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秦安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经验是整体规划、整流域推进,整合涉农资金、调整产业结构、集中连片配套建设,创建旱作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田综合利用水平,做到了梯田、果园、路网、水利、水保设施和农路绿化五配套,逐步形成了"梯田+林果+全膜+节灌+路网"的旱作农业发展模式,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旱作农业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2.
泾川县开展梯田建设50多年来,立足县情,以梯田建设为突破口,围绕生态环境建设,以效益为目的,通过梯田+水窖+山地经果园、梯田+种草+养畜、梯田地埂开发、梯田+农产品+加工等土地资源开发模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推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3.
湘南红壤丘陵区不同生态模式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1年对湖南省祁阳县标准径流场进行的定位观测,研究8种不同生态模式自然降雨条件下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状况。结果表明:(1)研究区全年发生地表径流17次,发生月份为3-11月,其中有13次分布在5,6月和8-10月,地表径流与降雨分布特征总体一致。(2)不同生态模式年径流量平均为865.99m3/hm2,变幅为238.12~1 422.08m3/hm2,年土壤侵蚀量平均为25.163t/hm2,变幅为0.072~67.570t/hm2。不同生态模式间年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p<0.01)。(3)各模式地表径流量表现出随着降雨量增加而增加的特点;大雨量降雨是导致土壤侵蚀产沙的主要因素。>50mm的大雨量降雨和高强度降雨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具有明显影响。降雨量对不同生态模式土壤含水量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为"强,中,弱"的特点,各模式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与降雨量的动态变化具有良好的一致性。(4)在湘南坡地开发利用中,梯田油茶模式在油茶幼龄期间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在8种处理模式中仅次于撂荒地(对照)与顺坡作物模式;梯田油茶+稻草覆盖模式、梯田油茶+花生+植物篱模式及梯田油茶+豆科牧草模式水土保持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秦安县针对当地山多川少、干旱少雨、人口密度大、人均占地少的特点,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背景下,立足实际,大修水平梯田,涌现出了"梯田+林果业"、"梯田+水窖+日光温室+沼气+养殖"等开发模式,有效地调整了产业结构,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使农民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5.
坡地幼龄果园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水沙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坡地果园水土保持措施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果园经营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山地生态问题,是当前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本文通过3年田间试验,对我省山地果园常见的水土保持模式的径流和泥沙流失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果园水土流失主要出现在幼龄期,措施不当的果园在3年内水土流失处于轻度或强度流失状态。(2)梯田工程和生物措施对坡度果园泥沙和径流都有显著的调控作用,生物措施的调控作用前期尤其明显,在建园第1年就将水土流失控制在允许值之内,解决了幼龄果园水土流失问题。(3)不同措施对泥沙与径流的调控成效由大到小依次为:顺坡全园种植百喜草〉梯田全园种植百喜草〉顺坡种植百喜草带〉梯田梯壁种草〉梯田不种草〉顺坡不种草。  相似文献   

6.
以三峡库区、川中丘陵区、云贵高原区、横断山区、秦巴山区为重点区域,通过对坡改梯工程的结构、功能、造价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各小流域"坡式梯田+坡面水系"治理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结果显示:坡式梯田具有截短坡长、减缓坡度、动土量少、提高治理速度、节约工程投资等特点,能有效控制坡面水土流失,并且增产作用明显;坡式梯田离不开池、渠、凼配套和蓄、排、灌结合的坡面水系措施,合理布设坡面水系是发挥梯田蓄水保土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坡式梯田+水系配套"治理模式是适合长江上游陡坡耕地治理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7.
全福庄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水氮浓度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研究元阳梯田"四素同构"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水氮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元阳县全福庄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11月—2017年10月,连续定位观测林地、村庄、梯田、河流4种土地利用类型地表水中总氮(TN)、硝态氮(NO-3-N)和氨态氮(NH+4-N)浓度的动态变化,分析了各形态氮浓度的时空分布及其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1)4种土地利用类型下TN和NO-3-N浓度的最大值均出现在6月,最小值均出现在12月—翌年2月,梯田和河流的NH+4-N浓度较高,且最大值均出现在5月,梯田中NH+4-N浓度的最小值出现在7月。(2)TN,NO-3-N和NH+4-N浓度均表现出村庄最高,其次为梯田和河流,最低为林地的分布特征。林地、梯田和河流中TN和NO-3-N浓度均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变化规律,林地、梯田和河流中NH+4-N浓度呈现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丘陵区实施坡改梯工程,不仅能改善山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同时可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生产力,为城乡建设用地提供补充耕地资源。坡改梯工程建设成基本农田的标准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四个方面;根据重庆市水土保持区位及自然环境特点,荒地采用"工程整地+水平梯田+土壤改良"模式,坡耕地(土层较厚型,土层较薄、石料丰富型和破碎化利用型)采用"水平梯田+植物护埂+水系配套"模式,废弃宅基地采用"工程整地+熟土覆盖+植物护埂"模式;不同水土保持分区下土地置换对象、资金筹措方式及置换标准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综合考虑梯田土壤性质、梯田形态及降雨雨型的差异,构建梯田蓄水保水效益的估算方法及框架。[方法]运用土壤水库计算模型与入渗模型,探讨蓄满产流和超渗产流模式下梯田土壤水分的预测方法;基于Richards方程,分析不同田坎边界的土壤水分入渗二维分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前峰型、均匀型、后峰型、阶梯型4种降雨雨型下产生的单一产流模式或2种产流模式均存在时土壤水分运动进行情景分析。[结果](1)提出梯田蓄水效益分布式估算方法,计算单个梯田田块土壤最大蓄水容量(WM);(2)对不同田坎类型的梯田而言,浆砌石坎梯田防侧渗效果最好,土坎梯田防侧渗效果最差,且孔隙大、密度小、修筑时间短的新土坎梯田比修筑时间长的土坎梯田在发生侧渗时损失水分更多;(3)得出不同雨型下蓄满产流的临界时间(t)。[结论]该估算方法可大幅度降低对野外设施、设备的依赖程度,降低投入成本,借助野外调查采样,基于模型模拟估算梯田蓄水效益。此外,该方法可根据单个梯田田块蓄水效益分布式计算数据,在区域尺度上估算梯田蓄水保水效益,以期为不同区域梯田的蓄水效益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陇东旱塬冬小麦平衡施肥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覆盖黑垆土和梯田黑垆土是陇东地区冬小麦的主要种植土壤,盲目施肥是冬小麦生产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选择覆盖黑垆土和梯田黑垆土的典型地块,采用两年定点"3414"试验,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平衡施肥模式,研究两种土壤冬小麦氮磷钾最佳施用量和最优组合,为陇东旱塬冬小麦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陇东旱塬覆盖黑垆土冬小麦田平衡施肥模型为Y=23.98+20.44X1-0.64X12+14.61X2-0.07X22+86.88X3-8.21X32-0.15X1X2-2.96X1X3-2.77X2X3,最佳经济施肥量为N:149.9 kg·hm-2;P2O5:82.1 kg·hm-2;K2O:29.9 kg·hm-2;陇东旱塬梯田黑垆土冬小麦平衡施肥模型为Y=208.25+5.87X1-0.45X21-7.96X2+0.26X22+12.69X3+2.02X23+1.74X1X2-2.38X1X3-1.09X2X3,最佳经济施肥量为N:107.0 kg·hm-2;P2O5:70.5 kg·hm-2;K2O:37.5 kg·hm-2。陇东旱塬黑垆土钾素营养丰富,氮、磷养分缺乏,氮、磷肥增产效果显著,且互作效应明显,钾肥无明显增产效应。图2,表4,参9。  相似文献   

11.
紫色砂页岩区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梯田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有效措施。"土石混合梯坎+黄花菜梯埂"梯田技术就是下部毛条石梯坎、上部土质梯坎,梯埂种黄花菜,组成较为稳定的梯田埂坎。该技术比毛条石坎梯田投资少,比土坎梯田稳定性强、埂坎占地少,具有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为紫色砂页岩区坡耕地综合治理提供有效途径,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极端暴雨频发,严重威胁梯田果园安全生产,而梯田果园对不同标准的极端暴雨侵蚀调控研究薄弱这一科学问题,在延安方塔20年龄期的梯田果园上进行野外模拟降雨试验,对果树、坡面植被、坡面枯落物3种调控因子在降雨强度由百年一遇增大到万年一遇时的侵蚀调控效果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相较于无调控措施,枯落物的减水率由44.11%增大到52.55%,坡面植被的减水率由22.81%增大到26.98%,而果树对产流的消减作用存在阈值,其对产流的消减量为4.49~5.81 L/m~2。(2)相较于无调控措施,果树、坡面植被和枯落物对侵蚀产沙的消减量都随雨强增大而增大,但坡面植被的减沙率随暴雨标准提升而减小,果树的减沙率随暴雨标准提升呈正相关,当降雨标准超过千年一遇时,果树对产沙调控效果超过坡面植被,枯落物在减少侵蚀产沙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减沙率在60%以上。(3)梯田果园在3个调控因子综合作用下,减水减沙效益超过80%,遭受万年一遇暴雨时,次降雨侵蚀模数仅为93.75 t/km~2,低于容许土壤侵蚀量,说明随梯田果园生产年限增加安全标准提高。本研究能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数百万亩梯田果园梯安全生产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3.
黄土丘陵区梯田果园土壤水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是影响作物生长和植被恢复的重要生态因子。采用土钻法对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坡耕地、 梯田和梯田果园20032010年雨季前后的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连续测定,旨在明确梯田种植果树后对土壤水分的长期动态效应,为黄土丘陵区梯田果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意义。结果表明, 坡改梯措施可明显减小03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增量的年际变异,提高土壤含水量,减小土壤储水亏缺度,增大降雨对100300 cm土层土壤储水亏缺补偿度;梯田果园化后030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增量的年际变异呈现较大幅度的波动, 200 cm以下土壤含水量明显减小,土壤储水亏缺度增大,土壤储水亏缺补偿度由20% 降为-10%。由此可见,梯田的蓄水保水量不足以供给果树的蒸腾耗水量,梯田果园化后将导致土壤水分的持续减少,可能导致土壤干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对黄土高原旱作梯田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利用2018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基于"梯田破碎度指数"评估低标准梯田的方法,摸清了黄土高原不同标准梯田的规模、分布。结合降雨、农业区划等因素,划定了旱作梯田建设适宜区。通过土地利用数据和实地调查,评估了现状梯田利用方式。基于坡耕地、低标准梯田现状,综合考虑自然、社会因素,确定了旱作梯田建设条件,初步提出了黄土高原旱作梯田建设思路,旨在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水土保持梯田整治工程中的不足,研究提出了"前埂后沟+梯壁植草+反坡梯田"坡面工程优化配置技术,并对该技术的建设原理、技术要点进行了说明,最后结合建设实践,对该技术的蓄水保土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技术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水土保持坡面综合整治技术。  相似文献   

16.
宁夏固原隔坡梯田模式建设内容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5年以来,固原县结合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展了隔坡梯田模式研究。截至2001年底,固原县共完成隔坡梯田1 000 hm2,隔坡种草2 000 hm2。据调查,隔坡梯田较同类地区连台梯田粮食产量增加750 kg/hm2,较同类地区坡耕地粮食产量增加1 500 kg/hm2;实施隔坡梯田模式与常规建设梯田、造林、种草相比,单位面积投资减少30%,节省劳力50%,介绍了该模式的适用范围及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17.
赣南脐橙园不同水保措施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赣南脐橙园水土流失严重,为有效防治水土流失、改善果园生态环境,通过合理配置工程、生物、化学措施,研究了7种种植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与裸露果园(对照)相比,其余各处理径流量减少596.70~1 332.31 m~3/hm~2、减幅38.7%~86.4%,泥沙量减少3.92~12.31 t/hm~2、减幅29.2%~91.8%,土壤容重降低0.7%~15.2%,土壤毛管孔隙度增加4.0%~22.4%,土壤入渗率、土壤水分涵养效果显著提升;综合评价得出的最佳水土保持型果园种植模式为处理7(草沟+梯壁种植百喜草+梯面施土壤改良剂)。  相似文献   

18.
针对山地果园水土流失及无机化肥大量投入导致面源污染日益加剧的问题,于2016—2018年在兴城市头道沟坡面径流观测场对果树梯田、台田、水平槽整地及果园生草、间作等径流调控措施的水土流失及面源污染物阻控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果树梯田、台田、水平槽整地时间为2011年秋季,苗木栽植时间为2012年春季。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无工程果园、果园清耕相比,径流调控措施均显著降低了山地果园的产流量、产沙量、全氮流失量和全磷流失量。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土壤抗冲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土高原吕二沟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原状土冲刷水槽法对研究区梯田耕地、坡耕地、草地、梯田果园、刺槐林共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进行了抗冲试验。结果表明:(1)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抗冲性大小依次为:刺槐林>草地>梯田>果园>坡耕地;(2)根系对土壤抗冲性具有显著影响,有根系土壤相对无根系土壤的抗冲性有明显提高,平均提高了44.02%;(3)研究区土壤随坡度的增大抗冲能力减弱,其中22°~25°减少幅度最大;(4)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抗冲指数在流域尺度进行了空间异质性模拟,总体表现出越靠近流域上游和侵蚀沟坡上位置的土壤抗冲性越大的特性,其中刺槐林地和草地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陇东旱地苹果园不同地面覆盖模式的水分与养分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完善和改进果园树盘起垄覆膜集雨保墒模式,提高土壤墒情,探寻更加有效的果园保墒措施,该研究以17 a生苹果园为研究对象,设置常规树盘起垄覆膜行间清耕模式(F),在F 基础进行改进的树盘起垄覆膜+行间覆草模式(F+W)和树盘起垄覆膜+行间覆草+膜侧添加渗水穴模式(F+W+H)2种改进模式,以不起垄不覆盖为对照(CK),采用定点试验,连续3 a(2015年干旱、2016年秋旱和2017年常年降雨)开展苹果花前、果实膨大期及采后的水分效应,以及养分效应和树体生长发育响应研究。结果显示:3种覆盖模式可不同程度增加0~200 cm土层的含水率, 以2017年最显著,2种改进模式可缓解300~500 cm土层水分消耗,降低休眠期无效蒸散,3 a三种覆盖模式0~500 cm土层总蒸散量均极显著(P<0.01)低于CK,由低到高顺序为F+W+H、F+W、F、CK。2015年和2016年采后覆盖模式0~3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均极显著(P<0.01)低于CK(比CK低34.4%~39.6%)。3种覆盖模式增加果实中氮磷钾养分吸收,以钾最突出。F+W+H、F+W和F 3 a平均产量分别较CK提高13.1%、13.0%和8.3%。综合各种效应,以2种改进覆盖保墒模式F+W+H和F+W较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