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5 毫秒
1.
刈割间隔时间对饲用型甜高粱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行了饲用型甜高粱刈割两茬不同刈割间隔时间(72d和94d)对其产量、茎秆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间隔72d二茬刈割技术,有效地提高了饲用型甜高粱产量和茎秆品质,促进甜高粱饲用和糖用价值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刈割茬次对苎麻饲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以饲用苎麻"中饲苎1号"和纤饲兼用苎麻"中苎2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一年内不同刈割茬次的测产和营养分析等工作。结果表明,在不同茬次间的产量性状中,干鲜比的变异幅度最大;而在不同茬次间的饲用品质上呈现"前两次优于后4次"的变化规律,且不同茬次间,茎的饲用品质变异幅度大于叶。在实际苎麻生产过程中,可利用干鲜比估测苎麻植株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留茬高度对川饲苎2号饲用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对不同留茬高度一年内不同批次样品的经济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川饲苎2号分株数与叶茎比显著增加;留茬对整株产量和整株粗蛋白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可以显著提高年叶产量,尤其第二次和第三次刈割时,留茬对该品种的增产效果十分明显;除了第二次刈割外,留茬可以改善饲用苎麻的营养品质。该研究为饲用苎麻高产优质和持续供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川饲苎2号"为材料,探索首茬刈割时期(以下简称"首刈期")及留茬高度对饲用苎麻产量、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川饲苎2号首刈期从常规时期(70~80 cm)至延期20 d内,鲜草均具有较高的综合饲用价值(相对饲用价值RFV≥109.3,粗蛋白CP≥18.0%);延期30 d,其综合饲用价值大幅度降低。留茬15 cm处理的总株数(20.56万株/公顷)、出苗率(92.2%)最高,缺蔸率(5.0%)最小;留茬10 cm处理的鲜草产量(117.96 t/hm2)、干生物产量(16.36 t/hm2)、地下根茎生物量(17.47 kg)均最高;留茬0 cm处理的饲草产量低,其根蔸生长明显受到影响,不利于苎麻生长,缺蔸情况严重。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适宜于高寒区青稞多元化利用最佳刈割留茬高度,以昆仑14号、昆仑18号和柴青1号为试验材料,以未刈割为对照(CK),于分蘖盛期开展不同留茬高度的刈割处理,探究留茬高度对青稞农艺性状、籽粒产量、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留茬高度的降低,各青稞品种青苗饲草产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青苗中粗蛋白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而纤维类物质含量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使青苗相对饲喂价值显著降低。各青稞品种秸秆饲草产量随刈割留茬高度的降低而降低,且降幅随留茬高度的降低而增大。刈割使青稞秸秆中粗蛋白含量增多,纤维类物质含量减少,相对饲喂价值升高。留茬8 cm有助于促进青稞穗部、茎部和根系的生长发育,使籽粒产量升高;留茬5 cm会抑制青稞各器官的生长发育,使籽粒产量锐减。各品种在留茬8 cm时综合经济产值最高,其中昆仑14号综合经济产值最高,为2.86×104元·hm-2。参试材料中,昆仑14号为高寒区最适用于粮饲兼用的青稞品种,8 cm为适宜于青稞饲草与籽粒兼收的最佳刈割留茬高度。  相似文献   

6.
2007~2008年,连续2 a对7个饲用苎麻新品系的生长动态、草产量及其饲用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参试品系再生能力均极强,年均刈青10次,单兜分蘖数随刈青次数增加而增加,年均单兜分蘖数最高的达28株;草产量主要集中在4~10月,年鲜草和粗蛋白产量均以1号饲用苎麻品系最高,分别达318.8 t/hm2和12.15 t/hm2,与其他品系差异达极显著,2号品系次之;7个参试品系在平均草层70 cm的粗蛋白含量达20 %以上的有5个,相对饲用价值均可达100 %以上;综合评价为1号和2号2个品系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制种甜高粱产量低而不稳的瓶颈问题,选择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上坝镇光辉村甜高粱制种基地,进行了功能型土壤改良剂配方筛选及对制种饲用甜高粱经济效益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制种饲用甜高粱经济性状的原料依次是:甜高粱专用肥糠醛生物肥保水剂和聚乙烯醇。功能型土壤改良剂配方比例为:糠醛生物肥0.9375∶保水剂0.0025∶甜高粱专用肥0.0563∶聚乙烯醇0.0037。功能型土壤改良剂适宜施用量为23.92t/hm~2时,制种饲用甜高粱理论产量为3.07t/hm~2。施用功能型土壤改良剂与农户习惯施肥比较,制种饲用甜高粱穗粒数、穗粒重、百粒重和产量分别增加4.19%、6.52%、4.42%和6.53%;施肥利润和肥料投资效率分别增加4461.68元/hm~2和0.50元/元。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大麦饲草与籽粒双收的适宜刈割期,以六棱皮大麦皖饲麦2号为材料,设不刈割(T0)及分蘖期(T1)、拔节期(T2)、孕穗期(T3)分别进行一次刈割4个处理,比较了两年度不同刈割期大麦饲草、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随刈割期后移,皖饲麦2号饲草产量显著增加;饲草粗蛋白、粗灰分、钙、磷含量显著下降,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增加,即饲草品质显著下降。籽粒产量受刈割期影响大,与T0相比,两年度T1期刈割籽粒产量无显著变化,T2、T3期刈割则籽粒产量显著下降;而品质受影响小。说明T1期刈割,可达到饲草与籽粒双收目标,且饲草品质好;在生产中要保障一定的籽粒产量,T2期后应停止刈割。  相似文献   

9.
收获时期与分蘖去留对饲用甜高粱产量及含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不同收获时期分蘖去留对饲用甜高粱产量及含糖率的影响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饲用甜高粱保留分蘖不同收获时期平均产量126.37t/hm2,较掰除分蘖增产24.5%。随着收获时间的延迟,产量、茎秆含糖率均呈上升状态,收获时期以10月10日最佳,分蘖去留平均产量和茎秆含糖率分别达131.74t/hm2和11.45%;霜冻后产量大幅下降,降幅达25.7%~30.7%。  相似文献   

10.
将饲用型甜高粱BJ0603品种在武威地区设7个处理(8337、9809、11117、12827、16675、22233和33350株/667m2)的种植密度试验比较。通过测定各密度处理下的农艺性状(株高、茎粗、节数、收获秆数、分蘖数)及其鲜草产量和茎秆糖分,以期获得在武威地区推广种植的饲用型甜高粱适宜种植密度,为武威地区甜高粱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综合试验结果表明:饲用型甜高粱BJ0603品种在株距为15cm(11117穴/667m2)时产量和茎秆糖分都达到最高,分别达7321.44 kg/667m2和13.1%,其次为株距13cm(12827穴/667m2)的密度处理。因此,作为饲用型甜高粱BJ0603在株距为13cm~15cm(11117穴/667m2~12827穴/667m2)时种植效果最好,可以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2016年以郑单958和先玉335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叶龄期刈割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响应。2017年以相对耐密品种郑单958为研究对象,研究增密刈割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叶龄期刈割影响玉米生长发育,随刈割时间的延后对玉米影响越大,表现为抽雄、吐丝时间推迟,郑单958抽雄时间推迟2~8 d,吐丝期推迟3~6 d;先玉335抽雄时间推迟2~8 d,吐丝期推迟4~8 d。株高和穗位高降低,穗位高系数和茎秆长粗比降低。绿叶数目减少,叶面积下降。两个品种单穗重较对照分别降低4.6%~21.7%和1.4%~24.5%,穗粒数3叶龄期刈割最高,其他处理穗粒数较对照降低。产量降低,以3叶期刈割减产幅度最小,5叶期在1叶位刈割基本全部死亡,6叶以后刈割叶位提高至4叶以上但减产幅度较大,且较对照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随着刈割密度的增加,产量性状呈下降趋势,产量较对照先降低后增加,密度达到1.08万株/hm~2时,产量与对照相当;密度达到1.2万株/hm~2时,产量较对照提高7.3%,增加密度可弥补刈割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登海605(DH605)、京农科728(JNK728)和山农饲玉2号(SY2)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60 000株/hm2、75 000株/hm2和90 000株/hm2(记作D6、D7.5和D9),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夏玉米品种不同收获期及不同器官饲用和青贮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增加,DH605的鲜物质和干物质产量显著提高,D9密度下的鲜物质和干物质较D6分别增加17.32%和23.19%,较D7.5分别增加6.26%和7.13%;JNK728和SY2的鲜物质和干物质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蜡熟期进行收获和青贮,玉米的饲用价值最高,以D7.5密度为例,DH605蜡熟期玉米粗饲料分级指数分别较乳熟期和完熟期增加8.31%和27.80%,JNK728分别增加12.55%和75.52%,SY2分别增加7.13%和58.10%;同时瘤胃降解率最高,各品种趋势一致。果穗青贮的饲用品质较秸秆青贮显著提高。本试验研究结果,DH605的最佳种植密度为90 000株/hm2,JNK728和...  相似文献   

13.
施氮量对粮饲兼用玉米子粒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2018年以主推粮饲兼用玉米陕科9号品种为材料,设0、90、180、270和360 kg/hm2 5个氮肥水平进行大田试验,测定不同氮肥处理下叶面积指数、产量和饲用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等性状指标,分析施氮量对玉米子粒产量、饲用品质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施氮量的增加,叶面积指数、SPAD值和生物量增加;子粒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稳定,此时最佳施氮量为268 kg/hm2,产量增加64.4%。随着氮肥增加,氮肥农学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氮肥偏生产力降低。饲用品质分析显示,子粒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在氮肥270 kg/hm2处理下分别较不施氮处理增加2.4%、13.7%和22.5%;秸秆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减少20.4%和18.1%,秸秆粗蛋白和体外干物质消化率分别增加22.5%和17.6%。适当增施氮肥改善玉米群体质量,增加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提高饲用价值。陕北灌区粮饲兼用玉米生产实践中,推荐适宜施氮量为268 kg/hm2。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饲用苎麻,纤用苎麻具有品种多、种植面积广等优势,因此开展纤用苎麻的饲草化研究可加快南方地区"麻改饲"的应用和推广。文章以纤用苎麻"中苎2号"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不同高度处理下的生长性能、产量和饲用品质的变化,进而确定一年内不同时间段的饲草化的最佳刈割高度。主要研究结果如下:9月份之前,"中苎2号"旺长期的生长速率高于苗期,且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年风干物产量和粗蛋白产量随着刈割株高的增加而增加,饲用品质和叶茎比随着刈割株高增加而下降。"中苎2号"在湖南长沙地区一年内不同时间段牧草化的最佳刈割株高为:3月6日~4月22日阶段建议为120~130 cm;4月23日~7月22日阶段为100~110 cm;7月22日~9月2日阶段为95~110 cm;9月3日~10月27日阶段可以在60~65 cm收获,如刈割期提前超过10 d,建议在90~100 cm左右刈割。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施肥量对醇用型和饲用型甜高粱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醇用型甜高粱和饲用型甜高粱在甘肃河西灌区不同施肥量水平下,对株高、茎粗、植株含糖量、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甘肃河西灌区饲用型甜高粱和醇用型甜高粱茎秆汁液含糖量与施肥水平关系不大。醇用型甜高粱和饲用型甜高粱,只有在较高施肥水平下才能获得较高产量。醇用型甜高粱和饲用型甜高粱对肥料的需求水平不一致,饲用型甜高粱需偏施氮肥,在666.7m2施N 37.5kg、P2O510 kg、K2O 8 kg时,获得高产8863.8kg;醇用型甜高粱需偏施钾肥,在666.7m2施N 25kg、P2O510 kg、K2O 12 kg时,获得高产7483.4kg。  相似文献   

16.
木薯饲用型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正交试验法,对现有的木薯优良品系进行对比,以筛选出适宜于刈割的饲用型新品种以及对应的配套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木薯新品系ZM9036和ZM8639在块根产量、茎叶产量、茎叶粗蛋白产量以及抗风能力等主要特性方面均相当或超过对照种华南205,可进一步示范推广。植后4-8个月对植株进行刈割则对块根产量造成较大的影响,在这段时间里摘顶时间越早对块根产量的影响越大。但通过刈割可大大提高木薯嫩茎叶和粗蛋白的产量,同时可大大增强植株的抗风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选择适合青贮的饲用甜高粱新品种,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进行了6种青贮饲用甜高粱新品种鲜草产量及经济效益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种青贮饲用甜高粱株高、茎粗、单株鲜重、单株干重和生长速度,鲜草产量、产值、利润和投资效率大小顺序依次为:大粱2180大粱1180敦煌409敦煌918SF2SF1。  相似文献   

18.
以牧草鲜草产量、再生速度、分蘖数等为观测指标,研究不同刈割处理和刈割茬数对元谋干热河谷区海狮苏丹草[Sorghum sudanense(Hay king)Stapf.]生长及生产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海狮苏丹草在干热河谷区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在其生长季内可刈割5次;留茬高度和茬数对其再生性能和分蘖能力均有显著影响,其中刈割茬数对其再生速度和分蘖数影响最大,随着刈割茬数增加再生速度显著减慢而分蘖数则明显增加;海狮苏丹草不同留茬高度、刈割茬数对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就生物量和再生能力来看,海狮苏丹草留茬高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干热河谷地区10个紫花苜蓿品种在孕蕾初期进行刈割1茬和不刈割处理后,从其种子成熟时间、产量方面,研究刈割对该区引种的紫花苜蓿品种种子生产的影响,以提高其种子生产性能。结果表明:在干热河谷地区,在紫花苜蓿孕蕾初期刈割1茬后,种子产量平均提高14.933 g/m2,并促使种子主要集中在播种次年的5月份成熟采收;10个参试紫花苜蓿品种中,猎人河(74-55)的种子平均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可达36.401 g/m2,其次是萨兰纳斯(75-43)和德宝,其种子平均产量分别为31.727 g/m2和30.060 g/m2。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头季水稻的刈割时间对青贮饲草产量、品质和再生稻产量的影响,以黄华占、渝香203和渝香优8133为材料开展大田试验,设置头季稻倒4叶期、倒2叶期和齐穗期3个刈割时间处理,分析各处理头季稻饲草产量、青贮饲草营养化学和饲用品质及再生季水稻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头季全株青贮饲草产量和干饲草产量随刈割时间推迟呈显著增加趋势,至齐穗期达到最大值,各品种饲草产量由高到低分别为渝香优8133、渝香203、黄华占。推迟刈割时间,黄华占体外干物质消化率显著降低,而渝香203和渝香优8133呈增加趋势,至齐穗期达到51.3%~52.7%。推迟刈割时间,头季饲草粗蛋白含量呈降低趋势,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先增加后降低,灰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再生稻产量表现为倒4叶期刈割处理最高,齐穗期刈割处理最低,各品种产量表现为渝香优8133>渝香203>黄华占。综上所述,如以收获再生稻稻谷为主,头季稻宜在倒4叶期刈割,如以提高饲草—再生稻两季总体效益为目标,头季稻宜在齐穗期刈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