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期主题嘉宾对我国养猪业将向机械自动化方向发展达成非常一致的共识,并且他们迫切需要自动化程度高,使用维护方便,运行费用低,有统一生产标准的机械设备.其原因主要有降低人力成本、减少疾病传播和提高生产效率.而目前我国养猪企业因为资金的限制,其机械化水平依然不高,但是在未来的几年中,自动化温控系统的普及会比较迅速.  相似文献   

2.
我区蚕茧单产较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千家万户养蚕,蚕药不能有效供给造成.我区过去使用的养蚕消毒药物,主要是从沪州化工厂购进漂白粉.漂白粉有效氯不稳定,易分解失效.一般工厂生产的漂白粉有效氯24~25%,经运输、分装、分发到蚕农手中使用时,有效氯含量常达不到20%,甚至有时候还不到15%,严重影响到我区养蚕的消毒效果.为了解决蚕农的养蚕消毒效果问题,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寻求高效、方便、稳  相似文献   

3.
桑蚕5龄不除沙,自动上蔟技术的推广,降低了养蚕劳动强度,提高了养蚕劳动效益,深受广大干部、群众欢迎.为了进一步提高养蚕劳动效率,缓解大批青壮年劳力进城务工与养蚕劳力不足的矛盾,降低劳动强度,降低养蚕生产成本,提高养蚕收益,将行之有效的常规技术改进、组装成从补催青至自动上蔟全程省力化养蚕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淳安县临歧镇近几年蚕桑生产现状的分析,找出了蚕桑生产持续下滑的原因,提出了成立蚕茧专业合作社,推行“十天养蚕法”,建立蚕桑休闲观光示范园区,调整养蚕布局,继续推广方格蔟自动化上蔟技术等措施;以提高蚕茧质量与效益,减缓临歧镇蚕桑生产持续下滑.  相似文献   

5.
1 血液型脓病发生原因分析 1.1 消毒不彻底 由于南方习惯多批次连续养蚕,蚕期批次间隙时间短,蚕前彻底消毒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有些养蚕数量少的农户根本不重视养蚕前的消毒,消毒工作马虎,给蚕病的暴发埋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6.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劳动密集型的蚕业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降低养蚕生产劳动强度,减少养蚕用工,降低养蚕成本,就成了蚕业工作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养蚕劳动强度最大,用工最多的就是5龄阶段.不但天天采叶喂蚕,而且要天天除沙,上蔟时熟蚕要一条一条地捉.由于劳力紧缺,弃桑不管,有桑不养蚕的现象日渐严重.为了稳定蚕业生产,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试探,采用固定蚕台育,5龄期不除沙,上蔟不捉熟蚕,让其自行结茧获得成功,受到了养蚕大户的欢迎.为了让这一成果得到健康有序的推广,笔者就相关技术谈谈初见.  相似文献   

7.
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可编程控制器(PLC)、机器人和局域网控制(CAN)、计算机数值控制(CAM)成为自动控制的三大技术支柱,在现代工农业生产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运动控制功能的加强,PLC对蚕桑养殖机械的有效控制成为可能。通过设计控制系统、监控系统、人机交换系统,多路传感器监控,对养蚕机械实现全程自动化控制。PLC作为智能化机械化养蚕机的核心,养蚕机监测模块和控制模块通过CAN局域网控制系统,将各个传感器采集的数据由CAN传输给养蚕机械,采集的数据通过信号控制器(BCM)模块的计算后传输给PLC,由PLC控制养蚕设备运行。  相似文献   

8.
“谁说栽桑养蚕搞不得,那是他自己没摸到火门”.养蚕大户、现已是大竹县妈妈乡蚕桑办公室主任的李立国这样告诉笔者.憨厚朴实的李立国原来只是五仓乡长远村一名普通农民,学过医理.当过石工、木工,做过百货生意,当过牛贩子,但都“东不成西不就”.几年前,他开始试着养蚕,由于他勤于钻研,吃苦耐劳,很快便掌握了栽桑养蚕的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9.
传统一家一户自栽自养的蚕桑生产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如何让传统的蚕桑产业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现实问题.近年来,大丰市在草庙镇沿河村探索实践了"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规模栽桑、专业养蚕"的股份合作制栽桑养蚕新模式,成功地克服了传统栽桑养蚕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差、整体管理水平不高、养蚕收益率低的矛盾,为蚕桑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对此笔者就该栽桑养蚕新模式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0.
如果在冬季能够养蚕……?全龄人工饲料育是那些生活在冬季恶劣的气象条件,又没有适当的经济作物的山区养蚕农家的愿望.如果这个愿望能够实现的话,就能加强目前脆弱的养蚕基础.综合这些想法,设计了全龄人上饲料育试验.全龄人工饲料育的导入适当与否.意见不一致,但是在养蚕状况  相似文献   

11.
根据蚕桑样本户调查统计分析,找出当前提高蚕桑产业经济效益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强蚕桑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养蚕布局、加大"十天养蚕法"技术模式推广力度、加强蚕桑病虫害防治、推广省力化养蚕技术和方格蔟自动化上蔟技术等方面的具体措施,以进一步提高蚕桑产业的经济效益、稳定蚕桑生产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2.
室外大棚养蚕是近年来为适应现代蚕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需要而涌现出的一种可有效解决规模养蚕大户设施和劳力不足矛盾的新型养蚕形式.近年来,各地同行对各种类型的简易蚕房和大棚养蚕进行了探讨和试养,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由于地域和气象条件的不同,在技术操作上有较大差异.从海宁市近3年大棚养蚕调查结果和蚕农的反映看,竹架大棚因温度适宜、通风良好、产量稳定、造价偏低和可兼营其他养殖业等优点得到蚕农的欢迎和业内专家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随着蚕桑生产区域化、规模化发展,户均养蚕规模也不断扩大,2003年杭州市有年产500 t茧乡(镇)6个,年产50 t茧村28个,年产0.5 t茧户2079户.但在养蚕规模扩大的同时,蚕室和劳动力紧张,食桑不足的问题也开始凸现.而建造蚕室又受到资金和土地限制,大棚养蚕恰好为养蚕生产规模化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2002~2003年在总结学习各地大棚养蚕经验的基础上,杭州市进行了大棚养蚕技术的试点、示范、推广,两年来虽有少数农户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养蚕成绩不理想,但总体上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4.
<正> 蚕药是确保养蚕优质高产的必需物资,其药效是否安全有效,关系到蚕茧丰歉。近年来,我省养蚕单产不高,重要原因之一是消毒防病不彻底,蚕药品种单一,药效不够稳定,不能有效控制蚕病发生。建国以来,养蚕消毒药剂一直以漂白粉为主,它杀菌范围广,使用简便,消毒效果好,成本也不高。但是,漂白粉有效氯易于挥发,由于运输、贮藏等影响,致使有效氯含量降低。同时,在使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在小蚕饲育过程中,传统手工给桑存在速度慢、效率低、厚薄不均匀等问题。本研究根据每个蚕龄的桑叶用叶大小不同,桑叶汁液粘稠等特性,研制成功一种自动化给桑机,其速度较手工给桑提高10倍以上,厚薄均匀,为研究开发全龄自动化、智能化养蚕设备奠定了一定基础和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6.
张晶 《猪业科学》2008,25(5):38-39
来到万谷就看到了我国机械自动化养猪的将来,前面嘉宾提出的问题,也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全自动喂料、全自动温控、自动消毒,数字化管理,精细化养猪.这些前期的机械投入能够为以后的饲养管理带来更多好处,节约更多成本.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气侯的变暖,桑树生产期延长,产叶量增加;加之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在家养蚕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养蚕劳动强度又大,存在着有桑不养蚕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杨军 《广西蚕业》2005,42(3):9-10
本文总结了滚筒式蚕台省力化养蚕的技术措施、优点和管理经验。该技术能有效提高养蚕生产效率,实现省力化养蚕。  相似文献   

19.
聂良文 《广西蚕业》2006,43(1):57-59
众所周知,在农村养蚕的条件都不是很好,许多养蚕村屯道路没有硬化,鸡鸭猪牛放养,不仅不利于环境消毒,而且卫生状况也很差.蚕房的条件大多都达不到"六面光"的标准,一般都是老式的泥瓦房,这样的蚕房很不利于彻底的消毒,而且有的不利于通风排湿,有的不利于防晒隔热,有的不利于防鼠、蟑螂、马蚁等等,存在诸多弊端.其次,没有降温和加温设施,所以农村养蚕对恶劣气象的抵抗力都是很脆弱的.另外,有的农民对于肥料、消毒药品不大舍得投资,桑叶质量不好,又不消毒,养蚕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虽然在农村养蚕的条件差,但广大农民朋友在养蚕过程中,只要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养蚕成功也就有希望了.  相似文献   

20.
续春蚕是苏中地区养蚕布局调整中间产生的一种新型饲养模式,并且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模式打破常规,春蚕结束后不夏伐,利用新梢继续生长的桑叶进行养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