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对进口胎牛血清中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进行分离及鉴定。利用BVDV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提取胎牛血清中的病毒RNA,用5′-UTR巢式PCR进行扩增,PCR扩增产物连接pMD19-T进行测序分析。胎牛血清样品接种MDBK细胞,进行细胞传代培养,通过细胞分离培养、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对实验室进口胎牛血清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及鉴定,应用DNAStar对BVDV 5′-UTR、N~(pro)与GenBank中公布的瘟病毒参考株进行多序列比对,采用Mega 6.0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同时通过包被脱脂奶粉进行间接ELISA检测其中的BVDV抗体。结果显示,胎牛血清中BVDV抗原和抗体均为阳性,并且从胎牛血清中成功分离到一株新的牛源BVDV,命名为BVDV-GC株,该病毒株在MDBK细胞上进行增殖培养时未能引起细胞病变;5′-UTR与N~(pro) PCR扩增为阳性,扩增产物大小均与预期相符;直接免疫荧光检测荧光信号为阳性;病毒滴度为10~(-3.6)TCID_(50)/0.1 mL;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株与USMARC-60779(BVDV-2)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同属于BVDV-2型毒株;通过包被脱脂奶粉和商品化的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脱脂奶粉中存在BVDV抗体。本研究从进口胎牛血清中分离出1株BVDV-2型非致细胞病变病毒,从脱脂奶粉中检测到BVDV抗体,表明进口胎牛血清和脱脂奶粉中都存在BVDV抗原和抗体污染,本研究为后续试验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对进口胎牛血清中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进行分离及鉴定。利用BVDV抗原和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提取胎牛血清中的病毒RNA,用5'-UTR巢式PCR进行扩增,PCR扩增产物连接pMD19-T进行测序分析。胎牛血清样品接种MDBK细胞,进行细胞传代培养,通过细胞分离培养、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对实验室进口胎牛血清样品进行病毒分离及鉴定,应用DNAStar对BVDV 5'-UTR、Npro与GenBank中公布的瘟病毒参考株进行多序列比对,采用Mega 6.0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同时通过包被脱脂奶粉进行间接ELISA检测其中的BVDV抗体。结果显示,胎牛血清中BVDV抗原和抗体均为阳性,并且从胎牛血清中成功分离到一株新的牛源BVDV,命名为BVDV-GC株,该病毒株在MDBK细胞上进行增殖培养时未能引起细胞病变;5'-UTR与Npro PCR扩增为阳性,扩增产物大小均与预期相符;直接免疫荧光检测荧光信号为阳性;病毒滴度为10-3.6TCID50/0.1 mL;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株与USMARC-60779(BVDV-2)株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同属于BVDV-2型毒株;通过包被脱脂奶粉和商品化的ELISA试剂盒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脱脂奶粉中存在BVDV抗体。本研究从进口胎牛血清中分离出1株BVDV-2型非致细胞病变病毒,从脱脂奶粉中检测到BVDV抗体,表明进口胎牛血清和脱脂奶粉中都存在BVDV抗原和抗体污染,本研究为后续试验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引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重要病原,也是牛血清及其制品污染中的常见病原体。本研究从商品化胎牛血清中分离到一株致细胞病变(CP)型BVDV(GS2018株),利用电镜观察、免疫荧光检测、分子鉴定、基因组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GS2018株接种MDBK细胞后可见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培养第4天病毒滴度达1×10~(6.2)·0.1 mL~(-1)。病毒粒子呈圆形,直径为50~60 nm,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为阳性;其5′UTR扩增片段与BVDV-2相应序列高度相似,病毒基因组包含12 235个核苷酸(nt)。5′UTR、N~(pro)及E2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发现,GS2018株与美国BVDV-2 USMARC-60764分离株核苷酸一致性达98%,证明其属于CP型BVDV-2a亚型。但GS2018株在NS2/3区无核酸片段插入,这与大多数CP型BVDV-2明显不同,说明BVDV致细胞病变可能涉及更复杂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从疑似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感染牛的分泌物与排泄物中分离鉴定1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并进行E2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株病毒命名为JN株;Reed-Muench法测定分离株病毒TCID50为10-7.5/0.1 mL;病毒中和试验结果表明,BVDV JN分离株可被BVDV阳性血清特异性中和,而不能被BVDV阴性血清中和;分离株病毒E2基因序列测序结果表明,该分离毒株属于BVDVⅠa亚型。  相似文献   

5.
为确定牛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本研究对2014年从黑龙江省发生牛呼吸道传染病的某肉牛场采集的40份鼻拭子进行了病毒分离,结果分离到一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命名为LJ36/14株。病毒鉴定结果表明,分离株在单层MDBK细胞中不产生细胞病变;利用BVDV p80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Ab)进行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接种LJ36/14株的细胞结果显示阳性。分离株的TCID_(50)为10~(5.9)/0.1 mL。对该分离株的5'端非编码区(5'UTR)和Npro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该分离株为国内首次分离并鉴定的基因亚型,即BVDV1v亚型。本研究为了解BVDV地理分布和流行情况及BVDV疫苗的制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是引起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的重要病原,也是牛血清及其制品污染中的常见病原体。本研究从商品化胎牛血清中分离到一株致细胞病变(CP)型BVDV(GS2018株),利用电镜观察、免疫荧光检测、分子鉴定、基因组测序及遗传进化分析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GS2018株接种MDBK细胞后可见明显的细胞病变(CPE),培养第4天病毒滴度达1×106.2·0.1 mL-1。病毒粒子呈圆形,直径为50~60 nm,间接免疫荧光检测为阳性;其5'UTR扩增片段与BVDV-2相应序列高度相似,病毒基因组包含12 235个核苷酸(nt)。5'UTR、NproE2基因系统进化分析发现,GS2018株与美国BVDV-2 USMARC-60764分离株核苷酸一致性达98%,证明其属于CP型BVDV-2a亚型。但GS2018株在NS2/3区无核酸片段插入,这与大多数CP型BVDV-2明显不同,说明BVDV致细胞病变可能涉及更复杂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梅花鹿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及其RT-PCR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梅花鹿的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分离培养及RT—PCR进行了研究。从腹泻鹿粪样中分离到了 与BVDV的C24V标准椿致细胞病变相同规律的BVDV病毒株,经RT—PCR扩增进一步证实其为牛病毒性腹 泻病毒。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内蒙古呼和浩特部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流行情况,本研究采用RTPCR技术从采集自内蒙古某屠宰场的32份牛肺脏样品中检测出两株BVDV,命名为BVDV-HT1704、BVDV-HT1723株。通过在MDBK细胞上传代、免疫荧光试验、5’-UTR基因序列测定及分子进化分析对检测出BVDV阳性的肺脏组织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在MDBK细胞中盲传10代后没有病变产生;经IFA检测,在病毒感染的细胞浆内产生特异性荧光;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毒株属于BVDV-Ⅱa型,且两株分离株属于单一的分支。本研究首次在我国正常牛肺脏组织中分离到BVDV,为了解BVDV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流行情况及地理分布提供依据,并为相关疫苗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3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基因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牛呼吸道传染病的病原以及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在临床健康牛群中是否存在持续性感染,本研究采集了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两个牛场牛鼻拭子46份及肺脏样品8份,采用MDBK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经BVDV特异性引物RT-PCR检测有3份样品为阳性。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3株阳性样品,可以观察到特异性荧光,表明分离得到3株BVDV,分别命名为480、A0583和Lung-6。进一步研究显示480、A0583和Lung-6均为非致细胞病变型。对3株分离病毒的5'端非编码区和Npro基因进化树分析显示3株病毒均属于BVDV1型,其中480株属于BVDV1c亚型,A0583株和Lung-6株同属于BVDV1m亚型。本研究首次在国内同一个牛场分离到BVDV1m(A0583)和BVDV1c(480)两个基因亚型。本研究为我国BVDV-1型不同基因亚型的抗原关系分析及BVDV疫苗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畜牧与兽医》2017,(1):75-79
为分离鉴定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四川流行毒株,并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和遗传特征,通过病毒分离培养特征观察、RT-PCR检测、间接免疫荧光试验、中和试验4种方法分离鉴定出1株BVDV,命名为SC株。生物学特性检测显示,该毒株对乙醚、氯仿、胰蛋白酶敏感,耐碱不耐酸,对温度敏感,属于RNA病毒;5'UTR遗传进化表明显示该毒株与BVDV-1b型同源性较高。本研究成功分离鉴定1株BVDV四川流行毒株,为BVDV感染机制的研究、疫苗的研制以及防控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分子特征及致病性,本研究利用RT-PCR从吉林省某猪场出现严重腹泻症状的仔猪病料中检测到BVDV核酸阳性,将处理后的BVDV阳性样品接种于MDBK细胞,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BVDV JLS-01。通过免疫荧光检测、5′UTR与Npro RT-PCR扩增对其分子进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毒株在MDBK细胞上盲传至8代未出现细胞病变,在免疫荧光试验中呈阳性荧光信号。RT-PCR扩增获得大小分别为280和735bp的5′UTR和Npro片段。BVDV JLS-01株5′UTR与Npro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其与LN-1和ZM-95亲缘性最近,与牛源毒株LN-1基因同源性达99.3%,提示该毒株可能来源于牛源毒株。将BVDV JLS-01株F8代细胞培养液人工感染BVDV和猪瘟病毒(CSFV)抗体阴性猪,感染猪未表现出明显的体温升高,但白细胞数量下降,并在感染猪的白细胞提取物中分离到该毒株,表明该毒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该毒株的成功分离对进一步开展BVDV流行病学调查及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JLS-01株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猪源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分子特征及致病性,本研究利用RT-PCR从吉林省某猪场出现严重腹泻症状的仔猪病料中检测到BVDV核酸阳性,将处理后的BVDV阳性样品接种于MDBK细胞,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BVDV JLS-01。通过免疫荧光检测、5′UTR与Npro RT-PCR扩增对其分子进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毒株在MDBK细胞上盲传至8代未出现细胞病变,在免疫荧光试验中呈阳性荧光信号。RT-PCR扩增获得大小分别为280和735bp的5′UTR和Npro片段。BVDV JLS-01株5′UTR与Npro序列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其与LN-1和ZM-95亲缘性最近,与牛源毒株LN-1基因同源性达99.3%,提示该毒株可能来源于牛源毒株。将BVDV JLS-01株F8代细胞培养液人工感染BVDV和猪瘟病毒(CSFV)抗体阴性猪,感染猪未表现出明显的体温升高,但白细胞数量下降,并在感染猪的白细胞提取物中分离到该毒株,表明该毒株具有一定的致病性。该毒株的成功分离对进一步开展BVDV流行病学调查及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JL株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从吉林某牛场表现严重腹泻症状濒死牛的胸腺病料样品中分离一株病毒,该病毒在MDBK细胞中盲传4代无细胞病变产生,而通过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微量血清中和试验检测表明该分离病毒株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并命名为BVDV-JL.将BVDV-JL株F4代细胞培养液(10<'7.13>TCID<,5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查明并掌握辽宁地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的流行特性及生物学特点,为BVDV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方法】采集辽宁省某养牛场疑似发生BVDV感染的病死牛脾脏组织,用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 IBRV)、牛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ovine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BRSV)、牛副流感病毒3型(Bovine parainfluenza virus type 3,BPIV3)及BVDV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鉴定,将组织液接种MDBK细胞分离病毒。对细胞进行细胞病变效应(CPE)观察后再通过电镜观察、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鉴定病毒,PCR扩增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BVDV特异性引物RT-PCR鉴定结果为阳性,在280 bp处有条带,与预期条带大小相符,其余病原特异性引物未扩增出条带,证明未感染其他病原;分离得到的毒株在MDBK细胞中培养未出现明显细胞病变效应;病毒纯化后,...  相似文献   

15.
《畜牧与兽医》2016,(7):36-40
从新疆塔城地区某牛场采集患病犊牛全血,将RT-PCR方法鉴定为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阳性的样品接种到MDBK细胞,传代至第4代,出现典型病变(CPE)。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证明该分离病毒为BVDV,命名为BVDV-TC。设计引物对E0基因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所得片段与GenBank上已发表的BVDV毒株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69.3%~93.8%,氨基酸同源性为73.6%~97.8%,TC株的遗传距离与VEDEVAC株最接近。BVDV-TC是第一个在新疆地区报道的1b亚型BVDV毒株,为新疆地区BVDV感染的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2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基因2型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对疑似污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的牛肾细胞系(MDBK)进行检测并分离鉴定病毒,采用RTPCR、间接免疫荧光、电镜观察、病毒序列的分子进化分析等方法对细胞中污染的BVDV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2株不同来源的污染细胞中检测到2株BVDV(C201602和C201704),RT-PCR均可扩增得到288 bp的5'-UTR片段,进化分析表明其均为BVDV-2a型;2株病毒接种MDBK细胞传代,均无细胞病变产生,测得第3代病毒效价分别为105和104.5TCID50/m L,电镜观察病毒为50~60 nm的圆形有囊膜颗粒。研究表明,BVDV-2具有潜在的流行风险,为试验材料中BVDV-2污染的风险控制提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河北省唐山市规模化奶牛场中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流行毒株的基因特征,本试验于唐山市2个规模化奶牛场采集了49份临床样品进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并对阳性样品进行病毒的分离,最终成功分离到1株非致细胞病变的BVDV毒株,命名为HB-1株。电镜观察结果显示,HB-1株具有典型的BVDV病毒粒子形态。对HB-1株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基因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HB-1株属于BVDV-1m亚型。HB-1株结构蛋白E2全长序列糖基化位点和抗原表位预测结果显示,HB-1株E2蛋白含有4个保守的糖基化位点,其中抗原表位1高度保守。本试验为河北省进一步开展牛病毒性腹泻(BVD)流行病学调查、疫苗株筛选以及检测方法建立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全面了解吉林省某规模化牛场牛病毒性腹泻(BVD)的流行情况,试验采集临床血清样品157份,粪便样品18份,肝脏、精液等组织样品17份,应用BVDV抗体检测试剂盒进行血清抗体检测,利用BVDV1型引物,采用纳米PCR方法对血清及临床样品进行BVDV抗原检测,对抗原阳性样品进行测序分析;将抗原阳性样品经研磨、稀释后用0.22μm滤膜过滤除菌,接入牛肾细胞(MDBK)进行病毒分离培养,盲传3代后再次进行抗原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病毒对MDBK细胞的侵染作用;利用Mega软件绘制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牛场临床血清BVDV抗体阳性率为77.1%,血清抗原阳性率为12.1%,临床粪便等样品抗原阳性率为74.3%;病料接入细胞未观察到细胞病变,分离毒株PCR产物测序分析结果与样品抗原检测结果一致;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分离株毒液正常吸附于MDBK细胞中,有明显荧光反应;抗原测序分析显示,该牛场BVD主要流行毒株与BVDV JL-1株同源性高达99.0%,且均为BVDV 1型毒株。本研究对该牛场BVDV流行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为开展净化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采用特异性RT-PCR从某实验室送检MDBK细胞中分离到1株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BVDV),命名为BVDV-C1。通过免疫荧光、电镜观察和5'UTR序列测定及分子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在MDBK细胞中无细胞病变产生,应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2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检测,在感染细胞胞浆内呈现特异性荧光信号,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1型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未检测到荧光。电镜观察病毒粒子呈圆形,有囊膜,直径约为50 nm。5'UTR序列分析表明该毒株属于BVDV-2b基因亚型。BVDV-C1株的分离对进一步开展疫苗研发、流行病学调查以及致病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分离鉴定新疆地区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VDV)流行毒株,掌握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本试验在新疆北疆部分地区采集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BVD/MD)疑似病例的粪便,通过RT-PCR检测、细胞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免疫电镜观察及血清中和试验5种方法对毒株进行分离和鉴定。对毒株的TCID50测定后,再对毒株分别进行乙醚敏感性试验、氯仿敏感性试验、胰蛋白酶敏感性试验、酸碱度敏感性试验、温度敏感性试验及核酸分型试验等理化特性检测。经RT-PCR诊断,病料在286bp处出现了目的片段。将RT-PCR诊断为阳性的粪便,接种于密度约为80%的单层MDBK细胞出现了细胞病变,盲传5代至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将F5代细胞培养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结果产生了与C24V标准毒株相同的特异性黄绿色荧光。免疫电镜观察到了大量呈球形的BVDV粒子,大小20~40nm。血清中和试验中抗体阳性血清处理组细胞均未出现细胞病变,病毒完全被抗体阳性血清中和。综合以上方法确定分离株为BVDV毒株。对分离株进行毒价和理化特性测定,该毒株TCID50为10-4.5/0.1mL,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对胰蛋白酶敏感,耐碱不耐酸,对温度敏感,经54℃1h完全被灭活,属于RNA病毒。本试验成功分离到一株新疆BVDV流行毒株,掌握了该毒株的生物学特性,为今后该病的诊断和防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