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市山区小流域主沟道水文地貌调查与分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山区小流域主沟道为研究对象,研究小流域主沟道水文地貌调查要素及分级方法.以沟道河床、河岸及缓冲带、河滩地、河流整体为主要调查与评价因子,将北京山区小流域主沟道水文地貌划分为极好(Ⅰ级)、好(Ⅱ级)、中等(Ⅲ级)、差(Ⅳ级)、极差(Ⅴ级)5个等级,并对开展水文地貌修复工程的7条小流域和全市567小流域主沟道进行分级,结果表明:全市山区567条小流域,调查主沟道总长度为4 258 km,属于Ⅰ级、Ⅱ级、Ⅲ级、Ⅳ级和Ⅴ级的沟段长度比例分别为64.85%、14.02%、9.56%、8.76%和2.81%,其中Ⅱ级及以上的沟段长度占到总长的78.87%.研究成果将为北京市及全国河流水文地貌生态修复、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平原区农田景观及其要素的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田景观中的防护林、道路和沟渠是土地整治等农田工程项目的重要对象,对于这些要素的评价有利于提高对农田景观要素功能、质量及相互关系的理解。本研究以农田景观要素为评价对象,借鉴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北京市平原区农田景观评价体系,通过半定量模糊评价法结合实地调研,以北京市平原区的通州、顺义、大兴3区作为案例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北京市平原区农业景观整体与各要素都处于一般、中等水平,3个调研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对4个农田景观要素的评价结果则存在显著差异,道路和沟渠的评分高于中等水平,而防护林和大田低于中等水平;3)4个要素之间的相关系数分析显示,与沟渠相比,防护林和道路对大田整体质量的提升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实地调研显示由于在已有的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中缺乏对景观生态功能的考虑,北京市平原区农田景观要素存在农田防护林和绿化植被多样性低、大田开阔性不高、道路硬化过度、沟渠污染严重的问题,需在今后的农田工程项目中予以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3.
卫星遥感影像在农田灌排系统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监督分类、NDVI指数、屏幕数字化等遥感影像处理方法在黄河下游的山东簸箕李灌区开展农田灌排系统识别的应用研究。在对采用卫星遥感影像(SPOT、LANDSAT、ERS)识别的灌区农田灌排沟渠可视化效果进行分析、对比与评价的基础上,完成对农田灌排系统的数字化处理,得到灌排沟渠在灌区内的分布状况及总长度估值。研究表明,对SPOT XS影像进行屏幕数字化处理似乎是用来识别农田灌排沟渠的理想途径,估算的灌区干、支、斗三级沟渠的总长度具有较好的精度,然而要对农田灌排系统进行精确地分级划类还有赖于遥感识别技术、GPS定位方法与实地调查工作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4.
选取北京市怀柔区白河部分河段为研究对象,在2010—2014年对其河流水文形态进行了5次实地调查,结果显示:河流水文形态逐年变差,2014年研究区河段保持自然河流水文特性的河道长度只占研究区河道总长度的14.7%;河流水文形态破坏的主要原因是旅游业发展对河流扰动的增加、不合理的河道整治工程和当地群众较差的河流生态保护意识。在充分了解河流水文形态破坏的原因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对河流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纵向以潭代坝、横向生态护岸和局部小型湿地等适合研究区河流水文形态修复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第一次水务普查水土保持情况及成果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市于2010—2012年开展了第一次水务普查水土保持情况普查,主要包括土壤侵蚀普查、水土保持措施普查、小流域划分、侵蚀沟道调查、山区小流域主沟道水文形态调查、山区小流域出口水质水量调查等6项任务,普查成果为北京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管理提供了重要支撑。介绍了普查内容和普查方法,对普查成果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普查成果的主要应用方向,包括规划编制、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监测评价等。  相似文献   

6.
采用对权重公式进行发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仙鹤湖湖水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并与灰色关联分析法、分级评价法、内梅罗指数法和单因子指数法进行了评价结果的比较,其中前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整体趋势是基本一致的。与实际情况对比表明,模糊综合法和分级评价法评价结果概率分布比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整体湖水水质状况,因此模糊综合法对评价对象的整体质量状况评价结果明显。基于评价结果进行了蒙特卡罗(MC)预测,参考各方法的评价结果的蒙特卡罗预测值和湖水水质实际情况,满足湖水评价参数的概率为74.87%,即扎龙湿地仙鹤湖湖水整体水质为Ⅱ级,同时有向Ⅲ级转化的趋势。扎龙湿地仙鹤湖营养状态级别为中度富营养。  相似文献   

7.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地表植被覆盖状况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区域环境质量与水土保持情况的重要因子。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应用基于MODIS 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估算北京市2014—2016年植被覆盖度,分析不同年份、不同分级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北京市植被覆盖度整体较高,高植被覆盖度区域在全市范围占了很大的比例,山区植被覆盖度明显高于平原区;植被覆盖状况总体较为稳定,呈现改善趋势,低植被覆盖度、中低植被覆盖度、中等植被覆盖度、中高植被覆盖度面积连续2年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少,其覆盖度等级逐渐向高植被覆盖度演进。  相似文献   

8.
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的建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文地貌关系正确DEM(hydrologically correct DEMs,Hc-DEM),是指符合水文地貌学基本原理,正确反映水文要素(水流方向、水流路径、水系网络、流域界线等)与地貌特征发生和位置关系的DEM。区域尺度水文和土壤侵蚀等研究中,地形因子参数只能利用DEM来提取,为了准确反映地面形态,有效提取地貌和水文特征因子,建立Hc-DEM是必需的。笔者对Hc-DEM的概念、建立方法进行了讨论和介绍;以黄土高原为例,提出了利用多种比例尺数字地形图和ANUDEM软件建立DEM的关键参数;通过与TIN方法建立的DEM的比较,对所建立的DEM进行了简要评价。研究表明,利用我国已有的数字地形图和ANUDEM软件,可以建立Hc-DEM,为流域水文和区域尺度水土流失定量分析模拟、区域尺度植被适宜性评价等研究提供更加直接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9.
以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新兴社区为例对平原区洪涝灾害调查评价方法进行研究。在分析平原区洪涝灾害调查评价原理、特点及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灾害场次频率分析法和实测水面线反推法从低洼易涝和外洪威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确定告知预警和警戒预警雨量及水位预警指标;通过绘制地势图及H-F-V关系图,根据危险区划分标准确定新兴社区为洪涝灾害一般危险区。  相似文献   

10.
改进灰色模式识别模型评价洱海雨季灌排沟渠水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揭示洱海流域农田生产与农村生活单元交替分布对灌排沟渠水质的综合影响及污染物贡献率,选取流域典型灌排沟渠不同断面进行连续取样观测,在分析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及铵态氮(ammonium nitrogen,NH_4~+-N)浓度变化特征基础上,采用"中心化"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和综合平均污染指数对沟渠农田入口-农田出口-村落出口-农田出口-村落出口-农田出口断面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沟渠断面TP和总可溶磷(totaldissolved phosphate,TDP)浓度沿水流方向持续增加,TN和硝态氮(nitrate nitrogen,NO_3~--N)浓度先增加随后稳定,沟渠农田出口段NH_4~+-N和COD浓度分别削减13.43%~57.88%和2.88%~19.33%,而流经村落段浓度相应增加。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分析发现沿水流方向沟渠断面水质类别分别为Ⅲ类、Ⅱ类、Ⅳ类、Ⅳ类、Ⅴ类和Ⅴ类,综合平均污染指数法表明沟渠中TN和COD是水体主要污染因子,而NO3--N是水体TN的最主要形态。该研究可揭示洱海流域氮磷污染来源与贡献,为明确面源污染防治的主要污染因子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
苏北海涂围垦区耕层土壤养分分级及其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针对制约滩涂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障碍因素,以苏北滨海滩涂围垦区为研究区域,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耕层土壤养分进行了分级与定量评价,获取了区域土壤肥力状况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磷素和钾素相对富余,有机质和氮素含量偏低,氮素亏缺较为严重,尤其是碱解氮.模糊综合评价表明研究区土壤养分分布在Ⅰ、Ⅱ、Ⅲ级,主要集中在Ⅰ、Ⅱ级,并没有Ⅳ级和Ⅴ级土壤;尽管总体上处于Ⅱ级水平,但可认为其养分仍处于极贫乏状态.研究区不同部位土壤养分分级存在明显差异性,养分分级较低的部位作物生长状况较差,土壤盐渍化程度较高.研究结果为海涂围垦区中、低产地土壤培肥和农田精确施肥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保定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分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保定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促进农村居民点整理、合理划分整理区片和安排整理项目提供参考。以保定市22个县(市)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包括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3个方面9个指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分级指标体系,采用因素成对比较法确定指标权重,利用统计分析法计算出各县综合分值。根据综合分值将保定市各县(市)居民点整理划分为三个级别区。结果表明:保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较大,整理潜力大且居民点整理呈现出不同的地区特点。将综合分值区间是[0.6,1]的划分为Ⅰ级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整理潜力最大;[0.3,0.6]为Ⅱ级区区位于平原区,整理难度较低,潜力较大;[0.0,0.3]为Ⅲ级区位于西北部山区的Ⅲ级区受自然因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整理难度较大,整理潜力最小。通过建立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有利于合理划分整理区片和安排整理项目;各区应因地制宜地制定居民点整理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考虑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指标层面的基础上,以国内外河流评价指标为依据,以北京市汤河为例,以沿河典型河段所测21个样点的5类因素涉及17个指标为基础,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各指标对于北京市汤河生态健康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河床作用因子、植被作用因子在头道穴段和汤河口段对汤河总体生态健康影响较大;2)在21个调查河段中,对北京市汤河生态健康起显著影响作用的主要为河流岸坡因子、植被作用因子.研究结果可为汤河(北京段)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帽儿山景观生态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景观生态综合评价对区域区划有重要的意义,以黑龙江帽儿山为例,以2006年林相分布图、Landsat TM遥感数据、地形图、二类调查数据和其他数据材料为数据源,以GIS为技术手段,选取景观类型破碎度、景观形状指数、土壤侵蚀类型、地形因素(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盖度指数与气象因子(年降水量)7个指标对研究区域进行景观生态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生态区划。研究结果表明:(1)全面分析景观生态综合评价指数并进行分级处理和景观区划,分为Ⅰ、Ⅱ、Ⅲ、Ⅳ和Ⅴ级区域,分别代表好、较好、中、较差和差5个级别;(2)不同景观生态综合评价区域面积所占比例的排列顺序为:Ⅱ>Ⅲ>Ⅳ>Ⅰ>Ⅴ,Ⅱ级区域所占的比例最大,在整个研究区域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区域景观生态质量属于较好水平;(3)景观生态质量垂直分异明显,第一、二高程带的景观质量较好,Ⅱ级区域在一、二高程带所占比例较大,在第二高程带达到最大,第三、四和五高程带的景观质量较差。可见基于DEM模型和景观生态综合评价揭示景观生态质量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15.
作物生态适宜性定量化评价方法及通用工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研究了作物生态适宜性定量化评价方法。针对环境适宜程度的量化问题,提出了四基点生态距离计算方法,模拟了限制性因素及一般性因素的区别;在评价结果分级中,提出了二次阈值方法,将生态学意义清晰与不清晰的部分进行分离;提出了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过程的数字化表达方法。在以上3项工作的基础上,研发了作物生态适宜性评价工具软件。以北京市冬小麦适宜性评价为例进行了应用,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和工具可以容纳主要的评价因子及主流的评价算法,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以北京市永定河流域为主要研究区,采用"3S"技术与地面站点的监测作为水文调查的核心技术,以多级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充分利用现有各种历史调查和相关地学资料,结合地面GPS定位站点实测数据,通过遥感图像解译,获取多起永定河流域水域、河流密度等水文因子,并在GIS的支持下分析其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力求掌握其流域宏观上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永定河水面面积自1978年呈逐年缓慢上升趋势,至1996年达到最高峰,其后明显下降。永定河上游的官厅水库,水面面积变化与整个流域水面面积变化趋势一致。对永定河不同河段的弯曲系数及河网密度进行计算,结果说明永定河30 a间河流形状较稳定,没有发生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四川省雅安市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为科学合理地预测和应对该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构建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3类8个评价因子并进行量化分级,再用层次分析法(AHP)给指标赋权重,最后用危险性评价模型叠置分析评价因子,进行雅安市危险度区划,将雅安市范围的泥石流危险性级别分为轻度(Ⅰ)、中度(Ⅱ)、较高(Ⅲ)、高度(Ⅳ)。[结果]宝兴县的Ⅳ区域占比(8.8%)最小,整体泥石流危险性最低。天全县危险性相对偏低。雨城区、芦山县、名山区的Ⅳ级都占比约20.0%,整体泥石流危险性居中;荥经县和汉源县整体泥石流危险性偏高,Ⅳ级占比约45.0%;石棉县的泥石流危险性最高,Ⅳ级区域占比高达57.4%,Ⅲ级区域占比高达24.4%。[结论]加强预防高度危险区的泥石流灾害能力,警惕较高危险区泥石流潜在危险性。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灾害监测,气象预报,植树种草)将雅安市泥石流危险性尽可能降低。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监测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北京市为例,根据北京市平原区水土保持功能定位,确定了城市平原区水土保持监测内容和指标,针对城市水土保持、河岸带水土保持、农地水土保持、施工临时水土保持4类措施的径流量、泥沙量、植被覆盖率、COD、SS、氨氮6项监测指标,通过利用人工或自然汇水区、自然坡面、监测小区、过水断面,对监测数据获取方法进行探讨,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措施做了典型设计,为城市平原区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的设计和监测指标的获取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位和"反规划"思想的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深入了解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情况并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根据城市土地现实生态位与最适宜生态位的贴近程度,构建出城市土地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借鉴反规划思想构建出该模型的评价因子体系。以北京市房山区为研究区,根据城市土地生态适宜度对房山区土地综合开发适宜性进行分区,从平原区、浅山区和深山区3方面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城市土地生态适宜度整体呈阶梯状,土地开发适宜性由西到东逐渐升高;平原区城市土地开发最适区最多,深山区和浅山区多为不适宜区和特别不适宜区;深山区和浅山区受生态管控、采空塌陷等限制因素影响较大。利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和反规划思想进行城市土地综合开发适宜性评价,丰富了反规划和生态位理论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20.
郗敏  吕宪国 《水土保持通报》2006,26(5):43-45,64
湿地有其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其间许多化学迁移和转化过程不为其它生态系统所共享。沟渠的修建改变了湿地的水文状况,因此影响了湿地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三江平原湿地为例,从沟渠对湿地化学元素迁移转化、湿地化学元素输入输出和湿地化学质量平衡影响方面分析了沟渠对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沟渠的修建导致湿地大量化学元素丧失,湿地化学质量失衡,最终引起湿地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