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分析北海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出发,选择土地集约利用的基础条件、土地投入强度、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4个准则层,建立了适合北海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北海市2009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分值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北海市城市土地利用处于基本集约的状态,但土地集约利用内部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态因素对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中观层次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运用最优组合赋权法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绥化市2004~2012年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以2004~2012年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各指标序列作为基础数据,利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相关数据进行计算,对影响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4~2007年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呈现不集约状态。2008~2009年绥化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处于比较集约状态。2010~2011年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处于集约状态。2012年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处于十分集约状态。  相似文献   

3.
翁翎燕  苏建莹  张芳怡  陈东湘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946-6947,6958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广州市2006~2010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6~2010年广州市土地集约利用指数不断提高,但集约利用水平偏低,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经济发展状况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最重要因素;社会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状况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加强,但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土地集约利用应加大对社会、生态环境的重视与投入。  相似文献   

4.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及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4个维度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2005—2012年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秩相关系数分析表明,在此期间广东省多数城市(10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提高幅度不明显,仅广州、清远两个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度显著下降;广东省各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特征,以深圳、广州和佛山为主的珠三角地区土地利用表现以中度集约甚至高度集约的特点,而粤北和粤西的广大地区土地基本是中度粗放甚至是高度粗放利用的方式;影响广东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区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广东省城市土地利用的集约利用呈现出了不同的时空特征。  相似文献   

5.
我国特大城市建成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象章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918-11920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16个特大城市建成区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我国特大城市建成区土地集约利用效率呈现总体水平偏低、地区差异明显及各大城市影响因素侧重点不同等3大特征.因此,需合理调整各大城市产业结构,以促进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积极开展城市土地整理,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优化土地利用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格局,然而和全国平均及发达地区水平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一方面是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是产业用地集约度不高,造成土地资源浪费。通过对土地集约利用和产业结构优化之间的耦合关系研究,以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作为产业的入驻门槛,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高,实现皖江城市带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谈兵  龙兵  宋成舜  李聪秀  柯新利 《安徽农业科学》2012,(31):15453-15455,15458
以高原城市——西宁市为例,从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定量分析西宁市1999~2008年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并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驱动因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9 ~2008年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呈稳定上升的趋势,土地集约利用度由0.259 7增加到0.775 0,年平均增长率为12.90%,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经历了粗放利用、基本集约利用和较为集约利用3个阶段;社会发展是影响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对西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郑敏  陈健飞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3):262-266,289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2—2008年广东省21个城市的市区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和评价,总结全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时空差异规律,提出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因素。结果表明,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从2002—2008年期间均有所提高,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均值的差异程度十分显著,深圳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而云浮、阳江和汕尾的集约化水平很低。最后对如何提高全省整体土地利用集约度和缩小市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差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93-6594
叙述了我国产业结构与城市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重要性,分析了产业结构优化与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研究——以保定市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志波  许月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576-4578
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从结构与布局、土地投入程度、利用强度、利用效益及持续发展趋势5个方面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保定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了科学评价。通过量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分析研究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特征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构建了适合中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共选取了32个参评因子,对泰安市1997年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泰安市土地利用仍处于初步可持续利用阶段。针对评价结果,对泰安市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几项对策。  相似文献   

12.
罗新茂  何宏伟  柯新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6):18114-18116
以湖北省钟祥市为例,从土地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程度、投入强度、可持续利用度4个层次构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研究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的权重。以湖北省各指标的数值为标准值,对研究区域各指标值进行评分,结合层次分析法得到的指标权重,采用加权平均的方法对研究区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钟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远低于湖北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平均水平,钟祥市城市土地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投入强度不够是钟祥市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应加强对钟祥市城市土地的投入;钟祥市城市土地利用程度较低,有待进一步提高;钟祥市城市土地利用产出水平较低,尤其是城市工业用地效益远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钟祥市城市土地利用持续性较高,但与湖北省平均水平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3.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正确认识其内涵,建立科学的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土地管理决策的必要前提。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对城市土地利用集约要素直接和间接投入的双重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任何能够增加土地投入水平、提高土地产出效益的城市土地利用行为或措施均应纳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范畴;同时构建了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从城市建成区、城区用地类型区、宗地3个空间尺度,由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率3个方面的指标共同构成,较好地体现了城市土地不同空间层次的区位特点和不同用地类型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沙坪坝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首先,从重庆市客观实际情况和经济学角度提出了重庆沙坪坝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必要性。其次,建立了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结合土地集约利用的多元性特点和沙坪坝区实际,不单纯从经济角度或者从经济、社会、生态3方面出发,还提出了人文环境指标要素。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和Excel工具,结合重庆市实际情况,采用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分析沙坪坝区土地利用集约度。通过分析,得出重庆市沙坪坝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的结论。最后,针对沙坪坝区统筹城乡规划试验区亟需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现实,提出提高该区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南省平顶山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价,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投入强度、利用强度和利用效益等4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平顶山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平顶山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进行评价。【结果】平顶山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值为0.4107,介于第二级和第三级之间,并接近第二级的指标值0.45。【结论】平顶山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对平顶山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起积极作用的主要因素有工业、仓储用地所占比率和住宅用地比率、单位土地固定资产投资额、单位土地工业产值以及单位土地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等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土地投入强度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城市人均建设用地和商品房空置率等城市土地利用强度指标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具有较明显的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从城市土地的特性及其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出发,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探讨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共选取了32个参评因子,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3个方面构建了适合中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泰安市2000年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泰安市土地利用仍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针对评价结果,对泰安市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几项对策。  相似文献   

17.
赵鸣浩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94-20698
应用协调度模型原理,以广州市番禺区为例,进行了研究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驱动机制探讨。结果表明,研究区城镇土地集约度为0.338 9,属于基本集约利用方式;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协调度为0.130 7,处于严重失调状态;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度为0.254 6,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经济驱动类型;各镇街城镇土地集约度、协调度、协调发展度和集约度协调发展驱动机制空间分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乌鲁木齐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城市土地管理的核心,正确认识其内涵,建立科学的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是城市土地管理决策的必要前提.在界定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结合乌鲁木齐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各项指标数据,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并确定指标权重,对乌鲁木齐市城市用地集约程度进行定量化评价.应用多城市对比评价方法与其进行评价效果的比较,以期得到该市土地利用较准确的评价成果.根据评价结果结合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举措.  相似文献   

19.
城镇土地是城镇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其利用水平的高低会给城镇带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城镇土地的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是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旺苍县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探索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方法,建立了适宜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为了对比研究近10年来广西14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度及其变化,根据影响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等5个因子和综合用地平均容积率、排水管道密度等26个指标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对比评价了1997年和2006年广西14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度,并对其增长驱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