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研究吉林省内华支幸吸虫自然分离株的种类及基因变异情况,将镜检含有疑似华支睾吸虫囊蚴的麦穗鱼,经胃蛋白酶消化后获得该寄生虫囊蚴,用比重沉降法去除杂质,同时利用形态学和PCR方法进行种类鉴定.镜检结果表明分离株具有典型的华支睾吸虫囊蚴特征,并且经过PcR方法扩增出了华支睾吸虫的种特异性基因片段,碱基序列与GenBank...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齐齐哈尔地区淡水鱼人兽共患吸虫囊蚴感染的季节性差异,笔者自2017年3月份—2018年3月份,每月月初从各个市场及江边售卖点等购买淡水麦穗鱼807尾,采用直接压片法和人工消化法分离鱼肉中的吸虫囊蚴,采取形态学方法对吸虫囊蚴种类进行鉴定,并且对感染囊蚴的种类和感染率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调查共检出人兽共患吸虫囊蚴两种,分别为华支睾吸虫囊蚴和东方次睾吸虫囊蚴,其中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率为44.73%(361/807),东方次睾吸虫囊蚴感染率为32.59%(263/807)。华支睾吸虫囊蚴和东方次睾吸虫囊蚴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率和东方次睾吸虫囊蚴感染率四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支睾吸虫囊蚴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在8—11月份感染达到高峰,感染强度最大为每克鱼肉含150个囊蚴;东方次睾吸虫囊蚴在9—10月份期间感染最为严重,感染强度最大为每克鱼肉含100个囊蚴。  相似文献   

3.
采集吉林省白城地区镇赉县周边6个鱼塘的各种鱼类,用直接压片镜检法和人工消化法分别对采集回来的麦穗鱼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结果表明,感染率最高、感染强度最大的鱼塘是四方坨六分场。随即对四方坨六分场鱼塘中各种鱼类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也采用同样方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感染率最高的是麦穗鱼、银飘鱼、尖头鱥,均为100%;其次是细鳞鱼,为80%;其他种类的鱼虾均未检测到有华支睾吸虫囊蚴寄生。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肇源县常见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情况,试验采用直接压片法和消化法对肇源县12种常见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的510尾淡水鱼中,检出阳性鱼186条,感染率为36.47%,其中麦穗鱼、柳根鱼和船丁鱼的感染率分别为92.45%(98/106)、78.95%(15/19)和52.00%(13/25),未在鲈塘鳢、黄颡鱼和泥鳅体内检出华支睾吸虫囊蚴;麦穗鱼的感染强度最高,达到88个/g。说明肇源县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在该地区生食或吃未煮熟的淡水鱼感染华支睾吸虫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同时检测淡水鱼中华支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和日本全冠吸虫的三重PCR检测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各吸虫参考序列中保守区域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 3种吸虫囊蚴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52尾淡水鱼样品中吸虫囊蚴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对东方次睾吸虫...  相似文献   

6.
《中国兽医学报》2016,(11):1891-1893
旨在了解聊城地区野生淡水鱼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从聊城地区徒骇河中采集鲫鱼、麦穗鱼、白鱼、洛氏鱥、鳑鲏鱼5种野生淡水鱼共计693尾,采用直接压片法和消化法分别检查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率、感染强度,并用豚鼠感染的方法证实鱼体内所染虫种。结果发现5种淡水鱼全部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总感染率为41.13%(285/693),以麦穗鱼的感染率最高为58.88%(136/231),洛氏鱥最低为6.87%(9/131),单尾感染强度最高为鲈塘鳢(784个/尾),单尾感染强度最底为洛氏鱥(5个/尾),鱼背部肌肉感染率最高为100%,其次为腹部肌肉38.25%、鱼鳃为5.97%。聊城地区野生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情况较为严重,应加强宣传和防治工作,以保护人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7.
《中国兽医学报》2016,(3):475-479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淡水鱼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吉林省是我国该病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为了解吉林省淡水鱼的感染情况,本试验于2014年9月—2015年6月对吉林省扶余市3个乡镇(长春岭镇、得胜镇、更新乡)的松花江流域及沿江支流的野生淡水鱼感染情况进行了形态学观察与PCR鉴定。进行胃蛋白酶消化法的囊蚴形态学观察;PCR引物的设计及特异性鉴定;华支睾吸虫吉林分离株囊蚴和成虫的PCR鉴定。结果显示,3个乡镇分别获得11种淡水鱼,麦穗鱼、泥鳅、黑鱼、老头鱼、鲫鱼、鲶鱼、嘎牙子、白鲢、虾、白鱼、船钉鱼平均每克囊蚴感染量依次为142.16、0.47、0.05、0.38、0.09、0.14、0.32、0.07、0.42、10.23、39.3个,其中麦穗鱼感染量最高。华支睾吸虫吉林分离株18SRNA的PCR扩增片段与中国广西分离株同源性为98%。  相似文献   

8.
采用直接压片法和人工消化法分别对6种常见淡水鱼虾感染华枝睾吸虫囊蚴情况进行调查,发现麦穗鱼感染率最高,为93.3%,其他依次为鰟鮍鱼、鲫鱼、银飘鱼、鳊鱼和螯虾,感染率分别为20.0%、18.3%、11.7%、5.0%和3.3%;阳性鱼虾每克体重含囊蚴数最高的是银飘鱼,其次是麦穗鱼。  相似文献   

9.
为了比较华支睾吸虫囊蚴三种鉴定方法的优缺点,收集淡水鱼体内华支睾吸虫囊蚴,分别采用形态学观察、动物感染试验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形态学观察法操作简单、用时仅为30 min,但不够准确;动物感染试验耗时长约40 d,但准确性最高;分子生物学方法耗时长约6 d,准确率高,但技术要求较高。因此建议在通常情况下采取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即形态初步鉴定后再进行分子生物学试验来保证检验的准确性,但当鱼体内有形态相似的囊蚴同时寄生时,建议采取动物感染方法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0.
华支睾吸虫病又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或多种动物胆管内所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目前,华支睾吸虫的分离鉴定主要集中在成虫或囊蚴,对虫卵的研究甚少.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成功建立了感染人粪便中华支睾吸虫虫卵DNA的提取方法及华支睾吸虫基因片段PCR检测方法,同时对PCR反应条件进行优化,为从分子水平上检测华支睾吸虫虫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华支睾吸虫后囊蚴cDNA表达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华支睾吸虫后囊蚴cDNA表达文库,为筛选特异诊断抗原和疫苗候选抗原奠定基础,也为进一步研究华支睾吸虫后囊蚴感染宿主的信号传导机制、探究其致病机理提供新的起点。从中国东北疫区(镇赉县)麦穗鱼肉里分离收集华支睾吸虫囊蚴,采用Trizol Reagent提取其总RNA,Oligo(dT)纤维素柱纯化mRNA,反转录合成第1链cDNA及第2链cDNA,加EcoRⅠ接头,经XhoⅠ酶切,用CHROMA SPIN-400柱离心层析纯化后,与载体λZAP Express连接,Gigapack III Gold包装蛋白体外包装,构建华支睾吸虫后囊蚴cDNA表达文库。结果表明,构建的华支睾囊蚴cDNA表达文库的库容量为9.15×105 PFU,重组率为99.5%,扩增后文库滴度为1.6×1010PFU/mL。成功构建了一高质量的华支睾吸虫后囊蚴cDNA表达文库。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后睾科吸虫病疫区各种淡水鱼类,几乎都有异形科吸虫与后睾科吸虫混合感染,一旦生吃含有吸虫囊蚴的鱼类,可能造成多种吸虫混合感染.犬、猫感染异形科吸虫,虫卵多深埋于小肠粘膜组织内,因此不易被检出,在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后睾科吸虫病疫区各种淡水鱼类,几乎都有异形科吸虫与后睾科吸虫混合感染,一旦生吃含有吸虫囊蚴的鱼类,可能造成多种吸虫混合感染。犬、猫感染异形科吸虫,虫卵多深埋于小肠粘膜组织内,因此不易被检出,在临床上容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与兽医》2016,(12):82-84
购于永修县集贸市场6个不同水域摊贩(6组)的白条鱼330尾,取背部两侧肌肉制作鱼肉压片,置于显微镜4×16倍下逐行或逐列检查,发现囊蚴后换10×16倍镜下确认并数码照相。其结果检出华枝睾吸虫、东方次睾吸虫囊蚴2种及不明种类吸虫囊蚴3种;第Ⅲ组感染率为100%为最高;其次第Ⅵ、第Ⅴ和第Ⅱ组分别是91.67%、66.67%和64.29%,感染率在60%~100%不等,第Ⅰ、Ⅳ组感染率为0,6组不同水域白条鱼囊蚴感染情况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培育大片形吸虫囊蚴,着重研究大片形吸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过程和临床病理变化.人工培养和孵化大片形吸虫虫卵,用孵化出来的大片形吸虫毛蚴感染中间宿主小土蜗螺,收集大片形吸虫囊蚴,再用囊蚴感染试验小鼠.结果显示,囊蚴经口感染试验小鼠后1周即可在肝脏找到虫体,幼虫可在小鼠体内发育生存7~8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感染囊蚴数量不同,可给小鼠肝脏造成不同程度的病变,甚至造成死亡.剖检小鼠可见肝脏质地脆,颜色发黄,脾脏肿大等严重病理变化.因此,可利用小鼠作为大片形吸虫幼虫感染的试验动物,进行片形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免疫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东方次睾吸虫主要寄生于禽类和包括人在内的一些哺乳动物的胆囊和胆管内,可造成宿主相应的病理损伤。东方次睾吸虫与其他后睾科吸虫在囊蚴形态及流行环节中有诸多相似之处,常被混淆而被人们所忽视。随着深入研究和自然疫源地被不断发现,东方次睾吸虫给养殖业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威胁越发凸显。文章主要对东方次睾吸虫的各个流行环节进行综述和分析,了解目前东方次睾吸虫的流行情况,以期为后续科学合理地防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观察华支睾吸虫感染FVB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将12只健康雌性FVB小鼠随机分成2组,分别为正常组与感染组,每组6只。感染组小鼠经口灌饲45个华支睾吸虫囊蚴。于感染后25d用NaOH消化法检测粪便虫卵阳性率,感染后第112天收集肝脏组织,进行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情况;收集外周血,ELISA检测血清中华支睾吸虫特异性IgG抗体。虫卵检查结果显示,感染组小鼠在感染后25d检查到虫卵,肉眼观察小鼠肝小叶边缘有白色结节样病变,肝脏表面有白色透明水泡。感染组小鼠血清中华支睾吸虫特异性IgG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组织,见到虫体,炎症细胞浸润严重,纤维化明显并伴有点状坏死。肝细胞肿胀,肝窦狭窄,胆管扩张增生显著,胆管上皮细胞水肿、坏死,部分胆管上皮细胞胞浆均质红染。Masson染色显示肝脏组织尤其是虫体周围出现大面积纤维化。试验结果表明,华支睾吸虫感染FVB小鼠肝脏病变严重,因此可利用该品系小鼠建立华支睾吸虫感染模型,为深入研究华支睾吸虫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鉴定采自西昌市6只山羊体内的小型吸虫的种类,本研究采用传统的形态学观察和PCR方法对其进行种类鉴定。经形态学观察,发现采自6只山羊体内的吸虫与枝睾阔盘吸虫形态相似;对6个样本虫株cox1基因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用cox1序列构建其与其他吸虫的系统发育关系。测序结果显示所获得的吸虫cox1基因片段大小为429 bp,6个虫株的同源性为97.7%~99.8%;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显示6个虫株与胰阔盘吸虫的亲缘关系最近。因此,结合形态学观察结果,将分离的6个小型吸虫虫株均鉴定为枝睾阔盘吸虫。研究结果为枝睾阔盘吸虫病的分子诊断、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台湾次睾吸虫和东方次睾吸虫形态比较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台湾次睾吸虫(Metorchis taiwanensis Morishita,1929)和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ientalis Tailabe,1921)与寄生人体的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和猫后睾吸虫(Opisthorchis,filineus)同隶于后睾科(Opis-thorchiidae Braun,1901)。本文对这两种次睾吸虫的成虫、虫卵和毛蚴的形态构造作详细描述和比较,并阐述成虫的受精囊和卵巢的长度比例及体棘的形态可作为次睾吸虫属的分类依据。这两种吸虫的虫卵和毛蚴的形态构造与后睾科的其他属的某些种类,例如华枝睾吸虫和猫后睾吸虫的虫卵和毛蚴的特征很相似,说明它们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这方面知识对于后睾吸虫系统发生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某养鸡专业户因用江河小生鱼喂鸡而暴发鸡次睾吸虫药,发病率近30%,致死率达25%.我们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并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取得了满意效果.一、人工感染试验感染材料:用江河小杂鱼(以麦穗鱼为主)作为感染材料喂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