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农膜使用量逐年增加,废旧农膜对农业生产和环境已造成严重污染。近年来酒泉市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对"白色污染"治理工作,使农村环境状况得到了明显改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山丘区生态治理模式最优决策序列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以江苏省淮北山丘区为例,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等特征,提出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丘区生态治理模式若干决策系列,并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多层次、多目标、多决策的层次结构模型,通过求解模型各决策因素对生态治理模式影响的权重,确定满足多目标前提下的最优决策序列,为山丘区生态治理提供了决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决策序列是满意的,采用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层次结构及其演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面对黄土高原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众多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如何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是长期困扰我国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该文根据黄土高原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构成内涵和任务目标,提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具有层次性、阶段性和区域适宜性的特点,并将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划分为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小流域治理与发展模式、特定下垫面治理模式和特定问题治理模式4个层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个层次模式的适宜性。同时根据60多年来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演变,提出了水土流失治理模式的阶段性,明确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主要治理模式及其阶段性规律。  相似文献   

4.
南方红壤区不同崩岗侵蚀治理模式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崩岗侵蚀是我国南方一种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具有数量多、分布广、发展迅速、侵蚀模数大等特点,对当地生态环境和耕地资源危害严重。截至目前,在崩岗治理的效益评价研究方面,由于崩岗所处地域及采用的治理技术和治理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选取的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不同治理模式的崩岗也缺乏针对性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生态防护型、产业经济型和修复完善型三种不同治理模式的崩岗,根据其治理模式的特点和评价的目的,分别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构建了三种不同侵蚀治理模式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南方红壤区崩岗侵蚀治理和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及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辽宁土石山区侵蚀沟道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土石山区传统的侵蚀沟治理多以经验性方案为主,缺乏系统的治理技术模式。依据辽宁省水土保持四级区划,结合侵蚀沟分布特点,将土石山区侵蚀沟划分为土石山区-东部区域和土石山区-西部区域,并针对不同分区不同类型的侵蚀沟提出了六种治理模式。技术推广实践表明,该系列治理模式治理成效显著,可为辽宁土石山区的侵蚀沟治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模型黄土高原建设与研究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型黄土高原是为研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治理模式、治理效益,借助实体模拟理论与技术、测控技术、信息技术等而构建的高科技试验研究模型体系。模型黄土高原的物理模型具有广义性、多目标性、多类型性、典型性、交互性特点。模型黄土高原需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水土流失规律、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和水土保持效益三方面。讨论了建设模型黄土高原的技术路线和工作基础,认为借鉴国内外已有的水土流失规律和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成果,依托黄委科研机构,已初步具备了建设模型黄土高原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分析几十年来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研究和实践,为水土保持实践中合理应用相适宜的模式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文献查阅和已有试验成果总结,以江西省为例,根据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问题,综合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治理工程实践和水土保持政策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治理模式。[结果]对于南方红壤区难于治理和危害较大的侵蚀地类,系统总结了坡耕地"一控二保"治理模式、坡地果园"一高双低"治理模式、崩岗"三型"治理模式、林下水土流失"两类"治理模式、强烈侵蚀"两荒"地治理模式等5套可行的技术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等2类工程实践模式,以及农户帮扶模式、大户治理模式、以奖代补模式、精品园区模式等4项政策引导模式。[结论]结合江西省长期以来效果良好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和做法,提出了新时代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与内涵。治理模式的提出可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重构治理路径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补充并丰富国内对农村居民点重构治理路径模型的理论研究,针对不同重构模式探索治理路径的选择方向,提升农村居民点重构治理的实践绩效,该研究1)比较分析了不同农村居民点重构的差异特点,区分识别了当前农村居民点重构的3种典型模式:"拆迁型"、"建设型"和"保留型";2)在简要回顾2个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全新的治理路径分析框架:"光谱-阶梯治理路径";3)针对不同重构模式选择了广西省柳州市3个典型案例对治理路径及绩效优劣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不同重构模式相对适宜于特定混合型重构治理路径,治理路径的选择应考虑主客观状况的匹配程度,充分体现政府、市场和民众的公共资源多中心治理。在当前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只有注重政府推动、市场配置与农户构想的有机统一,并在治理路径中额外加强政策支持、引导和监管,才能确保农民作为重构活动的主体地位,切实促进农村居民点重构的治理效果最优,充分实现土地利用的规模化和集约化。  相似文献   

9.
茹河流域水保生态建设项目彭阳县项目区一、二期工程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77.5km2,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彭阳县项目区的治理模式有立体防治模式、高科技示范园体系建设模式、一条流域一种治理模式、开发特色产业模式、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模式、水土保持工作模式等。上述治理模式的实施拉开了小流域集中治理、样板示范、逐步连片的大幕,其建设机制与措施配置模式、经济开发模式可推广应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环境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10.
刘凌冰  李世平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4):190-194,202
选择酒泉市作为研究区域,结合西部荒漠化地区的特点,利用PSR框架模型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计算土地生态安全值,对酒泉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动态评价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1年间酒泉市土地生态安全一直在敏感级别波动,生态问题显著。其中2002年土地安全状况最差,接近风险级别,2011年土地安全状况最好,接近良好级别。整体上酒泉市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呈正向发展,人口增长率降低、环境污染负荷下降、农耕水平提高、社会经济增长等因素是土地状况改善的主因。  相似文献   

11.
陕西黄土高原小流域治理效益评价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陕西黄土高原11条典型小流域进行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小流域治理的基本特点划分了5种治理模式;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特尔菲法并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适用的小流域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5种治理模式的治理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建议陕西黄土高原地区采取混农林业模式、经济林(作物)模式和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水土流失治理,降低治理成本,提高治理效益。  相似文献   

12.
纸坊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及水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20世纪50年代建立专门治理试验机构以来,纸坊沟小流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间断治理,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治理程度已达81.4%,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形成了独特的水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模式,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和小流域水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石漠化的生态治理技术与治理模式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石漠化是制约中国西南岩溶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生态环境问题。总结石漠化生态治理现状和特点,旨在为制定更为合理的石漠化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系统总结了中国石漠化治理历程和发展阶段,以及目前中国石漠化治理的单项生态技术和综合治理模式。[结果]中国石漠化治理技术有工程技术7类26种,生物技术4类15种,耕作技术3类14种和其他技术,包括林草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畜牧业模式、水土保持模式、生态移民模式、生态旅游模式、综合治理模式和其他治理模式等8类生态治理模式。[结论]生态技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治理目标影响,其适宜性因时而变。当前中国的石漠化治理应从减小人口压力,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山东招远市在勾山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积极应对农村税费改革对传统小流域治理模式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积极探索租赁治理新机制,吸纳1370多万元的社会资金开发治理"四荒",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提高了国债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其充分发挥了引子作用,走出了一条社会办水保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酒泉市土壤养分状况。对酒泉市各县市的土样进行了养分测定。结果表明,酒泉市的农田土壤养分状况总体表现为有机质偏低,全氮和碱解氮中等偏低,速效磷和速效钾处于适宜和高水平。土壤pH总体为适宜和高水平。另外,各县(区、市)的土壤养分状况差异较大,均有一定比例的全氮、速效磷、速效钾等指标同时存在偏低或过高的现象。各县(区、市)应因地制宜,通过测土配方、合理施肥来提高土壤养分均衡供应能力,减少肥料施用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明了窟野河、秃尾河、孤山川区域自然背景,论述了综合治理开发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流域内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保持、环境保护及煤田开发区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等各项措施。同时还对重点项目治理开发的指导思想,治理方略、开发层次和总体布局提出了见解。从而为探索多沙粗沙区煤田开发及综合治理配套措施提供了经验和模式。  相似文献   

17.
对比分析福建省长汀县强度水土流失区2种不同草种治理模式的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评价不同草种治理模式的恢复效果。结果表明:草种治理模式极大地增加了长汀县强度水土流失区的生物多样性,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特别是土壤的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含量。草种治理模式中,以种植类芦草种的治理模式比以种植百喜草草种的治理模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垫江县记取“千家万户”治理水土流失的教训,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创新治理开发模式,将“千家万户”型治理转变为大户承包业主制治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政府和业务部门要正确引导和关心这些业主,搞好治理后的服务,使这一治理模式能够健康发展。介绍了“大户承包业主制”治理模式产生的背景及其现状。  相似文献   

19.
严重侵蚀红壤不同治理模式群落N、P养分循环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福建长汀河田采取了多种治理模式对严重侵蚀红壤进行治理 ,为探讨不同治理模式的植物群落养分循环功能的恢复效果 ,对其中的以草促林、乔灌混交和乔木混交 3种治理模式及对照未治理的马尾松群落的 N、P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3种治理模式马尾松各组分的 N、P养分含量均比对照的高 ,群落养分的分布更加合理 ,群落 N、P养分总累积量、年存留量、归还量、吸收量均远大于对照的 ,养分循环功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宁南山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中期以前宁南山区水土流失轻微,明朝中期以后,由于人口增加,大量垦荒扩种,砍伐森林,多兴马牧,致使土壤侵蚀开始加速。新中国成立以后,宁南山区水土流失治理走过了起步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工程建设为主治理时期、发展时期、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初步形成时期、快速发展时期6个阶段,总体上走了一条治理→毁坏→治理的循环之路。进入21世纪,宁南山区水土流失治理进入快速稳定发展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