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正> 生产实践和研究表明,大豆高产纪录的重演性很小。董钻等对大豆栽培措施的优化进行了研究。以辽豆3号为例,设计了密度、硫酸铵、三料磷肥、硫酸钾四个因子五个水平,采用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方法。1987年在海城试验,辽豆3号亩产175公斤以上的栽培措施组合是:每亩密度12548~13885株;硫铵用量9.86~12.31公斤;三料磷肥  相似文献   

2.
选择影响地膜覆盖栽培的主要农艺措施.即种植密度、氮肥和磷肥施用量进行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结果表明:在辽西北半干旱区旱地条件下,玉米地膜覆盖栽培高产农艺措施优化组合为,玉米品种为丹玉13,种植密度3450~3550株/亩,纯氮施用量为7.5~8公斤/亩,磷肥(P_2O_5)施用量5~9公斤/亩,可获得每亩500公斤以上的产量。  相似文献   

3.
甜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甜玉米群体作为系统,密度、N、P和K肥作为输入,产量作为输出。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建立措施——甜玉米——产量数学预测模型。通过模型得到900~1000公斤/亩高产甜玉米群体的各输入因子的配比组合如下:密度取4591~4820株/亩,N肥(纯N)取6.64~9.09公斤/亩、P肥(纯P)取3.39~5.91公斤/亩,K肥(纯K)取4.66~6.67公斤/亩(以上为沈阳);密度取4782~5000株/亩,N肥(纯N)取4.17~6.55公斤/亩,P肥(纯P)取8.07~9.29公斤/亩,K肥(纯K)取6.89~8.99公斤/亩。群体于物质累积乳熟期应在700公斤/亩以上,最大叶面积指数在4.7±0.3,稳定期在15天左右,累积光合势在110千平方米·日(乳熟期)以上。运用栽培促控措施,使甜玉米群体在时间序列上完成模型给定的各指标定值,就能尽可能地减少非控制因子引起的输入与输出间定量关系的飘移,从而实现预期的产量输出。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采用四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影响耐密型玉米高产的氮、磷、钾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获得了耐密型玉米产量形成的函数模型及高产农艺措施组合方案。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耐密型玉米产量影响最大,其次是磷肥、氮肥和钾肥。亩产700公斤以上的栽培措施为:市施纯 N15.4~17.0kg、P_2O_58.1~8.8kg、K_2O_3.5~4.0kg、亩保苗4265~4347株。  相似文献   

5.
春玉米+春大豆间作复合群体结构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春玉米 春大豆间作的畦幅、春玉米种植密度、春大豆种植密度等3个因素,采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布置田间参数试验,针对春玉米 春大豆间作的总产量、春玉米产量、春大豆产量及净产值诸目标,分别建立相应的回归数学模型,并据此进行综合分析,获得了本试验条件下3个供试农艺因子的优化组合方案:春玉米 春大豆间作的畦幅2.50~2.80 m,春玉米种植密度0.35~0.38万株/667m2,春大豆种植密度2.50~2.80万株/667m2.  相似文献   

6.
多年来实践经验和科学试验结果表明,大豆高产纪录的重演性很小。在同一年份不同地点,或在同一地点不同年份,选用同一大豆品种,采用相同的栽培措施,其产量差异却往往很大。这种情形固然与大豆自身产量变异幅度较大而可控程度较小有关,但是人们对大豆产量形成和优化措施组合知之不多毕竟是主要原因。大豆科研工作者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吴永德、张瑞忠等对大豆栽培措施优化做过许多有益探索,提出了产量模式或农艺措施模式。我们于1985~1987年对开育9号和辽豆3号的种植密度和氮、磷、钾肥施用量进行了选优。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密度、行距、氮肥对大豆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独立效应及综合效应,提出了大豆亩产200公斤密度与行距的合理配置方式,以及经济有效的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期.对大豆高产低成本栽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大豆高产高效农艺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洪芳  赵兴宝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6):1048-1049,1051
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测得参数 ,建立了大豆主要农艺措施与产量的数学模型 ,解析了播期、密度、氮肥、磷肥、钾肥等主要因子间相互效应与产量的关系 ,提出了高产高效栽培最佳农艺措施 ,为大豆高产开发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试验方法;研究了白城地区风沙盐碱土壤米薯间作(薯后复种大豆)的玉米丰产栽培数学模型,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亩产650-750公斤的决策变量是密度3190-3390株、尿素14.73-19.53公斤,二铵7.86-10.09公斤。三种主要栽培因素贡献率排序为尿素〉二铵〉密度。单因素密度,尿素、二铵、二因素密度与尿素、密度与二铵对产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赵玉凤  纪永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519-17521
[目的]探明夏大豆(Glycine max)获得3000 kg/hm2产量的适宜种植密度和施肥技术.[方法]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密度和施肥量对夏大豆产量的影响,并进行寻优.[结果]影响夏大豆产量的顺序是:施氮量>施磷量>密度>施钾量.夏大豆获得3000 kg/hm2以上产量的各因素最佳取值范围是:种植密度20.6万~23.2 万/hm2,施氮量83.5 ~ 95.2 kg/hm2,施磷量57.1~73.1 kg/hm2,施钾量43.0~ 52.0 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集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作物规范化栽培的试验研究,可为生产提供一套投资少、收效快、经济效益高的技术措施。1985~1986年,在辽宁省昌图县八个点的玉米密度、施肥规范化栽培试验的结果表明:氮肥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较大:初步确定了最佳经济效益的栽培技术措施,即每亩施用32.5~37.5公斤的硫铵及25~45公斤的过磷酸钙。密度在3,000~3,100株/亩。在此条件下,一般每亩可获得350~500公斤的产量,且生产成本较低,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在黄羊镇农怍物试验站对新品种“甘春86—5001”进行了密度和化肥用量的2因素5水平正交回归旋转设计的模式化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地力条件下,甘春86~5001以亩施纯氮9~13公斤,纯磷6~9公斤,每亩基本苗40~45万较好。密度与施化肥的最佳组合为密度41.8万苗,亩施纯氮11.75公斤,纯磷8.2公斤,每亩籽粒产量可达650.8公斤,其相应的产量结构为成穗数44.45万,穗粒数39.5粒,千粒重43.13克。本文还分析了生物产量,主要经济性状和倒伏率与密度及施肥量的关系,指出超高产品种的选育和栽培管理必须重视倒伏问题。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大豆高产、稳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 1986~1989年在吉林、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大豆主产区进行了大豆大面积高产、稳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按照生态区确定了大豆公顷产量2700~3000公斤和2250~2625公斤南北两个不同指标的产量区,计划各示范3.4万公顷。南部生态区实际累计示范15.83  相似文献   

14.
玉米新杂交种川农单交9号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生态区玉米新杂交种川农单交9号籽粒产量与密度、氮肥、磷肥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产量形成的密度,肥料反应模型,并通过对模型的解析,求出了各因素对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及相互作用,寻出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本文得出的玉米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为:盆中、盆周和盆东高产区亩植密度3500株左右,亩施有效氮约11.0公斤,有效磷约5.0公斤;盆东低产地带亩植2813—3271株,亩施有效氮9.6—11.6公斤,有效磷3.2—5.2公斤。  相似文献   

15.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ra gleines) 在土壤中随密度增加,对大豆生长和产量危害损失逐渐加重.通过试验研究,导出一个由不同密度下孢囊线虫危害造成大豆产量损失率的回归方程式:y=32.86+0.38x,实测得出大豆生产水平在每亩130公斤产量下防治指标为百克土壤中有9个孢囊线虫.  相似文献   

16.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模型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采取正交旋转回归设计,以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为试验因子,以300公斤/亩为产量目标函数,进行夏大豆超高产栽培模式集成。结果表明:夏大豆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次要限制因素为播种期。基于实验结果提出,最佳种植密度、播种期和合理的肥料施用量作为主要指标的栽培技术模式,能达到预期夏大豆单产300公斤/亩以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秋大豆的高产栽培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秋大豆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全年产量.一般种植方式是:夏熟蚕豆,3.8~4尺组合,春播套种玉米,收获前套种秋大豆.它与玉米间作夏大豆的不同处,主要是玉米组合由5.6~6尺缩小到3.8~4尺,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提高玉米产量.秋大豆在玉米收获前7~10天套种,每亩种植密度4.5万株左右,比间作的夏大豆增加3万株以上,可达到间作更大豆的产量水平.同时,一年三熟中有两熟是豆科作物,养用结合,不负地力,有利促进农田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据1981~1983年典型四调查资料,玉米套种秋大豆全年亩产为1337.4斤(蚕豆315.9斤,玉米812.6斤,大豆208.9斤),比玉米间作夏大豆亩产1090.3斤(蚕豆327.5斤,玉米557斤,大豆205.8斤)提高22.67%.  相似文献   

18.
以氮、磷、钾、密度及果枝数五项农艺措施为决策变量,采取五因素二次回归旋转设计方案,经田间试验后进行计算机处理,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本文对因素效应和不同产量等级筛选出的优化方案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棉区以密度和钾肥对产量影响最显著。≥75公斤/亩产量的优化方案为N10.45~11.05公斤/亩,P_2O_53.92~4.10公斤/亩,K_2O10.65~11.20公斤/亩,密度3410~3510株/亩,果枝数16.06~16.30台/株。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和密度对垦丰23号大豆产量的影响,并求得不同施肥水平和密度在大豆产量形成中的主次关系,因素间的交互作用,为垦丰23号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和密度之间除了简单效应累加外,还存在互作效应;处理组合之间的产量差异极显著,并以处理组合4(A2B1)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以玉米(迪卡159)、大豆(赤豆3号、吉育441)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大豆品种和大豆种植密度(16.5万株/hm2、 19.5万株/hm2、 22.5万株/hm2)对作物产量的影响。试验共设6个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种植密度试验中,玉米-吉育411组合种植密度7.5万~19.5万株/hm2的处理最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