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山东省烟草孢囊线虫的群体动态和世代发生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究烟草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的田间侵染循环特点,2012年从山东省诸城市某烟田定点定期取样,对土壤和根组织中的线虫进行分离和染色后镜检并计数。结果显示,4月29日至9月9日在土壤中均检出烟草孢囊线虫2龄幼虫(J2),有4个发生高峰,最大密度在7月9日,为7.3条/100 g土壤。5月13日至8月13日在根组织中出现J2,有3个明显高峰,最大密度在7月15日,为30条/10 g根;年轻雌虫在5月21日至8月30日形成,有3个明显高峰,最大密度在7月2日,为54条/10 g根。研究表明,烟草孢囊线虫 1年发生4代,平均世代历期27 d;后两代存在明显世代重叠现象;第4代线虫侵染量很少,且根内线虫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小麦孢囊线虫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掌握病原线虫的侵染动态是病害防控基础。本文在田间条件下, 对两种孢囊线虫—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和菲利普孢囊线虫(H.filipjevi)在河南郑州的侵染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小麦出苗后2周即可发现孢囊线虫的二龄幼虫侵入到小麦根内, 4周后少量二龄幼虫发育为三龄, 6周后根内幼虫数量达到第一次高峰, 同时发现少量四龄幼虫。小麦出苗60 d后, 由于温度较低, 根内各虫态数量基本维持稳定;在120 d后, 温度逐渐回升, 根内二龄幼虫数量逐渐增加, 幼虫数量的第二次高峰出现在小麦出苗后150 d左右, 但入侵幼虫数量明显少于第一次。此后根内幼虫陆续发育为白雌虫和孢囊, 白雌虫数量高峰出现在小麦出苗后180 d后。H.filipjevi三龄、四龄幼虫及白雌虫出现的时间均比H.avenae的早一周。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发生动态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2010-2011年对北京地区小麦禾谷孢囊线虫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定期定点调查.结果表明,禾谷孢囊线虫在北京地区全年只发生1代,夏季滞育,卵孵化高峰为4月初;2龄幼虫侵染高峰为4月上旬,3龄幼虫发育高峰为4月下旬至5月初,4龄幼虫发育高峰为5月上旬,白雌虫发育高峰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10月份播种后部分2龄幼虫就可以发生侵染并且冬前发育至3龄幼虫.本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地区禾谷孢囊线虫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燕麦孢囊线虫在河北冬麦区的种群动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河北省燕麦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在自然环境下的侵染与发育特点,于2009-2012年分别采用漂浮法、浅盘法和酸性品红染色法在3个不同区域对土壤中孢囊和2龄幼虫(J2)以及根系内线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并对孢囊内卵的发育动态进行检测.在土壤中除6月上中旬未检测到J2外,周年均分离到J2.冬前J2出现小高峰,种群密度为12.3 ~18.6条/100mL土样;在4月上中旬J2大量发生,种群密度为52 ~ 65条/100 mL土样.冬前J2侵入小麦后能够发育至3龄幼虫,3龄幼虫发生高峰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4龄幼虫的发生高峰在5月中下旬,白雌虫形成高峰期在5月下旬,且1年后孢囊内卵孵化率达到86.5%.研究表明,燕麦孢囊线虫在河北省小麦上1年发生1代,关键侵染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  相似文献   

5.
 我省在1980年发现了大豆孢囊线虫病,经过1980—1986年的研究。发现该线虫以雌虫的孢囊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年月中下旬孵化出第一代的二龄幼虫,然后幼虫进入大豆根中寄生。第一代幼虫孵化较整齐.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大豆孢囊线虫分子鉴定及其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3年,在河北省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秦皇岛、唐山、张家口等地采集大豆根际土壤样品65份,应用大豆孢囊线虫特异性引物对采集的孢囊线虫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从邯郸的永年、磁县、峰峰,邢台的南和、广宗、清河,保定的南大园、西马池、望都、定州,石家庄的栾城、鹿泉、平山及石家庄市郊,秦皇岛的抚宁、昌黎,唐山的迁西、迁安、丰润的大豆和张家口的红云豆上采集的孢囊线虫的孢囊及其二龄幼虫均为大豆孢囊线虫;卢龙和滦县的样品中没有发现大豆孢囊线虫的孢囊及其二龄幼虫,且孢囊的检出率与二龄幼虫的检出率的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7.
 以鲁豆1号作感病对照,通过接种相同数量的卵和二龄幼虫并采用切顶水培技术研究我国筛选出的两个小黑豆抗源:灰皮支黑豆和元钵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侵染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后24 h侵入大豆抗感品种根内的二龄幼虫数十分接近,差异不显著;接种后水培15~17 d,抗病品种根内的二、三龄幼虫数无论是单株平均值,还是所占百分数均极显著高于感病对照,而四龄幼虫、雌成虫和总成虫数正好与此相反。感病对照鲁豆1号根上二龄、三龄、四龄、雌成虫和总成虫数所占百分数为4.40%、10.20%、24.95%、29.35%和60.45%,而元钵黑豆和灰皮支黑豆根上各龄线虫的百分数分别为22.30%、26.50%、13.55%、3.80%、37.65%和24.30%、29.60%、15.05%、2.50%、31.15%。抗感品种根上线虫性比的差异极明显,抗病品种为10左右,而感病对照稍大于1;抗病品种根上线虫幼虫从二龄到三龄及从三龄到四龄阶段有较高的死亡率,而且从三龄到四龄阶段的死亡率高于从二龄到三龄阶段。  相似文献   

8.
旱稻孢囊线虫(Heterodera elachista)孵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沛成  洪宏  伍敏敏  丁中 《植物保护》2012,38(1):101-103
为了解旱稻孢囊线虫的孵化特性,从水稻根系及根系附近土壤分离孢囊,在室内离体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及水稻根系分泌物、土壤浸液、水稻根汁等因子对2龄幼虫孵化的影响,并观察不同温度下2龄幼虫的存活能力.结果表明:旱稻孢囊线虫孵化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8~32℃,且在该温度范围初孵2龄幼虫的存活率高、存活时间相对较长,35℃下孵化率及初孵2龄幼虫的存活率、存活时间均明显下降,40℃下无线虫孵化,20℃下孢囊线虫孵化率仅为0.9%,4℃下可延长2龄幼虫的存活时间.水稻分泌物、水稻土壤浸液和水稻20倍根汁对旱稻孢囊线虫孵化具有刺激作用,5倍根汁和4 mmol/L氯化锌溶液对线虫的孵化有抑制作用.上述结果可为制定旱稻孢囊线虫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辽豆15”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自行研制的生物种衣剂对大豆孢囊线虫数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07年在沈阳汪家的试验中,处理4(复配菌株F1024,B482,A4+微量元素组合3+助剂)对大豆根外孢囊的抑制率达65.66%,与对照有显著差异。2008年对处理4进行了精细的试验设计,并在2个不同地点布置试验,结果处理5(复配菌株F1024,B482,A4+元素组合+助剂)在汪家和康平2个试验点的根外孢囊数量及根内线虫数量都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个试验点的根外孢囊抑制率分别为 62.13%和46.45%,根内线虫抑制率分别为62.50%和81.78%。  相似文献   

10.
以“辽豆15”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探讨了自行研制的生物种衣剂对大豆孢囊线虫数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007年在沈阳汪家的试验中,处理4(复配菌株F1024,B482,A4+微量元素组合3+助剂)对大豆根外孢囊的抑制率达65.66%,与对照有显著差异。2008年对处理4进行了精细的试验设计,并在2个不同地点布置试验,结果处理5(复配菌株F1024,13482,A4+元素组合+助剂)在汪家和康平2个试验点的根外孢囊数量及根内线虫数量都与对照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个试验点的根外孢囊抑制率分别为62.13%和46.45%,根内线虫抑制率分别为62.50%和81.78%。  相似文献   

11.
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Ichinohe病害是大豆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对世界大豆生产造成重大损失。采用根染色法和常规土壤线虫分类鉴定技术研究了连作和轮作两种耕作方式下大豆胞囊线虫群体数量和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连作使大豆田土壤中胞囊和根系上各龄期胞囊线虫数量显著增加(95.6→335.5),而轮作积累很少(10.3→31.8),感病品种中J2的侵入数量决定了大豆胞囊线虫形成胞囊的数量(22.8→95.6,129.4→335.5)。玉米-玉米-大豆的轮作方式使胞囊积累最少(10.3)。轮作大豆田土壤线虫总数高于连作,主要由于轮作大豆田土壤线虫的优势属Helicotylenchus和优势营养类群植物寄生线虫PP的相对丰度高于连作,但大豆胞囊线虫的相对丰度正相反,连作(33.65%)高于轮作(0.91%),说明Heterodera glycines可以作为土壤线虫的关键属种用以指示土壤发病的严重程度。研究中重要的优势属和关键属种cp值均为3,说明其繁殖和抗干扰能力比较强。研究证明土壤线虫优势营养类群、优势属种和关键属种可以有效地指示农业土壤健康状况和大豆田的大豆胞囊线虫病害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甘肃省陇东南地区大豆孢囊线虫病分布和发生程度,采用Z字形取样法,对甘肃省陇东南地区9个县(区)37个乡镇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和分布进行调查,并根据形态特征和rDNA-ITS序列比对鉴定线虫种类。共采集土样411份,陇东地区大豆孢囊线虫检出率为87.2%,其中镇原、西峰、正宁、华池和环县的检出率最高,达100%,镇原孢囊发生量最大,平均孢囊数为11.4个/100 g土;陇南地区大豆孢囊线虫检出率为63.7%,成县和徽县分别为64.0%、63.0%,平均孢囊数分别为0.9和1.2个/100 g土。经形态学特征观测和rDNA-ITS序列比对,甘肃省陇东南采集到的孢囊线虫均鉴定为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相似文献   

13.
The root-knot nematode Meloidogyne exigua and arbuscular mycorrhizal (AM) fungi may both occur in the roots of Brazilian rubber trees ( Hevea brasiliensis ). AM fungi may stimulate plant growth whereas nematodes usually reduce it. Variations of native AM fungi and M. exigua populations in soil and roots of rubber trees were studied for one year in a Brazilian plantation. The number of AM spores in the soil was generally greater in the rainy season than in the dry season, although AM colonization of roots was unaffected by season. During the dry season, numbers of juveniles and eggs of M. exigua in roots were lower than in the rainy season. A site without nematodes in the soil or roots showed the greatest numbers of AM spores in soil and highest AM colonization of root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as observed between the percentage of AM colonization and the number of second-stage juveniles in soil and second-stage juveniles and eggs in roots. Microscope observations revealed (i) tissue specificity for each of the microorganisms in the roots, with a cortical location of mycorrhizae and a mainly vascular cylinder location of nematodes, and (ii) that Gigaspora was the most abundant AM genus in the plantation soil.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在室内用“沙埋法”比较了两种斯氏属昆虫病原线虫Steinernema sp.(CB-2Y)和S.feltiae Agriotos对桃小食心虫的侵染力,结果表明CB-2Y线虫对桃小食心虫幼虫和冬茧的侵染力都高于Agriotos线虫。接线虫笫7天桃小食心虫LD50,CB-2Y组为49条线虫,而Agriotos组为158条;冬茧的LD50分别为1330条和24046条。在桃小冬茧开始活动期(6月15日)分别施用两种线虫,一个月后检查桃小食心虫成虫羽化率,CB-2Y线虫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Agriotos,在1024条线虫/桃小食心虫冬茧时(75条/cm~2),越冬代桃小食心虫的羽化率分别为8.2%和29.2%。  相似文献   

15.
种子处理诱导大豆抗胞囊线虫病的生防细菌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研究了简单芽孢杆菌Bacillussimplex包衣处理大豆种子,诱导大豆植株抗胞囊线虫的侵染。采用温室盆栽试验,对研究室通过2年田间试验筛选出的3株生防细菌进行复筛,获得最优菌株Sneb545;为了阐明其作用方式,设计了裂根试验验证菌株Sneb545诱导大豆产生抗胞囊线虫的能力,并对菌株Sneb545进行种水平鉴定。结果表明,菌株Sneb545处理种子后可以诱导苗期大豆对第一代胞囊线虫产生明显的抗性,线虫入侵总数显著降低,较对照降低72.63%,胞囊抑制率达70.63%;裂根试验结果证明,菌株Sneb545能够诱导大豆对胞囊线虫产生很强的抗性,菌株Sneb545在挑战根系中接种后,应答根系中胞囊线虫入侵量降低51.27%,土壤中胞囊减少65.82%;经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试验测定及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该菌株为简单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北方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 2016年—2017年于山东烟台系统研究了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日光温室及露地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发生规律?结果表明, 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均以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1年发生4代, 世代重叠严重?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越冬代成虫羽化较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发生早28 d左右, 日光温室和露地栽培模式下黑刺粉虱发生期差异不显著?3种栽培模式茶园黑刺粉虱成虫全年均有4次发生高峰期, 第1次高峰期日光温室盖保温被栽培模式较日光温室早20 d左右, 日光温室较露地早30 d左右?黑刺粉虱发生量依次为日光温室>露地>日光温室盖保温被, 均于10月上旬陆续以3龄若虫在叶片背面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