结果表明:大肠杆菌CE01含有与喹诺酮药物抗性有关的质粒,这一质粒被消除剂消除后,CE01菌株的耐药性显著下降,对OFL的MIC由大于50μg/mL变为小于20μg/mL。其它3株经质粒消除剂作用耐药水平降低的菌株可能是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导致耐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在动物源大肠埃希氏菌QnrS阳性株体内蓄积量的变化规律,探讨主动外排机制在携QnrS菌株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测定QnrS阳性株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MIC,荧光测定法检测盐酸环丙沙星在QnrS阳性株体内浓度的变化及能量抑制剂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对菌体内药物蓄积的影响。【结果】动物源大肠埃希氏菌QnrS阳性株对氟喹诺酮药物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均对盐酸环丙沙星的蓄积呈能量依赖性降低,其中以耐药株体内的药物浓度降低最为明显。加入能量抑制剂后,耐药株体内的药物浓度上升程度明显高于敏感株,但均达不到标准株体内药物浓度水平。【结论】主动外排泵的激活,使受试菌体内盐酸环丙沙星减少并低于有效浓度,从而影响QnrS介导的氟喹诺酮类耐药性。  相似文献   

12.
132株临床分离仔猪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解吉林省不同地区猪场仔猪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情况,实验采用Kirby-Bauer氏法(K-B法)测定了临床分离的13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对2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继而通过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了其中的40株多重耐药性大肠杆菌对6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132株大肠杆菌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并且多数为多重耐药株,其中的40株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对6种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在31.3%~93.8%之间。这些结果为临床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养殖场分离的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肠杆菌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从养殖场动物、环境和饲养员分离的大肠杆菌的gyrA 和parC 基因突变特征。【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对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PCR扩增gyrA 和parC 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扩增的片段长度分别为525 bp和487 bp,PCR产物直接测序。【结果】在63株突变株中,在GyrA 亚基发生的氨基酸替代有Ser83→Leu(62株)和Asp87→Asn(52株)、Asp87→Tyr(2株)、Asp87→His(2株);ParC 亚基的氨基酸替代有Ser80→Ile(47株)、Ser80→Arg(2株)和Glu84→Val(3株)、Glu84→Lys(4株)、Glu84→Gly(5株)、Glu84→Ala(1株)。环丙沙星对菌株的MIC小于0.125μg·ml-1时,GyrA和ParC亚基均没有任何变异;环丙沙星的MIC为0.125~0.25 μg·ml-1时,GyrA亚基出现单一氨基酸替代;环丙沙星的MIC为0.5~32μg·ml-1时,出现GyrA 83位和87位双替代或者GyrA83和ParC80位双替代;环丙沙星的MIC为4~128μg·ml-1,发生GyrA 双替代和ParC单替代;环丙沙星的MIC在16~128μg·ml-1,发生GyrA双替代和ParC 双替代。【结论】不同来源的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大肠杆菌GyrA和ParC具有多种氨基酸替代类型,而且GyrA和ParC突变位点的数量与菌株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钙通道阻断剂维拉帕米对耐抗菌药物恩诺沙星鸡源大肠杆菌体外增敏作用,采用试管倍比稀释法测定恩诺沙星、维拉帕米对临床分离的耐恩诺沙星、非耐恩诺沙星、标准大肠杆菌O2和O78共96株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恩诺沙星与维拉帕米联合药敏试验采用试管棋盘法,用部分抑菌浓度指数判断增敏效果。结果表明:维拉帕米单独使用对96株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值均大于640μg/mL;维拉帕米与恩诺沙星联用后对77株耐恩诺沙星大肠杆菌中20株表现为协同作用,46株表现为相加作用;对其余11株临床耐药菌、17株临床敏感菌和2株标准敏感菌表现为无关作用,拮抗作用的为零。说明维拉帕米本身无抗菌活性,但对耐恩诺沙星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2007和2016年广西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为兽医临床用药防治猪大肠杆菌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6年初从广西25个猪场采集腹泻仔猪的肠内容物、直肠棉拭子或肠系膜淋巴结等200份样品,分离大肠杆菌后进行致病力试验,选取103株致病性大肠杆菌用于体外药敏试验,将药敏试验结果与2007年的相关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从腹泻仔猪的体内共分离获得大肠杆菌178株,分离率为89%,其中有143株大肠杆菌可致试验小鼠死亡.与2007年相比,2016年广西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对50%的抗菌药物(9种)的敏感率上升,50%的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下降,上升最明显的为壮观霉素,升高34.9%,下降最明显的为氟苯尼考,降低46.9%;除头孢曲松和强力霉素的中介率与2007年相比基本无变化外,其余16种抗菌药物的中介率均降低,最明显的为头孢拉啶,降低55.2%;耐药率降低的抗菌药物只有阿米卡星、壮观霉素和强力霉素3种,降低12.3%~15.5%,耐药率升高的抗菌药物有15种,上升率为1.2%~62.1%,其中阿莫西林上升62.1%,氟苯尼考上升57.0%.耐药谱方面,2007年以5~11重耐药为主,占受试菌总数的75.7%,2016年以11重耐药以上为主,占74.8%.[结论]当前广西猪源致病性大肠杆菌以广谱耐药为主,敏感性降低,中介率降低,耐药率明显升高,生产中可选用阿米卡星和壮观霉素进行猪大肠杆菌病防治.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动物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从吉林省5个地区分离出动物病原性大肠杆菌132株,采用药敏纸片法对22种抗生素进行了耐药性监测试验。结果表明;受检菌株全部对1种或多种抗生素耐药,无一全部敏感株。对13-15种抗生素耐药的菌株数较多。其中对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呋喃妥因同时耐药的菌株已达半数。采用平皿二倍稀释法测定随机挑选的40株大肠杆菌对6种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的结果为耐药水平很高。因而,采取有效的方法抑制大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7.
从河南省4个地市(区)商品肉鸡病料中分离了15株大肠杆菌(E.coli),在对其进行生化鉴定的基础上,采用微量倍比稀释法测定了17种抗菌药物对它们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标准(2009年第十九版)进行耐药性判断和耐药谱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5株鸡E.coli对17种抗菌药物中的16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头孢唑林、恩诺沙星、新霉素、环丙沙星的耐药性比例达90%~100%,对阿莫西林、头孢曲松、庆大霉素、阿奇霉素的耐药性比例达到80%以上,对多西环素、大观霉素、左氧氟沙星的耐药性比例达到60%以上。17种抗菌药物敏感性比例达到60%以上的有多粘菌素B、阿米卡星、氟苯尼考,其余药物的敏感性比例均在40%以下。15株鸡E.coli均为多重耐药菌株,耐药谱最多的药物达到14种,耐药谱最少的药物有6种。说明鸡E.coli对常用抗菌药物已产生比较普遍的耐药性,而且耐药谱较宽。  相似文献   

18.
试验用3株大肠杆菌标准株和2株地方分离株,选择氯霉素、乳酸环丙沙星、利福平、磺胺-6-甲氧嘧啶钠、氟苯尼考、头孢噻呋和抗菌增效剂舒巴坦钠、TMP进行药敏试验,比较几种药物单一或与增效剂合用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大肠杆菌对头孢噻呋均无耐药性,其它的药物不同程度耐药;(2)头孢噻呋与舒巴坦或TMP复配体外抑菌效果明显,3﹕1配比抑菌效果最好,表明头孢噻呋与舒巴坦或TMP复配具有增效作用,舒巴坦的增效作用优于TMP。  相似文献   

19.
掌握新疆塔城地区不同来源大肠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可以为今后塔城地区建立细菌耐药数据库提供信息。采集新疆塔城地区某养殖场饮用水样(12份)、饲料样(49份)、牛粪样(56份)和养殖户家羊粪样(20份),分离大肠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对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耐药性检测,通过卡方检验比较不同来源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差异。结果表明:饮用水源菌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氨苄西林耐药率达100%;饲料源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61.2%和51.0%;牛源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为14.3%;羊源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40.0%和35.0%。饮水源大肠杆菌对恩诺沙星、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和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显著高于牛源菌、羊源菌和饲料源菌(P<0.05)。此外,不同来源大肠杆菌对头孢噻呋、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安普霉素和氟苯尼考均敏感。多药耐药结果显示:饲料源菌以0耐(38.8%)和4耐(38.8%)为主;牛源菌以0耐(786%)为主;羊源菌以0耐(50.0%)为主;饮水源菌以4耐(100%)为主。上述结果表明不同来源大肠杆菌对被检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差异显著,共性之处为不同来源大肠杆菌对被检药物的中介率均较高,暗示如不改变用药方案,近期耐药菌株数有迅速增长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开展5个品种白羽肉鸡养殖过程中大肠杆菌流行病学研究及耐药性差异情况调查,了解不同品种肉鸡大肠杆菌耐药现状及其差异,为科学指导肉鸡相关疾病诊治和兽药监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用5个品种白羽肉鸡(2个为江苏养殖量较大的国外引进品种, 3个为我国自主选育配套系)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0日龄胎粪样品及4、 8、 12、 16、 20、 24、 28、 32、 36和40日龄的泄殖腔棉拭子,经麦康凯培养基分离大肠杆菌后进行PCR鉴定,并采用Kirby-Bauer (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从1075份样品中共分离获得978株大肠杆菌,总分离率为91.0%。其中,广明2号(A品种)和圣泽901(C品种)的大肠杆菌分离率最高,均为93.0%; WOD168(E品种)的分离率最低,为88.4%。5个品种白羽肉鸡的胎粪样品分离率、 2个重复的分离率、 5个品种白羽肉鸡大肠杆菌总分离率及不同日龄的分离率均无显著差异 (P>0.05)。5个品种白羽肉鸡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 (AMP)、阿莫西林 (AML)、红霉素 (E)、四环素 (TE)和氯霉素 (C)已产生较强的耐药性,对阿米卡星 (AK)、磷霉素 (FOS)、阿奇霉素 (AZM)和头孢曲松 (CRO)仍然较敏感;5个品种白羽肉鸡大肠杆菌分离株产生明显的多重耐药,但不同品种的优势耐药谱有所差异。【结论】不同品种白羽肉鸡大肠杆菌耐药情况受用药习惯、饲养方式及条件状况等环境因素的多重影响,但其多重耐药性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从动物饲养的源头抓起,鼓励和发展集约化养殖,加强饲料安全检测,改善饲养和防疫条件,严格进行合理规范用药,减少同一药物的使用频率,降低细菌耐药性,有效保障动物产品安全及维护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