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为降低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的生计脆弱性,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修复,以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夏河县为例,基于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农户的生计资本及其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定量测度与对比分析,并对影响农户生计资本及其配置的因素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1)农户生计资本整体偏低。其中人力资本最高,且差异最小,但人力资本损失严重; 金融资本最低,且差异最大。(2)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资本比较而言,发展型农户的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都优于基本型和缺失型农户。(3)农户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总体较低,以处于基本协调水平的农户为主体。比较而言,发展型农户的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最高,基本型农户的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较高,缺失型农户的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最低且全部为零。区域人文地理环境、生态保护与贫困治理政策等是影响农户生计资本及其配置的重要因素。可见,挖掘农户人力资本潜力,提高其金融资本,转变自然资本利用方式是降低高寒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脆弱性,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有效揭示农户生计脆弱性影响因子的作用过程以及农户生计脆弱性的致脆机理,为石羊河流域乃至整个中国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石羊河流域样带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综合指数法、脆弱性函数评估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分析石羊河流域农户生计脆弱性的空间格局,识别了流域易脆群体,继而揭示了流域农户生计脆弱性致脆机理。[结果](1)石羊河流域农户生计脆弱性指数为0.644,处于相对较高水平,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格局,并表现出在县城周边区域低值积聚分布的特征;(2)农户生计脆弱性的大小为:传统农业主导型(0.99)>新型农业型(0.80)>传统非农型(0.64)>非农主导型(0.60)>畜牧主导型(0.49),表现出随着非农化程度增加而脆弱性减小的特征;(3)耕地缩减面积、生态治理、邻里冲突、农业市场波动和农业支出压力是影响农户暴露度-敏感性的前5位障碍因子;耕地面积、社会关系网络、经济收入、牲畜资本量和劳动力数量是影响农户适应能力的前5位障碍因子。[结论]总的来说,农户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共同构成生计脆弱性动态循环,决定着脆弱性的演化方...  相似文献   

3.
以英国赠款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四条示范流域农户调查为基础,从可持续生计角度,对农户的贫困状况进行分析,指出项目区以简单的农耕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的生计模式抵御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的能力较差,可持续性低,今后的生态和扶贫项目应以综合改善农户生计为主,增强项目对贫困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4.
土地流转农户生计转型中生计资本整合特征及效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揭示土地流转下异质性农户的生计资本整合特征,该文基于267户流转农户调查数据,将农户划分为稳定型纯农户、非农化纯农户、稳定型兼业户、非农化兼业户和稳定型弃农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异质性农户生计资本差异,并采用雷达图、生计资本扰动指数与生计资本增长指数,剖析了异质性农户生计资本整合的方向、强度及效益。结果表明:1)土地流转前,非农化纯农户和非农化兼业户在人力资本、生活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上占优势,稳定型纯农户和稳定型兼业户在自然资本和生产资本上占优势;2)土地流转后,非农化纯农户和非农化兼业户侧重整合人力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而稳定型纯农户和稳定型兼业户侧重整合生产资本,稳定型弃农户整合方向不明显。3)生计资本扰动指数非农化纯农户(0.169)非农化兼业户(0.144)稳定型纯农户(0.124)稳定型兼业户(0.105)稳定型弃农户(0.098),生计资本整合强度非农化农户高于稳定型农户;4)生计资本增长指数非农化兼业户(0.135)非农化纯农户(0.120)稳定型兼业户(0.094)稳定型弃农户(0.093)稳定型纯农户(0.088),生计资本整合效益非农化农户亦显著优于稳定型农户。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农户生计资本整合与土地流转互动机制的认识,以期为促进土地顺畅流转实现"失地/得地"农户的生计可持续化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生计贡献率测算及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量化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生计贡献率,以三峡库区为例,采用当量因子法评估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把脆弱性生计资本纳入农户生计资本考察范围,从人力、自然、物质、金融、社会、脆弱性6个方面构建三峡库区农户生计评价体系,测算农户生计资本总量。对二者关系进行多项式线性拟合,剖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及农户生计资本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再对比分析国内外有关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生计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三峡库区2019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2 093.65亿元,其中调节服务提供的经济价值最高,文化服务价值最低,且各区县中巴东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2)三峡库区农户生计资本总量为13.117,其中农户金融资本量最多,自然资本量最少,且江津区的农户生计资本总量最多;(3)三峡库区农户资本与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显著相关性,随着生态系统提供的经济价值越高,农户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农户社会资本具有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不断引领农户关注和参与库区生态建设,实行农业生态循环发展,有助于提高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对农户生计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甄别农户生计策略影响因子,为促进该地区农户生计策略最优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计算贵州省关岭贞丰花江石漠化综合示范区(简称花江示范区),农户生计资本,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不同农户生计策略进行分析,探究该地区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结果]①花江示范区农户人力资本指数最高,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指数较低。②示范区内农户以非农型生计策略为主,主要集中在查耳岩村和峡谷村。③人力资本是农户生计策略转化的最大影响因子,对于农兼型、兼农型和非农型农户的生计策略转换影响较大。④非农业收入和家庭劳动力人数的增多有助于促进农户选择更为多元的生计活动,耕地面积、退耕还林地面积及牲畜资本对于生计策略的转化为负向影响。[结论]花江示范区内各行政村受自然条件限制,生计资本存量和生计策略选择存在一定差异,提升人力资本可以有效促进示范区内农户生计策略转型。  相似文献   

7.
土地流转在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同时,也导致农户的生计资本分化,影响了农户的生计策略选择。通过构建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生态资本和心理资本的7维生计资本量化指标体系,以5省1 600份土地转出农户问卷为基础,运用多项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7大生计资本分化特征及其对农户生计策略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土地转出后,不同生计策略类型的农户在单项生计资本指标和生计资本总指数均存在不同的分化特征;(2)物质资本、社会资本越大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纯农型生计策略;金融资本越大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农业兼业型生计策略;自然资本、心理资本越大的农户越倾向选择非农兼业型生计策略;人力资本、生态资本越大的农户越倾向于选择非农型生计策略;(3)各影响因素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相对风险比不同。为此,政府应鼓励指导部分农户规模化经营,拓宽增收渠道,促进相关农户土地流转,加强非农就业农户职业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市场化反贫困进程中农户的自然灾害脆弱性及其致贫效应,厘清精准扶贫工作优先序,本文采用滇桂黔石漠化地区和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的农户调查数据,对农户灾害风险的感知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熵值法和Probit模型评估农户的自然灾害脆弱性和市场风险脆弱性。通过对二者致贫效应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相较于市场风险,自然灾害尤其旱涝等气象灾害是农户面临的主要威胁。农户自然灾害脆弱性程度更高,说明与市场风险相比,自然灾害对其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更大。自然灾害脆弱性程度提高会显著增加农户陷入贫困的可能性,其致贫效应强于市场风险脆弱性,但两者致贫效应存在着统计意义上的此消彼长关系。可见,自然灾害致贫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应将提高特困地区农村抗灾减灾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并促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惟此方可实现特困地区农户精准脱贫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农地整治政策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为政府国土部门制定完善的农地整治政策提供参考与依据。[方法]构建农地整治背景下农户的可持续生计框架,并运用统计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农地整治对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结果]①农地整治后农户家庭人力资本没有变化,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略有变化,而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都有明显提高。②农地整治的实施会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农户的生计策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生产制造业生计活动减少,服务业相关生计活动明显增加。[结论]农地整治政策的实施会改变农户选择现代农业、生产制造业、服务业的相关生计活动的影响因素;农地整治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依然是农户选择传统农业生计活动的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保定市涞水县退耕还林前后农户可持续生计资本的变化,分析退耕因素的影响程度以及生计资本对农户收入水平的收入效应,探讨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影响的作用机理。[方法]运用可持续生计框架理论,构建农户资本的线性回归模型。[结果]在影响生计资本的诸因素中,退耕对自然资本和物质资本影响比较明显,对金融资本影响较小,对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影响不明显,农户生计主要依赖于自然环境,现实中农户的发展依然处在较低的层次,农户的生计现状会受到耕地多少、现金支付压力大小等因素的影响。[结论]需强化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规划和论证工作,加强农户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农户生计多样化,在农户向非农产业转化中政府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资金支持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的山区县域脱贫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脱贫稳定性研究可为增强扶贫成效的可持续性与扶贫政策的针对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该文以湖南省山区贫困县安化县为案例地,基于可持续生计视角界定了"脱贫稳定性"的概念,从自然、经济、能力和生活条件4个维度构建脱贫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计算方法划分农户脱贫稳定性等级,并进一步揭示脱贫稳定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提出提高脱贫稳定性的科学路径。结果表明:1)坡度和收入水平指标的权重分别为24.88%和14.61%,是影响安化县脱贫稳定性的主导因素,而义务教育保障和营养状况指标权重分别为13.60%和10.91%,故发展能力不足是脱贫不稳的根本原因;2)安化县脱贫稳定性整体较好,脱贫较不稳定的农户主要集中分布在高山陡坡地区,脱贫稳定性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3)提高脱贫稳定性的建议包括: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改善区域性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结合易地扶贫搬迁、空心村整治等优化乡村聚落布局。  相似文献   

12.
生计资产对规模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的影响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风险感知是养猪户对农村环境风险的态度和直觉判断,是风险应对行为的基础,而生计资产又是养猪户抵御风险、提高脆弱应对能力的保障。为研究规模养猪户生计资产与环境风险感知的关系,在对湖北、河南、广东、广西、江西、天津6省(市)规模养猪户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分析和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生计资产差异对规模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规模养猪户对环境污染、环境政策和环境治理的感知水平有明显差异。2)人力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对环境风险感知有显著影响,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影响较小。3)人力资本中年龄和受教育程度对环境风险感知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分别为1.784和2.686;自然资本中地形对环境风险感知影响最显著,相关系数为1.813;社会资本中与周围农户的合作以及与周围农户关系的友好程度对环境风险感知有显著负向影响,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和?0.973;金融资本和物质资本对环境风险感知的影响则较小,模型估计仅通过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最后,基于实证结果,从建立科技示范与培训、环保知识宣传、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拓宽收入渠道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旨在促进养猪户环境风险感知水平的提高和环境风险防御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3.
杨彬如 《水土保持通报》2017,37(3):113-118,124
[目的]研究自然保护区居民的生计资本核算和生计策略,帮助保护区居民根据生计资本特点选择生计策略。[方法]选取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特点各具代表性的3个自然保护区农村并分析其社会经济数据,使用可持续生计资本框架的扩展核算这3个村庄的生计资本。[结果]通过核算这3个村庄生计资本的总量和结构,发现自然资本相对优良的中沙村的生计资本总量反而最小,而自然资本相对薄弱的西靖村和李子坝的生计资本总量反而较高。李子坝村的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在其生计资本中所占比例均较高,说明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对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资本总量的作用强度较高。[结论]自然资本对自然保护区居民生计资本总量的作用强度较低,信息资本在保护区居民生计资本总量增长和积累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湖南省安化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境内地形类型可分为高山区、库区和低山丘陵区,将不同地形类型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综合考虑,分析不同地形区域的贫困特征及贫困程度影响因素有利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精准实施。该文以578份建档立卡贫困户实地问卷调查结果为数据源,结合3种不同地形区域的实际情况,运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安化县不同地形区域的贫困特征、贫困程度主要影响因素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地形区域贫困程度不同:库区贫困程度综合值的绝对值均值为0.236、高山区为0.192、低山丘陵区为0.127,库区贫困程度最高、高山区次之、低山丘陵区最低;2)不同地形区域贫困程度影响因素不同,库区主要受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落实情况和地形坡度因素影响,高山区主要受地形坡度、劳动力数量和经营收入因素影响,低山丘陵区主要受劳动力数量、政策落实情况和工资收入因素影响;3)不同地形区域双因素交互作用强度主要表现为经济要素及自然要素的交互作用强度高于政策要素与其他要素的交互作用强度。不同地形区域贫困程度的显著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对不同地形区域需实施差异化扶贫政策,提高扶贫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黄土丘陵沟壑区治沟造地土壤快速培肥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湖南省安化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境内地域类型可分为高山区、库区和低山丘陵区,将不同地域类型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综合考虑,分析不同地形区域的贫困特征及贫困程度影响因素有利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精准实施。该文以578份建档立卡贫困户实地问卷调查结果为数据源,结合3种不同地形区域的实际情况,运用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安化县不同地形区域的贫困特征、贫困程度主要影响因素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地形区域贫困程度不同:库区贫困程度综合值的绝对值均值为0.236、高山区为0.192、低山丘陵区为0.127,库区贫困程度最高、高山区次之、低山丘陵区最低;2)不同地形区域贫困程度影响因素不同,库区主要受基础设施建设、政策落实情况和地形坡度因素影响,高山区主要受地形坡度、劳动力数量和经营收入因素影响,低山丘陵区主要受劳动力数量、政策落实情况和工资收入因素影响;3)不同地形区域双因素交互作用强度主要表现为经济要素及自然要素的交互作用强度高于政策要素与其他要素的交互作用强度。不同地形区域贫困程度的显著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对不同地形区域需实施差异化扶贫政策,提高扶贫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农牧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之间的关系,并对农牧户生计资本的空间分异和生计策略之间的转化进行分析,为降低农牧户的生计脆弱性,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可持续生计分析理论框架出发,通过入户问卷调查,结合Logistic回归模型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甘肃省2017年批准建立的玛曲、民勤、山丹县和凉州区国家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农牧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转变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农牧户生计资本中金融资本最为丰富,自然资本最为缺乏,非农型农牧户拥有的生计资本整体优于纯农型。耕地(草地)面积、耕地(草地)质量以及生产工具显著正向影响纯农型生计策略的选择,家庭劳动力数量、受教育水平以及家庭总收入显著负向影响纯农型生计策略的选择。[结论]应加大封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加强农牧户的生态保护意识,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鼓励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型,实现生计方式多样化。  相似文献   

17.
农户生计资源重组是在耕地流转胁迫下对经济机会的反馈响应。基于重庆市合川区川柠柠檬示范园188户耕地流转农户及其394块流转耕地地块的调查数据,分析了流转农户劳动力特征和流转耕地的数量、质量及耕作半径特征,进而剖析耕地流转后农户多元化生计选择策略,并基于可持续生计框架,从生计资本、生计策略和生计成果3方面构建农户生计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自然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生计多样化指数、收入多样化指数、非农化水平及家庭纯收入指标,对农户生计可持续性水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耕地流转致使农户自然资本严重减少,家庭生计结构由农业主导型向非农主导型转变,生计种类显著增加,趋于多元化。2)耕地流转后,农户生计资本总指数增加,且农户生计资本属性间及各类型农户间的增长率存在分异。耕地流转导致5大资本失调,生计资本耦合协调度降低。3)不同类型农户生计可持续水平在流转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提升强度从大到小表现为非农主导型农户>农业主导型农户>非农型农户>纯农型农户。总之,农户在家庭承包耕地流转的内部冲击下,生计资本得以重组,致使农户生计的分化与转型,而多元化生计有助于农户生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