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对泰安市范围内种桑养蚕农户的问卷调查,了解了泰安市种桑养蚕农户户主及桑蚕生产的基本情况,分析了泰安地区桑蚕养殖投入产出特征与技术供需情况。调查结果:泰安市范围内种桑养蚕从业者老龄化现象相当普遍;广大从业者对良种技术、病虫害防控技术、节本高效栽培技术的需求意愿较强,泰安地区作为国家级蚕桑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在桑蚕养殖技术供给上能达到持续、系统性的供给,并将技术供给与农户养殖实践相结合;对于不能外出务工或者每月有其他经济来源的中老年家庭,年销售收入高于费用支出,种桑养蚕农户的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2.
正"今天卖第二批蚕茧,一斤27元,卖2批收入已达1万元,照这样的价钱和产量,今年我家桑蚕至少有4万元以上收入。"5月7日,忻城县新圩乡龙琴村板老屯村民罗文坚指着钱袋子高兴地说,养蚕真有搞头,现在村里95%以上的农户都种桑养蚕,每年每户至少实现增收1万元以上,桑蚕产业带动农户增收效果非常明显。罗文坚依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只是该县众多养蚕户中的一个典型。近年来,忻城县集中在"5+2"  相似文献   

3.
对河北南宫市桑蚕生产现状进行了调查,利用南宫市1971—2010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南宫市适宜桑蚕生长时期的温度、降水、日照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认为南宫市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和家蚕的发育,适合植桑养蚕,年可养4至5批次蚕,影响桑蚕生产主要气象灾害是倒春寒、干热风和低温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4.
谈谈桑蚕僵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焕生 《广西蚕业》1998,35(1):28-29
在我区桑蚕生产中,僵病常有发生,危害也是相当严重。70年代,在浦北县的泉水、张黄等乡村养蚕农户曾发生较多的桑蚕僵病,发病率相当高,有的养蚕农户甚至整批蚕茧都颗粒无收。80年代,桂林地区蚕种场自养原蚕或饲养普通种也曾经常有僵病发生,有时整批蚕饲养失败。  相似文献   

5.
杨波 《广西蚕业》2003,40(4):24-27
近年来,象州县委、县人民政府大力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把发展桑蚕生产作为重要经济支柱来抓。全县上下掀起了种桑养蚕的热潮,桑蚕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到2003年上半年,全县种桑面积达到8.7万亩,养蚕农户有4万多户,桑蚕业初具规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县有幸迎来了“广西蚕桑优良新品种产业化”项目,该项目在我县的实施,进一步加快了我县蚕业发展的步伐。1 我县桑蚕生产基本情况 从1999年开始,我县桑蚕生产进入了正常发展轨道,通过几年来的大力发展,桑园面积增加了十几倍,1999年全县有桑面积0.37万亩,养蚕2.2万张,产茧1.2万担。到了2001年,…  相似文献   

6.
推广小蚕共育常见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蚕共育是将小蚕集中在有专用桑园、饲养技术过硬、设备完善的单位或专业户饲养,四龄起蚕第二口叶后,分发给各家农户饲养的一种分段养蚕法.小蚕共育有利于消毒防病和小蚕管理,能有效防止蚕病发生,蚕体强健好养,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同时小蚕共育可节省劳力、房屋、消毒药品等,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蚕效益.小蚕共育是推进桑蚕专业化生产,提高产业效益的重要手段.我区越来越多蚕区推广了小蚕共育,给蚕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桑蚕业发展速度快,群众技术基础薄弱,小蚕共育在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给局部地区的桑蚕生产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本文就我区小蚕共育在推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结合技术推广工作提一些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7.
我县从一九七六年开始种桑养蚕.八年来,桑蚕生产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低产到高产的向前发展.至一九八三年桑园面积一千二百七十多亩,产茧二千二百七十多担,单张产量产值和总产都是逐年有所提高,许多农户收到养蚕生产经济效益.今年又扩种新桑四百亩,(其中良种桑五十亩),预计总产茧将达到三千担.通过扎扎实实地普及科学种桑养蚕技术.群众积极性正在逐步提高,一个新的发展蚕业生产热潮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8.
宜州市蚕沙收集和处理方式的探讨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思庆 《广西蚕业》2008,45(3):43-44
宜州市是全国最大的桑蚕生产基地县市。2007年全市有10万农户36万农民种桑养蚕,桑园面积达到26.4万亩,蚕种饲养量超过110万张,鲜茧产量达4.2万吨,产值7.9亿元,桑蚕成为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种桑养蚕效益与其他各种经济作物效益的比较和分析,发现部分地区种桑养蚕由于用工多、投入大、利润低而逐渐失去传统优势,取而代之的是高效新型的经济作物和公司十农户的养殖业,进而分析造成桑蚕传统优势减弱的原因,并提出健康、稳定、持续发展桑蚕产业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市是1989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确立为桑蚕生产基地县市之一,几年来桑蚕生产在农业部门的积极努力和供销部门的配合下,以科技为先导,贯彻以消毒防病为中心的养蚕丰产技术,桑蚕茧连年获得大幅度增产,提前一年实现年产500吨蚕茧(万担)的桑蚕基地目标.1991年同1988年相比:桑园面积增长3.97倍,养蚕量增加1.976万张,增长3.98倍,产茧量增加42.3万公斤,增长3.94倍.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那坡县大力发展桑蚕产业,着力构建"桑—蚕—茧"循环经济产业链,使小蚕茧编织成了该县群众的致富梦。截至目前,全县累计桑园面积达5 387hm~2,鲜茧产量累计达465.15万kg,产值累计达2.32亿元。桑蚕产业覆盖全县127个行政村67 800户农户(其中:产业覆盖全县59个贫困村,参与种桑养蚕的贫困户达7511户30045人),贫困户通过发展种桑养蚕产业实现户均年增收1.8万元。  相似文献   

12.
<正> 据安康新闻中心报道:安康市大河区,今春建立了一个专门奖励兴桑养蚕的群众性组织——兴桑养蚕奖励基金会。大河区是蚕桑生产的一个老区,也是一个大区。这里有桑园1.6万亩,800多万株,60%以上的农户都在兴桑养蚕,去年蚕茧产量占全市的五分之一。为了强化蚕桑生产的后劲,促进蚕桑进一步发展,桑蚕奖励基金会将上级林业部门和其它部门的蚕桑生产扶持  相似文献   

13.
"一个姑娘真可爱,不吃荤腥吃树叶,成天劳动纺织线,为了别人好穿戴.--打一动物" 洋湖乡是山东省阳信县的桑蚕产业主产区,气候、土壤比较适合种植桑蚕,又有悠久的种桑养蚕传统.为充分调动农民实行标准化种桑养蚕的积极性,该乡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扶持政策.良好的发展前景和优惠的扶持政策,激发了该乡农民种桑养蚕的热情.家家植桑树,户户养"宝宝",洋湖乡管家村吕忠林养蚕7年多,栽了3亩桑树,年收入6 000多元.  相似文献   

14.
桑蚕业在我市安家落户已有十几个年头,目前农户对种养技术已基本掌握,但还不能做到专、精、细,尤其离优质蚕茧的生产要求相差甚远。根据我市具体情况,在蚕病得到有效控制,蚕农稳产增收的情况下,将管桑、养蚕并重起来,加强和提升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加强农民科学管理桑园科学养蚕技术的培训和普及,让农户掌握、理解生产中的关键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笔者在生产实践中归纳的几个问题及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5.
桑蚕人工饲料廉价配方的试验(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人工饲料养蚕,是蚕业上一项重大改革,它打破了几千年来靠栽桑养蚕的框框,并为全年养蚕、实现养蚕机械化、工厂化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为认识桑蚕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各种营养成分的质和量的要求,推动营养生理研究的发展,为研究蚕病防治、选育桑蚕新品种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条  相似文献   

16.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桑蚕生产自1969年开始。至今已有23年历史,在1969年~1980年的生产队集体经营时期。桑蚕生产发展缓慢。1980年桑园面积27.2公顷,养蚕610张,产茧9.25吨,产值2.6万元。1981年~1992年农村转为家庭经营,杂交桑园面积逐年扩大,普及科学养蚕技术,使桑蚕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1992年全县桑园面积623.3公顷,养蚕30700张,产鲜茧575吨左右,产值达500多万元,平均蚕户年收入700多元。桑蚕生产成为我县广大农村脱贫的一条好门路,去冬今春,在茧价格下浮,蚕农养蚕积极性受到挫折的情况下,我县桑蚕生  相似文献   

17.
<正>靖西县加强桑蚕优质原料基地建设,每年县级财政投入1 500万元用于发展种桑养蚕,引导企业与蚕农合作,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大力推广蚕、桑优良新品种以及丰产桑园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全面提高蚕农标准化意识和科学种养水平,尽快形成产量高、质量优、效益好的桑蚕原料茧基地。该县引进广西靖西县鑫晟茧丝绸科技有限公司,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开展制丝、织绸、印染、蚕丝被等产品的生产和研发,不断使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在生产过程中积极  相似文献   

18.
蚕桑生产是我县农村的骨干产业之一.这年来,县委、县政府对蚕桑生产的发展十分重视.坚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充分发动各级干部和蚕业科技人员狠抓结构调整、集约经营、规模栽桑、大户养蚕等新措施,到1994年底全县已有成片桑园2万多亩,年养蚕5张以上的农户3520户,年养蚕10张以上的专业户102户.可是,目前农村多数农户养蚕条件差,蚕房一般都是面积狭小的“口袋”式房屋,通风透气不良;有的农户在一间屋里既住人,又养蚕,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栽桑养蚕兴起于明清时代,延续400多年来在一些山村已经形成传统的脱贫致富产业。建国后,政府大力发展桑蚕业,桑蚕业在辽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由于蚕茧价格偏低、政策多变,生产几起几落,始终未形成生产规模。近年来,随着辽宁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很多地区把栽桑养蚕做为农民脱贫致富重要产业加以扶持,农民养蚕积极性高涨,蚕桑蚕业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摘自美《Biological Abstracts》61(8) :1976,原文阿塞尔拜疆文,俄文摘要]经过用6种供试异源三倍体桑叶饲育桑蚕,表明它们的叶质有利于提高养蚕生产。用这种桑叶养蚕,能缩短饲育经过。对饲料经济利用方面,有减少劳动力和节约生产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