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全球预警的一种重大农业害虫。2019年1月份入侵我国,半年时间已迅速扩散和蔓延至21个省市。在黄淮海夏玉米地区,草地贪夜蛾幼虫与甜菜夜蛾、棉铃虫、亚洲玉米螟、劳氏黏虫等鳞翅目害虫常常混合发生。这几种幼虫特别是低龄幼虫的形态特征及取食为害玉米的症状相似,容易混淆,给田间鉴定带来困扰。本文详细比较了草地贪夜蛾与甜菜夜蛾、棉铃虫、亚洲玉米螟和劳氏黏虫的低龄和高龄幼虫的形态差别,以期为黄淮海玉米田苗期草地贪夜蛾的准确监测和预报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虫,目前已经侵入我国云南省。田间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与甜菜夜蛾S.exigua、斜纹夜蛾S.litura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在玉米上往往混合发生,且形态相近,容易混淆。本文详细描述了草地贪夜蛾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比较了其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黏虫的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差异。本文为草地贪夜蛾的准确鉴别和田间调查提供依据,并为草地贪夜蛾的精准测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东亚迁飞场重要通道—雷州半岛空中昆虫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22年在雷州半岛设立探照灯对夜间昆虫进行诱集及种群动态监测,并采用Margalef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诱集昆虫隶属于12目61科126属146种,其中鳞翅目、鞘翅目和半翅目昆虫是诱集量和物种丰富度最多的3大类群,分别占所有诱集昆虫总数的72.37%、11.18%和6.58%。诱集昆虫不仅包括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劳氏黏虫Leucania loreyi和斜纹夜蛾S. litura等多种重要的迁飞性害虫,还包括中华草蛉Chrysoperla nipponensis、黄蜻Pantala flavescens和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等迁飞性天敌昆虫。空中昆虫的诱集高峰期主要在6—9月。诱集昆虫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数为6.60,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平均数为2.68。表明雷州半岛空中昆虫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较高,并证实许多重大农业害虫在迁飞过程中途经雷州半岛。  相似文献   

4.
筛选对靶标害虫高效、低毒的Bt蛋白对未来开发新型Bt生物杀虫剂、转基因抗虫植物新品种等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室内测定了Cry2Ab4、Cry2Ah1、Cry1Ca7及Vip3Aa11四种Bt蛋白对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黏虫、玉米螟、二化螟的杀虫效果。结果表明,Cry2Ab4杀虫谱广、对六种鳞翅目的重要害虫都具有很高的杀虫效果,尤其是对棉铃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玉米螟的毒力效果显著;Cry2Ah1对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具有很好的致死作用,对棉铃虫、玉米螟和二化螟也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但对黏虫只有明显的体重抑制作用、致死效果不明显;Cry1Ca7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其次对棉铃虫、二化螟也有较好的杀虫作用,但对玉米螟毒力效果较差,对黏虫没有毒力作用;Vip3Aa11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好,对玉米螟、棉铃虫和二化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对黏虫没有毒力作用。  相似文献   

5.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是全球预警的一种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2019年1月入侵我国,目前已扩散蔓延至我国24个省份。田间调查发现,在玉米灌浆期,草地贪夜蛾与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劳氏黏虫Leucania loreyi(Duponchel)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等夜蛾科害虫常常混合发生,且形态相近,容易混淆,给调查和测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本文详细描述了草地贪夜蛾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比较了其与黏虫、劳氏黏虫和棉铃虫4个虫态在形态特征上的差别,以期为玉米灌浆期草地贪夜蛾的准确鉴别和田间调查提供依据,并为其精准测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漯河地区灯下夜蛾种类及种群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4—10月,在河南省漯河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设置自动虫情测报灯,系统诱集夜蛾科昆虫并鉴定种类、数量和优势种,分析夜蛾种群和优势种的发生动态。结果表明,夜蛾科昆虫年诱集量23 478头,分别隶属于44种,发生盛期为7月下旬到8月中、上旬;甜菜夜蛾、二点委夜蛾和黏虫是优势种,前两者发生盛期分别在8月中、上旬和7月中、下旬,黏虫的发生盛期在5月下旬到6月中旬和7月中、下旬;迁飞性害虫是漯河地区灯下夜蛾昆虫的主要类群。  相似文献   

7.
应用性诱剂监测芦笋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发生动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性诱剂连续3年监测了武汉芦笋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发生动态,并与频振式杀虫灯比较了监测斜纹夜蛾的情况。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性诱剂能够及时准确监测斜纹夜蛾和甜莱夜蟥的发生动态,斜纹夜蛾性诱剂与频振杀虫灯的监测情况基本吻合;芦笋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主要发生班均在7月份至10月份,发生高峰期在8月份和9月份。  相似文献   

8.
采用触杀法和拒食法测定了蜈蚣草甲醇粗提物和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4种溶剂萃取物对莴苣指管蚜和斜纹夜蛾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三氯甲烷萃取物对两种害虫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莴苣指管蚜随着提取物质量浓度的增大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其校正死亡率升高.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莴苣指管蚜72h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6.92%,LC50为1.724 2 mg/mL;斜纹夜蛾4龄幼虫24h的非选择性拒食率为65.76%,AFC50为3.934 6 mg/mL.  相似文献   

9.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2019年新入侵我国的一种重大迁飞性害虫,在灯诱监测过程中,草地贪夜蛾成虫易与旋歧夜蛾Anarta trifolii(Hufnagel)、陌夜蛾Trachea atriplicis(Linnaeus)、甘蓝夜蛾Mamestra brassicae(Linnaeus)、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4种夜蛾的成虫混淆。本文通过制作标本进行形态鉴定,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翅面颜色、斜纹位置和长度、顶角特征等有助于几种夜蛾的区分,此外,前足基部明显膨大也是识别草地贪夜蛾的关键特征。草地贪夜蛾的雄性外生殖器容易与斜纹夜蛾的混淆,与其他两种有明显区别。掌握关键分类特征,可以准确识别上述5种夜蛾,为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选用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er)较专化的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NPV)和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较专化的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lNPV),按多角体数量1∶ 1混合后分别连续感染或交替感染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比较各代病毒对两种夜蛾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lNPV中国株和AcNPV混合,起始感染甜菜夜蛾,再在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中交替繁殖后,F4代斜纹夜蛾病毒(由斜纹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3龄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率极显著高于F2代斜纹夜蛾病毒,F3代甜菜夜蛾病毒(由甜菜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斜纹夜蛾的致死率也显著高于F1代甜菜夜蛾病毒;混合病毒起始感染斜纹夜蛾,再经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交替繁殖后,斜纹夜蛾病毒对甜菜夜蛾的毒力以及甜菜夜蛾病毒对斜纹夜蛾的毒力也都显著提高。交替传代后的病毒比同代次连续传代后的病毒对非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并且它们对原宿主的毒力未有减弱。AcNPV和SlNPV日本株混合病毒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中交替繁殖后也表现出对非宿主毒力的提高。表明混合病毒在两种不同原宿主中交替繁殖比其在同种宿主中连续繁殖后对非繁殖原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1.
夜蛾黑卵蜂寄生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卵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年7月,我们在贵州黔东南地区采集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块内发现1种卵寄生蜂,经分子鉴定确认为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为验证该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效能,本研究以草地贪夜蛾卵为主要研究材料,以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卵为对照,统计了夜蛾黑卵蜂对这两种寄主卵的卵粒寄生率、单卵出蜂数、雄性比和个体大小等指标。结果显示,夜蛾黑卵蜂对草地贪夜蛾卵和斜纹夜蛾卵的卵粒寄生率均可达到95%以上。与斜纹夜蛾卵相比,草地贪夜蛾卵育出的子代蜂个体较大,但单卵出蜂数相对较低。结果说明夜蛾黑卵蜂是草地贪夜蛾潜在的高效生防作用物,斜纹夜蛾卵可以作为替代寄主用于繁育夜蛾黑卵蜂。本研究将为我国利用夜蛾黑卵蜂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2.
草地贪夜蛾于2019年1月入侵云南江城县,随后逐步向国内扩散传播,同时为害作物种类也陆续增多。1月份入侵德宏主要为害玉米,4月份为害甘蔗,至2019年9月11日,发现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幼虫混合发生为害生姜。本文介绍草地贪夜蛾幼虫的为害程度和生姜的受害症状。草地贪夜蛾为害株率及百株虫量分别为58.4%和42.2头,发生量比斜纹夜蛾高,形成田间相对优势种群。建议准确区分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的田间为害情况,有效提供预测预报信息。  相似文献   

13.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原产于美洲,是新近入侵我国的重大危险性入侵害虫。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是美洲当地寄生草地贪夜蛾卵的重要自然天敌。该蜂早在1979年就被引入我国。为检测短管赤眼蜂对不同日龄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适应性,本研究以发育12 h内、24~36 h和48~60 h的草地贪夜蛾卵为研究对象,以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卵为对照,探究了短管赤眼蜂对不同日龄草地贪夜蛾卵和斜纹夜蛾卵的寄生效果及子代蜂的适合度。结果表明:短管赤眼蜂对两种寄主不同日龄的卵块寄生率均达到100%,但对草地贪夜蛾卵表现出更高的卵粒寄生率。与斜纹夜蛾卵育出的子代蜂相比,草地贪夜蛾卵育出的子代蜂个体偏小,平均单卵出蜂数较低。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应用短管赤眼蜂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近期入侵我国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卵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本试验以有和无鳞毛层的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S.litura卵为寄主,揭示寄主卵块表面鳞毛层对夜蛾黑卵蜂寄生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寄主的卵块,无论有无鳞毛层,夜蛾黑卵蜂对卵块寄生率均达到100%,卵粒寄生率均超过95%;且对夜蛾黑卵蜂子代羽化率和个体大小均无显著影响。但无论有无鳞毛层,斜纹夜蛾卵中夜蛾黑卵蜂的羽化率均显著高于草地贪夜蛾。研究结果说明寄主卵块表面的鳞毛对夜蛾黑卵蜂的寄生作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面积应用性信息素诱捕甘蓝斜纹夜蛾及田间控害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应用性信息素大量诱捕法对秋甘蓝斜纹夜蛾开展了大面积诱杀试验,并就配套应用技术及其田间控害效果进行了评估。性信息素防治区内,在外围、中围和内围以及上风口、下风口等不同点位上的斜纹夜蛾雄成虫的单瓶诱集量差异明显,上风口的诱集量大于下风口,且增加幅度从外围往中心依次递减;在不同点位上的斜纹夜蛾雄成虫的诱集量差异跟田间虫口发生量呈正相关,虫口密度越大,外围成虫诱集量比中内围的增幅也越大。性信息素防治区在减少药剂防治2次的情况下,斜纹夜蛾落卵量比化防区和空白对照区分别减少27.5%和65.3%,田间累计幼虫发生量分别下降70.9%和94.3%。本试验结果表明,性信息素大面积诱捕能有效控制甘蓝斜纹夜蛾的危害,可为蔬菜的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6.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虫,2019年1月传入我国云南。草地贪夜蛾可以为害玉米、高粱、水稻等350余种植物,给我国农林生产带来巨大威胁。随着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线粒体基因组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昆虫学研究领域。本研究以灯蛾科2种昆虫作为外群,基于全线粒体基因组数据,重建了夜蛾科22种昆虫的系统发育关系,对草地贪夜蛾的系统发育地位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发现草地贪夜蛾与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斜纹夜蛾构成姐妹群关系。研究结果为未来的草地贪夜蛾的防控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为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方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属鳞翅目灰翅夜蛾属,是新近入侵我国的重大危险性害虫。斑痣悬茧蜂已被证明对同属于灰翅夜蛾属的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幼虫均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为探究短期驯化是否能有效改善斑痣悬茧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寄生能力,本研究比较了有、无寄生经历的斑痣悬茧蜂雌蜂分别对2龄和3龄草地贪夜蛾幼虫在寄生行为和效能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有寄生经历的雌蜂相对于无寄生经历的雌蜂能够较快刺扎寄主幼虫,并表现出更高的刺扎频率和寄生率,但雌蜂的各项行为指标在2龄和3龄幼虫间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将为改善本土天敌对入侵性草地贪夜蛾的防控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斜纹夜蛾和葡萄透翅蛾是我国葡萄种植中的重要害虫,为了探究诱虫灯和性诱剂对这2种害虫的防治效果,本研究通过田间诱捕试验分析了诱虫灯和性诱剂单独及联合使用对斜纹夜蛾和葡萄透翅蛾的诱捕效果。结果显示,斜纹夜蛾具有明显的正趋光性,诱虫灯和性诱剂联合使用对斜纹夜蛾的诱捕具有协同增效作用。而葡萄透翅蛾却不表现正趋光性,单独使用性诱剂时诱捕量最高。因此,在葡萄种植过程中,应该根据葡萄园内害虫实际发生情况,选用适当的灯诱或性诱使用方法,以达到害虫防治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准确掌握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情况及种群动态,筛选适合当地种群监测的性诱捕器,通过田间人工调查不同种植方式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幼虫发生为害情况,采用2种类型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进行田间诱捕试验,探讨甘蔗田草地贪夜蛾性诱捕器的使用技术。结果表明:不论新植蔗田还是宿根蔗田,均有草地贪夜蛾发生为害,被害株率呈先缓慢上升后下降趋势,6月中下旬到7月上旬达到高峰,最高可达88.40%。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幼虫数量不多,宿根蔗田草地贪夜蛾幼虫数量较新植蔗田多,5月下旬到6月上旬达到高峰。监测期间不同种植方式甘蔗田草地贪夜蛾共出现5个诱集高峰期,新植蔗田草地贪夜蛾诱集高峰较宿根蔗田迟一个月出现。船形诱捕器和桶形诱捕器均可诱捕到草地贪夜蛾成虫,船形诱捕器田间诱集效果明显,但两者周均诱集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论新植蔗田还是宿根蔗田,应加强甘蔗苗期草地贪夜蛾虫情普查和早期监测预警,在开展草地贪夜蛾监测时建议使用桶形诱捕器,在实际防治中结合甘蔗绵蚜防控采用植保无人机科学施药,防早防小,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