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西昌市1985—2005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剖析了西昌市20a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空间表现,以及生态承载力变化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85—2005年人均生态足迹总平均从1.1753hm2.人-1增加到5.2479hm2.人-1;除建设用地人均承载力上升,耕地、林地、草地、水域人均承载力均下降,总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985年的1.0372hm2.人-1下降至2005年的0.7769hm2.人-1;人均生态赤字呈现显著上升,生态足迹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盘锦市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可持续和资源利用效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盘锦市2002—2007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万元GDP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盘锦市人均生态足迹从2002年的5.13 hm2增加到2007年的7.41 hm2,各种土地类型占生态足迹的比重由大到小分别为化石能源用地、水域、耕地、草地、建筑用地和林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从0.624 hm2下降至0.611 hm2;万元GDP生态足迹从2002年的1.93 hm2下降到2007年的1.42 hm2。盘锦市在2002—2007年一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生态赤字有增加趋势。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有利于盘锦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和资料信息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文成县2000—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文成县人均生态足迹不断提高,由2000年的0.5918 hm2.人-1增加到2009年的0.6352 hm2.人-1。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降低,由2000年的0.6189 hm2.人-1减少到2009年的0.5281hm2.人-1。文成县近10年出现了人均生态赤字,并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2000—2009年,文成县人均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逐渐下降,从0.5112下降至0.4540,由弱可持续状态变为弱不可持续状态。通过模型预测,到2019年,文成县人均生态足迹将达到0.6519 hm2.人-1,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将降到0.4917hm2.人-1,生态赤字增加到0.1602 hm2.人-1,可持续发展指数降低到0.4300,文成县的生态压力越来越严重。因此要采取控制人口数量、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遏制生态环境破坏,提高单位土地利用率等措施,抑制生态足迹上升趋势,增加生态承载力,才能保持文成县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陕西省生态足迹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法(EFAA)计算了陕西省2000~2004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并采用GM(1.1)模型对陕西省2005~2009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预测和评估。结果表明,2000~2004年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呈逐年上升趋势,5年间增加了0.393 2 hm2,年均增长5.14%;万元GDP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5年间下降了0.057 5 hm2,年均减少1.22%,人均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0.554 7 hm2增加到2004年的1.042 7 hm2,预计2005~2009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逐年增加,生态承载力减少,说明人口、资源、环境在省域尺度上处于不协调状态。最后提出了增加科技投入、改善生态环境、控制人口等平衡该地区生态需求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晶晶  胡晓钧  杨继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407-16409,16494
生态足迹方法是定量测度区域发展可持续状态的一种简易方法。运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测算了1998~2007年辽宁省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结果表明,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由1998年的3.024hm2/人上升到2007年的4.738hm2/人;人均生态承载能力呈现缓慢的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4.8%;生态赤字逐渐增大,由1998年的2.342hm2/人上升到2007年的4.088hm2/人,生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整体呈下降趋势,从3.211hm2/万元下降到1.850hm2/万元,表明资源利用效率越来越高,经济发展能力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在深入分析三门峡市统计年鉴等资料的基础上,基于生态足迹的理论和方法,计算出三门峡市1995、2000和2005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0.93、2.23和3.33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为0.98、0.87和0.86 hm2,表明生态赤字持续增加,三门峡市的生态系统已经严重超载,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同时分析了万...  相似文献   

7.
土地系统脆弱性与土地系统承载能力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对雅安市荥经县的土地系统生态承载力及其脆弱性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当地区域可持续发展寻求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1996 ~ 2011年,全县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从4.900 9hm2增加到8.030 2hm2,人均生态足迹供给从1.777 7 hm2下降到1.394 9 hm2,生态赤字从-3.123 2 hm2/人下降到-6.635 3 hm2/人,可见当地的土地生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土地系统脆弱性不断增强.该研究结果能够为当地的产业布局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开封市1999~2007年的生态足迹变化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在1999~2007年,开封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呈现整体上升趋势,由1999年的1.54hm2/人上升到2007年的1.94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幅度不大,为0.33~0.38hm2/人;万元GDP生态足迹呈明显下降趋势,从3.58hm2/万元GDP降低到1.76hm2/万元GDP;除2003年外,生态赤字表现出明显的加重趋势,由1999年的-1.20hm2/人变为2007年的-1.57hm2/人,这表明开封市的自然资源目前仍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干旱区非地带性植被生态需水量及其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植被生长与地下水位的关系出发,将生态地下水位分为临界生态水位、适宜生态水位和最佳生态水位.结合生态地下水位,将干旱区非地带性植被生态需水量划分为临界生态需水量、适宜生态需水量和最佳生态需水量,并以潜水蒸发模型估算了额济纳绿洲植被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植被适宜生态需水量区间为4.3840×108~14.10130×108m3,最佳生态需水量为10.338×108m3,满足最小生态需水量要求下的缺水量为2.8822×108m3.要维持2000年的绿洲规模,狼心山站下泄水量应不小于5.6992×108m3.该研究对干旱区科学制定生态恢复方案和水量分配方案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生态足迹是评估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程度的重要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方法,以重庆市1997-2013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重庆市1997-2013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时间序列的测度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自直辖以来,人均生态足迹呈递增趋势,由1997年人均0.715 9 hm2增至2013年人均1.6920 hm2;人均可利用生态承栽力总体呈递减趋势,2001年以前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减少,由0.619 1hm2降至0.594 1 hm2,2007年降到最低点0.590 7 hm2,而后有所上升,从而导致生态赤字由1997年的0.096 9 hm2扩大至2013年的1.008 9 hm2.总体表明,该地区生态足迹超过其生态承载力,区域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另外,还分析论述了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科技投入、引导人们健康合理消费和控制环境污染等方面减少生态赤字的措施,以寻求重庆市生态环境与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生态足迹评价呼和浩特地区的生态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及其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对呼和浩特市2003年的生态可持续状态进行了实例计算及分析,并与国内部分城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87 hm2/人,人均生态盈余0.27hm2/人,呼和浩特市处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人均生活水平整体偏低,经济水平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欧美更替农业、东南亚综合农业的兴起和发展,评价了国内对生态农业的不同理解和对我国农业发展道路的不同认识,指出在中国走欧美式的生态农业道路是不行的,必须增加对农业的无机能投入;还指出中国的生态农业这一说法在概念上是错误的,应将那些被称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活动概括为农业生态工程。最后讨论了生态农业与农业生态工程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大青沟是为保护我国东部沙地中独特的森林生态和珍贵的落叶阔叶林树种,于1980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近年来,大青沟已逐渐被建设成为内蒙古著名的科学研究和旅游观光胜地.本文以生态评价的7项要素为主要内容,说明大青沟生态质量较好,保护的优先程度较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生态因素与玉米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试就生态因素对玉米生长发育、产量形成的影啊及其调控,未来气候变化对玉米的影响及其对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分析总结,为我国玉米的高产稳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室内设计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十一世纪的整体环境设计是全方位的设计。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生态作为整体环境设计的一个主题,已越来越来越被人们所共识,但是作为研究策略生态还不具备应有的导人性条件,尤其是在室内设计方面更是一个盲点。本文从环境分析着手,揭示工业革命以来所带来的危害性,以及室内导人生态设计的必要性,提出了可行性的室内生态设计方法和依据原则。  相似文献   

16.
重庆雪宝山自然保护区AHP生态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保护我国典型的大巴山南坡植被格局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世界极危物种——崖柏(T.sutchuenensis Franch)及其生境,保护相对纬度、海拔最低的大面积的亚高山草甸,保护石灰岩山地常绿阔叶林等多种植物群落类型,保护亚热带-暖温带过渡性生境和生物区系,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等,2002年重庆雪宝山被确定为重庆市市级自然保护区。以该保护区的多样性、代表性、珍稀性、自然性、面积适宜性、稳定性、人类干扰7项要素为主要内容,对重庆雪宝山进行AHP生态评价,研究结果说明雪宝山生态质量较好,保护的优先程度较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浅析生态园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探究生态园林起源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园林的内涵,剖析了目前对生态园林概念理解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建设生态园林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广东省大陆小麦生育期间20年的气候资料和29个品种2年生态学试验数据,用计算机以聚类法定量分区,将隶属华南早熟麦区的广东省划归为6个小麦生态亚区。指出各区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控制指标,为小麦生产发展、品种布局及栽培技术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并探讨了小麦生态区划的若干原则、聚类法的应用要求和指标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19.
森林生态采伐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伐作业作为1种对森林的人工干预活动,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到森林的生态系统和森林的环境服务功能。对这些影响进行科学的评价是森林生态采伐理论和采伐作业环境成本核算研究的基础。本文分析了森林生态采伐的评价方法,提出了森林生态采伐的评价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森林生态采伐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从动物生存环境的生态危机出发,提出了现代生态大畜牧的概念,阐述了发展生态大畜牧的必要性,并就其基本原则和发展战略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