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试论用人文社会科学对农业大学传统专业的整合与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探讨了以充实内涵为重点,用人文社会科学整合与提升农业大学传统专业的必要性,并结合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实际,从草原文化、"绿色人文"理论、宗教学等方面分析传统农科专业和人文社会科学结合的价值体现,以实现农业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从高职教育和多元合作两个视角,探索高职院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并在理论指导下对"政府·高校·幼儿园三位一体"学前教育专业合作育人模式进一步完善:尊重各方利益需求,保证合作利益平衡;基于组织重构系统,构建巨型开放大学.并提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合作育人效果提升途径.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大学文化的"文化育人"功能及其表现,认为凝炼富有个性特征的大学文化,全方位实践"文化育人"的理念和构建科学、民主的制度文化才能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功能,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4.
专业文化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核心,是校园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疏于专业文化的培养,带来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职业后劲不足。通过对专业文化内涵、作用的阐释,利用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二元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所提供的专业文化育人契机,结合所在系的工作实际,探讨了高职专业文化育人模式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5.
专业是本科院校的基本教学单元,一流专业是一流本科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质量、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乎到人才培养质量与大学办学水平的提升。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和园艺专业特点实施一流专业建设,是全面落实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园艺专业本着“四个根本、四个结合”人才培养理念,从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拓展“第二课堂”;学科发展助力专业建设等多方面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基层教学组织和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整体提升了专业特色化和内涵式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6.
文化的传承创新,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文化育人的基本目标,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意义为出发点,着重论述了大学文化传承创新,对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探讨了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及路径,结合农业院校的实际,提出通过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大学文化氛围、培育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实现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来达到文化育人的理念。  相似文献   

7.
服务国家、区域和社会重大需求是大学的政治责任,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作为大学争创一流的重要核心内容和提升竞争力的热点,更是成为大学办学服务质量的重要显示指标,其发展方向也必然需要聚焦服务重大需求。农业院校服务好涉农领域的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本身就是大学功能的题中之义,也是"新农科"建设的核心任务。青岛农业大学坚持以服务国家生态文明、海洋强国等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大力实施农业学科提升工程;以满足区域经济社会需求为己任,聚焦助力"乡村振兴",全面提升学科服务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强化推进"新农科"建设,夯实学科水平与服务能力提升的基础,在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方面进行了初步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要路径。本文深入阐释高校特色文化育人的内涵,深度剖析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的原因及背景,并从精神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4个方面出发,思考农业类高职院校特色文化育人工作应关注的重点和特色。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该校特色文化育人的教学保障架构及教学模式,为农业类高职院校进一步完善育人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专业社团是高校大学生将课堂文化知识用于实战的平台,在实践育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聊城大学为应用型高校,农学院“新农科技社”为国家级“优秀学生社团”,属涉农专业社团,该社团通过十多年的建设,探索出涉农专业社团的“一二三四”(一启蒙、二培训、三训练、四应用)实践育人新模式:开展启蒙教育,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举办培训活动,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加强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强化应用锻炼,提升学生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0.
吉林农业大学面对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和"三农"建设需求,在多年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紧紧围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升这一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探索建立了高校、企业和地方政府三方协同的育人模式与保障机制,形成了以人才培养为结合点,由三方协同支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立体协同育人体系,经过多年来的实践,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大学文化是大学人的生活样式,是大学在发展历程中所传承与积淀的结晶,是大学与大学人个性的集中表征。独特的精神与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促使大学不断向前超越的力量之源。大学文化以育人为己任,育人功能是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大学文化通过价值导向、行为规范、情操陶冶等三个方面的作用发挥文化育人的独特功能。强化大学文化的育人功能,就是要突显大学精神文化的主导作用;完善大学制度文化的引领作用;拓展大学环境文化的熏陶作用来引导大学文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2.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现代学徒制和物流管理"1+X"证书制度试点建设整体形势下,以学生为中心,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多方合作,协同共育,探索基于"二元三体系,双轨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改革新思路。以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真实项目运营为载体,阐述了运营实现的前提、模式和责任划分,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从育人效果来看,通过实践教学改革,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得到很大提升。  相似文献   

13.
"新农科"是新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工科"和"新文科"与传统农科专业交叉融合的产物。开展"新农科"教育,培养"新农科"人才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之举。基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农科"建设理念,结合青岛农业大学"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从专业结构、师资结构、产业需求和教学资源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新农科"专业建设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韩晓日,男,1960年1月生,辽宁省营口市人,博士,沈阳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重点学科"植物营养学"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土壤学"学术带头人。沈阳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所所长,曾任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兼任沈阳农业大学植物营养与新型肥料学术创新团队、农业资源与环境示范专业和品牌专业负责人;国家现代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土壤肥料/养分管理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  相似文献   

15.
<正>8月22日,德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班水稻种植专业三班开班,此班旨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现代创业创新青年培养,培养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以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目标,提升新型职业农民整体水平。共有65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为期15天,8天  相似文献   

16.
新农科教育是高等农业教育融入产业技术革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谋划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农业院校应立足新产业新业态、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探索面向新农科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之路:构建"院+校"农科教协同育人新模式,打造"新农科"人才培养特区,探索农科生"订单式"培养新模式,提升农林教育专业现代化水平,打造多类型、多样化、共建共享的教学科研示范基地,组建"三支"新农科师资团队。  相似文献   

17.
《安徽农业科学》2019,(19):280-282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作为上海唯一培养动物诊疗行业人才的动医专业,在全面对接上海4个品牌建设,从坚持"双主体育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全面对接行业标准,实现教学内容符合岗位需求;开发动物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培养"双师双能"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社会影响力等5个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和经验。  相似文献   

18.
耕读教育理念推行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通过对耕读教育理念的理论诠释分析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路径,旨在推动高校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以沈阳农业大学为例,提出“学专业、爱专业、立志从事专业”的目标定位,坚持全员参与、小组行动、小问卷大样本、平台管理的组织维度与形式,“全员、全覆盖、全过程”协同育人管理体制与保障,线上线下两个支持平台和评价系统,创新大学生实践育人范式,提出耕读教育理念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育人新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中职教师团队建设是提升教师水平,提高中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农职中"亦师亦农五位一体"农业师资团队建设势在必行。通过搭建现代学徒制试点平台、教科研水平提升平台、农业生产实践平台三大平台,可促进"亦师亦农五位一体"的实践应用型农业师资团队的建设,提升农业专业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20.
<正>高效农业,让农产品走出"地摊"在山东省聊城市到处可以感受到惠农政策给鲁西这片热土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户在各类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下,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升了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加了农产品的竞争力,让聊城农产品走出了"地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