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药剂防治甘薯腐烂茎线虫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腐烂茎线虫病是甘薯上的主要病害。为筛选出有效药剂,2015~2016年田间试验了7种药剂穴施对甘薯腐烂茎线虫的防治效果及其对甘薯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5%辛硫磷颗粒剂、30%三唑磷微囊悬浮剂和10%噻唑磷颗粒剂对甘薯腐烂茎线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30%三唑磷微囊悬浮剂不仅对甘薯的存活率和生长无不良影响,而且增产效果相对较高,可作为防治甘薯腐烂茎线虫病的主推药剂。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对二斑叶螨防治具有增效作用的药剂组合,采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依维菌素与氟啶虫酰胺、噻虫嗪分别混配后对二斑叶螨雌成螨的毒力变化,并进行药剂混用防治田间二斑叶螨试验。结果表明,室内处理24h后,依维菌素与氟啶虫酰胺以有效成分1∶19、2∶18、3∶17混配的共毒系数为162.47~311.63,依维菌素与噻虫嗪以有效成分1∶19、3∶17、4∶16、5∶15混配的共毒系数为136.04~173.91,增效作用明显。基于上述组合开展田间药剂桶混防螨试验,0.5%依维菌素乳油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分别混用,药后3 d防效均在85%以上,药后7~10 d防效均在90%以上;药剂组合的速效性优于0.5%依维菌素乳油,持效性优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兼具速效性与持效性的柑橘木虱防治药剂,选择6%阿维·噻虫嗪微乳剂、30%噻虫胺悬浮剂、34%啶虫脒·毒死蜱乳油、26.9%石英水剂、2.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21%噻虫嗪悬浮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虫剂中,防治柑橘木虱速效性最好的是21%噻虫嗪悬浮剂,在药后24 h对该虫防效达92.14%;6%阿维·噻虫嗪微乳剂、30%噻虫胺悬浮剂和26.9%石英水在施用后1~5d的防效呈上升趋势,这3种药剂到药后第5天的防治效果在88.81%~94.08%之间;6%阿维·噻虫嗪微乳剂对柑橘木虱的持效性较好,在药后第5天的防效达到94.08%。  相似文献   

4.
采用幼虫饲料混毒法测定了8种内吸性杀虫剂对橘小实蝇幼虫的毒力,以及噻虫嗪与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混配对幼虫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橘小实蝇幼虫的毒力较高,其中噻虫胺、噻虫嗪处理24 h后的LC50分别为0.116、0.308 mg/L。利用共毒因子法筛选出共毒因子大于20的配比后,进一步利用共毒系数法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混配组合。当噻虫嗪与氯虫苯甲酰胺虫螨腈以3∶11、15∶11混配以及噻虫嗪与虫螨腈以1∶140、1∶14混配时具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分别为131.3、157.9、138.7和131.1。试验结果可为确定防治橘小实蝇幼虫的药剂组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8种杀虫剂对花生蛴螬的田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科学有效控制花生田蛴螬为害,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吡虫啉十辛硫磷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毒·辛颗粒剂、5%二嗪磷颗粒剂、苏云金杆菌(Bt)制剂8种杀虫剂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对花生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播种期施用的吡虫啉十辛硫磷颗粒剂(沟施)、3%辛硫磷颗粒剂(拌种)、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拌种)、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机械包衣对花生出苗率没有影响,以上5种药剂对蛴螬的防治效果与保果效果分别为62.5%~85.4%和45.4%~60.7%,显著高于开花下针期施用的6%毒·辛颗粒剂和5%二嗪磷颗粒剂;首次使用苏云金杆菌工程菌株3A-SU4灌根防治暗黑齿爪鳃金龟幼虫,防虫效果和保果效果分别为53.9%和31.2%,与6%毒·辛颗粒剂和5%二嗪磷颗粒剂药效相当.各处理对花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为2.4%~21%,其中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拌种增产效果最高.收获后采用气相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土壤和花生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药剂在花生荚果中的残留量均低于日本肯定列表和中国限量要求,可以在花生上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6.
甘草胭珠蚧Porphyrophora sophorae(Arch.)是人工栽培甘草的主要害虫。采用灌根、土壤处理法研究了35%吡虫啉悬浮剂、7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8%毒死蜱乳油和5%毒死蜱颗粒剂4种杀虫剂对甘草胭珠蚧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8月中旬施药各药剂的防治效果均低于50%,但可有效降低翌年春季田间的虫口密度;6月中旬采用35%吡虫啉悬浮剂和7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灌根的防效可达80%以上。建议生产中可在6月中旬或之前采用灌溉后进行35%吡虫啉悬浮剂1 500倍或70%噻虫嗪水分散粒剂7 500倍液300mL/株灌根的措施防治甘草胭珠蚧。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药剂,2012年春季进行了1%申嗪霉素悬浮剂、24%噻呋酰胺悬浮剂和75%苯醚甲环唑.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三种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申嗪霉素悬浮剂、24%噻呋酰胺悬浮剂和75%苯醚甲环唑.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三种药剂防效分别为96.36%、94.72%和91.68%,对照药剂16%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的防效分别为88.83%和83.96%,试验药剂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8.
赤眼蜂寄生于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卵内,是重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又是农药登记环境评价的重要靶标生物。为明确阿维菌素等药剂及其混配制剂对赤眼蜂的毒性,采用管测药膜法测定了阿维菌素等药剂及其混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毒性,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阿维菌素等单剂中,15%虫螨腈水乳剂和98%噻虫嗪原药对玉米螟赤眼蜂毒性较高,LR50分别是1.30×10-7和8.90×10-6 mg/cm2,为极高风险性药剂;5%阿维菌素乳油和95.8%吡虫啉原药对玉米螟赤眼蜂的LR50分别为2.00×10-5和2.91×10-5 mg/cm2,为高风险性药剂;98.1%哒螨灵原药和92%吡蚜酮原药对玉米螟赤眼蜂的LR50分别是1.71×10-2和2.43×10-2 mg/cm2,毒性较低,为低风险性药剂。12%阿维菌素·噻虫嗪悬浮剂、36%阿维菌素·吡虫啉水分散粒剂和12%阿维菌素·虫螨腈水乳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LR50分别为2.26×10-7、3.64×10-6和8.57×10-6 mg/cm2,毒性较高,均为极高风险性药剂;18%阿维菌素·吡蚜酮悬浮剂和6%阿维菌素·哒螨灵乳油的LR50分别为6.23×10-5和2.49×10-4 mg/cm2,风险性等级较低,安全性高。阿维菌素混配制剂对玉米螟赤眼蜂的毒性,不仅与混剂中的另一单剂的毒性大小有关,还与混剂中阿维菌素的含量有关。因此,在大田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棉铃虫等害虫时,应避免高风险药剂的使用,以避免对赤眼蜂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设置麦种包衣处理,测定了 7种拌种剂对麦种的安全性及对蚜虫的防效.22.6%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可促进麦种萌发,7 d发芽率达91.2%,其次是20%噻虫嗪+20%溴氰虫酰胺悬浮种衣剂,7 d发芽率为89.6%;22.6%塞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处理的麦种有效分蘖率最高,达到46.1%.对麦田蚜虫的防效方面,22.6%噻虫...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不同药剂处理水稻种子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以期筛选出对稻飞虱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的药剂及其配套使用技术,为稻飞虱的省力化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噻虫嗪、呋虫胺、吡虫啉、烯啶虫胺、噻虫胺和氟啶虫胺腈6种药剂分别按照有效药量2、4、6 g/kg进行拌种,测定不同处理对室内及田间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同时将噻虫嗪与复合肥混合施用,验证药肥混施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及时长。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以噻虫嗪4 g/kg拌种对褐飞虱的防治效果最好,有效控制时长为45 d左右,防治效果为90.6%;田间条件下,机插秧、直播稻以及旱育秧3种种植方式下,仍以噻虫嗪防治效果最好,有效控制时长分别为65、80、65 d。噻虫嗪与复合肥混合施用,有效药量为240 g/hm^2以上时,药后20 d,防治效果在85%以上,与常规茎叶喷雾防治效果无差异。利用噻虫嗪有效药量4~6 g/kg进行拌种,在稻飞虱发生较轻年份,可有效降低田间稻飞虱种群数量;在稻飞虱发生较重年份,水稻抽穗前采用噻虫嗪药肥混施,控制稻飞虱的持效期为20 d左右,能有效减少稻飞虱的防治次数,实现稻飞虱的省力化、轻简式防控,可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4种种衣剂防治棉花苗期主要病虫害效果及经济效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4种复合型种衣剂对棉花苗期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以‘新陆早41号’为试材,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400 g/L福美双·萎锈灵种子处理悬浮剂(FS)、26%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立枯磷FS、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FS和30%噻虫嗪·嘧菌酯·咪鲜胺FS对棉花出苗、苗期立枯病和红腐病、地下害虫、苗期蓟马、蚜虫和产量的影响,分析其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及经济效益,以期筛选出田间试验效果最佳的种衣剂。结果表明:播种10 d时4种种衣剂处理的出苗率显著优于对照,较对照增加6.64%~19.23%,播种30 d时4种种衣剂对苗期立枯病和红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30.88%~50.74%和31.13%~59.15%,对棉花地下害虫和蓟马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9.24%~69.62%和39.12%~63.04%。棉花上蚜虫发生时间推迟1~3 d。400 g/L福美双·萎锈灵FS防病效果最佳,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FS防虫效果最佳。种衣剂处理收获株数较对照增加0.78%~1.11%,增产量为53.70~184.40 kg/hm 2,经济效益为322.20~1106.40元/hm 2,投入产出比为1∶5.65~1∶12.29。综合分析显示,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FS防治苗期病虫害和增产效果较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有效控制甘薯茎线虫病的危害,通过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分别研究了不同种类硅肥及噻唑膦对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控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施用硅肥对甘薯茎线虫病防治效果较差,但10%噻唑膦颗粒剂与不同种类硅肥联合使用后可显著降低甘薯种薯及薯苗受线虫侵染率,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等量的10%噻唑膦颗粒剂。田间施用噻唑膦后再增施硅肥,可使噻唑膦防治效果显著增高,甘薯受害率降低,甘薯产量提高。其中硅肥途保佳15 L/hm2与10%噻唑膦颗粒剂18 kg/hm2或22.5 kg/hm2联合使用后,对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均达到87%以上,显著高于10%噻唑膦颗粒剂22.5 kg/hm2处理。联合施用硅肥可以在减少噻唑膦用量情况下保持对茎线虫病较高防效,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控制东方绢金龟对金银花的为害, 并筛选出绿色、安全的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应急性化学药剂, 本研究通过室内筛选测定了15种生物及化学农药对东方绢金龟成虫和幼虫的生物活性, 并评价了3种生物药剂对该虫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 东方绢金龟幼虫对多数药剂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成虫。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和苏云金杆菌G033A仅对东方绢金龟幼虫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 而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对东方绢金龟成虫和幼虫均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2亿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颗粒剂15 kg/hm2和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G033A可湿性粉剂7.5 kg/hm2处理对金银花东方绢金龟幼虫表现出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7 d防效分别达到了78.81%和68.28%。综上所述, 防治金银花东方绢金龟成虫应以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为主, 防治幼虫时, 可选择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或苏云金杆菌G033A等生物杀虫剂。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评价新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和噻虫嗪对苜蓿盲蝽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采用田间喷雾法测定了20%吡虫啉可溶液剂(SL)和30%噻虫嗪悬浮剂(SC)对苜蓿盲蝽的防治效果,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了施药1、2、3次后(间隔7 d),药剂在苜蓿中的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当吡虫啉和噻虫嗪在施药剂量分别为25.02 g/hm2和18.00 g/hm2时,药后3~7 d对苜蓿盲蝽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0.01%~82.01%和77.54%~83.29%。吡虫啉和噻虫嗪连续施药3次后,在苜蓿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1.90 mg/kg和0.08 mg/kg,吡虫啉已超过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763-2021规定的果蔬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因此建议每茬苜蓿生长期,可选用吡虫啉和噻虫嗪防治苜蓿盲蝽,吡虫啉和噻虫嗪喷施次数分别不宜超过2次和3次。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噻虫嗪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本研究进行了21%噻虫嗪悬浮剂对田间麦蚜的防控试验,并测定了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及籽粒中的残留。结果表明:21%噻虫嗪SC 23.625 g/hm~2防治麦蚜效果最佳,药后3 d,对麦蚜相对防效可达到91.48%,其次为21%噻虫嗪SC 15.75 g/hm~2,药后3 d,相对防效可达到87.48%,且与噻虫嗪23.625 g/hm~2差异不显著。残留消解动态检测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期施用21%噻虫嗪SC 15.75 g/hm~2防治小麦蚜虫,在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为4.8 d,药后14 d消解92%,半衰期较短,消解速度较快。最终残留试验表明,21%噻虫嗪SC,用药量15.75~23.625 g/hm~2,小麦生长后期连续施药1~2次,最后一次用药后7、14、21 d采收的小麦籽粒中未检出噻虫嗪(0.01 mg/kg)。建议用21%噻虫嗪SC防治小麦蚜虫,最高制剂用药量75 g/hm~2(有效成分15.75 g/hm~2),在小麦抽穗期施药一次,安全间隔期14 d。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适宜江西双季稻田常见病虫害的新型高效药剂,选用9种农药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表明:9种药剂在中高浓度下对防治对象均可达到较好的效果.其中10%溴氰虫酰胺OD 45 g/hm2(有效成分用量,下同)对早稻田二化螟防效最佳,药后28 d防效达93.22%;30%唑虫酰胺SC 67.5 g/hm2对稻纵卷叶螟防效最...  相似文献   

17.
2018年-201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选用土壤熏蒸剂棉隆进行土壤消毒防治小麦全蚀病、地下害虫和田间杂草。结果表明,98%棉隆颗粒剂75~450 kg/hm 2处理对麦田地下害虫的防效达到100%,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为64.71%~100%,对小麦田杂草的鲜重防效为75.24%~89.81%,小麦增产幅度为4.44%~15.31%。综合投资效益并结合小麦产值比,建议选用75~225 kg/hm 2施用量,可达到较好的控害、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不同药剂拌种对春油菜出苗率、病虫害防效及产量的影响, 本文在3种不同种植密度下, 针对春油菜白粉病、油菜茎象甲, 选择25 g/L咯菌腈FSC、600 g/L吡虫啉SC、30%噻虫嗪SC、600 g/L吡虫啉SC+25 g/L咯菌腈FSC、30%噻虫嗪SC+25 g/L咯菌腈FSC进行了拌种处理试验。结果表明, 各拌种处理对春油菜的出苗有一定的影响, 其中600 g/L吡虫啉SC、30%噻虫嗪SC、600 g/L吡虫啉SC+25 g/L咯菌腈FSC、30% 噻虫嗪SC+25 g/L咯菌腈FSC拌种对春油菜出苗的影响大于25 g/L咯菌腈FSC拌种; 600 g/L吡虫啉SC+25 g/L咯菌腈FSC、30%噻虫嗪SC+25 g/L咯菌腈FSC拌种对白粉病和茎象甲的防效均高于单剂拌种; 600 g/L吡虫啉SC+25 g/L咯菌腈FSC拌种, 对春油菜白粉病的最高防效可达59.3%, 30%噻虫嗪SC+25 g/L咯菌腈FSC拌种对油菜茎象甲最高防效可达69.2%。白粉病病情指数与春油菜种植密度呈正相关, 拌种防效随密度增加而降低, 综合产量分析, 最佳种植密度为28.5万~3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玉米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选择2种杀虫剂(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和100 g/L顺式氯氰菊酯EC)和4种杀菌剂(18.7%丙环唑·嘧菌酯SE、250 g/L吡唑醚菌酯EC、125 g/L氟环唑SE和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通过单独或组合在玉米心叶期(V12)一次性施药,并在药后7 d接种玉米弯孢菌,随后对各处理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基于施药成本、施药后的增产效益和玉米价格,采用贝叶斯推断统计方法计算净利润的概率。在盈利平衡点(纯利润为0),通过施药获得净利润的概率变幅在0.328~0.998之间;如果要获得1 500元/hm~2的净利润,各施药处理概率的变幅为0.024~0.993,其中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处理的盈利概率最高(0.986~0.993),其次18.7%丙环唑·嘧菌酯SE和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7%吡唑醚菌酯·氟环唑SE处理的盈利概率也超过0.947。本研究表明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WG+18.7%丙环唑·嘧菌酯SE是防治当地玉米病虫害理想的杀虫剂杀菌剂施药组合。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3种种衣剂对鲜食玉米主要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从而筛选出高效低毒的种衣剂。试验以京科甜183和京科糯2010为试验品种,比较了3.5%满适金+30%锐胜、福亮(40%溴酰·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和5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3种种衣剂的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对鲜食玉米均不产生药害,出苗安全,没有发现药害植株。种子包衣可提高种子活力和出苗率,其中在3.5%满适金+30%锐胜处理下,京科甜183的发芽势和发芽率最高,分别达到91.5%和92.75%;京科糯2010在50亿/g球孢白僵菌的处理下发芽率达到最高,为93.00%,发芽势在3.5%满适金+30%锐胜处理下达到最高,为91.50%。3种种衣剂都能促进幼苗的株高和干物质的积累。对于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其中5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对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对京科甜183和京科糯2010的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达到79.67%和88.67%。为了既能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又能很好的防治地下害虫,生产中推荐球孢白僵菌与低毒种衣剂菌药混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