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水稻高产群体的构建就是根据品种生育特性,运用综合农艺措施培育健壮水稻茎蘖,构建高质量群体结构,使蘖、穗、粒等产量构成因素协调发展,创造出超高产的产量水平.超级稻要实现12t/hm2的产量,必须有理想的穗、粒结构,如协优9308组合要求每hm2移栽19~20万丛多蘖壮秧,每丛平均5个左右茎蘖,落田苗100万左右,通过肥水管理有效实现早发促蘖,12叶期前最高苗数达300万/hm2,适时搁田,有效穗达225万/hm2,成穗率85%,早管强蘖大穗,每穗总粒数200粒,结实率90%,千粒重27.5 g.  相似文献   

2.
机械覆膜穴播啤麦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机械覆膜穴播啤麦在宁夏淡灰钙土地区条件研究,其最适播种量99~159kg/hm^2。合理群体结构:基本苗225万~300万/hm^2,最高总茎数1200万~1350万/hm^2,分蘖成穗率达50%以上,收获穗750万/hm^2以上,每穗粒数20粒左右,千粒重40g,增产4.9%~8.9%,增加效益525.60~974.40元/hm^2。  相似文献   

3.
豫粳6号高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分蘖力物强、穗多粒多。其高产栽培策略应为:在稳定适宜穗数的前提下,主攻大穗,提高成穗率、结实率和千粒重,发挥个体生长优势,建立高质量的群体。9750kg/hm^2以上水平的产量结构应为:每公顷有效穗数345万左右,每穗总粒数130粒左右,结实率95%左右,千粒重26.5g以上。主要技术措施有:旱育长龄健根多蘖壮秧;扩行缩墩减苗;适时适度搁田;均衡施氮,前后期施氮比例为  相似文献   

4.
杂交中籼新组合协优57产量表现及栽培要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杂交中籼协优57产量高,增产潜力大,稳产性好,推广速度快,效果显著,已通过安徽,陕西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其单产10.5t/hm^2的产量结构为有效穗225万 ̄285万/hm^2,每穗总粒数170 ̄180粒,结实率83% ̄85%,千粒重27g,据此提出了培育适龄壮秧等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汕优136系用珍汕97A与广亲和恢复系T136配组育成,该组合穗大粒多,其高产栽培策略,必须以增穗、增粒为中心,提高结实率,稳定千粒重。在适期播种、培育多蘖壮秧的基础上,适宜栽插密度为25万~28万穴/hm2,基本茎蘖苗80万~100万/hm2,施氮量240~260kg/hm2,肥料运筹上控制中期施肥,增加后期施肥量。  相似文献   

6.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两优培九具有大穗优势,合理穗粒结构是有效穗240.0万~247.5万/hm^2,每穗总粒190粒左右。栽培措施应以壮秧和适宜密度保足穗;适期早播早成,在最佳时段抽穗结实;针对生育期较长、需肥量较大的生育特点,搞好施肥和水浆管理。  相似文献   

7.
李德娟 《北方水稻》2013,(6):40-41,47
对不同搁田始期机插稻的产量性状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机插稻搁田始期适当推迟,有利于秧苗分蘖,促进群体增大,提高生物学产量,成穗数和总颖花量增加,但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趋于下降。机插稻单位面积茎蘖数达预定穗数90%左右开始搁田,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以甬优1540为材料,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和每丛苗数处理,研究两者对水稻茎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同一时期单位面积茎蘖数显著或极显著增多;随着每丛苗数的增加,单位面积茎蘖数极显著增多,且高峰苗期提前。种植密度对有效穗数影响达显著水平,对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每丛苗数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密度和每丛苗数互作处理对每穗总粒数和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对其他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显著。产量以低密度(15.90万穴/hm2)、每丛3苗的处理最高,超过11 000 kg/hm2。生产上,建议作单季稻种植,甬优1540以密度15.90万穴/hm2、每丛3苗种植为宜。  相似文献   

9.
水稻抛栽高产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世宏 《杂交水稻》1999,14(4):23-25
1995~1998年对水稻抛栽的高产配套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抛栽的适宜叶龄为3.5~4.5叶,抛栽密度早稻为30.0万~36.0万蔸/hm2、晚稻为33.0万~37.5万蔸/hm2,基蘖肥与穗粒肥的比例早晚稻均以7∶3为宜,抛栽稻的立苗期为3~5d,大田抛栽水层深度以1.0~1.5cm为好。  相似文献   

10.
对水稻品种新稻22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4个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贡献的大小依次为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有效穗、千粒重。产量9.0t/hm^2以上的合理穗粒结构为:有效穗数347.5万/hm^2,每穗总粒数132.5粒,结实率90%,千粒重25g左右。  相似文献   

11.
为配合啤酒大麦新品种扬农啤9号的示范推广,本文以扬农啤9号为材料,设计了4个密度和3个施氮量的栽培试验,于2011至2012年在江苏省方强农场农科所进行,大麦生育过程中定点调查越冬苗、返青苗、高峰苗、穗数等茎蘖动态,成熟后调查产量要素及产量,分析密度和施氮量对扬农啤9号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的前提下,施氮15.0kg/667m2,基蘖肥:拔节孕穗肥比为6:4,16万/667m2基本苗,扬农啤9号的有效穗55万/667m2左右,每穗实粒22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产量可达420kg/667m2。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汕优63旱育稀植的优势表现,探讨了其高产栽培途径和配套栽培技术,认为旱育稀植水稻要培育壮秧,合理密植,保证基本茎蘖苗在67.5~90.0万/hm2,合理运筹肥料,氮肥中基蘖肥和穗肥施用比例为4∶6,扩大穗肥施用比例,在稳定穗数的前提下通过攻大穗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湖南省1972~1992年水稻品种区域试验资料的产量分析结果,指出我省水稻育种20年来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是早稻或晚稻均上了7500kg/hm^2。产量7500kg/hm^2以上的穗粒结构是颖花量3.5~4.0万/m^2,结实率75%~80%,千粒重26~28g,这些指标可作为水稻高产育种和栽培目标确定的依据,由于水稻育种的进步,早稻和晚具有相同的生产潜力,生产上应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在大麦秸秆还田与水田旱整的基础上,为探讨氮肥用量对水稻茎蘖动态和产量结构等的影响,进行了与旱整措施配套的氮肥用量与运筹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施纯氮21 kg/667 m2,且基肥、蘖肥与穗肥质量运筹比例分别为40%、20%与40%时,其群体茎蘖变化平稳,穗粒结构协调合理,小区产量达到最高,可为秸秆还田条件下指导水稻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苏麦188超高产群体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品种茎蘖动态、穗部性状以及产量结构等特点,并针对其性状特点推广高产栽培配套技术,包括适期播种、控制群体起点、精确施肥、控制分蘖高峰苗及提高成穗率等。所获得的苏麦188产量3要素指标分别为:穗数29.7万~34.3万/667 m~2,每穗粒数45.3~51.6粒/穗,千粒质量为39.7~40.8 g。  相似文献   

16.
密度对优化定抛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杨波  任万军  杨文钰 《杂交水稻》2006,21(5):64-68,72
水稻优化定抛密度试验结果表明:密度主要影响有效穗数进而影响产量,12万穴/hm^2处理的产量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密度在18万~36万穴/hm^2内各处理产量差异不显著。群体茎蘖数,LAI、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在穗中的分配比例均以127万穴/hm^2处理最少,24万~36万穴/hm^2处理较大,但30万和36万穴/hm^2处理的群体透光率低,且36万穴/hm^2处理的茎秆抗倒伏能力变差,因此最适密度为24万穴/hm^2左右。  相似文献   

17.
近10年四川省中籼迟熟杂交水稻产量分析与发展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988-1995年四川省水稻区试结果和1996~2005年四川省中籼迟熟组杂交水稻区域试验161个组合的汇总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年水稻的生育期和株高得到了改善,并处于适当水平;以提高每穗实粒数为核心,适当增加粒重和提高成穗率,是实现高产目标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四川中籼迟熟组杂交水稻新组合单产要高于10t/hm^2的产量结构是:每hm^2有效穗255万穗左右、每穗实粒数180粒以上、千粒重25g以上,或者是有效穗255万穗/hm^2,单穗重达到4.5g以上。  相似文献   

18.
麦油两熟制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共生期为25~30d的麦油两熟制双高产复合群体中,小麦基本苗是复合群体的主体,对麦油两作产量效应显著;花生密度对花生产量作用明显,但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在小麦90~270万株/hm2基本苗范围内,每增加15万苗,花生平均减产18kg/hm2;小麦花生两熟制一体化栽培高产复合群体指标为:小麦基本苗165~195万/hm2,花生13.5~16.5万穴/hm2。高效复合群体最优组合为:小麦基本苗120万/hm2,花生播15万穴/hm2。  相似文献   

19.
杂交小麦高产制种的几个技术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几个两系杂交小麦组合高产制种的父母本行比、保蘖肥与“九二○”施用时间等的研究表明,在父母本行比为1∶8~1∶2范围内,行比越小,产量越高,主茎叶龄为7.1叶时施用保蘖肥,穗粒数最多,在抽穗50%时施以30g/hm2“九二○”,柱头外露率、每穗结实粒数和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通过3 a麦秆全量还田,研究其对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形成、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还田处理相比,麦秆全量还田抑制了前期水稻个体和群体生长发育,在栽后30~35 d内总茎蘖数减少,到达高峰苗时间推迟1个叶龄期,每667 m2高峰苗数少2.15万,但成穗率提高9.0%;每667 m2有效穗数增加7.62%,每穗粒数增加9.14%,结实率降低4.01%,千粒重降低0.5%,产量增加11.4%;麦秆全量还田使土壤pH值下降,土壤有机质提高9.4%、碱解氮提高4.5%、速效磷提高16.7%、速效钾提高1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